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ppt_第1页
灌溉制度.ppt_第2页
灌溉制度.ppt_第3页
灌溉制度.ppt_第4页
灌溉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农田灌溉原理 三 作物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概述 它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也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 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 土壤 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 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 它包括作物播种前 或水稻栽秧前 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 每次的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即灌溉制度四要素 灌水定额 m 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 M 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单位 1 m3 亩 667m2 1亩 2 mm 第三节 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的确定 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群众长期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按照这些经验可以确定t m M n 在实验站进行多方案试验比较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灌溉制度 从大气 水 土 作物等内在关系出发 进行系统分析 编制程序 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比较 确定最优方案 总结群众经验 根据实验确定 按照灌溉模式确定 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根据水量平衡分析制作灌溉制度 是目前主要的确定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本方法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的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 列表法2 图解法下面在水稻灌溉制度中介绍列表法 旱作物灌溉制度中介绍图解法 一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本田的灌溉制度包括泡田期及插秧以后的生育期两个部分 其灌溉定额为 M M1 M2 1 泡田定额 M1 计算 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使一定土层达到饱和时所需水量 二是建立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三是泡田期的田间渗漏量和田面蒸发量 可用下式计算 M1 0 667H 1 0 0 667h0 0 667 st1 et1 p1 H为饱和土层深度 一般为犁底层以上 e为泡田期间平均蒸发强度 s为泡田期间平均渗漏强度 t1为泡田时间 p1为泡田期间有效降雨 h0为田面水深 泡田定额按土壤 地势 地下水埋深和耕犁深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一般在h0 3 5cm条件下 泡田定额大约等于以下数值 粘土和粘壤土为50 80m3 亩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80 120m3 亩 地下水埋深大于2m时 或70 100m3 亩 地下水埋深小于2m时 轻沙壤土为100 160m3 亩 地下水埋深大于2m时 或80 130m3 亩 地下水埋深小于2m时 2 生育期灌溉制度确定 确定生育期灌溉制度首先要按照各地试验资料 合理确定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淹灌水层的上限和下限 参数 然后根据生育期任何一个时段t的农田来水与耗水 建立水量平衡方程 用水量平衡方法确定各时段的灌溉制度 其水量平衡方程式如下 h1 P m C E S h2 h1时段初田面水深 p时段内降雨 m时段内灌溉 c时段内排水 弃水 E时段内蒸发量 h2时段末田面水深S为深层渗漏量 1 基本算式 m 表中水层为 适宜水层下限 hmin 适宜水层上限 hmax 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 HP 2 参数确定 单位 mm h1 P m C E S h2 m hmax hmin 3 平衡推算 E 考虑到S和E均为消耗量 单独计算较为复杂 将其合并考虑 用E表示 h1 P m C E h2 3 算例 基本资料如下 1 早稻生育期各阶段耗水强度 见前表 2 生育期降雨量 见表中第5栏 3 各生育期适宜水层深度 见下表 根据灌区具体条件 采取浅灌深蓄方式灌溉 黄熟期自然落干 计算过程列于表中 此表可由实验获得 也可以查有关当地资料整理得到 1 参数计算 表中水层为 适宜水层下限 hmin 适宜水层上限 hmax 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 HP 单位 mm h1 P m C E h2 2 水量平衡推算 8 5 8 5 h1 P m C E h2 h1 P m C E h2 经计算得 灌水次数为10次 灌溉定额为340mm 即227立方米 亩 若泡田定额为80立方米 亩 则总灌溉定额为M 227 80 307m3 亩 由计算表可得到灌水时间和每次灌水量 由此得到灌溉制度的全部四个要素 3 灌溉制度 降水 灌溉 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 植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以及土壤蒸发等一系列水量转化过程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着 形成了农田水分循环过程 通过土壤水分的变化过程 对照作物需水的要求 就可以制定作物灌溉制度 二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来水量 WI P I G RI R I耗水量 W0 ET D RS R o 1 旱作物田块水量平衡方程 选取单位面积农田 以作物最大根系活动层深度为边界 分析某一时段内所有的来水量及去水量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WI W 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G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R I为地下流入量 ET为t时段内的蒸发蒸腾量 D为深层渗漏量 Rs为地面流出量 R o为地下流出量 来水量 WI P I G RI R I耗水量 W0 ET D RS R o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 某一定时段内 所有的来水量应等于去水量和时段内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P I G Ri R I ET D Rs R o Sw式中 Sw为时段t内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Sw Sw末 Sw初 加强田间管理 且在农田四周修筑田埂 可防止地面流入 流出量 即Ri 0 Rs 0 另由于地下流入 流出量R i和R O很小 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予以忽略 因而上式可简化为 P I G ET D Sw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若科学用水 严格控制灌水定额并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使得灌溉造成的深层渗漏损失减至为零 即D 0 则I即为净灌水定额In 对降雨量 仅考虑对作物来说的有效降雨量Pe 上式进一步简化为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下面就对此式进行研究 Pe In G ET Sw P I G ET D Sw 2 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确定 Sw H A t 0 H为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指在旱田进行灌溉时 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采用30 40cm 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的发育 需水量增多 计划湿润层也应逐渐增加 至生长末期 由于作物根系停止发育 需水量减少 计划层深度不宜继续加大 一般不超过0 8 1 0m 1 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Sw受计划湿润层深度变化的影响 也受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Pe In G ET Sw 1 计划湿润层对 Sw的影响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SwH 在作物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是变化的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 可利用一部分深层土壤的原有储水量 SwH可按下式计算 SwH Ht H0 A 计划湿润层增加深度 式中 Ho 计划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度 m Ht 计划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度 m H2一H1 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水率 以占孔隙率的百分数计 一般 田 A 计算面积 m2 2 土壤最适宜含水率对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Sw影响 土壤最适宜含水率 适 随作物种类 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 施肥情况和土壤性质 包括含盐状况 等因素而异 一般应通过试验或调查总结群众经验确定 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允许最大和允许最小含水率之间变化 允许最大含水率 max 一般以不致造成深层渗漏为原则 所以采用 max 田 田为土壤田间持水率 作物允许最小含水率 min 应大于凋萎系数 具体数值可根据试验确定 缺乏试验资料时 可参考资料 一般采用断裂含水量 或 min 0 45 0 6 田 该值取决于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及土壤持水特性 Sw H A t 0 2 降雨入渗量 Pe Pe指降雨量 P 减去地面径流损失 R地 后的水量 即Pe P R地Pe基本等于降雨入渗量 可用降雨入渗系数来表示 Pe P 降雨入渗系数 其值与一次降雨量 降雨强度 降雨延续时间 土壤性质 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 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 50mm时 约为1 0 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小于100mm时 1 0 0 8 100 150时 0 8 0 7 大于150时为0 7 Pe In G ET Sw 3 地下水补给量 G 地下水补给量系指地下水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至作物根系吸水层而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其大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性质 作物种类 作物需水强度 计划湿润土层含水量等有关 具体数据要根据试验来确定 一般当地下水埋深为1 0 2 0m时 地下水补给量可达到作物耗水量的20 Pe In G ET Sw 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埋深 蒸发强度 土壤质地 作物等有关系 陕西洛惠渠经验公式 式中 H为地下水埋深 m ETc为作物腾发量 mm d B为地下水补给系数 参考值见下表 Pe In G ET Sw 3 腾发量的计算 ET 关于腾发量的计算在作物需水一节已介绍 这里看一下ET导致土壤水分变化的过程 Pe In G ET Sw 4 灌水量的计算 In 一次灌水量 In 有时也用m表示 计算公式 Pe In G ET Sw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In Wmax Wmin 667H max min In In Wmax W实 667H max 实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 可以进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 也可以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1 以旬为时段 根据计划湿润深度H和作物所要求的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率上限 max和下限 min 求出允许储水上限Wmax和下限Wmin 绘在图上 2 绘制需水量ET累计线 湿润层增而增加水量WT即 SwH和地下水补给K即G累计量线 并绘制净耗水量 ET WT K 累计线 3 根据设计水文年绘制有效降雨量P0 4 从初始土壤储水量W0开始 逐旬减去 ET WT K 值 即在Wmax和下限Wmin之间作 ET WT K 平行线W 遇有效降雨加上P0 5 W接近Wmin时即灌水 灌水量小于等于Wmax Wmin 6 如此类推 即可求全生育期灌水时间 次数 灌水量 7 M2 mi 5 图解法拟定灌溉制度 W T T 3 1为作物需水量ET累计曲线 2为渗入土壤的有效降雨量Pe累计曲线 3为土壤水润层增加而增的水量 SwH 即WT 累计曲线 4为地下水补给G 即K 累计曲线 5为计划湿润层储水量 Sw曲线 6为计划湿润层允许最小储水量Wmin曲线 7为计划湿润层允许最大出水量Wmax曲线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 即灌水定额相加 即得到作物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 即M2 m1 m2 mn 6 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 M1 的确定 播前灌水往往只进行一次 一般可按下式计算 M1 667H max 0 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m 应根据播前灌水要求决定 ma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