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4.2.pdf_第1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4.2.pdf_第2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4.2.pdf_第3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4.2.pdf_第4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强烈推荐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4.2.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沪沪沪科版八年科版八年科版八年科版八年级级级级物理下物理下物理下物理下册教册教册教册教 案案案案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量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 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 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 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 铁锤 1 把 大铁钉 1 个 托盘天平 1 台 砝码 1 盒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 二章中 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 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 从第七章质量和密 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 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 一 质量 二 讲新课 1 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 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 课桌 提问 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 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 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 的铁多 讲解 讲台 课桌 铁锤 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 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 铁叫 物质 由上面 的观察看出 讲台 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 铁锤 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 质量 表 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 1 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让学生通过观察 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 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 一个牙膏皮 提问 a 将它卷起来 形状变了 它的质量变不变 b 将它从南京带到北 京 位置变了 它的质量变不变 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 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 状态变 了 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它的质量就不变 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 体的形状 位置 状态而改变 板书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 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 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 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为了方便 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 比千克 小的单位克 毫克 板书 2 单位 吨 千克 克 毫克 出示 1 分米 3的纯水 介绍它的质量是 1 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 7 l 国际千克原器 2 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 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 吨 10 3 千克 1 千克 10 3克 1 克 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 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 大头针的质量 苹果的质量 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 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 1 2 板书 大头针的质量 8 0 10 5千克 8 0 10 5 103 克 8 0 10 2克 80 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 质量的测量 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 日常生活中买粮 买菜 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请学生看课本图 7 2 常见的测质量的 器具 提问 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 案秤使用方便 杆秤携带方便 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 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 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 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 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 7 3 对照 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 底座 横梁 托盘 平衡螺母 指针 分度盘 游码 标尺 b 天平标尺的零刻线 最大秤量值 最小刻度值 讲解 使用有刻度的工具 要先观察 零刻线在哪里 量程多大 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 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指出 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 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 是游码的左边与 0 对齐 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 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 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 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 使用前要先调节 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 再调节横梁平 衡 板书 托盘天平的调节 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 指针偏左 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 指针偏右 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在调节横梁平衡时 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 横梁也平衡 天平调好后 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 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 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 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 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1铁块放左盘 砝码放右盘 2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3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4测量结束后 砝码放回砝码盒 游码移回零刻线 3 介绍物理天平 a 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 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7 4 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 说 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物理天平的构造 b 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 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 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 体的尖端正对 使底板水平 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 C 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 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 最大秤量值 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 平相同 4 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 布置作业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会读产品说明书 养成细心 耐心 认真和爱护仪知识与技能 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会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 经历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器的良好品质 重点重点 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会正确使用量筒 难点难点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教具教具 托盘天平附砝码一套 量筒 1 个 规格不同 量杯 1 个 烧杯 水 木块 等 教法教法 阅读指导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 1 什么是质量 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 学生回答 2 据学生回答 那么用什么测物体的质量呢 学生回答 问天平的构造怎样 一 引入新课 那么如何使用呢 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二 讲授新课 一 学会使用天平 1 我们都知道 当我们使用其一产品时应先阅读它的说明书 而课本 117 页有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同 学们阅读一下 然后与同学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学生阅读 讨论 之后提问 怎样才能正确 使用托盘天平呢 学生回答 2 教师板书 使用1 2 3 4 天平 保养1 2 强调注意事项 提问 为什么要做到 物左码右 学生回答 2 让学生完成课本 119 页第一题 讲评 适当变形 1 若物体 与砝码放错位置 那么铜的质量为 重力 是 2 若要用这个天平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应该如何测量 3 如何测量出 50ml 水的质量 引入量筒或量杯的学习 二 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1 出示量筒和量杯 要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 7 10 7 11 完成探究 23 页第 4 5 题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总结 3 板书 用途 1 量筒使用 2 3 4 4 引导学生思考 若要测量形状不规则的 又不溶于水的小固体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教师 说明此种方法叫做 排液法 并要学生学会这种方法 5 练习课后 3 题 讲解 并变形 1 若要测量不则规的 又不溶于水的 并且体积较大的固体 应该如何测量 2 若要测量不则规的 又不溶于水的 且飘在水面上的物体 应该如何测量 分析 巩固学生所学知 识 三 课堂练习 1 探究 23 页 开放作业 2 3 4 7 2 指导 提示 讲解做题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四 课堂小结 1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学生回答 2 要学生回扣教学目标 3 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 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 五 拓展性学习 要学生完成探究 25 页 26 页 讲评 六 作业与预习 1 上交作业 2 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完成探究 3 如果没有量筒和量杯 怎么测液体的体积呢 预习 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密度 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 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 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1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 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 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 砝码盒 烧杯 水 量筒 铁块 铝块 铜块 投影仪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观察法 实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 铁丝 铝丝 一杯水 一杯酒精 师 1 这里有铜丝 铁丝 铝丝 一杯水和一杯酒精 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 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 要分辨物质 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如颜色 气味 软硬 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 利用我们的眼 鼻 手等感觉器官 就能将上面五种 物质分辨出来 3 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 一个是塑料块 一个是铁块 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 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 讨论与交流 提出猜想 师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 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 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 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 3 个大小不同的 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 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 分别用天平测 出它们的质量 用直尺测出边长后 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然后加以比较 C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 3 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1 测出 3 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2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 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 的表格中 教师巡迴检查 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 填写在下表中 d 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 不相同 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 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 不相同 的 3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 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 1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 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4 板书2 密度的公式 m v 其中 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 v 表示体积 5 板书 3 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 米 3 符号为 kg 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密 度的单位有时用克 厘米 3 符号为 g cm3 6 密度的测量 师 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 要测量质量和体积 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 下面和大 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 量筒 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 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 看看结果怎样 如果不同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 测的数据基本接近 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7 板书 3 密度的应用 师 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 可以测量密度 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 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8 巩固练习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物质的密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会测量固体的密度 会查密度表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动手实验来掌握测密度的方法 3 介绍科学史实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1 密度的理解 2 密度的应用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投影仪 量筒 量杯 天平和砝码 挂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问 1 什么叫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属性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无关系 二 引导过渡 问题 1 怎样才能测定密度的大小 2 用什么测物质质量 3 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 4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又该怎样测量 教师展示 量筒 量杯 讲解 1 用途 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 形状 见实物 3 观察 分度值 单位 ml 1ml 1cm 3 4 读数 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 展示挂图 提问 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查密度表 记住 水 水 1 0 10 3kg m3 密度知识的应用 1 测物质密度可以来判断物质材料 2 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下一节课拓展 介绍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 量程 密度 复习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公式 知道密度的应用 2 掌握用天平 量筒测量密度及其他间接测定密度的方法 3 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会分析解题思路 总结解题规律 提高解题意识 1 回忆本章所学知识 在学生汇报本章知识小结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涵义 测定方法 以 及应用密度知识的几个方面 列表板书略 2 例题 例 1 冰的密度是 0 9 103千克 米 3 读作 意义是 如果冰的质量是 1 8 千克 它的 体积是 分米 3 如果这块冰全部熔解成水 则它的质量是 水的体积是 水的 密度是 这说明 3 填空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同种物质 m 与 V 成正比 B 对同种物质 与 m 成正比 C 对同种物质 与 V 成反比 D 对不同物质 与 m 成正比 2 一密度为 质量为 m 的金属块 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三小块 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为 4 例题 例 2 体积是 50 厘米 3的铜球 它的质量是 0 4 千克 该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是空心的 在其 中空部分铸满铅 球的总质量应是多少 因 铜 故该球是空心的 0 4 千克的铜球其实心部分的体积 0 0449 10 3米 3 44 9 厘米 3 V空 V V铜 50 厘米 3 44 9 厘米3 5 1 厘米3 m铅 铅V 11 3 克 厘米 3 5 1 厘米3 57 63 克 m 总 m 铜 m 铅 400 克 57 63 克 457 63 克 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其他的解法 5 学生口答 要测定不规则的铝块的密度 所给的器材有 铝块 天平 砝码 玻璃杯 水 细线 还需要选用 来测量铝块的 如果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A 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 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 B 把铝块全部浸入水中 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 并计算两次的刻度差 求出铝块的体积 C 用天平称出铝块的质量 D 计算铝块的密度 试问 1 此实验过程是否合理 如不合理应如何改进 不增加实验器材 2 在此实验中 观察量筒水面刻度时 应注意的问题是 变题 1 如果铝块是规则的 可选用 测铝块的体积 变题 2 如果要求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石蜡块的密度 需要增加的器材有 方法是 在点拨学生解决口答题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块的体积时 关键要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 可用压入法 悬挂法和排水法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要看能否 尽量减小误差 6 讲解例题 例 3 若没有天平 你能用量筒 量出 酒精的质量正好是 500 克吗 试简要说明所用的方法和依据 酒 0 8 103千克 米 3 只要用量筒量出 625 厘米 3的酒精 它的质量便为 500 克 变题 1 怎样用量筒 量出 一瓶空气的质量 变题 2 怎样用天平 测出 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变题 3 怎样用天平 测出 一卷细铁丝的总长度 还需要选用什么器材 然后启发学生 自己进行小结 天平 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功能 7 概括本节复习课的要点 略 8 布置作业 1 如果实验桌上只放一架天平 两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及盛有待测液体的玻璃杯 只允许你使用一次天 平 你能设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吗 若能 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列出所依据的公式 2 一只杯子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 500 克 用它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 450 克 求这只杯子的容积 m 0 8 103千克 米 3 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认识浮力 会用 称重法 测量浮力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 观察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而产生的现象 经历实验中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 关注生活 生产 自然现象中有关浮力的现象 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重点重点 做好三个探究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 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称重法 发现影响浮 力大小的因素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难点 对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教具教具 弹簧测力计一个 大烧杯一个 小烧杯一个 细线 水 盐水 溢水杯一个 鸡蛋一个 圆玻璃筒 直径比鸡蛋大 深度约 30cm 支架带杠杆 砝码一盒 气球 排球各一个 石块或金属块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预习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引 入 新 课 师 让生看课本图 7 17 7 18 思考提出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例 船可以浮在水面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 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 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 游动 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引出 从本节起学习一种新的力 浮力 浮力 演示实验 把石块放入水中 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 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 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2 教师指出 为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 7 19 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 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石块要用细线拴牢 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 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 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 受几个力的作用 方向如何 施力物体是什 么 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 此时 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 用 各力的方向如何 施力物体是什么 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 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 石块受到的重力 石块受到的拉力 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由于石块浸没在 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 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 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 浮力 弹 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 石块重 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 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 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 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 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 受力分析图 弹簧秤的读数 F 重力 G 浮力 F 浮 总结 板书 课本 125 页的结论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观察物体上浮 下沉 悬浮的现象 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浮与沉的方法 2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 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小木块 小石块 小铁块 小塑料块 橡皮泥 量筒 水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 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 进行新课 进行交流与讨论 交流一 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 小塑料块 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 小铁块 橡皮泥 交流二 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 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 把橡皮泥做成碗状 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 提出问题 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 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演示活动一 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 500mL 的大量筒中 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 把一把盐撒入水中 等一会儿 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 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 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 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 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 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 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 手一松 气球往上跑 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 又能使气球下降 哪位同学能使气球漂浮在空中 学生进行演示 调整所挂的重物 能使气球停在教室内 分析与交流 同学们想一想 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 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 从物理学的角 度看 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 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大小的 归纳与小结 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 与沉 提出问题 那么 物体上浮与下沉时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一 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 问题二 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问题三 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 如木块 其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测量 问题四 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 小结 我们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用实验器材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 浮力 根据所知道的浮沉情况与实验结果 就可以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了 活动器材的选择 弹簧测力计 量筒 水 木块 小铁块 螺丝帽 铁钉 配适当重物的小玻璃瓶等 活动操作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的重力 然后将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缓慢 浸没在水中 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 记录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 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书本中的表格中 分析活动探究结果 活动交流与总结一 当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 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浮力等于重力时物 体悬浮 板书 当 G 物 F 浮时 下沉 当 G 物 F 浮时 悬浮 当 G 物 F 浮时 上浮 评价与思考 在活动中 我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悬浮的 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 密度使物体上浮 下沉 悬浮 学生看书了解有关浮沉条件的利用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密度与浮力 复习 课型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2 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密度的原理 3 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深刻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4 注重学科结合 将知识系统 综合 重点重点 物质的密度的测量 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难点难点 密度与浮力的有关的计算题 设计类型题目 及设计类型题目的步骤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天平和量筒 密度计 潜水艇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讨论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质量 一 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复习知识点 二 对照知识结构 逐一对照每一节复习 1 质量的概念 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理解质量概念时 还要注意把物理学中的质量和日常生 产 生活说的 质量 与物理学中的质量区别开 要打破学生生活中思维定式理解物理概念 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突破方法 使用时按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 强调 物左码右 并 要学生学会物体与砝码放错位置时如何读数 并注意把物理学中的知识和日常生产方法结合 密度 3 密度的概念 单位及换算 公式及变形讲解 物理意义的说明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方法运用 对于物体的密度 不同种的物体 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以及密度是物质特性的理解 练习探究 39 页 7 3 8 等 4 变形 正北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 为了测出它的密度 给你下列器材 天平 量筒 毫米刻度尺 水 白砂糖 小勺 镊子 玻璃棒 利用上述器材可有多种方法 请你答出 两种测量方法 要球写出 1 测量的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 2 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 浮力部分 计算浮力的方法 教师提示总结 一 计算浮力的方法 1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 G 排液 液 gv 排 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 计算时 要求 液 v 排已知 2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 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 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 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 这三个力平衡 即 G 物 F 浮 F 拉 F 浮 G 物 F 拉 G 物 G 视 3 根据漂浮 悬浮条件 F 浮 G 物 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解题的一般步骤 做有关浮力题目的注意事项 二 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 认真审题 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 分析受力情况 画出受力分析图 3 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 进行数学运算 三 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 二力平衡条件 推广到三力平衡 2 密度的概念 3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4 浮力的概念 5 阿基米德原理6 物体浮沉条件 四 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 物重 G 与视重 G 2 物重 G 与物体排开的液重 G 3 浸在 浸入 与浸没 没入 4 上浮 漂浮 悬浮 5 物体的密度 物与液体的密度 液 6 物体的体积 v 物 物体排开液体积 v 排 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 v 露 做题 巩固所学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八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 理解压强的概念 公式 单位 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知 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 通过学生感受 演示实验 观看课件 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 3 让学生在感受 实验中 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 重点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难点 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具教具 海绵 砖 图钉 锥子 细线 肥皂 砝码 教法教法 导读法实验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想一想 1 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 脚会陷下去 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 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 而 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 觉得宽带子好 还是细带子好 为什么 做一做 拿出你们的三角板 按图 8 1 的方法做一做 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 引入新课 压力 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 板图 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画一画 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 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 指向 物体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 大家按过图钉吧 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那么在相同的压力的情 况下 不同的接触面积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 照图 8 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越 压力的作用效果 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 受力面积越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因此 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 有关系 还跟 有关系 所以 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压强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 公式 压强 压力 受力面积 p F S 单位 牛顿 米 2 读作 牛顿每平方米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 简称帕 1MPa 1000 KPa 1 10 6 Pa 106N m2 3 课堂练习 单位换算 1 56MPa Pa 78000 Pa KPa 听一听 教师讲解 2 例题 课本 p136 例题 解题时注意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 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 2 某同学的质量为 40 千克 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120cm2 求 他走路时和站立时对地面的 压强分别是多少 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 物体会被压坏 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 帕 混凝土是 帕等等 课本 P137 图中减小压强图是 增大压强图是 从这些图中 你能说出怎样才能增大压 强吗 又怎样才能减小压强吗 讨论 关于压力和压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压力方向总与重力方向一致 B 压力越大 压强越大 C 压力一定时 受力面积越小 压强越大 D 压强是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和方法 作业 书面作业 1 课本 P138 中的 1 2 3 4 题 2 想想议议 P138 中的第 5 题及 请提问 压强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 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 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 更是有用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 什么叫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 什么叫压强 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 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 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 均由学生回答 由另外的学生补充 纠正 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 进行新课 1 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 引导 学生分析 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 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 使玻璃杯对 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 板书 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 讲述 1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 举例 房屋建设中 楼层修得越高 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 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 足够大 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 可能会使地面下陷 楼房倒塌 造成损失 所以修建高 楼大厦 必须加宽地基 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 读图 学生阅读课本图10 6 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 压强的 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 完善后板书 在压力不变时 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 可以减小压强 三 巩固练习 课堂讨论 1 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 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 回答 为什么啄 木鸟尖嘴变钝了 就不能成为 森林医生 了 为什么说骆驼是 沙漠之舟 2 继续讨论比较梯子和木板 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 归纳本课内容 1 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 讲述 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 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1 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 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并各举1 2例 2 教师小结 压力不变时 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 可以减小压强 压力不变时 利用减 小受力面积的办法 可以增大压强 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 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节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 应用实例 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教学目标应用 2 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师生合作 同学讨论 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 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1 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连通器的特点 4 帕斯卡原理 难点1 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 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具演示用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 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 橡皮膜 压强计 水 盐水 200mL 的 量筒 玻璃板 连通器 酒水壶 船闸挂图 学生用 压强计 200mL 的量筒 水 盐水 以上器材 每三位学生一组 教法 讨论法 探究实验法 归纳法 阅读自学法 讲授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什么叫压强 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 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 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 由于受到重力作用 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 液体也 受到重力作用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能流动 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 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 如果有压强 会有哪些特点呢 三 进行新课 1 演示 讲述 1 演示实验 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 水在玻璃板上散开 将水倒 入上端开口 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 倒水前 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 请同 学们说一说 观察到什么现象 橡皮膜向下凸出 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 倒 水前 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 又请同学说一说 观察到什么现象 橡皮膜 向外凸出 2 讲述 根据以上实验表明 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 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对阻碍液 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教师板书 介绍压强计 介绍时 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 不宜重按 避免 U 形管中的水冒出管 口 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 U 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 力稍大点 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 表明 U 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归纳小结实验情况 1 讲述 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 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 强的规律 同学们很有收获 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 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 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7 液体压强的应用 学生观察连通器 自己阅读课本 找出连通器的特点 在生产中应用 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 推导其原理 教师引导 8 液体压强的传递 自学阅读 师提问 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 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那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 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四 运用所学 解释课后练习题 做 学习与探究 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针对学生做题反馈情况 精 讲点拨 学生巩固所学 形成能力 五 课内小结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小结 结合本节的重难点 回忆所学 加深记忆和理解 形成知识网络 作业 学习与探究未完成部分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课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理解硬气压强产生原因 能说出几个证明硬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能用硬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重点重点 认识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大气压强的实验测定方法 大气压高度变化的规律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 关系 难点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变化的不均匀的理解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两个铁皮圆形容器 水 酒精灯 皮吸盘 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管 水银 刻度尺 空盒气 压计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讨论法 分析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读书自学法 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提问学生有关压强的问题并引入主要议题 二 进行新课 一 大气压强 1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 146 页的 马 德堡半球实验 与同学讨论 从中能得到的哪些信息 学 生回答 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 2 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 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 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 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 由氮气 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其中 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跳高地表现几的范围 内 空气 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 同样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 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 叫大气压强 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 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有很多 如 覆杯实验 先让硬纸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 用手按住了硬纸片并倒置过来 注意观察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现象是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 玻璃杯内装满水 排出杯内的空气 盖上硬纸片 把杯子倒置过来 你会发现 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有水不会洒出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回答 硬纸片没有掉下是因为 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 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抵得住了硬纸片 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二 大气压强的测量 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对大气压的大小获得了深刻印象 但是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呢 这个问题在奥 托 格里克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 的 11 年 早已经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他用课 本 146 页的图 8 35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由于条件所限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 然后 总结所学知识 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二 大气压强的变化 1 讲解大气压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 有什么关系呢 2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 146 页的 8 41 并讨论一下得到的信息 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3 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的关系 二 课堂练习 1 让学生完成探究 51 页 开放作业 1 2 3 9 学生认真完成探究 51 页 开放作业 教师讲 解并适当变形引起学生多卡位思考 2 让学生完成探究 52 页 4 题重点讲解 注重学科结合 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析讨论本节所学 并要学生学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本节所学内容 能力提高 要学生完成探究 54 页内容 提示指导 最关键的是比较容器内外的气压的关系 并要学生学会总结方 法 作业 1 复习知识点 完成探究其它内容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感知 领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 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 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并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乒乓球 吸管 小纸船 大饮料瓶 装水 带管 两张纸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讲解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点拨 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引入 问 满载乘客的飞机 是怎样飞上天空的 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点出要知道就必 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新授 流体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 统称流体 它们的压强与流体的流动有关吗 做 8 43 8 44 两个实验 让学生观察 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 能得出什么结 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学生做 8 45 的 迷你实验 并进行解释 同学互相补充 引发学生兴趣 问 飞机的机翼形状有什么特点 这个形状对飞机起飞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图示讲解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上方的凸起空气流动的路程大 流速大 压强小 而下面平直 空气流动的路程小 流速小 压强大 这样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 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当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一定值时 机翼所受的升力超过飞机的自重时 飞机就起飞 了 看 8 46 讨论鸟儿滑翔时和升力与飞机的升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看 8 47 讨论为什么水翼船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找学生代表解释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你感到有什么不足 让学生列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复习本节 复习全章 预备单元检测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观察生活 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 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 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 阻 力 支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 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得出杠杆的平衡条 件 4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兴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 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的分类 难点 1 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 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 扳手 剪刀 天平 镊子 起钉锤等 杠杆 铁架台 钩码 一盒 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 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 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观察图 9 1 中所示的各种杠杆 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 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 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教师引导分析 杠杆可能是独立的 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 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 可直可弯 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 一根硬棒 有力的作用 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 例如 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 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 明确杠杆的五要素 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 结合图 9 2 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 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 距离 练习课后作业 1 题 练习探究 P63 1 题 P64 7 题 3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P153 页实验探究 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及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 教师应注意 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 装置 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 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 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 故应 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 要引导他们 分析实验过程 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 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和同学们共同分析 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 及 F1 l1 F2 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 练习课后作业 2 3 探究 P64 4 6 题 4 请同学们对图 9 1 和图 9 4 中的杠杆进行分类 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 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 没有固定的答案 学生可以从使用 特点 效果等不同 的角度进行分类 无论学生怎么分类 都及时给予肯定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 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 让学生知道 分类 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一种科学方法 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 开放作业形成能力 1 家中常用的剪刀 理发用的剪刀 医生用的剪刀 裁缝用的剪刀 花匠剪枝用的剪刀 建筑工 地上剪钢筋的剪刀 进行分类 2 课后练习题 3 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 小结本节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 重难点 五 作业及预习 预习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知道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的作用 2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 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 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 教具 定滑轮 2 个 动滑轮 2 个 弹簧测力计一个 钩码 200g2 个 50g4 个 细绳约 2 米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讨论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 一个和尚小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之所以三个和尚没水 吃 主要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 谁都不愿多付出 怕吃亏 那么要大家公平 又能有水吃 你能否借 助物理方法给与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 题 一一 定滑轮 定滑轮 1 讲授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 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 根据要使用的情况可有定滑轮 动滑轮以 及滑轮组 在日常生活 生产中 滑轮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有广泛的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图 9 14 并总结得出结论 2 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 之后 学生回答 不省力 只能使力的方向变化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 臂杠杆 比如向上提物体时 力的方向朝上 通过定滑轮就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