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读书报告.doc_第1页
开卷有疑读书报告.doc_第2页
开卷有疑读书报告.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入佳境始有疑,疑而得解方见真开卷有疑读书报告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几千年来,这句古训似乎渐渐为世人忘却,连最应严谨对待的史学,也经常人云亦云,执着于达成共识。尤其在中国现在史的研究过程中,因为涉及一些政治因素和大众普遍的道德偏向,更加时常将事实粉饰或是干脆捏造。而开卷有疑的面世,无疑是一股新鲜的清流,自成一家,站在纯粹的学术角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而非“把历史看成是胡适笔下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书共有16篇文章,见解独特,并且注重史料的求证,本着兢兢业业的学术态度,努力还原历史的本真。除了19461948年中共中央土地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一文,全书收录的皆为书评,涉及的学术著作,达十余种之多。其中既有中国学者的著作,如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也有域外学者如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既有如为史学界非议颇多的叶永烈的“纪实”著作,也有史学名家如杨天石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还有集体编撰的著作,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恩来传(18981949)、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对于名家、朋友与同仁,作者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如对杨天石主编的中华民国史,作者在肯定其在史料发掘和研究上的成功之处,特别指出该书的缺陷如对国共两党关系研究不够,甚至指明其数千条注释,没有一条注明是转引自前人著作;对陈永发的中国革命七十年,作者直言其不够深入、规范不严。而对于域外学者,如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作者高度评价其为实证研究的范例,但也指出其局限。知名史家黄仁宇主张大历史观,主张历史学家应当避免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情感好恶来做道德的武断评判。但杨奎松却敏锐地发现,在黄的黄河青山一书中,林彪在四平战役中指挥投入密集兵力,作战死伤多,黄说是“残忍”的“人海战术”;蒋介石固守上海,兵力密集,作战损伤惨重,黄却推许为深谋远虑的“精心策划”和“展示意志”。一方面提倡大历史观,相信人类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之类的主观意志会因时空的影响而有别,但另一方面在叙述自己的内战经历时,却不断使用“残忍”之类的字眼来表达对自己当年对手的道德评价,这是黄仁宇一个明显的矛盾。对于黄的矛盾,作者没有一味地轻视,而是持一种“了解之同情”,并借此主张:历史学者应多问些“为何以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充满激愤地质问:“为何不依照我认为合理的方式出现?”“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十分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学会在道德批判问题上尽可能保持沉默。”这种“了解之同情”在第一篇文章中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孙中山先生爱国的片面性,却没有对他牺牲国家利益换取革命成果的行为作出谴责,反而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充分理解孙先生当时的心理与想法,提出“父祖之国”的差异,将历史空前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尊重事实是一种求学、研史的方法与精神,但它建立在作者沉潜问学与坚实功底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一份钻研的质疑精神。“不管实际上研究历史之人能够做到几成,至少,学问本身对研究者态度客观与否这一点,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这种严格的要求,就是作者屡次提及的史学方法上的无征不信,拿史料说话。而在这一方法背后,充分体现出作者所引述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梁启超)和“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陈乐民)这一独立治学之真谛。古人云:“尝一脔而知全镬之味”,从这篇文章中就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其他敏感话题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地提出问题,然后又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的高超能力了。总之,作者在该书所集纳的16篇文章里,几乎每一篇都对于当前史学界人人尽知、而又人人缄口的敏感话题首先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来加以解释,力求做到天衣无缝,既合情合理又令人信服。实践证明:这才是做学问的最佳途径和最高境界。 “学入佳境始有疑,疑而得解方见真”,这个“真”字,既包括真理,也包括真知和真相。任何真理都应该允许怀疑、质疑和问难;相反,害怕怀疑,不允许怀疑,那不是真理,而是宗教教条和教义。真理正是通过不断被质疑和问难,又不断地得到解决中,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没有怀疑或不允许怀疑,真理也就停止前进,陷入僵化和停滞中了。应该引起警惕的是,那种不许怀疑、质疑的学阀作风、文化领域里的垄断、专制余风等恶劣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似乎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显然这是阻碍学术进步的最大障碍。在历史科学领域里,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真相的发掘和复原。由于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影响,许多历史真相仍然有待我们认真地去发现、发掘和复原。例如在“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仔细的研究和发掘,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揭示历史真相无疑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这方面,该书的确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值得一读、再读,并长思之、深思之!杨奎松先生以一种史家的修养与精神,践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