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康爽.pdf_第1页
论文 康爽.pdf_第2页
论文 康爽.pdf_第3页
论文 康爽.pdf_第4页
论文 康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2008301760013 密级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印刷与社会文明关联之辨析 论两宋时期印刷的传媒效应与社会辐辏功能 院 系 名 称 印刷与包装系 专 业 名 称 印刷工程 学 生 姓 名 康爽 指 导 教 师 万晓霞 教授 二 一二年六月 BACHELOR S DEGREE THESIS OF WUHAN UNIVER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ting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Subject Printing Engineer Name Kang Shuang Directed by Wan Xiaoxia Professor June 2012 郑郑 重重 声声 明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 所有数据 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 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印刷传媒对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两 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大变革的时代 学术界 无论中西 都认为两唐宋时期 中 国的文明进行了一次大转型 其中 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日本学者提出的 唐宋变革论和宋代近世论更为当下学术界所共识 而印刷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 在 两宋时期有了巨大的突破 那么它在这个时代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本文试通过对两宋时期印刷概况与社会文明的梳理与研究 运用社会史的研 究方法和视角在充分利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 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试着解决问题 通过系统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尝试着比较雕版印刷对宋朝的影响 和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 同时借鉴经济史的一些方法和视 角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最终发现 印刷传媒通过其成本低廉 易于传播的 优势 改变了阅读环境 加速了社会的变革 促进了知识的普及 进而促进了两宋文 明的突飞猛进与宋代的社会转型 关键词 关键词 印刷传媒 唐宋变革 雕版印刷 金属活字印刷 ABSTRACT What role the printing media pl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s a subject worthy of study And it s a consensus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tha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carried out a major transition and Naito Konan the Japanese scholar representing Kyoto school called it Tang Song change which is accepted by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Printing industry as the medium of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has a great improvement in Song Dynast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ans and view of social history practicing full us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paper tries to present and study the printing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in Song Dynasty on purpose of conducting think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questions then tries to give solutions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block printing in song dynasty with the influence of metal movable type prin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middle age through System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aking the means and view of economy history and finally I find the advantages of printing media were easy to produce inexpensive to pay changing the reading environment speeding up tradition s transformation populating the knowledge and as a result it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n Song Dynasty Key words printing media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block printing metal movable printing 引言 1 第一章 唐宋变革与印刷文化史的研究 3 1 1 两宋时期的历史地位 3 1 2 唐宋变革的主流观点 3 1 2 1 政治 5 1 2 2 外交 5 1 2 3 中央与地方 5 1 2 4 党争 6 1 2 5 经济制度 6 1 2 6 科举选举 7 文化视野下的宋代雕版印刷与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 8 第二章 两宋时期印刷业的探究 11 2 1 两宋时代的印刷盛况 11 2 2 两宋时期印刷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14 第三章 雕版印刷的传媒效应与社会辐辏功能 16 3 1 教育普及进而民智开启 16 3 2 民智大开进而惠泽社会 18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5 1 引言 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上承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下启元 明 清 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宋朝经历过晚唐五代 的社会变动 既有秩序被冲击 社会的平民化 世俗化 人文化趋势明显 王朝 的政策基调趋向务实 宋朝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门阀世家彻底走出 了历史舞台 代之而起的社会精英阶层是平民士子 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因租 佃制的发展而相对松弛 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更加频繁 这一切促使宋朝的政治 经济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发展程度在各自的 发展史上也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制度方面 宋代的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但制衡程序也不断加强 宋朝的士大夫们在制约君权方面有着精彩的表现 在经 济方面 宋朝走在世界的前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交子 这比欧洲早了六百多年 在科学技术方面 宋朝有着更为突出成 就 为全世界交口称颂的中国四大发明 就有三项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是 在宋朝广泛使用的 宋朝的思想文化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理学的出现在中国思 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 宋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突出地位 诚如陈 寅恪先生所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雕版印刷作为图书传播之媒介 崛起繁荣于右文崇儒的宋代 印刷传媒通 过其 易成 难毁 节费 便藏 的优势 化身千万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碍 最开始与抄本 写本竞奇争辉 最终则取代写本 成为知识传媒的新宠 促使宋 代知识分子的阅读接受更加多元与丰富 印刷术在两宋的传媒效应 传世文献征 存不多 笔者对比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版印刷术 在中古欧洲改变了阅读环境 影响了接受反应 同时加速古老变革 催生创新体类 两相对照 皆攸关印刷文 化史的探索 可以说是创新研究的课题 在笔者看来 研究此段时期的印刷与社会 发展 有两大意义 第一 学术意义 随着宋朝重文轻武 大兴文教之策的推行和科举制度的发 展完善 加之受 学而优则仕 传统思想的影响 宋朝学生的人数众多 但读书 治学需要大量的印本书籍 这就对印刷提出了要求 即既能够大量生产 便捷传 递 满足知识信息的庞大承载 又要经济实惠 使得社会大众获取书籍或其他印 刷品的经济门槛降低 而雕版印刷恰在宋代崛起与繁荣 不只在图书复制方面获 2 得了巨大变革 更形成知识信息传播方面的快速冲击 历来学界就印刷的发展与 演进的研究不可谓不多 但很少就印刷史与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 经济进步等社 会文明层次之间的互动作用 做整合研究 笔者认为 印刷在两宋时期所形成的 印本文化 对两宋时期文明造极 唐型文化 宋型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而 选取两宋时期印刷与社会文明之间的互动作用作为研究课题 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印刷对于一国的发展所起的具体作用 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第二 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民族复兴 而复兴的 关键与否 在于中华文明能否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研究印刷在社会文明的发 展中所起的社会功效与作用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前进 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因 此 研究此项命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第一章 唐宋变革与印刷文化史的研究 1 1 两宋时期的历史地位 世人谈论两宋的历史地位 历来是毁誉参半 甚至是毁多于誉 激烈的民族 主义者谈及两宋时 皆评之以 积贫积弱 内外交困 认为其无论武备 外交 疆域 都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恶劣的时期 期间国体更是两度沦丧 一亡于女真 再 亡于蒙古 尤其耻辱者 便是宋室南渡的 靖康之变 国家领袖及其家眷与政府 中枢官员 集体被劫掠至化外蛮荒的关外之地 大致位于今日之黑龙江境内 男 者为奴 女者为妓 甚至皇帝亦不能幸免 汉人子孙 一向自诩为 炎黄子孙 华夏神胄 竟被一向甚为歧视的 化外蛮夷 掳走视为 万民之父 皇天之子 的领袖 并凌辱至死 这是汉人士大夫无论如何难以接受的 故而每念及于此 当世及后世的汉人知识分子 都认为是 万世子孙莫以之为甚 的奇耻大辱 甚至 六百年之后 汉人法统彻底沦丧的 甲申之变 也比不上它刺骨铭心 毕竟当时 的崇祯皇帝自尽于景山 未遭蛮夷凌辱 故而 一些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者 每论 及两宋 都称为 弱宋 贫宋 然而 当不少学者抛开这种表面之民族情绪 从此段时期之器具 制度 社会活力等文明高度着手研究 竟得出完全相反之结 论 王国维称天水一朝之文化 前及汉唐 后至元明 皆有不逮 近世之学 术 多发端于宋人 2 史学大师陈寅恪亦称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年之演进 造极于天水一氏 两者结论之差异 竟至如斯田地 那么真实之宋朝 是何种 面目呢 当下为国际学术界所共识的 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于上世纪初提 出 其后由其高足宫琦市定先生所补充完整的 唐宋变革论 宋代近世说 笔者不才 愿以拙劣之识在两位前辈学说的基础上 试做拨云散雾的努力 以期 有还原两宋本来面目的功效 1 2 唐宋变革的主流观点 两宋时期的社会所呈现的非同寻常活力与文明高度 一直以来 就是中外学 者所格外叹奇与关注的课题 一般来说 此项学术命题始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内 藤湖南 他在 1910 年发表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首次提出他的观点 即唐为中世 宋为近世 其后不断补充修正 在 1925 年于京都帝国大学讲课时 较为完整的归 纳出 中国近世史的意义 其后由其高足宫琦市定等日本学者不断拓深修正 4 形成了以 唐宋转型论 和 宋代近世论 为核心的宋史观 于二战后自成一家 在国际汉学界影响深远 被国际学术界称之为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可举出的最重 要的成果之一 至今仍然是考察这一时代的坐标轴 3 内藤派的唐宋变革论主要 是从社会性质上 即从政治 经济 文化来观察唐宋之间的变化 这是站在西方 文明史观的角度上来剖析唐宋之间的变革 总体来看 这种方式与学术结论至今 仍是日本学者的共识 欧美学者论及唐宋史时 也赞同内藤氏的唐宋变革说 关注到了唐宋变革的 问题 在此方面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如郝若贝 Robert M Hartwell 包弼德 Peter Bole 等 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模式 与日本的东洋传统模式 即从君 臣 民关系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不同 欧美学者更多的是从人口 地区 精英 即 士大夫 之间的关系模式来进行研究与考察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口增长 和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社会发展导致财富精英进入政府以及精英的地方化 从而 构成了 唐 北宋 南宋 的变革模式 4 关于唐宋期间的大变 中国学者也是很早就有关注和研究 但是本国的学者 对此进行的考量方式 不是类似于西方社会史的思量模式 而是以自司马迁而始 的中国本土式史学思考模式进行分析 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于 1954 年发表 论 韩愈 一文的末尾提到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 局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日次 关于文化学术者亦 莫不如此 5 钱穆先生在 中国文化史导论 也认为中国文化分为秦汉 汉唐 宋元明清三个时期 而唐宋正是期间的分界线 6 此类看法也可以古人的观点一脉 相承 明代学者陈邦基在 宋史纪事本末 的 序 即提到 宇宙风气 其变 之大者为三 洪荒一变而为虞 以至于周 七国为极 再变而为汉 以至于唐 五代为极 宋其三变也 而吾未睹其极矣 今国家之制 民俗之俗 官司之所行 儒者之所守 有一不与宋近乎 由上可知 关于唐宋期间的历史 有三种不同的角度 但三种学术考察方式 都有个共同点 即唐宋期间存在一个大变革 宋代的社会性质呈现出一种崭新的 迥异于过往的状态 那么 宋代的社会特征是如何的呢 其被学术界所推崇的 近 世特点 又是怎样的局面的 笔者以为 可从政治 外交 党争 政府与地方 经济制度和科举选拔六个具有明显近代特征的方面加以探析 5 1 2 1 政治 政治 两宋开国以来 鉴于军人干政对于国家的危害 采取崇儒右文的国策 也即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官治国 宋太祖更是以类似于宪法意义的祖宗家训告诫后 代子孙 后世子孙为君者 不可杀大臣及言事官 违者不祥 7 故而此一时期的 思想活跃程度和政治宽松程度达到了整个中国历史的最高程度 笔者窃以为 即 使当今时代 言论自由程度和政治民主程度也远不及两宋时代 产生了与皇帝共 天下的士大夫政治 当时的政府官员 敢于激烈抨击君主 公开抵制皇帝的不当 指令 利用神权和史官之权制约皇帝 如宋度宗时期 有臣僚言 政事由中枢则 治 不由则乱 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 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8 当时的士大夫在内 心深处并未把皇帝神化 而是将其当做普通人看待 北宋名臣韩琦更是对宋神宗 说 先帝 臣所立也 陛下 先帝之子 为之善 臣则面阔 为之恶 臣亦负惭 愧 9 明显的长辈对晚辈的语气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简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笔者玩笑一句 今日哪个部长级别的老者敢对胡锦涛或者温家宝以这样的语气 说话么 故而 皇帝类似于今日之君主立宪之君王 独立于权力斗争之外 前朝 的弑君叛逆绝迹 中央的权威稳固 1 2 2 外交 外交 两宋因当时的客观国际环境 采取守内虚外的国策 武功方面不及前 人 从大一统的天下国家转变为诸国林立的一国 朝贡关系转为平等外交 当然 这也是后代民族主义者最为诟病的地方 但是抛开这种狭隘的民族情绪来看 两 宋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思维 反而颇具近代观念 可以说 两宋时代 无论皇帝还 是士大夫 都有较高的国际观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职业外交家 当时相与邦交和 开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史 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 最为 辉煌与广阔的时代 1 2 3 中央与地方 中央与地方 两宋时代 是典型的大社会 小政府时代 地方自治与民间组 织是整个中国历史最为完善和高效的时代 今日的中国 可以说是政府渗入社会 控制社会最为严厉的时代 从历史来看 中国中央的国家权力到县就几乎停止了 6 县以下的广大乡村及庞大人口实际由地方乡绅 宗族和乡规民约等中介管理 具 有高度自治性 而至于两宋时代 地方自治的水平和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 两宋 时期 士大夫的指向与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少士人虽仍怀跻身庙堂之志 但 更多士人则把扎根地方作为自己的首要取向 美国学者韩明士说 在南宋 地 方性 有了新的意义 精英们不再关注国家的权力中心 也不再追求高官显爵 而把注意力转向巩固他们在故乡的基础方面 于是 在社会观念方面 也出现了 精英的 地方主义 无论是婚姻圈 居住方式 捐献方式 还是 留在家 乡 的策略 都使南宋出现明显的精英地方化 10 士人的地方化 促进了地方自 治和全国区域的均衡化 使地区的无论文教还是经济都有了充足的智力和道德支 撑 今日严重危害中国社会稳定的区域不平衡与农村 空心 现象 是否该从古 人哪里学习呢 希望肉食者多为思考 1 2 4 党争 党争 两宋时代的党争 更为确切的说 乃是政见之争 难得可贵的是 不 同政见者 在宪法的保护下 宋太祖的 不杀士大夫 的祖训 以和平方式进行 权力争夺 从未有流血事件 最为明显的即是神宗时期为变法而对峙达数十年之 久的 新旧党争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堂上坚持己 见 针锋相对 但是私底下却是相互敬重的知交 虽说新旧两党轮流得势上位 但从未见及针对私人的安全威胁 如 乌台诗案 中 无论新旧两党 皆力谏皇 帝赦免苏轼 王安石下台 老死金陵 今日之南京 时 旧党首领司马光上书请 求赐名号 风光大葬 这些颇具现代政治风度的表现 不禁让人想起肯尼迪时代 当时民主党的一位领袖曾经说 在国会上 我和他 共和党的一位议员 像仇 人一样 争吵的不可开交 但是 下班后 我会去他家参加酒会 政治是政治 生活是生活 联想起建国之后数十年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 真让人唏嘘 今不 如昔时 今不如昔 1 2 5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 两宋时代的经济思想与制度 和今日盛行于世界的自由主义市场 经济颇为类似 首先 唐代的租庸调制瓦解 代之以两税制 民众获得了彻底的 人身自由权 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其次 唐代的实物交换终 7 结而代之以货币经济的兴盛 这在经济学上的意义类似于文艺复兴之于近代文明 的意义 国家的财政制度得以确立 11 最后 也是至为关键的 国家以法律形式 明确保护个人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立法保护产权归属 此项乃是市场经济最为重 要的一步 即使到了今天 中国个人财产保护与产权法律界定 还远非完善 个 人看来 远不及两宋时代的水平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 吴英事件 即是明证 可以说 它的经济制度 达到了 18 世纪末英国人的水平 1 2 6 科举选举 科举选举 隋唐时代 中国开始出现科举 但是科举的成熟与完善却是在宋 代 两宋以 崇儒右文 为国策 优礼士大夫 唐以前的传统门阀的政治特权不 被承认 官吏的选举和提拔通过科举制向万民开放 自此 门阀等级制度彻底崩 溃 上层建筑彻底向全社会开放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 过去的 上品无 寒门 下品无士人 转换为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底层民众 无论出身 如何 只要通过自身读书的奋斗 都可以进入上层社会改变人生的命运 如范仲 淹 欧阳修等北宋名臣 都是出身寒微的底层民众 是典型的 知识改变命运 时下对全世界颇具吸引力的美国梦不正是如此么 无论贫富贵贱 只要勤奋与智 慧 都可以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 依据这个口号 美国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 同样 这也应该是中国梦的核心 而且是早已植根于我们祖先的中国梦 即科举 的核心思想 无论贵贱 平等奋斗 改变命运 由此观之 两宋时代 无论器具文化 还是制度典章 都已达到相当之程度 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顶峰 很多方面 即便是今天的中国也不可及 同时 两宋 时代 也是承前启后的大变革时代 傅乐成提出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12 声称 此间存在文化大变 那么笔者不禁要问 值此文化与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印刷 传媒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在此时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是否成为关键的动力与 媒介 众所周知 谷登堡在 14 世纪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 带来了印刷传媒的繁荣 与发达 促成了欧洲的宗教革命和文艺复兴 进而开启了西方文明的近代化 那 么 同理观之 两宋时代雕版印刷的成熟和普及 和它相比 在文化史上又有什 么地位和作用呢 下面就以印刷文化史的观点 比较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与激 烈社会变革中的宋代雕版印刷 8 文化视野下的宋代雕版印刷与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 谷登堡 Gutenberg Johann 1397 1468 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 突破了原 有的知识作品保存媒介 带动了书籍的大规模普及 费夫贺 马尔坦所著的 印 刷术的诞生 推崇印刷术为 变革的推手 它促成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革命 带动了文艺复兴 最终带来了欧洲的近代化 13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 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 确实表现为人类文明的革命 存在着神奇而又巨大的效应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商业化 使得书本在材质 内容 语言以及阅读方式都 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可以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阅读领域 的革命 它更加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革命 14 商业化的活字印刷 使得知识的影响 力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味着人类史上最为伟大的一场社会 知识变 革即将来临 和过去的印刷相比 活字印刷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巨量生产 以及物美价廉 基本影响就是书价的降低和书籍的相对平凡化 印刷术复制图书既然量多质高 那么书籍的知识就成为了 公共物品 可与志同道合的读者 拥有 和 分享 了 自此以后 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再仅仅是转述先贤之言 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发 现新知 促进教育逐渐普及 同时学者独立人格建成 形成怀疑之学术精神 可 以说 印刷业的进步和大众化 最为鼓励重新认识自我 提倡怀疑精神 鼓励逻 辑思考 提倡理性决策和高度自制力 由此 印刷术在西方文明史上 也被称作 神圣的艺术 变革的推手 开创了西方现代文明 就印刷品的种类而言 中古欧洲活字印刷之初 首先付印者 多为字典词典 通俗信仰 励德小语 历书 笑话书 大多是民生日用 不可或缺的读物 另外 如工艺技术 解剖学 打字插图 自然科学等 也都是实用取向 作品论著是否 会成量印刷 自然是凭借当时的审美倾向和轻重缓急进行抉择 最为当时市场所 需求的著作 当然是最得出版商所青睐 换而言之 以审美品位为依据 当时的 书籍出版与选择 选书严格 凡是一流的作品 文豪的经典 广受读者欢迎的著 作 能带来利润的书籍 都是印刷商所喜爱的 商品经济 供需相求 这在东西 方 是共通之理 活字印刷术在西方的发明与普及 带来了知识信息量的几何级增长 使书籍和 知识首次能够面向全体民众 不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 众所周知 活字印刷术发明 9 之前的欧洲 书籍的种类主要是 圣经 及其解释书籍 而由于书籍印刷成本的高 昂和印刷方式的稀缺 使得识字与接受教育成为当时欧洲教会的专享权利 广大 民众大多不识字 也难以接触到书籍 而宗教教会通过对 圣经 的垄断式的阐 述与宣扬 引导社会民众思维 进而控制整个社会 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使得 书籍变成了大众物品 知识首次能够平等面向大众 民智开启 教会对 圣经 的垄断权被打破 民间对 圣经 的另类思考与解读出现 进而打破了当时的思 想禁锢 带来了思想解放 促进了文艺复兴和欧洲的近代化 弗朗西斯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 极为推崇印刷术 将其誉之为 改变了整个世界 的文学 战争和航海整个面貌和状况 的三大发明之一 当然这是以世界文明的 高度来进行评价 那么 雕版印刷在两宋时代的繁荣和昌盛 又有着怎么样的贡 献呢 雕版印刷在唐代出现 五代时期的冯道开始将其运用于经典的刊行与传播 北宋开国 采取文教兴国的策略 从中央到地方 提倡雕版印刷 由于政教指向 和商品经济的影响 天下未有一路不刻书 蔚然成观 雕版印刷的繁荣与成熟 带来了知识信息的大爆炸 两宋时期的信息传播量大大超越各朝 这对两宋时期 的文化转型和文明进步 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而两宋的文治也因之达到了历 代顶峰 当然 图书信息的大爆炸以及传播途径的多元 也使两宋时代思想多元 各种思潮涌动 当出现一些与传统或者主流思想相违背 抑或是带有某种反政府 倾向的思想时 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政府当局的禁书令 比如 苏轼的诗文在北 宋元祐年间 禁愈严而传愈多 禁愈急而其文愈贵 15 可以想见雕版印刷对 于知识传播的魅力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崇宁大观间 东坡 海外诗盛行 后生不复有 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之 赏钱增至八十万 禁愈严而传愈多 往往以多相 夸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者 便自觉气索 而人或谓之不韵 是时书肆畏罪 坡谷二书皆毁其印 独一贵戚家刻印印焉 率黄金斤易 坡 文 十 盖其禁愈急而其文愈贵也 今家有此书 人习此学 有知当时斯文之难 得如此者乎 杨万里 诚斋集 卷 83 杉溪集后序 雕版图书传播的迅速 时人记载或言 即日传播 或云 家至户到 或曰 不日传都下 或谓之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由此可知其便捷程度 如果是写 本的话 无论是亲自抄写 还是请人抄写 都耗时长久 图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10 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 故而 虽有政府当局的禁书政策 东坡诗文 虽然曾遭禁毁 但南宋时已经 家有眉山书 甚至流传后代 影响士林 这都是 雕版印刷的功效 印本图书作为知识的传媒 有如此时期的传播的效应 西方学 界称之为 变革之推手 诚不我欺也 雕版印刷在宋代的崛起与繁荣 促进了印本文化的形成 这种 易成 难毁 节费 便藏 的印刷传媒 直接带来了知识的普及和大众化 促进了学术的自由 和多元 带来了思想解放 使两宋学者在学术方面 进一步主张学古变古 点石 成金 以故为新 进而进行学术创新 我们不妨作此推想 假设图书传播便捷 雕版印书取得容易 家家有书 翻 检即可得 学者如欲著书立说 自成一家 就必须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行 印刷书的便捷流通 使得知识的传播无所不在 于是书籍的内容成为了公共物品 不再是稀缺物品 或者是罕见的 孤本 秘本 了 在中古欧洲 谷登堡发明 活字印刷术之后 可供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 更多的读者得以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籍 并私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加以品评和论述 传播 阅读 接受 反应的系列激 发 自然就促成了知识的变革和创新 由此可见 图书的印刷刊行 影响了学术 的风尚 可谓是势必所至 理所固然 李约瑟博士主编 中国科技学术 系类论著时 钱存训在 纸与印刷 中对 雕版印刷产生的影响 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 他指出 印刷术对书籍制作 有产 量增加 成本降低 形式统一 流传广远 流传后世等诸多效益 同时也强调 印刷术的普遍应用 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 以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 一种原因 16 儒学复兴 跟经典研究的成就 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科举取士的空 前绝后 多有关联 雕版印刷的崛起和繁荣 所触发的图书 流通 知识传播的效应 是宋代文明 登峰造极的推手 是宋型文化孕育的功臣 那么两宋时代的印刷业到底是怎么样 的情形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析此时代的印刷概况 11 第二章 两宋时期印刷业的探究 赵宋开国 实施 右文崇儒 政策 科举考试与雕版印刷便是其中两大施政 措施 而两者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说 两宋时期是中国印刷史上 最为璀璨的时期 开创了千古绝唱的 宋版书 时代 张舜徽先生在 中国文献 学 一书中评价两宋时代的印刷业时指出 从十世纪到十四世纪 包括宋 金 元三代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 两宋时期的印刷兴 盛是适应两宋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需要 伴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 2 1 两宋时代的印刷盛况 第一 印刷机构林立 区域广泛 覆盖全国 宋代的印刷机构可以分为三类 官刻本 坊刻本和私人刻本 官刻 即是由中央和地方官府用公共收入出资雕版印书 宋代的官刻机构 在中央有国子监 秘书监 德寿殿 崇文院等 其中国子监最为有名 地方刻书 机构更为广泛 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书院都有刻书 而地方政府主导的学校刻书 机构又远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 甚至有的地方书院有几十处之多 私刻 即私人投资 在自己家中刊印书籍 两宋时期在中央政府文教政策的 影响下 民间的私刻 坊刻普遍发展起来 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几家最富盛名 的刻书家 藏书家和出版家 如 书林清话 谈到宋时家塾刻书说 宋时家塾 课本其名姓亦甚繁多 今所最著如岳柯之相台家塾刻 九经三传 廖莹中世采堂 刻 五经 寒柳集 皆至今为人传诵 说明他们的刻书不仅著名 而且影响 深远 由此观之 宋代的私家刻书 无论是从地域的广阔性还是刻书的丰富性来 看 都达到了普遍和厚实的程度 说明在此期间 印刷事业确实出现了一个百 花盛开 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坊刻 包括书坊 书堂 书林 书铺等 即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书坊所刊刻 的书称为坊刻 当时之坊刻著名者有京师开封 浙江杭州 四川成都 眉山 福 建建阳等地 其中尤以浙江杭州最为有名 刻印质量堪称第一 石林燕语 中记 载 今天下印书 以杭州为上 蜀本次之 福建最下 京师开封比岁印板 殆不 减杭州 但纸不佳 由此则说明此时代的刻书 在数量和质量上浙江皆居首位 12 而同时杭州又是中心 究其原因 杭州地处江南 经济繁荣 而宋室南迁后 又 是政治 经济中心 在材料上 浙江东西部又盛产竹白纸 故而优良技工和印刷 商家大都集中于此 而且国子监所要校勘的书籍 也多是交付杭州刊印 因此 浙本书成为当时之名牌产品 坊刻印刷在两宋时代的印刷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商业利润 行业规模 甚至远超官刻印刷 更是私刻所不及 而其中最为成功 规模最为庞大的坊刻商家有两家 一是建安余氏 余仁仲 一是临安陈氏 除了 这二家外 也有不少坊刻商家 如福建有 建阳麻沙书坊 武夷的詹光祖月压书堂 崇川余氏 建安之江仲达群玉堂 浙江有 杭州大隐坊 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 杭州钱犷郭宅书铺 临安府金氏 金华双佳堂 江西有 临安府新喻吾氏 四川有 西蜀崔氏书肆 南剑州雕匠叶昌 陕西有书隐斋 山西有博济堂 以上充分说明了 宋代坊刻遍布全国 尤其是在宋室南迁之后 更是遍及江南之地 其规模之大 普及程度之高 令人叹止 第二 印刷内容广博 种类繁多 宋代印刷事业的空前繁荣和发达 也明显的反映在三种书刻的内容 范围 种类和数量上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印刷书目 即为四大类 经 史 子 集中 四类书可以说概况了中国文化之大纲 而两宋时代 此四类书籍印刷种类之多 之全 乃中国历史所罕有 据不完全统计 两宋中央地方官刻四部书至少在 256 种 8754 卷以上 而实际的数目可能远超于此 但就以上数字即可说明此间的印 刷事业出现了了极其繁荣的局面 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 以刻书种类相比 南宋大大超过北宋 如两宋共刻四部书约 256 种 其 中北宋刻 18 种 占 7 卷 845 占总刻卷数 8 754 卷的 9 6 而南宋刻书约为 239 种 占刻书种类的 93 7 909 卷占刻书卷数的 90 4 17 说明南宋多于北宋 二 从中央官刻与地方官刻相比 中央刻书远不如地方之多 如两宋中央官 刻四部共约 9 种 188 卷 而地方却有 850 种 274 卷 地方为中央的 27 4 倍 卷 性的 4 5 倍 由此证明 宋代刻书如此发达 地方官刻起了巨大作用 三 以两朝刊刻四部内容看 多侧重集部与史部 而南宋地方尤重集部的刊 刻 如四部中两宋大约刻印经卷类 26 种 750 卷 史部书有 74 种 4 112 卷 子 部书 63 种 691 卷 集部书 93 种 3 204 卷 而集部中北宋时期仅刻 3 种 123 卷 其余 90 种 3 081 卷皆南宋所刻 18 看出两宋官府对史书 文集的刊刻较为 重视和提倡 这大概与宋代科举的兴盛和理学的发展有关系 13 而宋代的私家印刷刻书的内容 种类和数量 在政府政策提倡与个人收藏的 兴趣驱动下 一时间刻书风行 精刊细校 于官刻之外 俨然已经成为官刻的重 要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 两宋时代私家刻书不低于 46 家 刻书种类在 60 种之上 卷帙达 7 444 卷之多 这也反映了私家刻书的一个全貌 宋代坊刻书的内容 范 围及数量 据现存著录不完全记载 坊刻之家最有名者闽中有七家 浙中有六家 江西一家 蜀中二家 秦中四家 其内容 范围和数量 经部约刻 3 种 40 卷 史 部约刻 7 种 437 卷 子部约 7 种 文集约刻 8 种 239 卷 总计刻四部书约 36 种 8 卷 以上数字看出宋坊刻书的特点是 刻书内容 范围及数量仅管不如私刻 官刻 之多 但四部皆备 比较全面 同时侧重子书刊刻 刻书时间多以南宋初期 中 期最盛 地区遍及全国 尤以浙江 福建为主 因此坊刻在宋代雕印事业的发展 中 亦不失为一支绚丽的鲜花 在文化的传播上起了不小作用 第三 两宋时期 国家藏书数量庞大 种类丰富 两宋政府官员一方面十分重视和提倡雕板印书 另一方面又积极采取措施多 次诏令全国广搜图籍 经历朝搜访购求 寻找失传的书籍 国家藏书不断充实 据 宋史 艺文志 记 宋初有书万余卷 太祖太宗与真宗三朝有 3 327 部 39 142 卷 次仁 英两朝 1 472 部 8 446 卷 次神 哲 徽 钦四朝 l 906 部 26 259 卷 也就是说 北宋时期国家藏书由宋初万余卷增至宋末的 6 705 部 73 877 卷 即卷数较宋初增七倍多 看出北宋雕印事业的发展是极其可 观的 经靖康之乱 宣和馆阁之储 荡然不存 南宋移都临安之后 于是重新建 秘阁省 颁献书之赏 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书籍 于是四方之藏 稍稍复集 馆阁 收储 日益以富 据 宋史 艺文志 载 当时类次书目 得 44 486 卷 至宁 宗时续书目 又得 14 943 卷 盖 益 以宁宗以后 史之所未录者 仿前史 分经 史 子 集四类而条例之 大凡为书 9 819 部 119 972 卷 充分说明南 宋时期经过统治者官刻和民间私刻 坊刻等的共同努力 刊出了大量的四部典籍 从而使南宋藏书数量较北宋增加了 3 017 部 4 095 卷 这是雕板印刷发展史上 一个了不起的突出功绩 它证明南宋雕板印书的成就和发展较北宋更大 因而在 一代刊刻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可以观察到 两宋时代的印刷 无论是从刻书地区和机构的广泛普遍程 度来看 还是从印刷种类和范围的全面和数量的来看 抑或是从国家图书的馆藏 14 数量来看 都说明两宋时代的印刷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发展 是整个中国历史中的 巅峰时期 2 2 两宋时期印刷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两宋时期的印刷业的繁盛 是社会内外层面相互促进与发展的结果 究其原 因 主要有 第一 政治稳定 国家统一 两宋开国三百余年 除却北宋末年的金人南侵 期间几乎无内乱 故而北宋的 167 年和南宋的 150 余年统治 基本是社会安定有 序 同时两宋治国者重视文教 这也为印刷事业的兴旺提供了政治保证 故而 没有这些基本的政治条件 两宋时代的印刷事业尤其是印书事业要想取得长远发 展 是不可能的 第二 两宋时期 经济自由 生产发展 为印刷行业的普及化与商业化提供 了充裕的物质前提和制度环境 北宋开国后 唐代盛行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得到法律保障 19 大大刺激了当时民众创造和 获取财富的激情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并为之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人力资源 大 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 两宋的政府官员 视野开阔 不再是重农抑商 而 是农商并重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民间的农业和商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如鼓励垦 荒以增加农田面积 大兴水利修造坡堰整治山田 改革农具使用一系列较为高效 的农业生产工具 重视改进耕作技术 交流品种等 从而使得农业得到了恢复和 发展 而且较以前隔代有所提高 虽然两宋时期的粮食总量并无确切记载 但就 亩产量的提高也能说明农业的发展 如据 宋会要稿 和华山 宋史论集中 关 于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 提到宋代的亩产量大约是一石五斗至两石 比唐代提高 了 20 到 30 农业的发展使得采煤 冶铁 染造 纺织 烧瓷 造船等手工业以 及反映城市建设 市场贸易 对外贸易的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而当时两宋政府 也废除了前代对商人的诸多身份限制和人格歧视 如不再对商人置业 着装和身 份加以管制 承认其合法地位 允许其子孙后代以平等姿态参加科举考试等 这 样 政府与民间的双重促进下 农业 手工业 商业蓬勃发展 而这些行业的发 展必然促进了国家文化和学术等软实力的发展 故而 作为文化和学术的标志性 代表的产业 印刷业必然要迅速发展 与之适应 15 第三 两宋政府推行 以文立国 和 崇文右儒 的国策 通过科举制度的 改革和完善 将国家权力向全体民众彻底开放 这一方面极大的促进了国家阶层 的流动 增加了社会活力 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 激发了社会各个阶层读书求学 为求取功名而专注学问的浓厚风气 这也大大刺激了宋代印刷行业的发展 隋文 帝废除九品官人制 设进士 明经 秀才等科取士 开科举取士之先例 唐承隋 制 考科虽有增加 但主要科目未变 考试分为乡试与制举两类 参加选送应试 进士科的举人 必须请当时的权贵向中央主持科考的礼部官员 指贡举推荐 方有 录取的希望 这说明唐虽实行科举 但从其选送方式 选送权和举送对象来看 仍被世家大族所操纵 仍然是对社会有限度的开放 这对阶层流动和社会进步都 是不利的 两宋建国后 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 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和 完善 它一方面废除隋唐以来的士族门阀对科举的干扰和影响 另一方面 将其 向社会大众全面开放 不已门第高低决定 只要文章合格即可录取 录取后即量 才录用 同时也增加取士的名额 据 文献通考 卷三十二载 太祖建隆二年进 士十一人 三年进士十五人 榜首马适 太宗淳化三年 进士三百五十 三人 诸科七百七十四人 越往后 取士越多 甚至有高达五六百人至千人者 而为了对多次科考而未中试者的关心照顾 特予特赐 叫做 特赐名 特赐后 来还形成了制度 宋代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 大大激发了官大学士文人走科举为 仕的强烈欲望和决心 也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倾心学术文化的浓郁风气 这种风气的形成对促进宋代印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 两宋对前代印刷技术的继承和自我创新 两宋时期 印刷技术进步 足以支撑印刷业的商业化与普及化 究其技术进步的因素 主要有五大方面 1 纸业兴盛 品质优良 2 制墨技艺突飞猛进 3 专业写版群体出现 4 刻工家 族形成 5 刷印技术专人承担 这些都为两宋时期的印刷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充足 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西方于 14 世纪初开始的文艺复兴 对西方文明的近代化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而谷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可谓居功至伟 那么 两宋时期成熟与发达的雕 版印刷 又有着何种传媒效应与促进功能呢 16 第三章 雕版印刷的传媒效应与社会辐辏功能 两宋时期印刷业的发展 促成了印本文化的形成 这种印刷方式的发展与成 熟 带来了知识领域大爆炸 这对此时代的学术风尚 社会习气又有哪些影响呢 笔者以为 印刷传媒助长了 唐宋变革 促使 近世特征 的呈现 印刷传媒 的社会效应与辐辏作用 不妨类比于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在中 世纪的欧洲 改变了阅读环境 促进了知识的普及 打破了当时的思想禁锢 引 发了多元思想 进而催生了欧洲的社会革命 实现了欧洲的近代化 那么 雕版 印刷对于两宋 是否也引发了类似的效应呢 关于两宋时期印刷所引发的社会激荡与传媒效应 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加 以探析 3 1 教育普及进而民智开启 太祖赵匡胤代周兴宋 为了避免之后军人干政 国家动乱 采取重文轻武的 国策 主张 宰相须用读书人 而继任的宋太宗更是推动 兴文教 以文 化成天下 的措施 曾经对身边的官员说 夫教化之本 治乱之原 苟非书籍 何 以取法 以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虽然不少 但是较之于盛唐 还是不多 于是 遗逸尚多 宜广求访 仁宗皇帝更是 宜开购赏之科 以广献书之路 20 真宗皇帝则 计工本之费 以之为价 务广其传 不以求利 中央政府采取平 价政策 不求利润 正好切合朝廷以文兴国之意 继之 则提倡右文 崇儒 广设学校 大开科举取士 北宋立国 167 年 就 有庆历兴学 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三次兴学运动 国家诏令州县广设官学 普及 教育 改革科举 贡献颇多 尤其是科举取士 以北宋贡举为例 取士人数约为 唐代的 4 5 倍 元代的 30 倍 明代的 4 倍 清代的 3 6 倍 由此可见 北宋平均 每年取士的人数之多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21 通过科举 可以改变命运 足以光 宗耀祖 而大规模的科举取士 类似于今天的大学人才储备教育 间接促成了教 育的普及 和读书风气的热络 宋史 选举志 记载 学校之设遍天下 而海内文质彬彬 这就是科举考试 所引发的间接效益 影响所至 天下各府学州学为了准备科举考试 必须阅读课 17 本及各类书籍 因而促进了读书风气的鼎盛 其中图书流通 印刷传媒当居一功 如有史记载 都城内外 自由文武凉血 宗学 京学 县学之外 其余乡校 家塾 舍馆 书会 每一里巷须一二所 弦诵之声 往往相闻 遇有大比之岁 间有登第补中 舍选着 耐得翁 都城纪胜 三教外地 由此记载 可以想象南宋首都临安学校林立 教育普及的程度 临安以外的 地方 也是学校众多 读书风气鼎盛 南剑州地处边陲 犹 五步一塾 十步一 庠 朝诵暮弦 洋洋盈耳 朱长文在 学校记 叙写苏州地区 抱书籍以干 荣禄 浙江嘉兴府 则 里之秀民 家之良子弟 无不风厉于学 上述读书 风气昌盛地区 有一共同点 绝大部分都是刻书中心 或者周遭是雕版中心 如 杭州 苏州等 而当时的剑州 四川 浙江诸府州县则地理相连 相互辐辏 图 书传播便利 民众容易得到书籍 故而文风鼎盛 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普及 人 才辈出 印刷业的发达当居首功 而与此同时 刻书中心 又往往是位于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以及盛产纸张的 地方 当时的汴京 浙江 福建 江西和四川 是宋代五大出版中心 也是藏书 家汇集之地 南宋时 临安与附近的江浙地区 四川成都府和江淮湖广地区 刻 书业更是发达 印本物美而价廉 藏本借阅方便 都能促成读书风气的兴盛 福 建地区 文风甚为鼎盛 宋史 记载 多向学 喜讲诵 好为文辞 登科第者 尤多 而同时 政府官方崇文右儒 体现在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窗旧弟 兄 即同朝为官的同僚 多是之前的同学 教育相对普及 巷南巷北读书声 成为夜晚绝妙的风景线 这是今日中国教育 尤其是大学教育最难看到的景象了 尤其是江南之地 人才之盛 甲于天下 究其原因 图书丰富与普及 是为关键 而同地区的饶州人才之盛 更是甲于江南 除了因为江西吉州为刻书中心 饶州 与之有地缘关系外 为父兄者 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 为母妻者 以其子与夫 不学为辱 当地人民重学风气至此 而当时的江南地区 已经是刻书中心 于 是家家有藏书 人人读其书 文风鼎盛 人才辈出 当然 这里面印刷有促成之 功效 学校普设 需要大量教材 科举登第 需要丰富图书 如果图书仅仅限于写 本 藏本 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信息需求量 只有印刷兴起 量大价优 才可能 使图书大众化 普及化 进而带来知识的公有化 平民化 由此 两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