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旧城改造文本.doc_第1页
株洲旧城改造文本.doc_第2页
株洲旧城改造文本.doc_第3页
株洲旧城改造文本.doc_第4页
株洲旧城改造文本.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株洲旧城更新规划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根据株洲市人民政府要求,为顺利实施株洲旧城更新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文本。第2条 制订本规划的主要规划依据是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其对本片区的功能定位是:“一江两岸双中心,二主五次七组团”城市结构中“七组团”之一,规划形成居住区、工业区、城市商业副中心、学校等多种城市功能并举的城区。第3条 本规划规划区范围划定:荷塘区和芦淞区核心区域,即贺家土、建设、建宁、庆云、茨菇塘、月塘、龙泉七个街道办事处及石峰区电厂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18.99平方公里。具体规划控制范围由总图图则界定。第4条 本次规划分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三个层次,其中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规划。第5条 本规划成果由株洲市旧城更新规划文本、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文本和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第6条 本文适用于株洲旧城范围内各街区、地块和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并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第7条 本规划的解释、实施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株洲市规划局负责。第8条 本规划是基于旧城改造由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制定的,强调完善公益性设施配套,强调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第9条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第二章 规划策略与城市结构第10条 规划目标:创造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文化特色、充满情趣、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心区,成为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第11条 规划策略:本次规划确定以“织补城市”作为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产业与用地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体系、城市形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体系等各个城市系统的梳理完善,形成体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特征的旧城更新方案。第12条 规划结构:“一轴一带构功能、两楔一带连空间、一核三心筑活力、设施成带利服务”。第三章 规模与用地布局第一节 城市规模第13条 规划总人口到规划末期限定为31万,各片区人口分布由片区控制图则具体界定。第14条 规划总用地面积18.99平方公里,其中主要用地类型包括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等。第15条 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性质用地代号面积(公顷)比例(%)1居住用地R686.7436.16其中二类居住用地R2686.7436.16其中住宅用地R21609.9332.12小学用地R2234.441.81中学用地R2233.81.78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228.570.452公共设施用地C337.3617.76其中行政办公用地C129.591.56其中市属办公用地C1129.591.56商业金融业用地C2177.099.33其中商业用地C2187.194.59金融保险业用地C223.460.18服务业用地C240.150.01旅馆业用地C256.950.37市场用地C2679.344.18文化娱乐用地C328.551.5其中新闻出版用地C310.250.01广播电视用地C330.120.01图书展览用地C341.410.07影剧院用地C350.960.05游乐用地C368.990.47体育用地C412.740.67其中体育场馆用地C4112.740.67医疗卫生用地C515.170.8其中医院用地C5112.370.65卫生防疫用地C522.150.11休疗养用地C530.650.03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68.653.62其中高等学校用地C6147.262.49中等专业学校用地C6217.080.9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C634.310.23文物古迹用地C70.050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5.510.293工业用地M99.225.22其中一类工业用地M114.310.75二类工业用地M284.914.474仓储用地W9.40.49其中普通仓库用地W19.40.495对外交通用地T66.373.49其中铁路用地T164.233.38港口用地T42.130.11其中河港用地T422.130.116道路广场用地S294.915.53其中道路用地S1286.0215.06广场用地S24.460.23其中交通广场用地S213.710.2游憩集会广场用地S220.750.04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4.420.23其中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S314.420.23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30.81.62其中供应设施用地U18.580.45其中供水用地U110.370.02供电用地U128.190.43供燃气用地U130.020交通设施用地U24.540.24其中公共交通用地U210.20.01其它交通设施用地U294.340.23邮电设施用地U31.660.09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130.68其中雨水、污水处理用地U419.980.53粪便垃圾处理用地U423.030.16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0.460.02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92.560.138绿地G272.7214.36其中公共绿地G1240.3612.66其中公园G11126.936.68街头绿地G12113.435.97生产防护绿地G232.361.7其中防护绿地G2232.361.79商住混合用地F1101.595.3510总计1899.09100第二节 用地布局规划第16条 重建、修复、保留的用地划分:株洲旧城内的所有用地按照开发利用的综合条件划分为重建、修复、保留三类,其中重建用地565.51公顷,修复用地417.06公顷,保留用地916.52公顷。重建用地为城市开发的重要用地类型。第17条 功能引导区的划分:株洲旧城分为17个功能引导区。按照与结构的关联度,可分为两类。重点功能引导区,共9个,分别是工业遗迹的文化复兴区、SOHO式生活聚落、体育休闲区、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聚落、市场限定区、山水居住区、商务商住混合功能区、商务型副中心;普遍功能引导区共8个,分别是天鹅湖生态居住区、汽车市场区、601厂区及生活区、生态休闲区、教育居住区、五金市场区以及两个居住区。第18条 对用地的重大调整应结合旧城功能优化,在保障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开发。用地的重大调整包括电厂的整体搬迁与职业学校搬迁所腾退的用地,根据规划要求优先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剩余土地全部用作市场开发。第19条 规划居住用地686.74公顷,占总用地的36.16%。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铁路以东的庆云社区、茨菇塘社区、月塘社区,电厂、龙泉社区,京广线以西以保留为主。第20条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77.09公顷,占总用地的9.33%。商业金融用地为旧城铁路以西地区的主要功能,铁路以东地区的城市级商业金融设施用地沿新华路设置,在齿轮厂形成较完整的城市副中心商业节点。第21条 规划商住混合用地101.59公顷,占总用地的5.35%。商住混合用地的特征主要为居住混合公建的多功能用地,用地中居住的建设总量不低于60%。第22条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28.55公顷,占总用地的1.5%。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包括城市级别的图书馆、音乐厅等公益性设施与独立占地的片区、社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第23条 规划市场用地79.34公顷,占总用地的4.18%。旧城中规划市场集中用地共三处:功能优化、布局延伸的芦淞市场群,东北部的汽车市场,西北部的五金市场。第24条 规划工业用地99.22公顷,占总用地的5.22%。在旧城内仅保留现状601厂用地。第25条 规划体育用地12.74公顷,占总用地的0.67%。第26条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5.17公顷,占总用地的0.8%。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27条 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株洲的社区管理体制,以服务人口为基础分为三级:分别为城市级、片区级和街区级,规划区划分13个片区、60个街区。第28条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表2分级类别序号用地面积(ha)所处位置备注市级设施文化娱乐设施01.千金影都0.32中心广场现状02.市图书馆0.47文化园现状03.市博物馆0.40文化园现状04.市群艺馆0.19文化园现状05.铁路文化宫1.03新华西路东现状06.红旗广场文化中心2.36红旗广场西现状07.株洲影剧院0.44金都商厦北规划08.游乐用地10.71建设路、纺织路西北规划09.图示展览用地111.5株洲电厂区域规划10.影剧院用地14.66株洲电厂区域沿江规划11.影剧院用地20.89市政协西规划体育设施01.市体育公园3.81建设路、体育路西南现状医疗卫生设施01.市一医院1.52车站路、沿江路东北现状02.市四医院0.36建设南路现状03.市妇幼保健院0.33建设南路、保育巷东北现状04.市中医院1.90人民中路现状05.市人民医院3.05新华西路、新屋街东南现状06.市职业病防治所1.31市汽车城东南现状07.市药品检验所0.61市电业局北扩建08.市军部休养所0.65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南现状改造09.市防疫站0.77人民中路现状中学01.市一中5.03王塔冲路北扩建02.市八中4.42沿江路、贺嘉路东北现状03.市十三中4.37文化路南现状04.市实验中学2.40育才路西现状05.市第三职业中学2.85黄家塘社区现状片区级设施文化娱乐设施01.六0一电视台0.12六0一医院南现状02.游乐用地20.70原市文工团规划03.游乐用地30.20体育路小学西规划04.游乐用地40.25市军部休养所北规划05.游乐用地50.67硬质合金厂技工学校东规划06.游乐用地60.51凯德微创医院西现状07.游乐用地70.56荷塘铺村益顺养殖场南规划08.游乐用地80.67市公安干校北规划体育设施01.桥梁厂体育馆0.64桥梁厂东扩建02.体育场馆用地10.74六0一厂区域茨中村现状03.体育场馆用地20.69凯德微创医院西现状04.体育场馆用地32.45石宋大道、文化路东北规划05.体育场馆用地40.95建设路市木材公司南规划06.体育场馆用地53.39龙泉路南规划医疗卫生设施01.凯德微创医院2.10六0一厂区域现状02.医院用地10.29建设中路(原湘安医院)现状改造03.医院用地20.12解放东街原教堂规划04.医院用地30.70建宁大道南规划05.医院用地40.08新华路(原市塑料印刷厂)规划06.医院用地50.11合泰大街现状07.医院用地60.18合泰大街现状08.医院用地70.13石宋大道(原荷塘区水利局)规划09.医院用地80.42龙泉路南规划中学01.株洲铁路一中2.22新华西路现状02.第十八中学4.92大坪路、茨菇塘路东北现状03.第十九中学1.20市青少年宫南现状04.中学用地11.36建设北路桥梁厂体育馆东规划05.中学用地21.39原麻纺厂幼儿园、职工医院规划06.中学用地32.54天鹅湖(原中等职校)规划07.中学用地43.90市公安干校西规划街区级设施每个街区配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处,中心配置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建筑面积约500-800m2;配置社区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和广场,用地面积不小于0.5公顷,需配备花木草坪、桌椅、儿童设施等;配置体育活动场地;按社区居住人口配置小学和幼儿园,每一万居住人口幼儿数约为200个,小学生数约为600个,幼儿园按25人/班、0.05ha/班配置,小学按45人/班、1.0ha/12班配置;农贸市场原则上每个社区配置一个,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m2;公厕配置:商业设施及流动人口高度密集地区按间距300-500米配置,其余地段按每2500人3000人配置一座。第29条 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30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城市人民政府;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3-5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街道办事处;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0.5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社区居委会。第30条 各片区、街区内的配套设施的数量、用地、建筑面积和位置应符合片区图则的规定。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片开发时,对地块内配套公用设施的位置作适当调整,需制定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调整的位置限于本片区内,其数量、用地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少于规划图则中的规定。第31条 本规划未涉及的其它配套公用设施参照湖南省和株洲市有关规定执行。第四章 土地开发控制第32条 本片区内各地块土地利用性质及相关指标详见本规划“图表”中“街区内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第33条 现有土地利用性质若与本规划规定不符,暂时不须更正,但若对用地的部分或全部进行改造时,则该用地新的土地利用性质必须按本规划的规定执行。第34条 株洲旧城的建设强度控制原则为“双增双减”,即增加绿化、增加公共空间、降低建筑密度、降低建筑总量。第35条 旧城内重建地块的容积率与以下两个方面相关:重建地块与城市结构的关联度:指重建地块所处的城市区位是否处于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带,与城市结构关联密切的重建地块容积率适当提高。重建用地自身规模大小:指重建地块自身的用地面积,面积较小的重建用地,允许建设的容积率适当提高。第36条 本规划确定的开发地块用地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扩大,原则上不能缩小,而其控制指标不作调整。第37条 株洲旧城区的建设采取疏解、降低的总原则。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用地容积率原则上控制在5.0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用地容积率原则上控制在3.0以内。第38条 建筑密度: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45%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内;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商业性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55%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商业性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内。第39条 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商业性用地控制在15%以上。第40条 本规划“图表”中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为上限指标,“图表”中确定的绿地率为下限指标,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突破。第41条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三项指标的突破与调整,在土地出让前,应编制相关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或交通影响评价等规划与专题研究再予以确定,土地出让后,容积率一般不允许进行调整。第42条 容积率补偿办法按株洲市相关技术规范执行。第43条 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原则上居住、商业、商务办公、酒店等经营性土地与教育、医疗、体育、绿化广场、文化等公益性土地在各自范围内兼容,经营性土地与公益性土地之间不能兼容。具体土地兼容性控制详见街区控制导则。第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44条 构建以环境友好型低碳化城市交通为核心的交通体系。包括以下目标:通过轨道交通线位和站点的梳理改善旧城出行问题。干道路网相对密集。构架通达性强的支路系统。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系统,实现公交优先。建立覆盖面大、普及率高的清洁能源慢行公交体系。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环境舒适方便。第一节 对外交通第45条 建议株洲旧城的轨道交通在旧城内设置四个站点,分别位于红旗广场副中心、铁东新华路、火车站、市场群。轨道交通具体定线、站点设置在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中进一步明确。第46条 旧城的主要过境交通主要包括320国道与东环路,新华路、红港路和株醴路承担旧城对外联系的主要作用。 对外交通线路规划控制一览表 表3序号名 称控制宽度(米)等级备注01红旗路50城市主干路02东环路60城市主干路03新华路36城市主干路04红港路40城市主干路05株醴路30城市主干路第47条 旧城内的对外交通场站仅保留火车站一处,原红旗广场汽车站外迁到红旗立交以东。第二节 道路系统规划第48条 除城市快速路东环路外,其它道路按照道路等级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第49条 城市道路按照功能特点划分为功能复合型道路、交通型道路、非机动车与步行为主兼顾车行的道路三类。第50条 规划区新增主干道有铁东路、新塘路、石宋路、文化路东段等,共计16323米;新增次干道有明湖路、水仙路、果园路、龙泉路、荷叶冲路、荷塘路、华湘路、东湖路等,共计21185米;新增支路80128米。第51条 主干道系统结构:五横三纵。红港路:交通型道路。东西走向,通过红港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沿白石港从旧城北部穿越,向北联系长沙,是旧城北部最主要的东西城市道路,红线宽度4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新塘路:交通型道路。东西走向,通过过江隧道与预留步行桥连接新城与旧城,穿过铁路后沿天鹅湖向东连接醴陵与长沙,是旧城北部重要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新华路:功能复合型道路。东西走向,通过湘江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是株洲城市最重要的东西向城市干道。红线宽度36米,断面形式为两块板。石宋大道:交通型道路。东西走向,从建设路出发,向东跨越铁路,是株洲旧城南部交通疏解的重要道路,对改善市场群与建设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有重要的作用。红线宽度2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芦淞路:交通型道路。也称株醴路,东西走向,通过天元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向东联系醴陵,是株洲旧城南部重要的城市道路。建设路至建宁大道段红线宽度24米,建宁大道至株醴路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均为一块板。建设路:功能复合型道路。南北走向,是株洲旧城铁西地区最重要的南北主干道,红线宽度34米,断面形式为三块板。铁东路:功能复合型道路。南北走向,旧城铁西的重要交通疏解道路,同时作为铁东发展的重要功能引擎,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文化路:交通型道路。南北走向,旧城东部重要的南北交通道路,红线宽度26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第52条 道路控制分为强制、严格和一般性控制三个等级。强制性道路不得做任何改变;严格控制道路是指具体执行规划或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该道路的断面和竖向可作适当调整,但道路线型及宽度一般情况下不得修改;一般性控制道路是指具体执行规划或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该道路的线型、宽度和竖向可作适当调整,但道路不得取消。第53条 本次规划新增铁路跨线桥、隧道仅提出规划控制,具体技术要求在做专题研究后进一步明确。第54条 道路后退规定:主干道红旗路退10米、红港路退10米、新华路退5米、新塘路退5米、建设路退5米、铁东路退10米、建宁大道退5米、芦淞路退5米、石宋大道退5米、文化路5米、大坪路退5米;次干道沿江路退8米、人民路退8米、纺织路退5米、贺家路退5米、公园路退3米、体育路退3米、七一路退3米、车站路退10米、拥军路退3米、解放街退3米、龙泉路退3米、华湘路退5米、果园路退5米、钻石路退5米、合泰大街退5米、华南路退5米、位于石宋大道与东环路之间的新规划道路退3米;其他次干道和支路后退红线控制在1.53.0米。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慢行公交体系第55条 形成旧城区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完善公共交通与步行系统是株洲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第56条 株洲旧城建立的环境友好型公共交通体系,包括轨道交通普通城市公交慢行公交(清洁能源车辆)自行车与步行四个层次。其中慢行公交是联系城市大公交与自行车、步行的纽带,也是株洲长期以来因地制宜采取的重要交通解决方式,规划予以重点推广。第57条 轨道交通疏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大量人流,并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城市公交主要联系各个街区,其重要站点选择在城市重要商业功能区内。第58条 作为城市公交的有力补充,慢行公交主要分布在龙泉、湖南工业大学、汽齿、合泰、601、天鹅花园等六个区域内的六条环线;其中慢行公交的重要站点选择在各街道办事处的公共设施集中地。第59条 为保证交通安全,原则上慢行公交系统不应进入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第60条 形成四通道、三加强、三区片、两重点的总体格局。四通道:沿江、白石港、建宁港、社区公共设施服务环是城市最重要的非机动车与步行通道。三加强:建设路、新华路、铁东路作为城市复合功能道路,担负着主要城市功能区的连接作用,应当加强其非机动车与步行的畅通性、连续性。三区片:工业遗迹的文化复兴区、中心商圈(包括市场群)、红旗广场商务型副中心是城市最重要的三个步行区域。两重点:建立垂直滨江的步行通道体系;步行区域内需要有地铁站点作为支撑,同时保证公交站点高密度。第四节 停车场站规划第61条 规划原则旧城入口处的轨道交通站点周围考虑停车换乘点(P+R)。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考虑社会停车场。城市主要商业、商务功能引导区,主要城市活力节点周围设置社会停车场。第62条 规划设置社会停车场13处,总面积3.55公顷,停车位1295个。其中担负城市公交外部截流(P+R换乘)功能的停车场4处,位于旧城边缘。第63条 对地块内部预留停车位由具体控制图则确定。第64条 公共停车场规划一览表。 公共停车场规划一览表 表5序号名称用地面积(公顷)车位数所在地块编号备 注010.218003-5社会停车场020.156003-5社会停车场030.2035009-4多层停车库040.3111609-6多层停车库050.187009-7社会停车场060.249006-5社会停车场070.207506-5社会停车场080.3814006-8社会停车场090.5018008-1社会停车场100.5520008-1社会停车场111.2445008-4社会停车场120.279511-2社会停车场130.176510-1社会停车场总 计3.551295第六章 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 总体布局第65条 连接相互分离的绿地和开放空间设施,梳理连通绿地水系。第66条 规划公共绿地总量301.21公顷,占总用地的15.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7平方米。第二节 城市级公共绿地第67条 规划旧城内城市级公共绿地包括带状城市公园与集中式城市公园两种类型,总面积202.4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6%。第68条 城市级公共绿地共9处,具体包括:湘江风光带带状城市绿地(10.92公顷)、白石港沿线带状城市公园(38.26公顷)、建宁港沿线带状城市绿地(10.62公顷)、天鹅湖集中绿地(25.68公顷)、文化园集中绿地(14.2公顷)、神农公园集中绿地(27.38公顷)、东湖公园绿地(44.39公顷)、体育公园绿地(4.67公顷)、龙泉公园绿地(26.33公顷)。第69条 主要公共绿地规划一览表。主要公共绿地规划一览表 表6序号名称用地面积(ha)所处位置备注1神农公园27.38北起贺嘉路,南到公园路,东起沿江路,西至建设路现状2体育公园4.67北起公园路,南到体育路,东起沿江路,西至建设路现状3文化园14.2北起红港路,南到纺织路,东起建设路,西至人民路现状4天鹅湖公园25.68北起红港路,南到天鹅湖水面,东西与铁路相邻现状5东湖公园44.39北起合泰路,南到石宋路,东起铁东路,西至文化路现状6龙泉公园26.33浙赣线以北,东环线以西,铁东路以东规划7白石港风光带38.26白石港沿线整治改造8建宁港风光带10.63建宁港沿线整治改造9湘江风光带10.92湘江沿线整治改造10街头绿地及社区小游园98.75总计301.21ha第三节 街区级公共绿地第70条 街区级公共绿地是绿地体系中最小规模用地,是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中重点保障的内容。街区级公共绿地的设置原则为:分散设置、普遍服务,构建社区生活的“5分钟服务圈”。第71条 规划旧城内共增加街区级公共绿地120处,总面积98.75公顷。第七章 市政工程规划第72条 本次规划主要为旧城空间、用地、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市政工程规划主要是落实各项市政设施的用地,具体工程规划将在下一步规划中明确。第八章 城市设计第一节 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第73条 城市开放空间与活力系统形成“两楔一带”的体系特征;城市活力系统主要沿一轴一带分布,将旧城主要的商业设施向铁东延伸,形成合理的系统构架。第74条 建筑高度分区从三个角度出发控制株洲旧城的建筑高度。第一,建筑高度分布反映土地级差地租。第二,塑造完整的城市三维空间,利用高层建筑的标志性景观作用,形成印象深刻的城市形象。第三,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环境与山水等自然要素间的和谐关系。第75条 建筑高度分区:高层建筑分布依照“一轴一带”的城市功能结构,在建设路核心商圈、白石港麻纺厂节点及北部新建商务区形成三个高层集中分布区。第76条 城市界面控制按照公共功能属性对城市界面进行分类,分为商业性界面、综合性界面、生活性界面三种类型。第二节 重要片区、路径、节点城市设计第77条 本次规划确定了重要的城市设计片区、路径、节点,主要包括“三片、六线、六点”,针对重点片区、路径、节点进行了城市设计研究。第78条 “三片”包括电厂麻纺厂片区、中心广场火车站市场群片区、红旗广场副中心片区,是城市发展建设最核心的片区。这些片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处于一轴一带的结构核心地带;第二,具有全市范围的影响力或较大区域的发展带动作用;第三,具有较多、较集中的更新条件成熟的用地。第79条 “六线”包括株洲旧城6条重要的认知路径。湘江风光带:城市最重要的景观认知路径。白石港:城市生态涵养与保持的重要认知路径。建宁港:城市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的认知重要路径。新华路:城市最重要的活力认知路径。建设路:城市“一带”中的核心认知路径。铁东路:城市交通的重要路径。第80条 “六点”包括两个层次的城市节点。区域层次的城市节点:白石港-湘江节点、火车站跨线节点、红旗广场副中心节点。这三个节点对株洲城市的功能、空间、开发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带动作用的节点:电厂节点、湖湘文化广场节点、石宋路节点。第81条 对重要的城市设计片区、路径、节点的设计须符合专项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求,对城市设计导则的修改和突破须进行专门的专家论证。第三节 “城中村”改造第82条 尊重民意,利民益民;分门别类、一村一案;协调统一城中村与城市整体风貌。第83条 “城中村”改造的一般性措施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城中村至少一面与城市道路相临,并且消防车辆能从村内通过,消除可能的火灾隐患;通过防护绿化等手段划分单位组团,提高城中村居住安全性;完善公厕、垃圾桶、垃圾处理站、路灯等公共设施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绿化、铺装、健身器材等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第四节 芦淞市场群改造第84条 铁路西侧现状市场区,限制发展规模,以环境综合更新为整治目标,疏解交通压力。结合现状建筑的更新改造,增加室外公共空间,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第85条 重点打造铁路东侧的市场拓展区,建设合理完善的展示交易区、服饰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和电子商务中心,并强调“三区一中心”的联系,将市场区的中心由铁路西侧移至铁路东侧;建立人、车、物流线分明的立体交通系统;利用现有地下人防工程和高层建筑物的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空间,通过合理的地下交通组织,将地下二层的建筑空间及物流区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仓储物流区;建立二层连廊实现人、车分流,缓解现有地面交通压力;通过空中连廊将铁路东西两侧串联在一起。第九章 规划控制分区与建设指引第一节 控制分区第86条 本次规划的控制分区:片区:根据功能近似性、主体同一性、开发便利性,将旧城划分为13个片区,编码为0113。街区:在片区划分基础上,根据控规图则的编制与索引要求,以干道(局部采用支路)、自然分隔物为边界,将旧城区划分为60个街区,从街区的层面控制更新地块的更新方式与更新指标,街区编码方式按照片区内部细分的顺序进行,如0101。在街区编码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用地地块划分,以改造更新的方式不同若干地块,对各地块进行统一编码,如1103-1-01,以便于通过图纸、文本、指标等形式为每个地块的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第二节 片区街区两级层面的指标控制第87条 片区街区两级层面的控制图则由四部分构成:现状图则、规划图则、道路控制、地块更新图则。现状图则:现状图则的作用是明确现状建设条件,阐明需要保留的现状公共设施、绿地,明晰产权边界。规划图则:控制片区规模与建设容量,严格控制三大设施,对下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出规划要求。道路控制:主要针对新规划道路的控制点坐标、标高、路幅宽度,以及道路交通组织的控制。地块更新图则:针对片区中的重建地块,限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建设要素;针对重建地块,分类提出建设要求。第88条 片区街区两级层面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城市三大设施:包括公共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与防灾基础设施。更新地块:包括重建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强制性指标与城市设计建议等引导性指标。第三节 强制性与建议性指标第89条 片区的主导功能与限制功能、用地规模控制、公共服务、三大设施控制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指标。第90条 街区层面图则中的交通及市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