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doc_第1页
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doc_第2页
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doc_第3页
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doc_第4页
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册第一单元(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罗绮(y)荡漾(yn)橘子洲(j)B.笑涡(w)纤绳(xin)深邃(shu)岁月稠(chu)C.屏息(bn)眷属(jun)青荇(xn)怅寥廓(lio)D.漪沦(y)踟蹰(zh)稻穗(su)竞自由(jn)【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字的读音辨识能力。A项,“百舸”中的“舸”应读为“”,“罗绮”中的“绮”应读为“q”;B项,“纤绳”中的“纤”应读为“qin”,“深邃”中的“邃”应读为“su”;D项,“踟蹰”中的“蹰”应读为“ch”。【答案】C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伴侣慷慨主宰风华正茂B.追朔草霉废墟激浊扬清C.奥丧歧视贫脊抑扬有致D.簇新摸索星晨天纶之乐【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汉字的字形辨析能力。B项,“追朔”中的“朔”字应改为“溯”字,“草霉”中的“霉”字应改为“莓”字;C项,“奥丧”中的“奥”字应改为“懊”字,“贫脊”中的“脊”字应改为“瘠”字;D项,“星晨”中的“晨”字应改为“辰”字,“天纶之乐”中的“纶”字应改为“伦”字。【答案】A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转换经营机制,固然对某些在旧的轨道上生活惯了的同志感到不习惯。B.作家和艺术家不一定同时是文艺批评家或文艺理论家,然而他们一定同时是修养很高的鉴赏家。C.王教授对收购古书的人说:“这些书过去我一直舍不得卖,现在拿出来,倒不是为了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国家需要这些书。”D.这点小雪,他以为没有打伞的必要,何况他还贪图着看看夜间的雪景呢。【解析】此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正确运用能力。A项,“固然”是“的确”“确实”的意思。也有“虽然”的意思。表示先承认原来的事实,后转入相反的情况。C项,“为了”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句子开头或主语后面,表示目的或者动机。D项,“何况”表示意思进一层,带前后对比的意味,常常用在反问语气的句子中。B项,“然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在句子中运用正确。【答案】B4.下列诗句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_的容光。好像是朋友的_的怨诉,好像是他临别时的呼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_的声调,你的_的音响。A.忧郁娇美阴沉深渊B.娇美忧郁深渊阴沉C.娇美忧郁阴沉深渊D.忧郁娇美深渊阴沉【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首先看第句,“深渊的声调”搭配不当,可以排除B、D两项;再看第两句,“忧郁的容光”与“娇美的怨诉”都搭配不当,可以排除A项,故选C项。【答案】C5.诗歌的“赋”“比”“兴”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形象,选出对下列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沁园春长沙中的“鹰” 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山民中的“山民”篱笆那边中的“草莓” 致大海中的“大海”A.属于“赋”,属于“比兴”B.属“赋”,属于“比兴”C.属于“赋”,属于“比兴”D.属于“赋”,属于“比兴”【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辨识能力。“赋”“比”“兴”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其事,寓言写物。“比”就是以此物比彼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根据以上几篇诗歌提供的意象,答案应该选C。【答案】C6.下列诗歌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再别康桥沁园春长沙我爱这土地 木兰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七律长征春夜喜雨石壕吏A.是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B.是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C.是抒情诗,是叙事诗,是格律诗D.是新体诗,是旧体诗,是律诗,是古体诗【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分类的辨识能力。诗歌从时间上分类,以1919年为界线,以前的诗歌属于古典诗歌,以后的(包括1919年的)属于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诗;近体诗有律诗和绝句。【答案】C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理解下列各首现代诗歌,完成710题。7.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内容的鉴赏能力。D项表述不恰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中的“我”应指作者或和作者一样的人。因为题目是“我爱这土地”,这个“我”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只不过作者用了“假如我是一只鸟”,用了比喻的方法,“我”与“鸟”实质上是分不开的,是合二为一的,“鸟”就是“我”。所以两者截然分开是不恰当的。【答案】D8.对下列这首戴望舒偶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封建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像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内容的鉴赏能力。D项,对“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的分析显然不恰当。本诗借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凝冰解冻,春暖花开的呼唤,其象征意义可以从A、B两项得知。【答案】D9.读辛笛风景,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注】辛笛(1912),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诗人1948年刚从海外归来。A.第一、二句以列车喻“社会问题”,铁轨则是“中国的肋骨”,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B.第三、四句是对列车外的景象的写实和议论,诗人取茅屋与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条,也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之可悲可叹。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的“新”与“旧”也形成鲜明的反差。五、六句表现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D.最后一句点出“风景”这个诗歌的暗讽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但从“列车”“夏天的土地”的深层含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D项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的分析有误,根据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内容反映来看,作者以“风景”为题,事实上是反其意而用之,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答案】D10.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老橡树乔尔丹诺布鲁诺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你永远怀抱同一块土地/使它丰腴而有灵性/透过土地的肺腑,你把根儿/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远伸。/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具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退缩、屈服。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它会结出硕果。D.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D项对“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的分析有误。诗歌中的“我”是诗人自称,“你”才是橡树,在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答案】D第卷(共70分)三、(20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5分)人行道在车来车往的街头,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严厉也是一种爱,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1)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首诗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即事明理、寓意深刻。【答案】这是一首即事明理的寓意诗,先摄取街头一景,由此发生议论,揭示遵规守法的哲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2)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个字以内)(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诗的主旨的概括,关键在于诗的意象的准确把握,有人说此诗就是写人行道,告诉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请走人行道。太实,大大地削弱了诗的意象的广泛性、典型性意义,把诗的主旨看得过于狭窄。固然诗人是由人行道的意象而诱发灵感,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诗人表达的意象却远比“人行道”要广泛得多,丰富得多,这就是艺术的概括性、典型性特征。一切应该遵守的东西都必须遵守,没有绝对的自由,这就是人行道诗的主旨。【答案】要自觉遵守各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法则。12.阅读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和徐迟的现代诗歌江南二个诗段,完成(1)(3)题。(9分)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徐迟火车车窗是最好的画框,如果里面是春雨江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画。清明之后,谷雨之前,江南田野上的油菜花,一直伸展到天边。只有小桥、河流切断它,只有麦田和紫云英变换它,油菜花伸展到下一站,下一站。(1)从两首诗歌的内容上、构思上分析它们的不同点。(3分)(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谈谈两首诗歌各写了些什么。(3分)(3)白居易的词以_色彩分别写出了日照江花的_和春天江水的_;徐迟的诗以_色彩分别写出了油菜花的_、小麦的_和紫云英的_。(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分别从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答案】(1)从内容上白居易的词是从回忆中引出对江南春天花水美好的赞叹,表现了思念江南之情,徐迟的诗从江南春雨中联想出江南春日的景象,表现了对江南的热爱之情;在构思上,白居易的词俨然是一篇极短的议论文,“江南好”是论点,“风景”到“绿如蓝”是论据,“能不忆江南”是言志。与开头相呼应。徐迟的诗构思像一篇散文,第一诗节江南风雨图与第二、三诗节的江南田野图并列,由现实展开联想,虚实结合地绘出了两幅画面。(2)白居易词中实写了对江南的思念情绪,通过回忆、联想到江南春天花水的美景,这是虚写的内容,徐迟的诗写了被雨水模糊了的窗外景色,由此联想到江南春天的田野的美丽与辽阔,这是虚写的内容。(3)红、绿明艳清澈黄、绿、紫鲜黄翠嫩斑斓13. 试简要分析下列这首水调歌头游泳的艺术特点。(3分)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注】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后,又到武昌视察,在武汉江面游泳三次;这首词是第一次游过长江之后所写,热情歌颂了武汉长江大桥与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1)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山蛇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像到理想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巧妙地活用两个典故,从民谣演化而来。“长沙水”又名“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井水。有民谣说“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业(今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城),当时的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样活用古代歌谣,清晰叙述了诗人的行踪,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感情色彩非常浓郁。(3)“极目楚天舒”的“舒”字既向读者展示了楚地天空的辽阔无垠,又含蓄点明此时此地诗人内心的舒畅祥和,进而使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和。可谓一字之妙力拨千钧。“当惊世界殊”的“惊”字,通过大胆的想像,描绘出一种连神力无边的神女都为之感到震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图景,一个“惊”字既透出具象的神态(表情惊讶),又歌颂了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神奇业绩和伟大气魄。全词主题也由此而深化。【答案】水调歌头游泳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挥了惊人的艺术想像力,运用了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第二,巧妙地引用歌谣、古语和神话故事,拓出新意,更好地表达了词的主题。第三,语言精当,承载量大,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深化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超境界。14.赏析下边这首诗,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断章卞之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命题,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多个中心的理解。【答案】这首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像留下了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也有人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像一般艺术,诗是人生世相的反映。人生世相本来最混整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者缺一不可,像时空图所见到的。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相,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相。寓于时空的现象本皆一纵即逝,于理不可复现。像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它是有限的,常变的,转瞬即化为陈腐的。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从前诗话家常指出一两字来称呼诗的这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严沧浪所说的“兴趣”,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袁简斋所说的“性灵”,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赅括,这里就采用它。(节选自朱光潜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