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 2 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 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语言入手理解课文 中的写景和抒情 ;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文类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 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 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 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 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第 3 页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 写于 1926 年,当时作者 45 岁。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 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 揣摩标题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全文叙写 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三、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d)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e)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f)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四、 强调以下要点: 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 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 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 学生讨论 g) 结合课后练习一 3 谈谈作者的感情。(百里草园里有哪些 好玩的东西? 1有趣的动植物 (2)2神奇的传说( 3-6) 3雪地捕鸟( 7-8) 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 h) 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i) 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第 4 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鲁迅先生 笔下的百草园给你们什么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二、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a)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b) 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c) 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d)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三、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讨论下列问题 美女蛇的故事作用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描述百草园产生了什么作用?(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 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学生单独回答 四 、雪地捕鸟 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动词运用准确)模仿这一段写一段话,也使用一系列动词。 五、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 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 17 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六 、解决疑难的句子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第 5 页 七 、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 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后记: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2.爸爸的花 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 ,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忆 百 三 味 草 书 屋 园 甜 美 欢 乐 难 忘 第 6 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 1预习课文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 ,你可 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 ,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 ?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 ,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 ,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在世 ,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 ,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 ,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 吧 ! 二、整体感悟 : ( 1)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课件 ) (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 a.从全文看 ,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学生速读课文后 ,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 ,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7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 ,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 ,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 ,每天下班回来 ,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 ,与题目相映 ,文章也多处写到花 ,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 ,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 ,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 ,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 ,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上 ) 1教师导学 : 第 7 页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 ,另一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力求对文章能有 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 确定思考题 ,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 ,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 ,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 ,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 ,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 ,特别是嘱咐她不 要迟到 ,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这时 ,礼堂的钟声响了 ,想到爸爸不会来了 ,她思潮起伏 ,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 ,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 ,韩主任已经讲话了 ,我们也唱起了辅歌 ,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 ,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 ,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最后毕业典礼回来 ,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 ,昕到老高的话 ,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 ,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 ,爸爸曾说 :“没有爸爸 ,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长大了 ,是不是 ?”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 ,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 ,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 ,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 ,“催着自己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更是以花喻人 ,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 ,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 1)识记字词 ,完成读一读 ,写一写 ( 2)思考 研讨与练习” ( 3)进一步阅读文章 ,思考 研讨与练习 (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第 8 页 教学要点: 检查作业。 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 (下 ) (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 ,可就下面的问题展 开讨论。 (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 ,然后进行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 ,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 无 限的关爱 ,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 ,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 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 ;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 ,很不像样子 ;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 ,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 ,等等 ,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 ,将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 ,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 ,我是小小的大人” ,然后就对老高说话 ,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 ,这样的安静” ,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 ,使学生畅所欲言 ,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 ,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 ,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 (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 ?谈谈体会。 (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 ,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说给大家听听。 四、拓展延伸 第 9 页 有首歌说 :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 ,那深沉的爱 ,那感人的爱 ,让我们说真话 ,诉真情 ,用自己的心声说说 ,“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 ,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 ,印在脑海里 ,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五、作业布置 小作文 :(世上还有爸爸好 ) 六、信息反馈: 七、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 爸 关 眷 爱 念 英 子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 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3.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爸爸爱花 赖学被打 汇款闯练 参加典礼 典礼开始 回到家中 惊闻噩耗 第 10 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 (板书课题 )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 你喜欢这篇童 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 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 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 老太婆 灌木林里 老农家 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 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第 11 页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 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 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 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九、板书设计: 丑小鸭 (执着 追求) 白 天 鹅 天鹅蛋 丑小鸭 第 12 页 丑小鸭告诉 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学后记: 1教学按照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 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4.诗两首 课 型: 自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 13 页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 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 、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 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第 14 页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布置: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 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 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 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 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第 15 页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 5 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 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 概念是什么?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七、作业布置: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 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第 16 页 教学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 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 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 第 17 页 的学习和教育 ,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二、 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 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 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第 18 页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 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罗嗦。 4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 性。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课就让我们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项目: 1. 分四人小组讨论,互诉心中的烦恼。 2. 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3. 分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的方法。 4. 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四、创设情境: 5. 两个同学模拟电话交流心中的烦恼。 6. 以书信形式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 五、 活动指导 【例文】 (见创新作文 )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 是正常的,但是关键要正确对待它。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6. 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 19 页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 知识画面)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 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三、 内容研讨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 “ 颂 ” 字。 )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 黄河 ” 上,第三节重点落在 “ 中华儿女 ” 上。 )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 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 “ 望 ”字。 )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小结课文。 五、 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 作业 布置: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第 20 页 七、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随着诗人 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 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 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 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7.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 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第 21 页 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 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 、简介课文背景 ( 多媒体课件展示 )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 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 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 、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 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 7 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 11 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 24 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四 、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 我想就别上学了 ”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 这些景象 ” 指什么?觉得 “ 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 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 “ 画眉在树林 正在操练 ” 。幼稚。 “ 又出了什么事啦? ”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 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 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第 22 页 气氛 最后一课 “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学生 “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教室 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 ”“ 我 ” 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教师 “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 “ 快坐好 ” 。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 “ 督学来校视察 ” 或 “ 发奖的日子 ” 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 “ 最后一课 ” 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 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 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中的 “ 高大 ” 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 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 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 疑惑、诧异 难受、懊悔 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 23 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 韩麦尔先生。 二、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 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 “ 监狱大门 ” 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 钥匙 ” 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 讨论: 在 “ 最后一课 ” 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 “ 柔和又严肃 ” 的语调说话。 “ 柔和 ” 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 严肃 ” 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 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 “ 最后一课 ”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 深情、悲痛 思索、内疚 沉思、悲愤 ” 是韩麦 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第 24 页 五 、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 1) 找出 开端 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 “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 告牌前 ” 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 “ 最后一课 ” 。 (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 “ 最后一课 ” 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 “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 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 “ 最后一课 ”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 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 表明小弗郎士对 “ 最后一课 ” 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 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 、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人物: 韩麦尔 情节: 上学 上课 下课 第 25 页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 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和掌握“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并运用朗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正确认识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华的富强而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 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 1927 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 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第 26 页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 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 本文语言气势磅礴 ,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 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 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 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第 27 页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 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 2000 年第七期 ))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 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八、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 “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 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第 28 页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分组讨论) 1问题一: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 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第 29 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 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 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 ,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五、板书: 九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为土地而发出的誓言 故乡在呼唤 内容: 发誓为 故乡而战斗 主旨:眷恋故土 第 30 页 教学后记: 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 1941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10.木兰诗 乐府民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 积累文言知识 ,包括重要的实词 、 虚词和句式 ;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准确 、 完整地复述课文 ,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 导 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 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 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 第 31 页 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 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 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 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 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 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 从木兰诗中 “ 爷 ” 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 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 我对木兰的看法 6 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 木兰为什么 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 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 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第 32 页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三、 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 6 8 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 木兰诗 教后记: 这首诗 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11.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建 功 立 业 征 战 沙 场 辞 官 还 家 代 父 从 军 第 33 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 (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 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 第 34 页 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 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 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第 35 页 我发现“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 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第 36 页 2全文 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 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 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总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教后记: 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 第 37 页 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 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积累并掌握“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等词语。 2 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选材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救国救民潜 心学术,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翻看彩图。专注地注视一分钟,你觉得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他似乎和鲁迅很相似:清瘦、目光坚定、深邃、嫉恶如仇)那闻一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 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 第 38 页 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 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 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 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