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doc_第1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doc_第2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doc_第3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doc_第4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七挽歌诗三首挽歌诗三首(赏析其三)其 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的挽歌诗共三首。第一首写殓(“枯形寄空木”),第二首写祭(“肴案盈我前”),这是第三首,写葬(“送我出远郊”)。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为拖引柩车的人所唱。晋宋时期的习俗,人死了,亲朋多唱挽歌,以示哀悼。这三首挽歌诗,是陶渊明生前所写的自挽词。他“自恐大分(寿命)将有限也”,乃于“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自祭文)之际,作挽歌诗三首,写出了他死后由殓而祭而葬的情景。此外,尚有一篇自祭文。祁宽说:“昔人自作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寓意聘辞,成于暇日。宽考次靖节诗文,乃绝笔于祭挽三篇,盖出于属纩(濒死前以绵掩面)之际者”(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而逯钦立则认为是义煕十一年(415)陶渊明五十一岁时所作。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十一月,年六十三。挽歌诗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之句,与自祭文开头“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合,可知挽歌诗当作于这一年九月,以祁说近是。诗歌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悲凉凄怆的秋色图:秋风萧瑟,寒露为霜,荒草凋零,白杨摇落,肃杀之气,吞噬了横无际涯的旷野。在一条歪歪斜斜的道路上,移动着几个拖引柩车的人,几个唱着挽歌的人,还有几个人低着头,流着泪,象丧了魂失了魄一样,有气无力地走着,走着,走出远郊,走向旷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情境!“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是由古诗“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浓缩而成,语言更为洗炼,意境更为凄凉。“茫茫”,是写所见;“萧萧”,是写所闻;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制造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气氛,笼罩全诗。“荒草”与“茫茫”之间着一“何”字,“白杨”与“萧萧”之间嵌一“亦”字,使两个叠字,两个虚词前后映照,从而彼此配合,相互生发,不仅强化了秋的萧条之意,而且浓化了人的悲伤之情。“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紧承“出远郊”,写墓地凄凉,高坟累累。既是“无人居”,则荒烟野蔓,荆棘纵横,牧樵往来,鸟兽栖息可知矣。拖引柩车的马,见此情境,不禁仰天长鸣。马鸣与风声融合,整个墓地沉浸在悲哀之中。马本是一种有智慧、有情思的高等动物,远在春秋时期,就流传着管仲师老马的故事;东汉末叶,又有马跃檀溪救刘备的传说。诗人以马之悲鸣,衬托人之悲哀。这种移情于马,以马见人的手法,增添了无限的凄怆,读来哀恻动人。“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写生死乃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无奈何”三字,充分表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谁也无法回避生,谁也无法逃脱死。然而古圣先哲对于这一自然规律的态度不尽相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庄子说:“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这是一种虚诞荒唐之言。欧阳修认为人死是“暂聚之形”“复归于无物”;因而,“临风陨涕”,“有愧夫太上之忘情”(祭石曼卿文)。所见近乎这种玄学自然观。陶渊明所见,与欧阳修略同。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乘化归尽”,“与“千年不复朝”相通。“千年不复朝”,夺胎于古诗“千载永不寤”。诗人反复运用,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死者已矣,突出人随物化、终为土灰的自然之理。但它从侧面提出了一个人人必须思考、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是暮年嗟叹好,不是老当益壮好?是行尸走肉,与草木同朽好,还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好?“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相送人”遥与“送我”照应,检榫扣自然。以下分别从送者与死者两个方面写去。对于送者,亲戚死去,悲痛浸渍着他们的心,故而“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挽歌诗其一),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悲痛就淡漠起来,有的人或许会悲哀得长久一些,有的人却已经唱起歌来了。对于死者,无非是寄身在山陵之中,最后与山陵同化而已,有什么话可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今日生者,即明日死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两层对比:生者“各自还其家,死者“托体同山阿”,这是一层;“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又是一层。从这两层对比中,我们清楚地看出:诗人深知盛衰之理,盖事实如此,人情如此,看得透彻,故悲哀中见豁达。这悲哀与豁达的矛盾,只是由于诗人特定的环境和地位,独特的和意趣,才得以统一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对陶渊明诗有着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反“田园诗人”论“浑身静穆”说,而指出其有“怒目金刚”式的一面,为全面研究陶诗及其为人,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与关注。他对这首挽歌诗颇为重视,并将结尾四句引入他的名著纪念刘和珍君中,用以悼念为反帝反封建而英勇牺牲的民主战士刘和珍君。他这样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