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钖 国 春 秋钖,华夏文明史上一个独特的古地名,却有多种写法和读法,这个朝代叫“锡”,那个朝代叫“鍚”,读音不同,意思相差万里,让专家们头疼不已!郧西钖义山,道教典籍中的洞天福地,水经注中的名山,却总是与娘娘山搞混,到了元末明初,又被当地百姓改名“羊尾巴山”,名字实在太俗不说,在许多专家的论证中,又与汉江对面的钖穴山混在一起,读者们看了如坠云雾。“钖”字难读难解,而围绕着“钖”字的许多历史课题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钖国?钖义山到底是哪座山?钖穴的位置在哪儿?钖郡、钖县是何时建置、何时撤并的?因为缺乏史料和文物实证,许多专家学者“望钖兴叹”。2012年,借助郧西县政府编纂千年上津的机会,有关人员经与故宫博物院联系,意外找到了一枚“钖丞之印”。又与台湾故宫博物院联系,在原版四库全书中查阅到大量有关“钖”的珍贵史料。同时,借助湖北省建制沿革、十堰市历史建置考等资料,基本搞清了“钖”字的变迁,“钖国”的简史。千年钖义山文化贯古今钖文化是以郧西羊尾、陕西白河一带为中心的汉水文化分支,地跨汉水两岸,影响直达川陕。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先以汉水为界,介绍汉水北岸的郧西钖义山。汉江北岸与“钖”密切关联的有两座山,一座是羊尾山,在郧西羊尾的北面,主峰海拔1064米;另一座是娘娘山,主峰海拔1099米,两座山中间隔着一条板桥河。过去,许多学者在研究这两座山的时候,总是与另外两座古山的名称搞混,这两座古山山名是 “钖义山”和 “天心山”。有的专家把娘娘山论证成 “钖义山”,有的学者把娘娘山论证成 “天心山”,还有的把羊尾山说成是娘娘山比如湖北省建制沿革中就明确标明娘娘山叫“天心山”,可是这样的说法不但与本书的其它多处记载相冲突,还与四库全书、湖北通志、郧阳府志相冲突。多部志书中记载得明明白白:“钖义山,又名天心山”既然钖义山与天心山是一座山,就不能与羊尾山重合,更不能与娘娘山重合。那么,今天的羊尾山、娘娘山,到底与古地名 “钖义山”、“天心山”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要解开这个千年之谜,就必须给古代典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钖义山”定位,找到钖义山。关于钖义山,多种典籍都有记载,内容基本相同,郧阳志同治版中的描述最全面:“钖义山,省志:(郧西)城西百二十里,一名天心山。九域志:在丰利县。水经注: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食,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旧志:是山绵亘百余里折而西,名羊尾山,蜿蜒至郧西境内。”根据上面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1、钖义山就是天心山;2、羊尾山不是钖义山。为什么呢?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羊尾山是钖义山的分支,“是山(钖义山)绵亘百余里折而西”后,才叫羊尾山。3、娘娘山不是钖义山。为什么呢?钖义山“方圆百里”,娘娘山的规模达不到。4、娘娘山不是天心山,钖义山才是天心山。那么,钖义山,也就是天心山,到底如何与今天的羊尾山、娘娘山相对应呢?钖义山、钖治形势图2013年2月,经西北大学教授李之勤指导,再加上湖北省社科院提供的羊尾镇周边地区地面地形三维卫星图像,我们终于搞明白了钖义山的真正面目。原来,钖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条小型山系,这个山系呈“T”字型。“T”型山系上边的一横很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边的一段山脉从响山到太阳山;东边的一段山脉就是娘娘山,娘娘山山脊往东南方向倾斜。“T型”中间的一竖就是羊尾山。羊尾山与娘娘山呈40度左右的夹角。过去,许多专家学者多次到过娘娘山,也到过羊尾山,无奈山林茂密,树叶障目,很难一窥全貌。“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就难识钖义山的真面目了。钖义山是一条小型山系的结论,使困扰百年的许多谜团迎刃而解:1、娘娘山为何被称为天心山的问题。郧阳志同治版,“娘娘山,(郧西)南八十里,层崖攒列,耸入天空,其下诸山如屏如筍,如笔如牙最难名状。”卫星三维图像显示,钖义山右边的娘娘山山脉,一溜儿排开9个山峰,看起来确像“层崖攒列”、“如笔如牙”。同时,娘娘山达不到“方圆百里”的规模,也只能是钖义山(天心山)的支脉。正因为钖义山叫天心山,而娘娘山又是钖义山的支脉,所以有些古代学者 “以点代面”,把娘娘山称之为天心山。娘娘山被称为天心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教的推动。娘娘山是钖义山的一个支脉,在民间传说中却是王母娘娘修行得道升天的地方。当钖义山命名为天心山后,特别是钖义山被道书福地志列为仙山后,道士们认为,钖义山是天的中心,又是道教的仙境,是得道升天的绝佳场所,于是偷换概念,以局部(娘娘山)代整体(钖义山),把娘娘山称之为天心山。2、“羊尾山支也”及“羊尾山为何叫天心山”的解释。郧阳志同治版,“羊尾山,(郧西)西南百二十里,即钖义山支也。”过去,许多学者把羊尾山等同于钖义山,对这句话就很难理解。既然是同一座山,为何自己是自己的分支呢?现在,我们知道,钖义山是“T”型山系,羊尾山是钖义山的一部分,是“T”型山系中间的那一竖,所以羊尾山“即钖义山支也”。志书还这样记述,羊尾山在娘娘山的西边,距县城 “百二十里”,比娘娘山远20公里。根据钖义山“T”型山系结构,完全合乎逻辑。那么,羊尾山为何也叫天心山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其一,与娘娘山被称之为天心山一样,钖义山被称作天心山,也是以点代面,以局部(羊尾山)代替整体(钖义山)。其二,在钖义山的“T”型结构中,羊尾山是中间的一竖,是钖义山的中心。既然钖义山整条山系是天心山,那么,处于中间的羊尾山就是“天心的中心”,更应叫天心山。其三是属地原因。明清很长一段时间里,娘娘山属郧西,羊尾山却处在郧西、郧县的分界线上。古时人们地方情结太浓,两县的百姓自然争抢着说自己境内的钖义山支脉叫天心山。3、两州之间的界线问题。有一段历史困扰专家学者很多年。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以钖义山为界,以东为(均州)郧乡县,以西为(商州)上津县。这个界线到底在哪儿呢?因为没有确定钖义山的位置,界线一直无法定论。今天,通过古地名资料结合现代卫星三维图可以清楚看到,在钖义山“T”形结构交叉点的西边,有一个今天还在使用的古地名 “界岭”;而娘娘山最东端的下方,也就是郧西县涧池乡董家沟的末端,有一个今天还在使用的古地名 “界牌石”,这两个表示地界的地名使用了千余年。从界岭沿娘娘山山脊到界牌石这段沿线,就是古均州郧乡县和商州上津县界线的一部分。4、看到这儿,读者们还有一个疑问:前面郧阳志同治版关于钖义山的解释中,最后一句话“名羊尾山,蜿蜒至郧西境内”,羊尾山本来就在郧西境内,为何又蜿蜒至郧西境内?是不是矛盾啊?还有,在明清的郧西、郧县志书中,为何都把钖义山,特别是羊尾山录入自己的县志中呢?原来,北宋政和元年的时候,钖义山至界牌石是郧乡、上津两县之间的分界线,但是,到了明清以后,沿羊尾山、广山、上营、土地岭至天河口黄连垭一线是郧西和郧县的分界线,这一界线南边的大面积地区,包括羊尾、板桥、孤山等都隶属郧县(光绪湖北舆地记),而羊尾对面郧县的一个保又隶属郧西。这种情形叫“插花边界”。根据地形图和羊尾山曾位于两郧分界线上的史实, “是山绵亘百余里折而西,名羊尾山,蜿蜒至郧西境内”这句话就一目了然。钖义山是郧西、郧县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所以两县志书都把钖义山录入志书的山川条目。羊尾山是郧西、郧县东西分界线的一部分,而羊尾山的大部分属郧西,所以 “羊尾山蜿蜒至郧西境内”。这就是汉江北岸郧西境内的钖义山。钖义山弄清楚了,那钖穴山呢?过去,许多学者把钖义山与钖穴山混为一个山,其实这是大错特错。钖义山位于汉江的北岸,今天属郧西管辖,而钖穴山位于汉江的南岸,今天属郧县管辖。钖义山难寻,钖穴山更难找;钖义山好定论,但钖穴山却无定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想把“钖”的历史弄清楚,首先要把“钖”的起源和钖国弄清楚。过去研究钖史,忽略了钖国的存在,也弱化了对钖国的研究,关键是史料没有被挖掘。钖国的记载有充足的史料。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三中明确记载:“钖,商钖国,御姓钖时之先。今郧乡有钖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钖,商朝时候的钖国,在立国之前就有钖姓,御赐的姓。今天的郧乡县有钖穴。”钖国春秋史都在钖治中钖国存在的理由是很充分的。路史、陕西通志等都有相同记述。再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汤而三千余国”,神州大地几乎到处都有诸侯国、方国,汉水流域羊尾段不可能没有古国。钖国既然存在,那么,这个“钖”到底是读锡(xi)还是读鍚(yang)呢?钖国的国都在哪儿呢?钖穴钖穴是钖国的历史坐标,但绝不是钖国的地理坐标。古代许多学者认为郧西羊尾镇附近的几处地点可能是古钖穴,但从来没有定论钖穴就是钖国的政治中心。可是,近十几年来,有人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认为某处钖穴就是钖国或钖县的地理坐标,这种说法不严谨,不科学。关于钖穴位置的研究,古今专家们引用最多的是左传中的一句话:“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这句话中,楚子伐麇的时间是“十一年春”,即晋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战争的第二地点就是钖穴。这个钖穴在哪儿呢?钖穴是什么意思呢?综合前人的说法及研究,历史上对钖穴位置的研究,大致有四处:第一处是陕西白河县南。根据是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汉水又东经魏兴郡之钖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钖穴地也,属汉中。王莽之钖治也。”第二处是今天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的土梁子上。2005年,南水北调淹没区考古工作队在这儿发现古墓,其中有“钖子中之用”的金文陪葬青铜戈。第三处是郧西马安的锡洞沟。锡洞沟是个古地名,在钖义山的北面。第四处是羊尾山。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以上四种说法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认定这四个地方就是钖穴,就是钖县、钖郡治所的地理位置,但都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其实,四种说法都明确说明了钖穴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但绝没有说明,也没有证据证明哪一处是钖郡、钖县的治所。第一处水经注说法,译成现代汉语是,“汉水又往东流经魏兴郡钖县旧城北面,就到白石滩。钖县从前是春秋里所说的钖穴地方,过去属汉中,就是王莽时的钖治。”这是水经注全译中的原文。这句话有两个分句,前一句是说明汉水的流向,流到白石滩;第二句是重点解释前一句中的关键词钖县。两个分句没有任何一句说明白石滩就是钖穴,特别是第一个分句仅仅说明了钖县故城北是白石滩,并没有说白石滩就是钖穴。如果按白石滩就是钖穴就是钖县治所的说法,郦道元这句话那可是相互矛盾、漏洞百出了。第二处“钖子中之用”的金文陪葬青铜戈只能说明钖国、钖子存在,不能作为钖国国都地理位置的证据。古代国君墓地大都离都城或治所很远。第三处是马安的锡洞沟,地处偏远,地势狭窄,古代山高谷深,为不毛之地,不可能是治所。第四处羊尾山虽然长时间用名钖义山,却不产锡金属,不可能叫钖穴,很可能是钖治或钖的治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钖、钖治、羊尾山前面几种说法虽然只能说明陕西白石滩、郧西锡洞沟、郧县肖家河可能是钖穴所在地,但根据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加上史料的佐证,就能找到钖治所在地。水经注中说,“莽曰钖治”,钖治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治表示治所。有学者说,“钖治”的意思是王莽出台的管理锡这种金属的法律或制度,这也是不可能的。法律管的是面,而不是点。其实,王莽曾改了多处的郡名、县名、亭名。王莽是篡汉的新朝皇帝,他为何关心钖及钖治呢?原来,一切是为了抓钱。王莽当上皇帝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铸钱的量太大,只好用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老百姓怨声载道。根据汉唐地理志考校,危急之时,王莽加强盐铁治理,凡是盛产盐及金、铁、锡贵重金属的地方,都纳入新朝重点监管范畴。方恺在新校晋书地理志明确说明,钖治之所以出名,“谓因地有铁、锡。”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锡(钖),有锡,春秋曰钖穴。”锡与铜、铁紧密相联,自然而然引起王莽新朝的高度警觉。其实上面介绍的三处钖穴都产锡,历史上都是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处钖穴,陕西白石滩产锡的记载。根据图解水经注,陕西白河县县城东即为白石滩。根据白河县志,这在古代是淘金最热的区域。根据汉水流径地形,这儿自然形成的水湾,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手法淘金过程中筛选的动作,所以白石滩的沙石较白,曰“白石滩”。第二处钖穴,郧县五峰肖家河产锡的记载:钖穴山(今指肖家河附近),(郧县)城西百二十里,在长利废址东,周山皆穴,淘金者多伺焉,乡人禁之。(郧阳志同治版)第三处钖穴,郧西马安锡洞沟的记载。马安“锡洞沟铅锌矿床”,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存有古矿井。西北大学教授李之勤,今年90岁,他关注郧西及上津的历史40多年。经过多次交流、分析,他认为,总结前人所有观点,结合古籍及卫星三维图像,可以认定两个事实:其一,钖字的变迁。钖字最开始应该读锡(xi),锡国就是产锡之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自成一统,锡字在传播过程右边的“易”字被加了一横,就成了“鍚”(yang)字。这样以讹传讹,就习惯性地定性成了“鍚”,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古代地图册中仍叫鍚。但是为了统一简体字,现在最权威的志书,包括新校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都改成了“钖”(yang)。其二,钖治,就是钖的治所,位置就在羊尾山下的郭家山村。看到这儿,读者又纳闷了,钖治应是钖国或钖郡、钖县的治所,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何建在钖义山这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呢?原因和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选点上,郭家山位于三个钖穴的中心地带。在上面三个钖穴中,陕西白河白石滩位于羊尾山的斜对面,郧县肖家河在羊尾山的下游不远处,而郧西马安锡洞沟在钖义山的北面。这便于锡这种贵重金属半成品、成品的运输,也便于对几个矿点(钖穴)进行管理。第二,在交通上,郭家山是重要的枢纽。清同治版郧阳志记载:“羊尾山,(郧西)西南百二十里,即钖义山支也,众山群集如羊通陕西山阳县,前明店社繁盛,今则村墟寥寥矣!”这句话说明了郭家山作为钖的治所,不但曾经繁华过,还可以从此通往陕西山阳县。特别说明一点,上面这段话还说明了羊尾山并不是钖义山谐音而来的,而是根据钖义山的山形得来的。在钖义山“T”型山系中,“众山群集如羊通陕西山阳县”,恰恰中间的一竖像绵羊的尾巴,所以叫羊尾山。第三,在安全上,郭家山易守难攻,能保证锡这种贵重金属的安全。水经注中有一段话:“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石门的用途之一,就是保护锡的安全。第四,地名印证。除了通往陕西山阳的界岭外,还有马栏口、马池等古地名。郧西地名志中明确记述,郭家山在古代曾有马店,设有马栏,马栏口为马店出口处,所以叫马栏口。由此可以想象马栏有多大!钖国简史通过前面的论证,结合前人资料,钖国简史简述如下:钖(yang)国,本名锡(xi)国,商朝时期(公元前11世纪以前)产锡的侯国或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形体混乱,锡字在流传过程中右边的“易”偏旁被加了一横成了“昜”偏旁,锡就变成了鍚(yang)字,以讹传讹,就流传了下来。1996年以后出版的书籍,改“鍚”字为简体字“钖”字。现在通用“钖”字。春秋时期,晋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钖穴在哪儿?说法有三处,一是陕西白河白石滩,二是郧县五峰肖家河,三是郧西马安锡洞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都曾设钖县,属汉中郡。王莽新朝时期,“莽曰钖治”。钖县的治所一说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一说在郧西羊尾山下郭家山村。陕西县白河东南,绵亘群山壁立汉江边,明清以前没有人类生存的平地,不可能作为治所。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立钖郡,辖钖县、上庸、安富(今郧县西南)三县。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省钖郡,以钖县属魏兴郡管辖。魏蜀东三郡争夺时期,蜀汉大臣谯周(公元201年270年)的儿子谯同曾被任命为钖县县令,四库全书通雅卷十六,“钖县,汉属汉中郡,谯周子同为钖令。”晋朝时期,南北朝时的宋时期,钖县仍属魏兴郡。齐属齐兴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南明德中学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二季度骨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健品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辽宁省本溪中学化学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陪诊师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环保保护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高级运动营养师实操技能解析与模拟题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能测试题库
- 桃花源记app课件
- 2025年四川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标准化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方法
- 办公室文秘岗试题带答案
- 2025年河南疾控中心考试题库
- 2025年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新高考Ⅱ卷)
- 养老护理员竞赛理论试卷答案(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广东省公路服务区管理系统升级及运维项目
- 2025版《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解读 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