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doc_第1页
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doc_第2页
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doc_第3页
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doc_第4页
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业经营模式比较与选择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金融系 2008级投资银行3班 龚粤指导老师 段小梅中文摘要: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两种经营模式,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实行金融分业制度的国家也大多转向了混业经营制度。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我国金融企业将直接面临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巨无霸的挑战。混业经营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主流,我国金融业在入世后必须面临这一现实加快自身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混业模式的三种经营模式,结合混业经营的发展历史,指出在现代金融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应采取何种混业经营模式以加快金融业与世界的接轨和发展。关键词:混业经营 模式 比较 选择Abstract:Separate operation and mixes industry the manage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two business models, since the 1990 s, the dividing the country of financial system mostly to mixes industry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today, our financial enterprise will directly facing implements mixes industry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big MAC challenge. Mixes industry the management as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mainstream,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after wto entry must face in the reality to speed up its own of mixed operation of chan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model of the mixed three management pattern, the combination of mixed oper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he modern finan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should take what mixes industry the management mode to speed up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world of the world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Mixed Operation Mode Compare Select 到了21世纪,几乎没有人再怀疑金融业混业经营将取代分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潮流。金融业初期以分业经营开始,继而发展到混业经营,但是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导致西方金融业一夜之间转为分业经营并且严格监督厉行监管,然而以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为标志,世界金融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的潮流。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多年,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再也不能以封闭来规避风险,面对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潮,中国金融业所要选择的不是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而是采取何种模式进行混业经营。何为混业经营?有哪些模式?又是哪种模式才适合中国?本文尝试从混业经营的特点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几种模式出发,探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 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演进(一)混业经营模式的概念界定1混业经营的概念对于混业经营模式的定义,业内给的解释不完全统一,从狭义上理解,混业经营模式就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若放到广义上解释,则可以认为是指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2混业经营模式优势(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3混业经营模式不足(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二)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金融业之初,是从分业经营开始的,直到1933年之前大部分国家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但在1933 年后这些国家开始出现分化:美国、英国等国开始实行分业制度,德国、瑞士等国则始终实行混业制度。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也大多转向了混业经营。这其中1929-1933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起了重大作用。普遍认为导致1929-1933的大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参与了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而银行资金一旦陷入股票市场甚至亏损,就导致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而爆发全面危机。为此1933年美国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但是德国等国仍然实行的混业经营,实行全能银行模式。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为提升综合竞争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愈加明显。直到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布废止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按,标志着金融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金融行业基本上采取混业经营模式。为什么混业经营模式会成为金融业的主流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又是一种什么模式呢?(三)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以1993年作为我国正式施行行政性分业经营的起点,我国的分业经营至今已有14个年头。期间,国际金融业正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上演着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转变。在实践上,国内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品种不断交叉,分业经营的边界正在变得日益模糊,许多金融业务处在混业的“边缘”。此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迎来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就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试点。2005年,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银行系基金也相继推出,这被许多人看作是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年 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第6条写明“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而,为中国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预留了法律空间。种种现象表明,金融业混业经营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借鉴和总结他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好中国国情,使其得以顺利发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尽管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但是,面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金融管理当局已经初步做出了一些战略调整,改善金融环境,为混业经营做好了准备。简言之,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具备了一定条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具有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条件首先,从市场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已基本摆脱了计划体制下国家银行的阴影,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较完备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主体。“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兼顾安全性与流动性,多数商业银行均能将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作为自身的经营决策原则”。其次,从市场发育程度来看,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日益规范和完善,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银行、保险参与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以资本安全稳健性为首要考虑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不会将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入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资本市场的。 2法律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虽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但对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和子公司形式进行适度交叉的金融业务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条款。我国虽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但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中都未明确禁止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也未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与组织体系等内容,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目前在法律上并无障碍。因此,我国可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突破目前的法律限制,这为在当前的分业经营体制下实现金融业的相互渗透和混业经营提供了可能。 3制度基础 我国金融业不但有混业传统,而且现在己经初步具备了混业经营的制度基础。首先,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已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制度基本确立,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运作基本体现了市场化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日趋规范化,风险意识、自律机制明显加强。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加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这为进行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最后,金融机构的外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建立。这个监管框架是以中央金融工委为领导,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主体构成的。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已基本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预防性监管和最后纠正三道防线,可以说对银行的监管体制已基本完善。同时银监会和证监会、保监会按经济区划对分支机构进行了调整,无论从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和监管重点,三者都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联合监管、协调监管的机制基本形成。 4政策基础 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临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10月24日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份文件打开了保险资金直投证券市场的大门。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会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政策本身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企业,被允许设立基金公司意味着未来可以进行混业经营。这一系列举措,打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分隔的局面,反映了政府对金融业走向的正确把握,体现了政府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支持。二、混业经营主要模式分析(一)国外主要混业经营模式比较1德国全能银行模式全能银行也称综合银行,主要运用在德国、瑞士等国家。在德国,银行可以全面营各种金融业务而不受限制,包括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证券、保险等跨业业务,甚至是实业投资,其特征是一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德国银行的全能性体现在:一是经营范围的广泛性,基本涵盖了金融业的所有业务。二是作为金融中介的主体,德国银行业基本控制了本国证券市场,三是德国银行可以购买股票,对许多企业的股权份额都超过了25 %。此外,与瑞士全能银行相比,德国全能银行从事更多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全能银行模式结构图投资银行部信托业务保险业务全能银行投资银行部2英国银行母公司模式英国银行母公司模式,即允许银行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成立子公司,或由其控股母公司成立其他子公司,从事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其特征是多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银行母公司包括混合控股模式和纯粹控股模式两大类。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银行母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的限制使信息优势降低,不同部门之间的隔离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程度降低,而管理成本则增加。但是,与全能银行相比,银行母公司的“防火墙”控制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其透明度更高,受到监管当局的推崇。 银行母公司模式结构图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3美国金融控股模式美国的金融控股模式,即银行本身或与其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子公司不得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但银行控股公司的另设子公司,可以在限定范围内经营证券或保险业务,其特征是多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与英国模式不同,美国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本身不从事业务,而是通过其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混业经营。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收购证券、保险等非银行子公司,同样,非银行的证券、保险控股公司也可以收购商业银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以花旗银行为典型代表。1968年,花旗银行通过换股方式成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以此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公司共有13家子公司,分别提供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种金融服务。花旗银行和花旗公司拥有同样的的董事会,两个机构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这样,通过花旗公司这块招牌,花旗银行扩大了其经营范围和利润来源。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于一身的金融集团,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之一。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结构图金融控股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花旗公司业务结构图花旗公司花旗银行12个子公司旅行者集团花旗集团银行证券保险其他(二)国内经营模式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 条规定: 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 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该条款表明我国禁止第一种混业模式即全能银行模式, 不允许在同一金融机构内同时进行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禁止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交叉持股, 不允许成立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即一家银行直接控股另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事实上,商业银行法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没有明确指出应该禁止或者发展, 这为有关银证合作、银保合作方面的金融创新留下了空间。所谓“金融控股公司”, 是通过成立一家不经营具体金融业务的母公司, 再由这家母公司来分别控股银行和证券公司(实际上可能是母公司被银行控制)。所以, 我国以金融控股公司方式进行的混业在法律上并无障碍。其实, 金融控股公司(国内称金融集团) 在我国一直存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光大集团。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现状,称之为“光大模式”。那么为什么国内会出现这种金融控股公司而不是全能银行模式或者是银行母公司模式的经营模式呢?可以从以下来分析: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中,从我国当前来看,天平的砝码应更多的倾向于后者。首先,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转轨时期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 这些不良资产本身尚未消化;其次,控制着我国60%以上银行资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商业化”,国有银行由于受国家所有权的隐性担保, 无制度限制的业务扩张模式( 如全能银行模式) , 有可能激化银行的道德风险。再次, 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 资本充足水平不高, 盈利性不强, 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也较差。因此, 从确保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 金融控股公司是最佳的选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的业务来达到混业目的, 因此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不会对现存的法律框架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制度转换的成本低。从当前的监管体系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也不会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产生冲击,是和我国现阶段金融业“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和“功能监管”原则相适应的。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 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是单一的, 银行子公司经营现有银行业务, 证券子公司经营证券业务, 保险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仍然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 原来的分业监管模式仍然有效, 从而更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高。以光大集团为例,集团目前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大金融机构, 同时持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19 %的股权,此外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三家子公司: 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1999年12月15日, 光大集团又宣布与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联手组建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目前的光大集团就是在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同时又实现了在同一利益主体下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局面。 光大集团业务结构图中国光大集团光大北京总部光大香港总部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广大信托申银万国合资保险光大国际光大控股祥光建设(三)我国混业经营模式选择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在此前提下比较三种混业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我国金融改革所遵循的渐进原则。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监督,又能实现在同一利益主题下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局面,便于我国目前的中央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分业管理体系对各自行业的监管并促进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为综合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累经验。综上所述,金融控股公司是为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对于具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选择,有以下三种模式可供参考:1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是指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集团控股公司,通过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机构等子公司来实现混业经营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各个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及重大经营决策。前文提到的光大集团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类似的还有中信集团等集团。2国有商业银行成立海外金融控股公司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海外允许混业经营的规定,采取并购或合作方式,成立境外控股公司,重点发展其投资银行业务,以中银集团典型代表。1996 年,中国银行在伦敦注册成立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向海外发展的重要一步。1998 年,中国银行重组其投资银行业务,将中银国际的总部迁至香港。1999 年,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共同开拓香港基金市场。在发展证券业的同时,中银集团的全资保险公司1992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2001 年,中银国际和中银保险先后以外资身份在内地组建合资公司,由此进入内地市场。此外,中国工商银行于1998 年与东亚银行合作收购了西敏证券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 年与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从事股票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3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合作对于短期内无法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机构来说,可以进行浅层次业务合作。在银行业和证券业合作中,银行可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扩大利润来源,如股票质押、同业拆借等。在银行业和保险业合作中,银行可为保险公司代销产品,保险公司可为银行产品提供保险。三、经营模式过渡中的问题和对策(一)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中存在的问题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金融业只是基本具备而不是完全具备完全混业经营的条件。如果此时仓促的要求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马上转变,依然存在以下一些列问题:1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还在继续,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2金融市场远未到达规范和成熟的程度: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3各监管机构之间权利和职责的划分、监管任务的协调、监管信息的共享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妥善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还不能推行激进的、全面的自由化改革,否则我国金融业将陷入混乱的局面。针对此现状,我国在实行向混业经营过渡时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二)解决经营模式过渡中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前文中提到的问题,本文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业务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还未成为利润主体。为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改变其业务面狭窄、风险集中的缺陷,必须大力扩展中间业务。2完善金融业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为代表的金融法律体系框架,但在完备性和立法质量上还有待提高。相对于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立法力度明显落后,导致监管机构执法力度缺乏,难以形成强有力约束。为适应将来混业经营的要求,必须尽弥补投资基金等领域的法律空白,为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3提高金融监管力度和水平实行混业经营的关键就是将信贷资金从证券经营的风险控制到最低点。高效的监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但是内部控制松弛仍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二分工监管使得监管范围的受限导致一些金融衍生品及新性的金融电子商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因此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由人治转为法治,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4坚持“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