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doc_第1页
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doc_第2页
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doc_第3页
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doc_第4页
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紫砂的发展故事 明代紫砂的发展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极大。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据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的“艺术”一章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间。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嘉靖后,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达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冯可宾所著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翕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同是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名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有诗曰:“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而据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记载“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印花”、“菊花”、“圆珠”、“莲房”、“提梁”、“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懈,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据荆溪县志记载: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千里之外,趋之若鸿”,“沿贾扬帆而晓夜行”,“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至明末宜兴紫砂器也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明代紫砂:朴雅妍媚的初创期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是缸、坛、罐、瓮之类的日用器皿,只有金沙寺的和尚能做紫砂陶茶具。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创始篇”里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里所说的“白足禅僧”,就是紫砂茗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茗壶由日用陶器脱胎而出,.并与日用陶分道扬镳,走1:艺术化发展道路,约在明正德年间,即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幵创。在紫砂茗壶的初创期,宜兴陶人幵始掌握紫砂泥的特性,能够制成泥片,而且吸收了宜陶缸、瓮、漆器和家具等其他器物的制作工艺,并逐渐形成了“捏塑法”、“打身筒”和“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甚至采用r造缸时借用模具辅助挡坯成型,故有“供春更斫木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之说。当时的紫砂茗壶大都混于缸瓮陶窑附烧,故多有“飞釉”和“火疵”等缺陷。 金沙寺僧,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宜兴湖汉金沙寺和尚,过去都不知道他的法名。中国美术辞典陶瓷篇的“陶瓷家”栏目里,曾提到供春于正德年间随侍主人到宜兴金沙寺,“向寺僧静智和尚学习炼土制壶技术,久经钻研,技艺纯熟精练,后来以制壶为业”“静智”是否就是那位金沙寺僧的法名呢? 据陶业中人说:“僧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然后加上流、把、的、盖,附在窑中烧成,大为人们所喜甩”。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著作里都未见记载。看来寺僧当时所制的壶,只是供一时之用,未必想藉此留名,成壶史的功勋人物,故所制茗壶,既未款署,也不钤章。所以,后世即使遇见他的作品,也无法辨识。寺僧制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所制式样,似乎只有圆形的一种,据说尝以指螺纹为标i只,而供舂则开始在壶上署名。紫砂壶的制造,从金沙寺僧到供春才大大地跨进了-步。这时期紫砂茗壶的传世之作,见于著录但无款识的有三件:一是披云楼壶,发掘于佗城西郊明冢,制作粗朴,四周釉类斑驳,且现竹削纹,盖钮无孔,全身现古瓮缸之银光色。其二是味茶庵壶,乃大中之遗物,大中即明正德年间隐居不仕的柳佥,吴人,号安愚,又号味茶居士,室名味茶庵。其三是寒绿堂壶,此壶是彭年旧物,彭年是明代兴州人,字孔嘉,号隆池山樵,以诗词名世。寒绿堂壶后归袁寒云(袁世凯次子),袁逝世后,此壶不知散落何处。以上三壶,正和金沙寺僧、供春同时,但壶上没有署款,是否出自这两个民间艺人之手,有待进一步查考。 供春本是宜兴当地一位读书人吴颐山的书僮。吴颐山,名仕,字克学,颐山是其号,正德二年解元,正德九年进士。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其时他带了供春借住金沙寺闭门读书,供春看到寺僧制壶,就在服侍吴颐山的闲暇,暗中悄悄学习寺僧制壶之法,取得成功。供春还“斫木力模,削竹为刃”,创造制壶丄具,改进制壶技艺。供春作品目前存世还有两件:一件树瘿壶,今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 六瓣圆囊壶,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传说金沙寺僧临终坐化前,曾授供春陶艺秘诀三卷,复授洗手泥半盂,乃平生数十年之所积,泥细密无间,实属世间珍品。供春专心钻研,日久终成名壶。供春壶胎薄质坚,造型俊俏,故阳羡茗壶系说,供春壶“栗色閣閣,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供春作品成为后世的楷模,为紫砂茗壶制作的专业化、艺术化奠定基础。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手有董翰、赵梁、时鹏、元畅,均活动在明嘉靖、隆庆年间,称为“四大家”。董翰,号后谿,所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创制菱花式壶,以文巧著称。赵梁,一作赵良,所制壶多提梁式,以古拙朴实见长,传统提梁壶为赵良首创。时鹏,又作时朋,所制壶以花瓣式最擅长,典雅拙朴,传世有水仙花六瓣方壶,底款“时鹏”楷书款,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元畅,或作元锡、袁锡,善制花瓣式壶,亦以古拙闻名。四大家制壶风格,以董翰文巧而三家多古拙,如今只有时鹏尚有一件作品传世外,其余三家均已无作品存世。 明嘉靖、隆庆年间,与四大家同时或稍后,还有一位制壶名手李茂林,名养心,茂林为号。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擅制小圆壶,妍媚朴致,世称名玩。因排行第四,故又有“小圆壶李四老官”的雅名。李茂林开创了“以瓦缶装紫砂壶入窑烧造”的技法,改变了原来紫砂茗壶直接入窑烧炼的传统方法。茗壶先装入匣鉢,然后再入窑烧炼,就避免了沾染缸坛“飞釉”“釉泪”,提高了紫砂茗壶烧炼的质量,是紫砂壶烧炼技术的重要进步。李茂林作品现今传世仅见一件菊花八瓣壶,底钤“李茂林造”楷书阳文方印,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四大家的作品流传至今已是风毛麟角,他们创作的菱花式、花瓣式等壶式造型,壶艺史上称之为筋纹器或筋囊式,其造型特点是将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日常所见的瓜棱、花瓣等形象,精确严格地组织于壶的结构中,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艺术性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成为紫砂茗壶的传统壶式 明代紫砂壶艺术 造壶艺术是指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的一种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其美学特征是满足实用与功能的要求,体现材料美和装饰美。所以,紫砂壶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物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下列各类:几何形、自然形(花塑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没时期发展的主流却又有所偏重于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自明代正德到明代末年(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造型居多。有些作品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这就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艺家的崇尚。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这是早期紫砂茗壶的落款形式。筋纹器是明代紫砂壶造型的主流,其造型特点是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楞式等壶形,打破了壶形单调格局,使壶形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有泉。 这空前兴盛时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的半奴隶制度式生产关系,到明代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而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瓷都江西景德镇民窑中杰出的造瓷名工陈仲美、吴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业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茗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起推崇。如冯可宾的茶笺说:“茶壶陶器为上,锡次之。”文震亨的长物志说:“茶壶为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在文学家李渔的杂说中赞美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而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过前处也。” 由此可见,当时紫砂茗壶生产的发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著述家推崇宜兴紫砂壶艺。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促使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茗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当属明正德年间的制壶名师供春,供春之壶,制品很少,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追述明代紫砂壶 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明代张源撰写的茶灵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是一到致的。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厚,早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符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融汇在一起。 在明代,中国和日本就有很多称颂宜兴紫砂茶壶的记述。明李渔曰: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和宜壶。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理想的注茶器。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今江苏江阴人周高起著)。书内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章节,是历来研究紫砂文化的最主要的史料依据。 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或说是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龚春是创始人。 通过定制的方式间接影响紫砂壶的创作,是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创作方式之一。如董其昌,潘允端,黄彭年,端方等,者是定制紫砂壶的狂热爱好者。还有一些则把当时紫砂名匠请到家中当幕客,依式制壶。 自明朝正德以来的五百年间,中国文人与宜兴历代砂器制作高手合作,将雕刻,镶嵌,书画等多种工艺美术手段用于紫砂壶,制作出典雅精美的沏茶茗壶,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保藏,成为中华一大瑰宝。 品茗本是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并非单纯为了器具,也蕴涵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慨感染,既要看重内容,又要讲究形式一体,追求雅俗共赏的珍品,所以必须创造出类拔萃的气质,表现高超的技巧和功力,方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历史的肯定。 明代紫砂壶的发展里程碑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极大。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嘉靖至万历年间,用宜兴紫砂原料制作茗壶。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嘉靖后,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达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冯可宾所著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翕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同是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名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有诗曰:“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而据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记载“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印花”、“菊花”、“圆珠”、“莲房”、“提梁”、“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懈,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据荆溪县志记载: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