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K常见对比问题分析汇编.docx_第1页
YJK常见对比问题分析汇编.docx_第2页
YJK常见对比问题分析汇编.docx_第3页
YJK常见对比问题分析汇编.docx_第4页
YJK常见对比问题分析汇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常见对比问题分析北京盈建科软件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4月北京目 录第一节 不计算地震作用时柱轴压比与PKPM对不上11.1、全楼模型11.2、用户问题11.3、参数设计(用户)11.4、轴压比显示21.5、构件信息对比31.6、结论4第二节 次梁底部钢筋比PKPM小很多52.1、用户问题52.2、计算结果对比52.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62.4、高规的相关条文72.5、结论8第三节 带转换层的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计算83.1、用户问题83.2、计算结果对比分析93.3、结论10第四节 弹性板计算考虑梁向下相对偏移对结果的影响104.1、用户问题104.2、计算结果对比114.3、差别原因分析124.4、和国外软件对比分析154.5、结论16第五节 地下室柱且角柱配筋为何比PKPM小很多175.1、用户问题175.2、计算结果差别的分析185.3、结论20第六节 顶层角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216.1、用户问题216.2、计算结果对比216.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226.4、将对比柱设为非顶层后YJK与PKPM配筋相同236.5、结论23第七节 刚心计算和SATWE存在差异的分析247.1、用户问题247.2、计算结果分析257.3、SATWE在刚心计算中存在的问题267.4、模型简化的进一步对比分析297.5、结论32第八节 剪力墙考虑平面外轴压配筋造成的与SATWE差异328.1、例一:19368328.1.1、用户问题328.1.2、计算结果对比338.1.3、差别原因分析348.1.4、PMSAP、TAT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358.1.5、应改用剪力墙组合墙配筋方式计算358.1.6、结论368.2、例二:19377378.2.1、用户问题378.2.2、计算结果对比378.2.3、差别原因分析388.2.4、PMSAP、TAT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388.2.5、应改用剪力墙组合墙配筋方式计算398.2.6、结论40第九节 框架梁由多段组成时梁下配筋有时比PKPM大419.1、用户问题419.2、计算结果对比429.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439.4、对高规5.2.3.4条的不同处理45第十节 为何梁配筋PKPM为1000而YJK不超限4710.1、用户问题4710.2、差别原因分析4910.3、结论49第十一节 误判梁受拉导致梁配筋增大5011.1、用户问题5011.2、计算结果对比5011.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5211.4、结论58第十二节 有地下室时的SATWE质量参与系数99%5912.1、用户问题5912.2、SATWE增加计算振型个数到38个时基底剪力仍明显增加5912.3、使用MIDAS软件进行对比6012.4、质量参与系数差异分析60第十三节 有斜杆时的楼层抗剪承载力计算对比6113.1、案例一、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 项目6113.1.1、整体模型6113.1.2、计算参数6213.1.3、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6313.1.4、结论6713.2、案例二、中建上海建筑设计院项目6813.2.1、YJK楼层抗剪承载力验算6813.2.2、PMSAP 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及与上层承载力的比值6913.2.3、SATWE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6913.2.4、结论70第十四节 柱双偏压配筋计算差异问题7114.1、例1:175127114.1.1问题7114.1.2分析7114.2、例2:178227314.2.1问题7314.2.2分析743第一节 不计算地震作用时柱轴压比与PKPM对不上1.1、全楼模型1.2、用户问题1、计算结果,轴压比PKPM没有超,YJK超了,为什么?1.3、参数设计(用户)1.4、轴压比显示PKPM轴压比计算结果YJK轴压比计算结果1.5、构件信息对比PKPM构件信息YJK构件信息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PKPM计算轴压比时轴力的公式为:1.2*(1.0*恒载+0.5*活载),这是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值;而YJK计算轴压比时轴力的公式为:1.2*恒载+1.4*活载,这是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设计值;抗规第6.3.6条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对本规范规定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因此,YJK的计算符合抗规要求,是正确的。PKPM却采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值计算,没有根据。1.6、结论1、不计算地震作用,仅考虑抗震构造时,对于柱轴压比的计算YJK与PKPM有较大差别。2、计算轴压比时,YJK采用的是抗规第6.3.6条注1所述: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而PKPM采用的是重力荷载代表值设计值计算。3、其它结构设计软件如广厦、Midas Building等,也均采用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第二节 次梁底部钢筋比PKPM小很多2.1、用户问题标题:盈建科计算单向板时次梁底筋比PKPM小很多单向板布置处的次梁底筋,用YJK计算出来的底筋比PKPM小很多,面筋却没有多大变化。而十字梁布置那块,两个软件却没有多大变化。我为了简化模型,同时不考虑地震作用跟风作用,只计算恒+活。经过查询内力,发现梁调整前、后内力基本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梁内力包络图差别挺大。2.2、计算结果对比如上配筋简图所示,用户所指的是次梁的下部最大钢筋,YJK分别为11、8、8,而PKPM为12、12、12。2.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内力相同查看第3跨梁的构件信息,对比内力计算结果,几乎完全相同:2、弯矩包络不同接着在构件信息中查看梁下部弯矩包络设计值对比,PKPM比YJK大得多。3、PKPM采用简支梁弯矩控制下部配筋从上看出,PKPM采用的组合号都是0,这意味着它采用的是简支梁跨中弯矩的50%作为最大控制弯矩参与组合,而YJK采用的组合号是2,即1.2*恒+1.4*活,因此组合值PKPM比YJK大得多,这就是梁下部钢筋PKPM比YJK大的原因。2.4、高规的相关条文1、条文说明高规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的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现浇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端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端弯矩进行组合;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这里讲的是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0.8-0.9后,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条文首先限于框架梁,而且是进行调幅的框架梁。而如上PKPM进行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控制设计的梁是不调幅梁,对不调幅梁进行这样的控制显然没有必要,显然将造成配筋不必要的增大。2、YJK对不调幅梁不进行简支梁50%弯矩控制YJK只对调幅梁进行竖向荷载下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控制,而对不调幅梁按照正常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不做这样的控制。可以试着在计算前处理中,将第3跨梁改为调幅梁,并设置调幅系数0.98,然后进行计算,下图为改后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梁下部配筋增大,数值与PKPM相同了。3、用户邮件回复根据高规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YJK仅对框架梁或者调幅梁按照如上规定执行,对于其它情况不执行上条。但是,PKPM对于您所指的梁仍执行上条,该梁为不调幅梁,造成梁下配筋过大。2.5、结论1、对一些次梁的下部钢筋计算结果,有时YJK比PKPM小;2、原因常是PKPM对于不调幅梁,仍按照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进行控制;3、高规5.2.3条文首先限于框架梁,而且是进行调幅的框架梁。而PKPM对不调幅梁也进行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控制设计,对不调幅梁进行这样的控制显然没有必要,显然将造成配筋不必要的增大;4、YJK仅对框架梁或者调幅梁按照竖向荷载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控制设计,对于其它情况不执行这种控制,YJK的计算更加经济合理。第三节 带转换层的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计算 3.1、用户问题标题:请教关于倾覆力矩的问题SATWE算出的框支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和盈建科算出的差别较大,以转换层第九层数据为例:* 规定水平力框架柱、框支框架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层号 塔号 框架柱 框支框架SATWE:9 1 X 7.17% 7.17% Y 5.20% 5.20%YJK: 9 1 X 0.0% 79.3% 框支框架倾覆力矩超限 9 1 Y 0.0% 58.3% 框支框架倾覆力矩超限对于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X向),SATWE为7.17%,而YJK为79.3%,超出了规范要求不大于50%的限制。从9层转换层的平面布置直观地看,SATWE计算的7.17%,似乎太小。3.2、计算结果对比分析高规10.2.16-7规定: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软件按照抗规6.1.3条条文说明中的公式计算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的地震倾覆力矩。在该公式中,总的框架倾覆力矩是是各层分别计算的框架倾覆力矩的叠加结果。Mc=i=1nj=1mVijhi对于带框支转换层的结构,在转换层及其以下各层,框支框架所占的比例较多,按照这些层计算出的框支框架所占地震倾覆力矩的比例较高。但是在转换层以上各层,没有框架柱或框架柱所占的比例很小,更不会再有框支框架柱,因此按照这些层计算出的框支框架所占地震倾覆力矩基本是0,而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占了绝大部分。SATWE是按照全楼所有层统计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由于在转换层以上全是剪力墙而框支框架基本不存在,这样统计的结果必然是框支框架所占比例很小。应该说这样的统计不符合规范的要求的目标,规范是控制框支框架在平面中所占比例不能太高,一般在各层中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也应小于该层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如果按照全楼统计,即便在某几层全是框支框架柱,由于转换层上面纯剪力墙的层数很多,仍可以得到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很小的结论。YJK按照带框支转换层的结构特点进行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的计算,即统计计算仅在转换层及其以下各层进行,总的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是转换层及其以下各层分别计算的叠加,不再把分母叠加上转换层以上各层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这样的结果才符合规范控制的要求。3.3、结论带转换层的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的计算,SATWE计算结果太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因为SATWE按照全楼所有层统计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由于在转换层以上全是剪力墙而框支框架基本不存在,这样统计的结果必然是框支框架所占比例很小。YJK按照带框支转换层的结构特点进行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的计算,即统计计算仅在转换层及其以下各层进行,总的框支框架所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是转换层及其以下各层分别计算的叠加,不再把分母叠加上转换层以上各层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这样的结果才符合规范控制的要求。因此YJK计算出的框支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要比SATWE大很多。 第四节 弹性板计算考虑梁向下相对偏移对结果的影响4.1、用户问题为什么我的模型采用弹性模型和刚性板模型计算梁的内力相差很大?按非弹膜计算结果按全楼弹膜结果4.2、计算结果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 刚性板比弹性膜计算模型梁支座配筋偏大较多,以其右侧柱下的悬挑梁支座处配筋为例,刚性板模型下为181,弹性膜下为96,相差将近一倍。再对比恒载下的梁弯矩图和梁的弯矩包络图,可见恒载弯矩刚性板模型下为4483,弹性膜下为2739,相差63%;对于弯矩包络图,刚性板模型下为6547,弹性膜下为4004,相差也是63%,因此竖向荷载下弯矩的巨大差异是导致配筋计算结果差距的原因。4.3、差别原因分析1、弹性板考虑梁向下偏移的计算原理查询前处理【计算控制信息】,计算时考虑了【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向下相对偏移】一些传统的做法在计算梁与楼板协调时,计算模型是以梁的中和轴和板的中和轴相连的方式计算的,由于一般梁与楼板在梁顶部平齐,实际上梁的中和轴和板中和轴存在竖向的偏差,因此,YJK中设置了【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向下相对偏移】来模拟实际偏心的效果,勾选此参数后软件将在计算中考虑到这种实际的偏差,将在板和梁之间设置一个竖向的偏心刚域,该偏心刚域的长度就是梁的中和轴和板中和轴的实际距离。这种计算模型比按照中和轴互相连接的模型得出的梁的负弯矩更小,正弯矩加大并承受一定的拉力,这些因素在梁的配筋计算中都会考虑。2、悬挑跨度大和梁较高使偏心影响大刚才对比的梁悬挑长度达4750,梁截面高度为1200,楼板厚度120,计算模型中梁与板向下偏移达540mm,从而使弹性板对梁增加了巨大的附加惯性矩,从而使考虑二者偏移的影响增大。考虑梁与弹性板之间偏移,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有利作用,达到优化设计节省材料的效果。3、不考虑偏移刚性板和弹性膜的计算结果相近4.4、和国外软件对比分析YJK中这种处理方式是与国外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如MIDAS中截面信息中【修改偏心】可以通过控制偏心点,ETABS、SAP2000中的【框架插入点】,可以通过控制点来调整梁与板的偏心。 在ETABS中通过控制插入点的方式计算结果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ETABS计算结果和YJK计算结果吻合很好,考虑与不考虑梁的偏心对梁的内力影响较大。4.5、结论考虑梁与弹性板之间偏移,计算模型与实际模型符合更好,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有利作用,达到优化设计节省材料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工程,由于梁高较高(1200mm),梁与板的偏心达到600mm,因此不能忽略该偏心的影响,建议用户在YJK中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并勾选【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向下相对偏移】。 第五节 地下室柱且角柱配筋为何比PKPM小很多 5.1、用户问题标题: PKPM与YJK柱配筋对比悬殊我的同一个模型,分别用YJK和PKPM计算,结果第一层1轴与A轴相交的柱子,PKPM配筋是32而YJK却只有21,由于相差太悬殊,望指教1层为地下室。我查看了下YJK的配筋结果,地下一层并没有按照高规12.2.1-3地下室顶板框柱 梁柱节点设计1)配成地上一层的1.1倍,有的柱子甚至比地上一层小,而且地上一层柱配筋也与PKPM结果相差甚大。上图是SATWE和YJK在1层的配筋计算结果,如用户所说的左下的角柱,SATWE配筋X向为33、38,YJK仅为20、16,确实相差悬殊。5.2、计算结果差别的分析1、YJK仅对嵌固层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YJK仅对嵌固层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对定义了地下室但不是嵌固层的楼层不做这样的放大。而SATWE对仅定义了地下室、而未定义嵌固层的楼层也进行了这样的放大。高规12.2.1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2.2.3-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一层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应比计算值增大10%采用。可以看出高规明确规定了作为地下室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柱才做这样的放大调整。在SATWE计算参数中可见,定义了1层地下室,但是其“嵌固端所在层号”填写为1,按照SATWE对嵌固层的定义,是在1层的底部嵌固,而地下室顶板处不嵌固。但是,SATWE对地下室1层层顶也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而不管他是否被定义为嵌固层。在YJK计算参数中将嵌固端所在层号改为1(YJK对嵌固层的定义是层顶嵌固,与SATWE不同),再进行计算后,软件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得出的1层配筋如下:1层柱配筋为25、20,2层该对应柱的配筋为23、18,因此1层柱是做了放大1.1倍的调整的。2、SATWE柱双偏压计算的配筋偏大从上图YJK角柱的配筋结果25、20来看,仍然比SATWE的配筋33、38小很多。因此,是否考虑地下室顶层柱筋放大只是差距的原因之一,还有其它的原因,这就是在柱的双偏压配筋计算方面,SATWE计算结果常常偏大。软件对角柱都是按照柱的双偏压方式进行配筋计算,但是柱的双偏压配筋结果是多解的,同样的结构及受力下,不同条件可能得出不同的柱配筋结果。应该说这些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之间的配筋量可能差距很大。YJK对柱的双偏压配筋计算进行了改进优化,得出的配筋结果常比SATWE小。但是怎样验证YJK得出的较小的柱配筋是正确的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PKPM的柱施工图模块中,根据YJK的计算配筋修改柱的钢筋,再用该模块的双偏压验算菜单进行验算,如果满足要求,就说明YJK是正确的,而且更加经济合理。上图是在PKPM柱施工图菜单下,该角柱按照YJK计算结果实配钢筋为22、21,点双偏压菜单进行验算,右下角程序提示“双偏压验算全部满足要求!”。5.3、结论1、有时地下室顶层柱的配筋YJK比SATWE小,原因是对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的条件二者不同,用户在SATWE中仅定义了地下室、而未对地下室顶层定义嵌固层,SATWE对仅定义了地下室、而未定义嵌固层的楼层也进行了这样的放大,YJK仅对嵌固层执行高规12.2.1-3的地下室顶板柱筋放大,对定义了地下室但不是嵌固层的楼层不做这样的放大。高规12.2.1明确规定了“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的执行条件,因此YJK的处理是合理的。2、SATWE角柱双偏压计算的配筋常比YJK偏大,SATWE和YJK对角柱都默认按双偏压进行配筋计算。由于双偏压配筋结果是多解的,在满足受力的前提下减少配筋是软件优化的目标,YJK对柱的双偏压配筋计算进行了改进优化,得出的配筋结果常比SATWE小。验证YJK是否正确的一个方法是:在PKPM的柱施工图模块中,根据YJK的计算配筋修改柱的钢筋,再用该模块的双偏压验算菜单进行验算,如果满足要求,就说明YJK是正确的,而且更加经济合理。 第六节 顶层角柱钢筋比PKPM小很多 6.1、用户问题标题:顶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我这里有个局部二层小房子,第二层四个角柱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很大,不知什么原因,麻烦帮我看一下,非常感谢!6.2、计算结果对比下图分别为PKPM和YJK的2层平面上边2根角柱计算配筋简图,右侧柱PKPM配筋分别为36、28,而YJK仅为19、17,差别很大。下图为该柱的单构件信息,对比PKPM和YJK各荷载工况内力,二者基本相同。下图为该柱的控制组合的内力和配筋值对比,控制组合的内力PKPM比YJK大得多,该柱为角柱,按照双偏压计算配筋值PKPM也比YJK大得多。6.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差别原因为PKPM对该柱进行了强柱弱梁的1.5倍调整放大PKPM对该柱进行了考虑墙柱弱梁的调整放大,该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柱抗震等级为2,因此放大系数为1.5,也就是说,考虑抗震组合的内力都乘以1.5的放大系数之后再去配筋。YJK没有进行这种放大调整,所以从组合内力的对比比PKPM小大约1.5倍,所以YJK的配筋值也小得多。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cMb。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对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四级可取1.1。从这个强柱弱梁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放大调整对框架顶层的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是不进行调整的。上面对比的柱在框架顶层,且从配筋简图可以看到其轴压比为0.13,小于0.15,YJK对柱进行了是否属于框架顶层以及是否轴压比小于0.15的判断,没有进行1.5倍的放大调整。而PKPM没有进行这种判断,对所有的柱都进行了强柱弱梁的放大调整。因此,YJK的计算是符合规范的结果合理的计算。6.4、将对比柱设为非顶层后YJK与PKPM配筋相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上面所述的对比柱的楼层上,再增加输入一个楼层,使该柱所在层不再属于框架顶层,为了减少对比荷载的差异,我们对增加的楼层的层高设置为1米,房间都设置为全房间洞。下图为新模型下,2层上面角柱的配筋结果,配筋值为36、31,已经和PKPM很接近。该柱轴压比为0.17,大于0.15,该柱也不再属于框架顶层,因此YJK也对该柱的各项组合值乘以1.5的放大系数之后再去配筋,因此配筋值比原来增大很多。6.5、结论1、对于框架顶层的角柱或者轴压比小于0.15的框架角柱,YJK的配筋比PKPM小;2、原因是YJK对于框架顶层的角柱或者轴压比小于0.15的角柱不进行考虑强柱弱梁的放大调整,而PKPM在角柱配筋时,没有对柱进行是否属于框架顶层的柱或者轴压比小于0.15的判断区别,都进行了考虑强柱弱梁的放大调整;3、抗规6.2.2条文规定,考虑强柱弱梁放大调整时,对框架顶层的柱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是不进行调整的;4、YJK的计算符合规范,其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正确的结果,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第七节 刚心计算和SATWE存在差异的分析7.1、用户问题该工程刚心计算结果SATWE和YJK差别大?以第5层为例说明,本例差别主要在Y方向的刚心,SATWE计算的刚心Ys=2.92,而YJK计算的刚心Ys=5.44。7.2、计算结果分析1、平面上方长墙多从平面墙的布置分析,在平面上方和下方对比,平面上方布置了2片较长的剪力墙,长墙的刚度比短墙大得多,因此刚心应该偏向平面上方,YJK的Ys计算值更加合理。2、YJK与PMSAP结果相同用同属于PKPM的PMSAP计算该工程,得到的该层刚心计算结果见下图,PMSAP的刚心Ys=5.3,和YJK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和SATWE相差甚远。3、YJK与Etabs结果相同将模型转入ETABS后计算的刚心位置为XCR=24.672m,YCR=5.235m。7.3、SATWE在刚心计算中存在的问题SATWE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是将所有竖向构件,包括柱、墙、斜杆的抗侧力刚度叠加,他没有考虑竖向构件在平面的位置影响,也不考虑梁、板构件刚度的影响。SATWE计算高位转换层刚度的方法与计算刚心的算法相同,下面以一个简单高位转换层为例分析SATWE的刚度计算方法。1、不考虑竖向构件的平面位置如上图转换层上下各1个标准层,柱、梁尺寸相同,仅平面位置不同,SATWE计算结果是上下层刚度相同,刚度比为1,而YJK计算的刚度比为0.5。2、不考虑梁、板刚度的影响假设对该转换梁为例的下层的梁高度由500改为800,这样下部刚度变大,但是SATWE计算的上下层刚度比仍旧为1,也就是说,梁的刚度对层刚度没有影响,而YJK可以正确反映梁的刚度变化。3、柱被打断成几段时SATWE将柱的刚度叠加当柱被层间梁打断,或者边框柱被墙的中间节点打断时,该柱在计算模型中形成几段柱,此时SATWE对该柱的刚度计算随着按打断的数量叠加。假设将该转换梁例的上部楼层中间增加一个50*50层间梁将柱子分成两段,SATWE的上层刚度增加到4倍,而YJK的上层刚度基本没有变化。3、SATWE的刚度计算受单元尺寸影响大假设该转换层例下层改为剪力墙结构,分别设置墙的单元尺寸为不同尺寸,使墙的上部出口节点为1个和3个,如下图。从结果输出可见,当墙细分造成顶部有3个出口接点时,其计算结果是异常的。7.4、模型简化的进一步对比分析为了对比方便,我们从本项目用户工程中取出一个标准层,建一个3层模型,分别取用不同的参数,并对比SATWE和YJK的计算结果。对于SATWE计算,分别按照1米、2米、3米定义剪力墙单元尺寸,只对比它的Y向刚心位置,结果看到它的位置是变化的,且变化幅度很大,分别为1.99米、1.11米、-0.70米,离准确值偏差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正常。原因是SATWE的刚心计算受控于剪力墙上边的出口节点,当1米单元划分时,每片墙上都有出口节点,当3米单元划分时,很多墙上都没有出口节点,导致不同的出口节点状况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下面是YJK分别用1米、3米进行单元划分的刚心位置对比,它们都是Ys=5.48,没有变化。下图是该工程用PMSAP计算结果,Ycr=6.1,与YJK接近,和SATWE相差更大。7.5、结论对于各层刚心的计算结果,SATWE和YJK的值经常对不上,这是因为SATWE刚心的计算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它不能考虑构件平面位置影响,对于层间梁打断的柱或被墙单元中间节点打断的边框柱,其刚度成倍增加,剪力墙上部出口节点的多少影响很大,有时得不出正确结果,等等。YJK的刚心计算结果与同属PKPM的PMSAP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YJK的刚心计算结果与Etabs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第八节 剪力墙考虑平面外轴压配筋造成的与SATWE差异8.1、例一:193688.1.1、用户问题标题:地下室1层内墙配筋超,PKPM没有配筋附件模型是省院2所的一个工程,地下室2层,1层内墙配筋(图中左侧)超(最大配筋率、抗剪超),PKPM则没有配筋。经过对比,设计参数、整体指标没什么差别。某些工况下的弯矩相差较大8.1.2、计算结果对比下图为地下2层平面,图中白色框中为用户所指超限的剪力墙。该层层高达到14米。下图分别为SATWE和YJK剪力墙配筋结果,SATWE配筋数据为0,而YJK分别为204、374、199,配筋率超限而显示红色。8.1.3、差别原因分析1、差别原因为YJK考虑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剪力墙不但要满足面内偏压承载力要求,还要满足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按照混凝土规范6.2.15条),因此,YJK对剪力墙在进行面内压弯或者拉弯配筋计算的同时,还进行了剪力墙面外的轴压承载力配筋计算,最终结果取二者的较大值。由于一层层高较高(14m),根据面外长细比确定的面外稳定系数非常小(0.12),造成配筋偏大。SATWE以前对剪力墙的配筋计算也进行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从630版本开始,对于非独立墙,它取消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这是它的配筋结果小的原因。2、对剪力墙不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验算可能不安全对于面外墙肢很短、层高很高的剪力墙,因为其面外的长细比比面内小得多,更应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否则极易造成结构不安全的配筋隐患。8.1.4、PMSAP、TAT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同为PKPM计算模块的PMSAP、TAT却在剪力墙配筋计算时,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对该工程用PMSAP计算,其地下2层配筋结果见下图,在与YJK相同的部位,它们都显示为红色超限,其配筋值与YJK非常接近。 8.1.5、应改用剪力墙组合墙配筋方式计算1、对组合墙按单片墙计算的面外配筋偏大对剪力墙的非组合方式配筋,也称为分段式配筋,不能考虑剪力墙组合截面的特点,而是分别按照一字形截面墙配筋。轴压稳定系数由剪力墙面外长细比决定,对于与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按照单片墙计算的面外回转半径比实际情况小,这可能造成配筋偏大。2、按剪力墙组合截面配筋方式结果理想可在YJK的计算参数中设置为对剪力墙按照组合墙方式配筋,即对参数做如下改动:勾选墙柱配筋考虑端柱、墙柱配筋考虑翼缘墙。 按照组合截面计算的回转半径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按照组合墙计算的结果如上图右边。可见超限墙大大减少。8.1.6、结论1、剪力墙不但要满足面内偏压承载力要求,还要满足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按照混凝土规范6.2.15条),因此,YJK对剪力墙在进行面内压弯或者拉弯配筋计算的同时,还进行了剪力墙面外的轴压承载力配筋计算,最终结果取二者的较大值;2、SATWE以前对剪力墙的配筋计算也进行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是,从630版本开始,对于非独立墙,它取消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是,当面外墙肢很短时,如此简单的忽略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会偏于不安全;3、对于面外墙肢很短、层高很高的剪力墙,因为其面外的长细比比面内小得多,更应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否则极易造成结构不安全的配筋隐患;4、同为PKPM计算模块的PMSAP、TAT却在剪力墙配筋计算时,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它们的剪力墙配筋结果与YJK接近。5、对于有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按照一字型截面计算的、即按单片墙计算的面外回转半径比实际情况小,这可能造成配筋偏大;6、对于有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应改用按照YJK的剪力墙组合截面配筋方式,可以得到理想的计算结果,它可比按照单片墙配筋方式配筋结果大大减少,并且可以避免SATWE简单忽略轴压配筋造成的不安全。8.2、例二:193778.2.1、用户问题标题:第二层剪力墙超筋您好,这个模型的第二层电梯处剪力墙怎么会超筋,用PKPM复核的时候没有超筋。请帮忙检查一下。谢谢了8.2.2、计算结果对比下图为2层平面,图中白色框中为用户所指超限的剪力墙。该层层高达到7.5米。下图分别为SATWE和YJK剪力墙配筋结果,SATWE配筋数据为0,而YJK分别为84,配筋率超限而显示红色。 8.2.3、差别原因分析1、差别原因为YJK考虑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剪力墙不但要满足面内偏压承载力要求,还要满足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按照混凝土规范6.2.15条),因此,YJK对剪力墙在进行面内压弯或者拉弯配筋计算的同时,还进行了剪力墙面外的轴压承载力配筋计算,最终结果取二者的较大值。由于一层层高较高(7.5m),根据面外长细比确定的面外稳定系数非常小,造成配筋偏大。SATWE以前对剪力墙的配筋计算也进行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从630版本开始,对于非独立墙,它取消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这是它的配筋结果小的原因。2、对剪力墙不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验算可能不安全对于面外墙肢很短、层高很高的剪力墙,因为其面外的长细比比面内小得多,更应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否则极易造成结构不安全的配筋隐患。8.2.4、PMSAP、TAT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同为PKPM计算模块的PMSAP、TAT却在剪力墙配筋计算时,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对该工程用TAT计算,其2层配筋结果见下图,在与YJK相同的部位,它们都显示为红色超限,其配筋值与YJK非常接近。8.2.5、应改用剪力墙组合墙配筋方式计算1、对组合墙按单片墙计算的面外配筋偏大对剪力墙的非组合方式配筋,也称为分段式配筋,不能考虑剪力墙组合截面的特点,而是分别按照一字形截面墙配筋。轴压稳定系数由剪力墙面外长细比决定,对于与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按照单片墙计算的面外回转半径比实际情况小,这可能造成配筋偏大。2、按剪力墙组合截面配筋方式结果理想可在YJK的计算参数中设置为对剪力墙按照组合墙方式配筋,即对参数做如下改动:勾选墙柱配筋考虑端柱、墙柱配筋考虑翼缘墙。 按照组合截面计算的回转半径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按照组合墙计算的结果如上边右图。配筋为0,不再超限。8.2.6、结论1、剪力墙不但要满足面内偏压承载力要求,还要满足面外轴压承载力要求(按照混凝土规范6.2.15条),因此,YJK对剪力墙在进行面内压弯或者拉弯配筋计算的同时,还进行了剪力墙面外的轴压承载力配筋计算,最终结果取二者的较大值;2、SATWE以前对剪力墙的配筋计算也进行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是,从630版本开始,对于非独立墙,它取消了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但是,当面外墙肢很短时,如此简单的忽略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会偏于不安全;3、对于面外墙肢很短、层高很高的剪力墙,因为其面外的长细比比面内小得多,更应进行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否则极易造成结构不安全的配筋隐患;4、同为PKPM计算模块的PMSAP、TAT却在剪力墙配筋计算时,考虑了剪力墙面外轴压承载力计算,它们的剪力墙配筋结果与YJK接近。5、对于有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按照一字型截面计算的、即按单片墙计算的面外回转半径比实际情况小,这可能造成配筋偏大;6、对于有其他墙肢相连的剪力墙,应改用按照YJK的剪力墙组合截面配筋方式,可以得到理想的计算结果,它可比按照单片墙配筋方式配筋结果大大减少,并且可以避免SATWE简单忽略轴压配筋造成的不安全。第九节 框架梁由多段组成时梁下配筋有时比PKPM大 9.1、用户问题标题:框架梁下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较大现计算一个5跨的模型,分别用pkpm和盈建科进行了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有点出入:上图这是用盈建科计算的结果;这是用pkpm计算的结果。YJK梁下配筋67,PKPM梁下配筋61,相差近10%。后来发现两者的梁刚度不同,改为相同的梁刚度计算结果不变,仍为上图所示。查了一下荷载作用下的梁弯矩也不相同,如下图:YJK为620,而PKPM为607.此为盈建科的弯矩值这是pkpm的弯矩值请问,两者计算的结果为什么会差这么多?9.2、计算结果对比我们先用PKPM计算,再将PKPM模型转换到YJK,用YJK计算,二者对比如下图。YJK主梁的跨中配筋较PKPM大,而次梁配筋相差小。对于框架主梁,PKPM配筋为67,YJK配筋为61,YJK比PKPM大约10%。9.3、差别原因分析对比1、主梁调幅前弯矩内力基本相同通过对比该主梁的详细计算文本如下所示,恒载作用下调幅前弯矩差距较小,PKPM和YJK分别为607和620,说明力学计算结果二者相同。2、梁跨中弯矩包络YJK大于PKPM对比PKPM和YJK的弯矩包络值如下所示,发现YJK弯矩包络大于PKPM弯矩包络值,YJK梁下最大值为1343,而PKPM为1257,YJK比PKPM大6.8%。这是造成YJK比PKPM梁下配筋大的原因。从Loadcase一列,即控制梁下部配筋的控制组合号来看,PKPM控制组合号为1,即为恒+活组合,而YJK的控制组合号为0,说明它不是由任何荷载组合控制配筋,而是由简支梁跨中弯矩一半来控制的配筋。9.4、对高规5.2.3.4条的不同处理1、高规条文高规5.2.3.4条规定:对于调幅梁,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2、处理差异对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梁的计算模型的选取,YJK与PKPM具有差异,如图3所示,YJK是按照整个主梁为简支情况计算,而PKPM取的是被次梁打断的各个分段为简支进行计算,这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要求。图3 YJK与PKPM简支梁计算模型3、结论验证可以通过修改梁属性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在两个计算模型中,均将该梁设置成未调幅梁后对比文本信息,如下图所示,两款软件计算梁弯矩包络结果相差很小。 由于设置为不调幅梁后,软件将不再按照简支梁跨中弯矩的一半控制配筋,PKPM和YJK的计算模型不再存在差异。PKPM的梁跨中最大弯矩PKPM和YJK分别为992和1011,非常接近;梁下部钢筋PKPM和YJK分别为4480和4587,也非常接近了。二者的控制组合号都是1,即恒+活组合。9.5、结论1、对于框架梁或者调幅梁,当该梁被次梁打断,或由多余节点打断而由多段组成时,该梁的梁下配筋有时比PKPM小;2、原因是执行高规5.2.4条时的计算模型差异,高规5.2.3.4条规定:对于调幅梁,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对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梁的计算模型的选取, YJK是按照整个主梁为简支情况计算,而PKPM取的是被次梁打断的各个分段为简支进行计算,PKPM的计算模型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要求;3、如果把该框架梁改为不调幅梁,PKPM和YJK的配筋差距将消失。第十节 为何梁配筋PKPM为1000而YJK不超限10.1、用户问题为什么梁配筋PKPM为1000而YJK不超筋?如在24层如下图, 圈中梁,SATWE支座负筋显示1000,超限,而YJK为42,正常不超限。从该梁计算书可以看出,SATWE和YJK的最大弯矩分别为-478和-474,基本相同。但配筋面积SATWE输出99999,YJK为4197。10.2、差别原因分析PKPM平面配筋简图中显示1000,计算文本中显示99999,这表示它经过某种判断已经认为梁配筋超限。这种判断可在PKPM2003年出版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原理及算例书的2.1.4节公式(2-24)查出。在PKPM软件中,有一个“极限弯矩”的概念,该“极限弯矩”表示为: 当设计弯矩大于“极限弯矩”, PKPM不再进行配筋计算,而是认为截面异常,直接给出计算面积99999的输出,这种输出在配筋简图显示为1000。经过我们的测试和对比,在很多情况下,当设计弯矩超过“极限弯矩”时,实际计算的受拉钢筋还未达到最大配筋率。所以,在YJK软件中,不进行这样的“弯矩超限”判断,而是根据设计弯矩计算真实配筋(当截面受压区高度达到界限高度时,通过增加受压钢筋来平衡弯矩),通过配筋率来判断是否超限。对于同样这根梁,YJK配出钢筋2.33%,并不超限。10.3、结论当梁截面高度较小、或者梁承受的弯矩较大时,比如在梁的支座位置,或者在铰接次梁的跨中位置,PKPM配筋常输出1000(简图上)或者99999(文本上),这种情况表明PKPM没有进行通常的配筋计算,而是通过“弯矩超限”判断梁配筋超限。在YJK软件中,不进行这样的“弯矩超限”判断,而是根据设计弯矩计算真实配筋(当截面受压区高度达到界限高度时,通过增加受压钢筋来平衡弯矩),通过配筋率来判断是否超限。所以,YJK可以根据设计弯矩真实计算钢筋,不会出现PKPM的配筋99999异常问题。第十一节 误判梁受拉导致梁配筋增大 11.1、用户问题标题:首层梁配筋结果PKPM和YJK相差较大问题:单位最近推广YJK,今天跟PKPM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以下问题,麻烦帮忙看看:1、将PKPM中模型转入到YJK,计算完成后发现首层梁的计算结果差异性比较大,主要是首层Y向梁上部配筋,与PKPM的计算结果差异大概有25%以上,查看内力信息发现内力基本差不多,为什么配筋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见模型中Y向右二梁上部配筋。2、关于梁的计算,请问下YJK软件在计算纵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梁轴力的作用,把梁当成压弯、拉完计算?3、因为YJK软件刚出不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