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doc_第1页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doc_第2页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doc_第3页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下面整理了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们有用! 分道扬镳的历史故事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 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 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 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 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 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 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 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 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 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 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 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 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 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 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 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