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doc_第1页
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doc_第2页
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doc_第3页
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 摘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均衡过程“管制金融创新再监管再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二者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次贷危机 一、引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严厉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使得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由此推动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为了金融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通过法律、法令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是很必要的处于金融监管环境中的银行为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将在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夹缝中求生存金融创新使原有的金融管制条件失去了效能于是更严厉的监管措施被制定出来以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均衡过程它们的动态变化使得金融监管制度得以调整和变革“管制金融创新再监管再金融创新”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新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起点由此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姚德良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搏弈的每个循环过程是相联系的:旧过程的结点是新征程的起点静态均衡是非常态不稳定的非均衡或动态均衡才是常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主观因素影响各利益主体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有发展快的有发展慢的有不发展的有倒退的其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旧均衡出现不稳定当到一定阶段一方力量强大或利益受损到打破原均衡建立新均衡带来的收益大于代价时就会诱发制度变迁的冲动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打破原来力量均衡主要因素对美国来讲1933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利益主体利益达成均衡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各利益主体利益达成一致、力量对比达到均衡的结果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二、次贷危机发生根源解析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与演进的历程来看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即如何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均衡Frieden(1991)认为面对金融全球化国家仍然掌握着最大权力国家如何从管制、松绑及再管制中找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才是当务之急但是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层次使得美国金融监管的能力受到了挑战次贷危机的发生显示了监管与创新猫鼠之战 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监管缺位共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生在这场危机当中金融创新的负面作用表露无异甚至金融创新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步伐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房地产抵押贷款给中代收入阶层带来了购买房产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为次贷危机埋下的爆发的种子一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AltA贷款都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这些贷款是发给中低收入阶层甚至信用记录一般的人群二是住房抵押贷款难以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利率较低阶段发放的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就无法还贷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将断裂三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结构放大了后期的信用风险这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同时增加而且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正常的消费信贷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20世纪最重要的流动性创造金融创新产品)操作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从而导致的风险的积累最终带来的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往往会突破原有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的伞式监管模式同样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而无法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美联储也没有真正处于监管的核心至少没有发挥监管核心的作用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监管效率不能达到最佳另外监管准则同样有问题美国银行业将巴尔协议当作监客的重要准则但是巴尔协议本身鼓励证券化和表外融资而这两点下正好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三、结论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创新过度、监管滞后也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博弈均衡被打破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和必然结果随着监管改革蓝图的公布以及“审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美国新一轮监管制度改革拉开序幕相信次贷危机只是金融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只要及时吸取教训危机过后必将形成新的均衡 参考文献: 1姚德良:美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变迁关系历史分析J. 2FriedenJ.A.(1991):InvestedInterests:ThePolitiesofNationalEconomicPoliciesinaWorldofGlobalFinance“International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