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一个严肃的梦想 听名家诗歌报告有感09级 现当代文学 王青 学号:210914110472009年11月14日,在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的邀请下,谢冕、郑愁予、严力等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海大崂山校区为我们献上了为期两天的精彩的诗歌报告。这次来作报告的四位学者,除了王蒙先生,其主要的精力在小说的创作以外,其他三位学者都与诗歌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解之缘。郑愁予先生,台湾著名诗人,他用自己细腻多情的字句,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他的成名作错误,将“哒哒的马蹄声”留在了我们心中。谢冕教授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任教于北大的他,一直秉持着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坚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率先发文在新的崛起面前为现代朦胧诗进行辩护,使得“朦胧诗”真正的价值得以显现,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转型的成功尝试。严力先生则走的更远一些,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1985年他自费留学纽约,并于1987年创办诗歌刊物一行,成为美国第一份华人诗刊,从此开始了他在美国的中国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这四位经历不同、各具特色的诗人、学者,以他们对于诗歌的共同的热爱与感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诗歌盛宴。 郑愁予:诗人是人类的鸟族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的郑愁予,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又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1949年随父亲至台湾。有着这样不寻常的辗转经历的郑愁予,对于诗歌的理解感悟就更深了一层。“诗是水质的,诗人是人类的鸟族”,这是郑愁予在诗歌讲座中对于诗歌与诗人的一种独特的评价。正如“鸟族”一样郑愁予曾在许许多多的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自己的诗歌,因而他的诗歌更为多元和深沉,诗歌中的情与理和谐而洒脱。这种“鸟族”的特性,使得郑愁予对于故乡的理解也与他人不同“我走到哪里,故乡就跟我走到哪里”,在他的理解中,个人的经验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的新生、融合,于是产生不同的特异的诗。因为诗是水质的,所以诗不受时代、地域等等的限制,就是诗人自我经验情感的审美性表达,只有诗人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感受、体认,诗才会是常新的、充满活力的、流动的。有评论家称郑愁予为“情诗王子”,因为他的情歌写的最好,用字细腻却又有力量,隐晦却深远,整体风格清新婉约。在讲座的现场,郑愁予还亲自为我们朗诵了他的成名作错误:“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的小诗,引起我们阵阵掌声。郑愁予的诗,宛如一段优美的轻音乐,有着中国的美感和现代的风格,细腻准确地文字,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词藻,只凭着自然真切的情感就足以打动人心。在谈到诗歌本身的时候,郑愁予说到:“诗与歌有时是要分开讲的,诗是要把感情的沉积用语言表达成一种意境,有沉潜的过程;而歌是可以直接呼出的。”因而,郑愁予说:“诗其实是梦的产物,是个人化的极显。”在我看来,这种“梦”正是通过“沉潜”最终用文字表达出来,才获得了其最终的意义与美感。 谢冕:我的诗歌梦想谢冕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四个阶段的诗歌记忆。第一阶段,谢冕生于1932年的动乱之中,开始了自己悲哀的童年,是诗歌伴随与安慰自己。第二个阶段,1949年后,进入了将诗人诗歌进行政治分类的时代,谢冕称之为在失去自由的时刻停步。第三个阶段,美丽和充满幻想的时代。这一时期随着朦胧诗的出现,诗歌出现了新希望。第四阶段,对诗歌殷切的期待阶段,指的是90年代至今,是对诗歌界再次出现繁荣和主潮的一种希望期待。谢冕教授是一位研究现当代的专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热情的文学爱好者,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始终能感觉到那份对于文学的激荡人心的热爱。他的诗歌记忆的第一个阶段,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梦想。谢老师说,他的童年最大的乐趣和游戏就是写诗,与同学、同桌对诗。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他与前后桌的同学,一边佯装听讲,一边互相传着纸条,你一句我一句的对着诗。谢冕教授讲到这里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上课传纸条对诗的童年时代,眼中漾出机灵调皮的神色,脸上也堆起了孩童般的笑容,讲述的绘声绘色,甚至还回忆起了当年对的几句诗来。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翁,在谈到童年时代的诗歌体验时的那种真诚、喜爱、沉迷的表情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谢老师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文学的热爱,给我们带来了一份暖暖地感动与深深地敬意。然而,谢老师讲到自己与诗歌相遇的第二个阶段,语气则转为凝重的,甚至是自我反思的。建国后,随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倡导的文艺方针在全国的全面实行,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文学生产、价值评定的唯一标准。诗歌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个人化表达的自由,于是谢老师在失去自由的时刻停步。他不仅停止了自己热爱的诗歌创作,或者为了政治的要求也写了一些意识形态比较浓的诗歌;而且,对于一些仍然坚持自己独立诗歌创作的诗人,谢老师坦言自己没有给与他们鼓励、甚至选择了逃避。谈到这里,谢老师也是激动的,只不过不是童年对于文学的纯粹的热爱的激动,而是成年后面对一些文学以外的力量的干预没有挺身而出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激动。其实,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长远的、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然而,谢老师谈到自己曾经的胆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翁眼中流露出难以释怀的后悔、矛盾与痛苦。这种真诚的反思,这种至今说来都激动不已的遗憾,让我看到了一个“真”的人的真性情。正是由于保持着这种对于诗歌的真的热爱,谢老师成为了八十年代首先站出来肯定“朦胧诗”的旗手,开始了他经历的第三个阶段,美丽和充满幻想的时代。八十年代的文坛,文学逐渐摆脱了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朦胧诗”以文学个人性、审美艺术性为第一要义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多人的态度都是犹疑的、观望的、还不乏批评指责的。谢冕教授这位北大的老学者,却勇敢地站出来,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与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一起被称为“三个崛起”论,为现代朦胧诗进行辩护。事实证明,谢老师的文学的感受力是相当敏感的,“朦胧诗”的确代表并引导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如谢老师所说,他之所以勇敢发文,无非是觉得“朦胧诗”又使他找回了童年时对诗歌的喜爱与感受,这些诗歌真正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的感受,使他读来产生了享受与共鸣。这就是真正喜爱文学的人对于文学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感受,也是谢老师文学梦想的继续。由此展开的文学找回自己文学性的时代,就是谢老师所说的美丽和充满幻想的时代。而从九十年代至今,谢老师表达的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殷切的期待。谢老师对于当代诗歌,仍然是充满热爱的,他希望再次出现一次诗歌界的繁荣,正如王蒙先生所说,“对旗帜的期待有时有童心的色彩”。谢冕教授像个人老心不老的孩子,对于自己喜爱的诗歌,仍然保持着赤子之心,希望它能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 严力:诗歌,一种令人敬畏的美严力,祖籍浙江宁海,出生于北京,旅美画家、纽约一行诗社社长、朦胧诗人代表之一。在美国坚持着自己诗歌梦想的严力先生,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的熟悉。由于严力先生1985年就留学欧洲,在纽约创办第一份华人诗刊一行,他的主要创作和影响多在海外。然而,这次有幸聆听了严力先生关于诗歌的讲座,我真的喜欢上了严力先生充满哲思而又不乏美感的现代诗歌。在讲座中他为我们朗诵了几首自己的诗歌,其中的一些诗句让我们会心一笑、记忆犹新,比如纽约中“纽约在自己的心脏里面洗血/把血洗成流向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中秋月中“中秋月/虽然有许多家庭或情侣无法团聚/但它是永远鼓励人们抬起头来的节”。同样是平常的事物,白描的语言,严力先生却总能创造出简洁大气、充满机智的诗歌来。这是需要智慧的,更是需要一种对诗歌创作心怀敬畏感的创作态度。正如严力先生所说,“诗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自我表述。这种自我表述常常是心存敬畏的,因为美的东西有时是不敢轻易就写的。”正是这种严肃的、身心合一的创作态度,使得严力先生的诗充满的哲思,深受好评。同时,严力先生还表达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看法,比如“诗歌创作其实是绝对自由的,所谓的不自由只是发表的不自由。”又如“很多人说写诗难,因为主题都被无数次的写过。其实主题是永恒的,无非生命、爱情等等,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词汇,因而每个时代的诗歌资源其实都不曾枯竭。”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对我们驱除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误解很有帮助,使我们明白了诗歌是隐喻、是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