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1页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2页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尹桂云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它以鲜艳明丽的色彩、动感逼真的画面、惟妙惟肖的音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等优势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用在导课时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响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还沉浸在课外的游戏中,此时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教师先请同学们闭目欣赏一段雷雨前风呼呼吹和阵阵雷声、雷雨中哗哗的雨声、雷雨后青蛙的叫声,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有人把刚才听到的情景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快去读读吧?”这样在课文开始时利用形象逼真的音响,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用在疑点处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是传统教学所困惑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如果仅凭教师的描述或学生的想象猜测是无论如何解决不了孩子的疑虑的。多媒体课件以动感直观的画面,不仅可以把具体的实物再现,而且可以通过移动、变形、闪烁、放大、跳跃、重复演示等功能,把静态的文字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形象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想象为直观、化疑惑为明白,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学生对“葡萄干”的制作倍感陌生,仅凭想象是无法理解的,教学时通过播放阴房的构造以及葡萄干的制作流程,学生对空气的流通能把水分蒸干有了具体的感知,把整个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对文本的疑惑得到了解决。 三、用在难点处化难为易,删繁就简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课件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还有许多科普作品如黄河象、奇异的琥珀以及反映历史或人文景观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开国大典等,这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场景,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及推理过程,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画面、人文景观或揭示科学奥秘,学生很快便能突破难点。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生对昔日的辉煌没有直观的感知,很难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再现,又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再现,这样一对比,学生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对清政府的痛恨很快激发出来,群情激愤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心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英法联军可恶之极!”再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讲解这句话时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伊拉克战争,母女别离、妻离子散、白骨累累的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的深刻内涵。 四、用在留白处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高尔基说过“想像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的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想像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在讲到“盲姑娘安静的手指悄悄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安静与蝴蝶之间会有一个怎样的对话,把盲姑娘与蝴蝶制作成一幅精美的课件画面,蝴蝶在盲姑娘眼前翩翩起舞,时而点头,时而跳跃,盲姑娘睁大眼睛,仿佛能看到什么似的,背景再现春日美景,花繁叶茂,绿草茵茵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盲姑娘对小蝴蝶说:“你是谁呀!”小蝴蝶说:“我是美丽的蝴蝶,我在花园里飞舞,每天都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花丛”小蝴蝶说:“你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从你的眼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学们想象丰富,从而体味到盲姑娘对生命的热爱,对春天的向往。这里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想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静中思动、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五、用在拓展处升华认识,丰厚积淀 叶圣陶老人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时仅局限在文本上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深化主题,升华认识,丰富情感,丰厚积淀。那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如何高效地拓展好文本,多媒体课件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的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在文章结尾处,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可以给学生开启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深化认识,升华文本。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结尾处,为了丰富学生对桥的知识的了解,利用课件再现各种各样的桥:斜拉桥、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石柱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各式各样的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加认识到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再如生命,生命一课讲的是残疾人杏林子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诠释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结尾拓展时,利用课件再现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残疾人奥运会上一个个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精彩镜头,最后又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以贝多芬故事;同学们潸然泪下,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熏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用在诵读时音画同步。身临其境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课件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的野等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配音朗诵,边放音乐边放风景录像,这样可以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学生朗诵也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感受深层次的情感,领略其丰富多彩、意蕴深沉的意境。 此外,在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片段时,把重点文字省去,先让学生背诵练习,再渐渐隐去全文,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