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pdf_第1页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pdf_第2页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pdf_第3页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pdf_第4页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l 卷 第 1 期 2 0 0 9年 2月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S CI ENCES OF CONSERVAT1 0N AND ARCHAEOL0GY Vo 1 21 No 1 F e b 2 0 0 9 文章编号 1 0 0 5 1 5 3 8 2 0 0 9 0 1 0 0 1 5 0 7 故 宫太和殿木构 件现状分析及加 固方法研究 石志敏 周 乾 晋宏逵 张学芹 故 宫博物 院 北 京 1 O O O O 9 摘要 为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保护 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勘查 发现如下木构件问题 西山挑檐檩跨中挠度 过大 三次 间正身顺梁及 山面扶柁木榫头位置下沉 1 0 e ra 明问藻井下垂 1 3 e ra 井 口爬 梁 已经 开裂 通过 运用结构 力学相关方法 对这些构件的结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 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讨论 了相应的加固方案 解决了这 些问题 结果 表明 西 山挑檐檩 虽然 挠度 较大 但强度 满足要 求 不需要 加 固 山面扶柁木 榫头下 沉 的原 因是局部 受弯强度不足 但已通过支顶解决该问题 正身顺梁榫头下沉的可能原因是材料老化 局部受拉 弯 剪强度不足 通过采用钢木组合结构进行了加固 藻井下沉的原因是木材老化 井口爬梁抗弯及抗压承载力不足 通过采用扁钢 箍加 固的方法进行 了加 固 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保 护及 修缮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故宫太和殿 结构分析 加固方法 中图分类号 T U 3 6 6 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的古建筑 以 木结构为主 具有柔性好 抗震能力强 造价低 施工 方便的优点 至今在我国仍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 如 北京的紫禁城 天津 的独乐寺 山西 的应县木塔 等 但是 由于木材本身有慢慢变大 强度低 弹性模量 低 易老化 易腐 朽等缺 点 以及 常年在 自然 因素 风 雨 雪 地 震力 微生物侵 蚀 或人 为 因素 战 争 污染 等作用下产生破坏 因此需要进行维修和 加 固 一般来讲 古建筑梁 柱构件常见的破坏形式 有 糟朽 开裂 榫卯破坏 大挠度等 而我 国古代劳 动人 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古建筑加 固方法 如对于柱子局部糟朽 问题可采用墩接 方法 增加柱子受压截面 对 于梁架挠度问题可采用 支顶 方法来降低木梁的跨 中弯矩 对于榫卯节点破坏 问 题可采用包裹扁铁箍连接梁柱节点以增强榫卯节点 位置的抗拉 压 剪性能 对于梁 柱开裂问题可采用 铁件加固或采用胶粘剂补强方法等 故宫太和殿是 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 的场所 长6 4 m 宽 3 7 2 m 高 2 6 9 2 m 面阔 1 1间 进深 5 问 建筑面积 2 3 8 1 m 是我 国现存古建筑 中规模 最 大 建筑性质 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 图 1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 4 2 0年 时 名奉天殿 明永乐 十九年 四月 1 4 2 1年 遭雷火 焚 毁 明正统元 年 1 4 3 6年 于原 址重 建 正统 六 年 1 4 4 1年 建成 明嘉靖 三十六年 1 5 5 7年 又毁于 雷火 当年重建 四十一年九月 1 5 6 2年 建成 更名 皇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 1 5 9 7年 又毁 于雷火 明 万历四 十三 年 1 6 1 5年 八 月 重 建 明天 启六 年 1 6 2 6年 建成 明崇祯 十七年 1 6 4 4年 又毁 于兵 火 清顺治二年 1 6 4 5年 重修 改称太和殿 次年完 工 清康熙八年 1 6 6 9年 重修 当年完工 清康熙十 八年 1 6 7 9年 又被火 毁 清康熙 三 十 四年 1 6 9 5 年 重建 清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年 建成 并将两侧 斜廊改为卡墙 新 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对太和 殿进行了 8次保养 主要侧重 于彩 画 油饰 地面及 屋顶保养 而未对其整体结构进行勘查及加固 现 存的太和殿基本保持了清康熙三十六年重建后的规 制 至今约 3 1 2年的历史 为加强对太和殿的维修及保护 工作人员对太 和殿进行了详细地勘查并发现部分构件存在力学问 题 主要有 1 西 山挑檐檩跨中挠度达 1 3 e ra 远超过 木结构设计规范 允许值 2 三次间正身顺梁榫头 位置 下 沉 1 0 e ra 3 三 次 间 山面 扶柁 木榫 头 下 沉 1 0 e m 但 已经被支顶 4 明间藻井下垂 1 3 e ra 井 口 爬梁已经开裂 下面将对这些 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3 1 2 修 回 日期 2 0 0 8 0 5 0 8 基金项 目 故宫博物院科研基金 资助项 目 K T 2 0 0 7 4 作者简介 石志敏 1 9 5 4 一 男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 高级工程师 电话 0 1 0 8 5 1 1 7 2 2 0 E ma i l z y一 7 2 2 5 y a h o o e o m c n 16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21卷 图1故宫太和殿正 立面照片 F i g 1P hotooftheTaihePalacefromverticalview 1 分析 1 1 强度取值 木材有 一 个显著的特点 就 是在荷载的长期 作用下强度 会降低 如图2所 示 心 J 所施加的荷 载越大 则木材能经受的时间越短 根据 木结构 设计手册 怛0提供 的数据 木材在荷载的长期作用 下 强度降低 10000天后 木材强度为瞬时强度的 比例 顺 纹受压 0 5 0 59 顺纹受 拉 0 5 静力 弯曲 0 5 0 36 顺 纹受 剪 0 5 0 55 本研究 所用 的木 材 均 为硬木 松 根据 中国林业科学院提 供正常状态 硬木松的强度数值 参考 木结 构设计 规范 规定 的硬木松强度值 列 出木材强度取值如 表1所示 13一J 表1数据将作 为后面结构分 析强 度取值参考 表1木材强度取值 Table1Strengthconfirm ationofwoodmaterial N m m 图2木材强度与 长期荷载关系的示意图 Fi g 2Relationbetw eenloadsandstreng thofwood 1 2 木材模拟 采用A NSYS有 限元分 析方法对木材的部分 力 学性能进行研究 根据木结构材料具有三维各向异 性特点 考虑使用 solid 64 单元模拟 怕 J 其常数输入 如表2所示 表2 ANS Y S模拟木材的参数假定 Table2Param eters ofANSYSfor w oodmaterial 当缺乏试验数 据时 木 材的 一 些数据取值 为 引 E r EL 一 0 05 ER EL 一 0 1 G L r E L 一 0 06 G 月 E 一 0 075 G胛 EL 一 0 018 由于硬木松原有 弹性模量为 10000N ra m 考 虑到该顺梁长期荷载以恒荷载为主 而太和殿的建 制按清康熙三十六年计算 则使用年限超过 100年 故考虑弹性模量折减 心 J 取 E 7000N m m 1 3 榫卯节点刚度确定方法 古建筑榫 卯节点具有半刚性性质 可利用 一 根空问二结点 虚 拟弹簧单元以模拟 此单元是 由 六根互不耦合的弹簧组成 的 弹簧系 统 如图3a 所示 图中 K K K 表示沿 x Y z方 向上的 拉压刚度 而 K 以 K 升 K 表示绕 x Y z轴的扭 转或弯曲刚 度 该单元无质量 无尺寸 节点自 由度 与所 连接的构件单元相同 刚度矩阵如图3b 所示 为简化计算 可假定不同方 向弹簧单元单 元拉压刚度相同 即K K K K 抗扭 弯能 力也相同 即 南 巩 k 叶 k 出 K 这样上式中只 含 K 和 K 两个 常数 由于本工作仅作理论分 析 参 考前人分析结 果 川 取 K l 10 k N m 配 7 10 坦 kN m 图3a 二节点空间弹簧单元图 F i g 3aElem entfor2 nodespatialspri ng 第1期石志敏等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17 图3b空 阳 弹簧单兀刚度矩阵 Fi g 3bStiffnessmatrixfor spatiaIspringe em ents 2 西山挑檐檩挠度问题 根据故宫博物 院古建部提供资料 太和殿二层 西山挑檐檩挠度较 大 跨中最大值达 13cm 超出了 木结构设计手册 允许值 5 59cm 其照片资料如 图4所示 经过仔细观测 并未 发现该 挑檐檩 除了 跨 中挠度大以外 有任何裂纹或腐朽现象 图4挑檐 檩照片资料 Fi g 4Photooftheseekingoutbeam 该大挠度西 山挑檐檩位于太和殿西山墙 轴 一 轴部位 檩径345 m m 进深方 向长 1 1 18m 其下挑 檐枋8 0r a mx155ra m 它们组合形 成受力体系 上部 承受上层山面檐椽以上部分传来 的屋 面荷载 下部 两端搭在 轴 一 轴部位桃尖顺梁预 留的刻口内 中间部分则搭在 由1 1座九踩三昂镏金 斗拱上 根 据太和殿屋顶分层作法和屋架构造 形式 绘出挑檐 檩断面方 向受力简图如图5a所示 图5a受力简图 l l 5aC hartofsimpleloadingstatus 经计 算 传到 挑檐檩上的竖向均布 荷 载为 28600N m 斗拱的竖向刚度 为 481N m m 考虑采 用A NS Y S有限元程序中 的 solid64 单元模拟挑檐 檩 combi nl 4 单元模拟 斗 棋支座 建立有限元模型 如图5b所示 图5b有限元模型 Fi g 5 bFiniteelem entm odel 经过分析 弹性模量折减前挑檐檩的跨 中挠度 最大值为2cm 符合 木结构设计规 范 简称 规 范 要求 而弹性模量折减后挑檐檩的跨中挠度最 大值为1 1cm 与现状挠度值基本 一 致 由此 可知 挑檐檩跨 中大挠度 的主要原 因是木材老化 弹性模 量下降所致 另经过计算 挑檐檩最大主拉应 力值 为8 8 MPa 位置在挑檐檩底部 小于强度折减后的 木材抗拉强度容许值 基本满足 规范 中抗拉强度 要求 最小主应力值为 一 8 81MPa 位置在挑檐檩两 端顶部 小于强度折减后的木材抗压 强度容许值及 规范 允许值 最大弯曲应力值为 8 4 1MPa 位置 在两端第二攒斗拱处 小于强度折减后木材静力弯 曲强度容许值及 规 范 允许值 最 大剪应力值为 0 55 MPa 位置在挑檐檩两端支座处 小于强度折减 后的木材抗剪强度容许值及 规范 允许值 因此 挑檐檩跨中大挠度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长 期荷载作用下挑檐檩弹性模量的降低 另外 长期荷 载作用下桃檐檩的强度有所折减 但是其受力现状满 足抗拉 压 弯 剪要求 挑檐檩仍属安全结构体系 3 正身顺梁榫卯节点下沉问题 根据故宫博物 院古建部 太和殿项目组提供资 料 太和殿东 西三次问正身顺梁两端与童柱上皮落 差10er a 固定童柱与顺梁的铁件已发生变形 脱落 图6为顺梁与童柱 卯榫节点破坏现状照片 其中 图6a为梁架整体现状照片 图6b为揭去瓦面和椽 望后露 出的卯榫节点照片 由图6a可知 该梁架整 体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未 出现明显的糟朽 或变形 但由图6b可知 顺 梁与童柱顶部的卯榫节点已产生 0o0o0 诎 ooooo 船 o000 比 0oooo 比 0 莹 耋 由 盼 0 舶 0oo0 o 妻 oo0o 也 000o o 如 00o0o 0oooo 船 o 0000 恤 ooo0 ooooo 抛 o l童 坳 肌 由 0 妻 0o0 o0 蛳 oooo 哳 00000 融 0Oo00 18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2l卷 局部破坏 其中榫头下沉 10cm 此外 图6b显示该 卯榫节点属燕尾榫 图6a正身梁架整体现状 Fi g 6aExistingstateofthefacebeamsystem 图6b卯榫节点现状 Fi g 6bExistingstateofthetenon m ortisejoint 太和殿属重檐庑殿屋顶建筑 其屋顶构造实际 为正身和山面两组正交梁架反复水平叠加而成 图 7a为正身顺 梁方 向的梁架传力路线 根据太和殿 梁架结构现状以及正身顺梁结构现状 可分析出顺 梁荷载传递路线为 屋面荷载 一 山面上金桁 上金垫 板 上金枋荷载 编号 一 正身上金桁 上金 垫板 上金枋 编号 一 山 面中金桁 中金 垫板 中金枋 编号 一 正身中金桁 中金垫板 中金枋 编号 一 山面下金桁 下金垫板 下金枋 编号 一 正 身顺梁 编号 根据顺梁荷载传递路线 易得受 力简图为图7b所示 其中 F为传到正身顺 梁上梁 架 自重及屋 面荷载 F 与 图7a顺梁荷载传递路线图7b顺梁受力简图 F i g 7aLoadingroutestotheF ig 7bSimpleloadingstatus facebeamoft hefacebeam 经计算 传到顺梁上的集中荷载F 4 4 0k N 根 据古建筑木作榫卯连接形式 旧 J 设 燕 尾 榫 长度 为 3 10D 童柱直径取650m m 每面根部收缩1 10榫 长 则 榫 长 0 2m 每面收缩 0 02m 该顺梁 长 5 55m 截面尺寸0 695m 0 53m 承受上部梁架传 来的集中荷载 4 4 0k N 荷 载作用位置在距童 柱 1 07m的位置 利用A NSYS对卯榫结构进行模拟 梁架用 sol id 64 单元模拟 卯榫节点用 m atrix27单元 模拟 建立正身顺梁受力模型并进行分析 经计算 顺 梁现状 Mises应力最大值发生在榫 头 值为 16 9MPa 该值虽然满足考虑强度折减后 硬 木松 的抗拉强度值 但远超 出 规范 允许值 这说 明该顺梁历经数百年受荷下 已超 出正常使用极 限 状 态 顺 梁 的最 大弯应 力 发生在 榫 头位置 值为 33MPa 远超 出考虑强度折减及 规范 中的静力弯 曲强度 容 许值 最大剪应力位置也在 榫 头 值为 6 1MPa 远超 出强度折减及 规范 抗剪强度 容许 值 因此 长时间荷载作用下 由于顺梁榫头截面处 因抗拉 弯 剪承载力不足而有可能产生破坏 对该顺梁进行加固 降低其最大弯剪应力值 可 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 1 增大正身顺梁最大弯距和 剪力位置的计算截面 2 改善正身顺 梁 的受力 状 况 使顺梁最大弯距及剪力减小 经过反复论证 采 取了 一 种可行的加固方案 该方案由故宫博物院副 院长晋宏逵先生提出 其思路是采用钢木组合体系 如 图8所示 该 方案 中 顺 梁下由三根 0 3m 0 3m的硬木松组成类似龙 门戗 的结构作为支顶 横 梁与斜戗采用钢板与螺栓连接固定 斜戗底部与童 柱的固定方法为 在童柱底部设置钢箍 底部钢板 一 侧与钢箍焊牢 另 一 侧与斜戗下部用螺栓 固定 由 于顺梁传给龙 门戗顶部的荷载通过两个斜戗传到童 柱底端 为防止两根童柱底部因受力产生外张 通过 设置花篮螺丝来对童柱进行拉结 为增加荷载作用 端卯榫节点的抗剪能力 在该端设置抗剪角钢 该 组合体系既能解决顺 梁端部弯剪承载力不 足问题 又能保证对天花枋不产生任何扰动 图8正身顺梁加固方案 Fi g 8Str engtheningschem eonthefacebeam 经过计算 横梁 的长度 定为 1 3m 钢 材选 Q235钢 螺栓选 4 6级C 级螺栓 左斜戗选 用 第1期石志敏等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8M25螺栓 固定 右斜戗选用 16M 25螺栓固定 连接 钢板厚度均选 用 1cm 童柱 底设钢箍两道 钢箍采 用1cm厚钢板 高12cm 每道钢箍用4个铆钉固定 在童柱上 铆钉采用 B L 3 号钢 I类孑L 铆钉直径 2cm 长 16cm 抗剪角钢选用 1 10X8 用8个铆钉固 定 花篮螺丝则选用两根直径为 18mm 的R 235钢 筋加工制成 j 顺梁加固后的照片如图9所示 经过计算 加固后 顺梁挠度仅为2r a m 满足变 形要求 最大M ises应力发生在榫头 仅 为3 8 5 MPa 满足 规范 中抗拉强度要求 最大弯曲应力位置在 端部 为1 1 7MPa 满足 规范 中抗弯强度要求 最 大剪力28 0147N 分 别 由顺 梁 和角钢承担 满足 规 范 中抗剪要求 图9a加固后整体照片 F i g 9aPhotoofthebeam af ter strengthened 图9b加 固后的下脚照片 F i g 9bFootjointofthestrengthenedstructure 4 山面扶柁木榫头下沉问题 根据故宫博物院古 建部太和殿 项目组提供资 料 太和殿东西三次间山面扶柁木两端 与童柱上皮 的燕尾榫接口落差达 10 11 5cm 固定扶柁木 与 童柱 的铁片已经变形 松动 扶柁 木 向外轻微歪闪 图10为扶柁木结构现状照片 其中 划圆圈部分即 为扶柁木端部与童柱上皮卯榫结构相交部分 由图 10可知 除扶柁木端部燕尾榫下沉外 该扶柁木已 加支顶 而且材质较新 显然为后加 根据太和殿梁架结构现状以及 山面扶柁木结构 现状 可分析出山面方向荷载传递路线如图 11a所 示 即 屋 面荷载 一 正身 山面上金桁 上金垫板 上 金枋 编号 一 正身方 向中金桁 中金垫板 中 金枋 编号 一 山面方向中金桁 中金垫板 中金 枋 编号 一 正身方 向下金桁 下金 垫板 下 金枋 编号 一 童柱 图l O扶柁木现状月 强片 F i g 10Photoonexistingstateofthesidebeam 由于太和殿在正身和山面都是斜坡屋顶 因此 传来的荷载其实并 未落在山面扶柁 木上 而是落 在与扶柁木正交的正身方向下金桁 下金垫板 下金 枋上 扶柁木以上所有木构件及屋面自重 及风 雪 活载全部传给正身 扶柁木仅受 1 3山面范 围内荷 载及本身自重 若仅考虑屋面传来荷载及梁架自 重 则山面扶柁梁受力简图实际可以简化 为图 1 1b 其中 为传到山面扶柁梁 的屋面侧 向荷载 含垂脊 重量 荷载作用范围取 1 3童柱受荷面积 图l la山面荷载传递路线 F i g 1laLoadingroutestothesidebeam 图1 1b扶柁木受力简图 F i g 1ibSim pl eloadingstatusofthesidebeam 经过荷载组合 可得出传到山面扶柁木竖向 荷载为 18 51 2kg m 传到山面扶柁木的水平侧 向 荷载为103 2kg m 该扶柁 木 长 1 1 22m 截面 尺 寸0 625m 0 505m 利用ANSYS有 限元程序中 的beam3 sol id64 单元模拟木梁 m at rix27单元模 拟卯榫 节点 考虑扶柁 木 支顶和不支顶两种 情况 20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2l卷 建立扶柁木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 析 计算结果 如 表3所示 表3山面扶柁木分析结果 Table3Anal ysi sresults ofthesidebeam 支顶 10 位置在跨中4 1 位置在跨中 0 4 位置在跨中 不支顶 60 位置在跨 中 23 1 位置在端部1 8 2 位置在端部 支顶 不支顶 O 170 1770 22 由表3的分析结果可知 支顶前扶柁木最大弯 曲应力已超过 规范 允许值 因此有可能产生 局部 受弯破坏 另外 通过采用支顶技术 扶柁木的最大 弯 剪应力位置产生变化 最大挠度值 弯 剪应力值 均比支顶前减小 受力状态得到极大的改善 5 明问藻井下沉问题 根据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项目组提供的资料 太 和殿蟠龙藻井整体下垂约13cm 支撑藻井的爬梁产 生通裂缝 如图 12所示 由该图12可知 该井口爬 梁裂缝由藻井与爬梁相交处延伸至榫头 而且开裂 位置已进行过加 固 该藻井底部长宽均 为5 94m 由下至上高度分别 为方井高 0 5m 八角井高 0 57m 圆井高0 725m 下端支撑藻井的井口爬梁 长8 4 6m 截面尺寸0 30m 0 36m 两端做半榫刻 口搭在天花枋上 藻井材料除中部龙口的宝珠外 均为木结构材料 图12藻井井口爬梁裂缝 Fi g 12Cracks ontheJing Koubeam 该藻井受的荷载主要为自重荷载及 施工荷载 取值3000N m 半榫搭接按简支考虑 通过对 藻井进行挠度分析表明 当不考虑弹性模量折减时 藻井的最大挠度值仅 1 5cm 而考虑长期荷载作用 下木材 的弹性模量折减 时 藻井的最大挠度值达 5cm 由于该值小于藻井目前的下沉值 13era 因此 推测藻井的大挠度很可能由于井口爬梁开裂破坏所 致 通过进 一 步计算可知 藻井最小主应力发生在 藻井与井口爬梁相交位置 其值为32 5 MPa 超过 了 考虑强度折减后的木材顺纹抗压 强度容许值 因 此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藻井与爬梁相交部位将发生 局部受压破坏导致井口爬 梁产生 开裂 此外 井口 爬梁最大弯曲应 力 发 生在跨 中截面 其值为26 2 MPa 超 出考虑强度折减后 的静力弯曲强度容许值 因此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井口爬梁还会因弯曲破坏 而产生裂缝 经计算分析 采用2道120r a m 6m m 扁钢箍对 井口爬梁进行加固 扁钢在梁 底用直径为20r am 的 螺栓进行固定 以提高井口爬梁的抗压 及抗弯承载 力 加固后的照片如图 13所示 图13井口爬梁加 固后照片 F i g 13T heJing Koubeamafter strengthened 6 结论 通过对故宫太和殿部分构件的力学问题分析 可得 出如下结论 1 西 山挑檐檩大挠度的产生原因是 木 材老 化 弹性模量降低 但挑檐檩本身强度满足要求 2 正身顺梁榫头下 沉的可能原因是材料老 化 局部受拉 弯 剪强度不足 相应的加固方案已经 实施 3 山面扶柁木榫头下沉的原因是局部受弯强 度不足 但通过支顶已解决该问题 4 藻井下沉的原 因是木材老化 井口爬梁抗 弯及抗压承载力不足 已通过采用扁钢箍加固方法 解决该问题 5 古建筑在长期荷载作用下 因老化而产生强 度降低 进而出现大挠度 开裂 榫 卯节点损坏等问 题 因此需要定期勘查和保养 6 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总结出 一 些古 建筑加固和维修的经验 如支顶 包扁铁箍等 这些 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故宫太和殿保护维修工程 现状勘测报告 及 第 1期 石志敏等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2 1 维修方案 R 2 0 0 5 1 1 1 3 An c i e n t Bu i l d i n g De p t o f t h e P a l a c e Mus e u m Re p o rt o f p e r a mb u l a t i o n a n d ma i n ta i n p r o j e c t o n t h e T a i h e P a l a c e i n t h e P a l a c e Mu s e u m R 2 0 0 5 l 1 l 3 2 木结构设计手册 编辑委员会 木结构设计 手册 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5 1 6 2 1 4 1 4 3 W o o d S t r u c t u r e De s i g n Ma n u al Co mp i l e Co mmi t t e e W o o d s t ru c t u r e d e s i g n ma n u a 1 3 e d M B e i j i n g P r e s s o f C h i n e s e B u i l d i n g I n d u s t r y 2 0 0 5 1 6 21 41 4 3 3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建设 部 木结 构设 计规 范 G B 5 0 0 0 5 2 0 0 3 s 北京 中国计划 出版社 2 0 0 3 1 3 1 4 3 l 3 3 Mi n i s t ry o f B u i l d i n g o f P R C W o o d s t ru c t u r e d e s i g n c o d e G B 5 0 0 0 5 2 0 0 3 S B e i j i n g C h i n e s e J i Hu a P r e s s 2 0 0 3 1 3 1 4 31 3 3 4 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木材工业研究 所 故宫太 和殿 木结构材 质 状况勘察报告 R 2 0 0 5 3 5 2 5 3 I n s t i t u t e o f W o o d I n d u s t ry o f C h i n e s e F o r e s t Ac a d e my Re s e a r c h o f w o o d ma t e r i a 1 c h ara c t e r s o f Ta i h e P a l a c e i n t h e P ala c e Mu s e u m R 2 0 0 5 3 5 2 5 3 5 A N S Y S中国 A NS Y S基本过程手册 R 2 0 0 0 4 1 0 A N S Y S C h i n a A N S Y S b a s i c p r o c e s s m a n u al R 2 0 H0 4 1 0 6 董益平 竺润祥 俞茂宏 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倾原 因浅析 J 文 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 0 0 3 1 5 4 1 5 DONG Yi P i n g ZHU R u n Xi a n g YU Ma o Ho n g S u d y o n t h e n o r t h i n c l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m a i n h a l l o f N i n g b o B a o o T e m p l e J S c i C o n s e r v Ar c h a e o l 2 0 0 3 1 5 4 1 5 7 方东平 俞茂宏 宫本裕 木结构 古建筑 结构特 性 的计 算研究 J 工程力学 2 0 0 1 1 8 1 1 3 7一l 4 4 FANG Do n g P i n g YU Ma o Ho n g Y Mi y a mo t o Nume r i c al a n aly s i s o n s t ruc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n c i e n t t i mb e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f J E n gMe c h 2 0 0 1 1 8 1 1 3 7一l 4 4 8 马炳坚 中 国古 建 筑木 作 营造 技术 M 北京 科 学 出版社 1 9 9 2 1 2 7 1 3 7 MA B i n g J i a n Bu i l d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C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wo o d w o r k M B e i j i n g S c i e n c e P r e s s 1 9 9 2 1 2 7 1 3 7 9 钢结构设计 规 范 G B 5 0 0 1 7 2 0 0 3 s 北 京 中国计 划出 版 社 2 0 0 3 2 2 2 3 6 7 6 8 S t e e l 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c o d e G B 5 0 0 1 7 2 0 0 3 s B e i j i n g C h i n e s e J i HH a Pr e s s 2 0 03 2 2 2 3 6 7 6 8 St ud y o n me c ha n i c a l pr o b l e ms a nd s t r e ng t he ni ng me t ho ds o n s o me c o mp o ne n t s o f t he Ta i h e Pa l a c e i n t he Pa l a c e M us e u m S HI Z h i Mi n Z HO U Q i a n J I N H o n g K u i Z H A N G X u e Q i n P a l a c e Mu s e u m B e ltin g C h i n a 1 0 0 0 0 9 Abs t r a c t Pe r a mb u l a t i o n o n t h e Ta i h e Pa l a c e i n t h e Pa l a c e Mu s e u m i s c a r r i e d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t e c t a n d ma i n t a i n i t Du rin g t h e p r o c e s s s o me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b l e ms o f i t s c o mp o n e n t s a pp e a r a s f o l l o wi n g Th e ma x i mu m fle x i bi l i t y o f t h e s e e k i n g o u t b e a m o n t h e we s t s i d e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r e a c h e s 1 3 a m wh i c h e x c e e d s t h e l i mi t s o f t h e wo o d d e s i g n s t a n d a r d o f Ch i n a T he t e n o n o f t h e f a c e b e a m o f 3一wi d t h p a r t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g o e s d o wn 1 0 a m Th e t e n o n o f t h e s i d e b e a m o f t h e 3 wi d t h p a r t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g o e s d o wn 1 0 a m b ut t h e b e a m h a s b e e n s up p o r t e d T h e c a i s s o ns a n d c e i l i n g s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p a r t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g o e s d o wn 1 3 a m a n d t h e J i n g k o u b e a m o n i t h a s s p l i t t e d T h e s e p r o b l e ms a r e a n a l y s e d b y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me c ha n i c s a n d r e l a t i v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me t h o d s a r e d i s c us s e d t o s o l v e t he m Re s ul t s o f t h e s t u d y s ho w t h a t t h e r e a s o n t h e fle x i b i l i t y o f t he s e e k i n g o u t b e a m i s v e r y l a r g e i s t h a t t h e wo o d ma t e ria l g r o w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