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文选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自考公文选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自考公文选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自考公文选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自考公文选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题目录1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同一文种,概括了具有独特名称、固定格式用语、独特用途并相对稳定结合的一部分公文。2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的组合规定。3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和位置:4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规格则指质地和型制。.5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6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上书源于书,战国时用于上书君主,秦始皇施行文种规范化,改上书为奏。7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奏的流变:秦汉是奏的原生期、南北朝唐元宋是奏的蜕变期,出现了奏扎奏状奏疏、明清是奏文体的重新规范期,明朝将奏体用途的公文定为奏本。8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9镶嵌格: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分为镶字、嵌字、拼字。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10联用格:两个表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新词而意义不发生改变。11避讳制度12借喻比喻之一。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在这种比喻形式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13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14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15换算把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数量,从人们的感性出发,作形象化的描述的修辞方法。16奏状亦称表状。是由汉代皇帝陈述事实的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奏扎 是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17明喻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像喻体,能明显地看出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词:“像.”、“像.似的”、“像.一般”、“好比.”等18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19精警 锤炼史事,化为警句20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21排比,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22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23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24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25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26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27引用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28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29示现就是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30联用 连续使用类似词语,信矣,著矣,高矣,邱矣31反复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32同异 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相邻几句的句尾(特殊的也有全贯于句首)。使贯句自如,语意跳跃,顺口好记。33章 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34启是由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经长期演化,在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35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 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36节省省文,省语,省字是节省修辞格的三种类型。笺是由东汉时期带书札性质的上行文,经长期的演变,到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用于向太子。皇后致谢贺的准上奏文种。2.1策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2.2册是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的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2.3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2.4诏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皇帝在大部分时期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2.5密诏派密使支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播途径,不举行正式颁给仪式2.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2.7手诏由皇帝亲笔所写,也称诏记,手记2.8诏版汉代书写材料多为竹木,写诏书的木牍,放径一尺一寸,成为诏板2.9诏黄用黄纸书写的诏书2.10玺书秦以前,凡印章均可称玺。用玺的文书通称玺书。秦始皇以后,仅皇帝之印得称玺,玺书就成为诏书的别称。2.11批答为唐朝之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书的内容,所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2.12圣旨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公文文种名称。2.13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2.14敕是汉代皇帝的戒书为本源,并夺一般下行文敕之名,经长期演变,到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清代敕书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的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2.15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用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3.1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3.2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3.3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3.4避讳制度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方法缺笔换不同音的近意词。空出此字不写,而代以庙讳字样3.5副职虚列前衔制度状文首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三要素组成。这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3.6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3.7过所相当于路证,可凭此投宿于官驿馆舍。申状 为宋朝始设,沿用至明朝的上行文文种。至清朝,更名为“申文”3.8呈状、呈3.9详3.10详册3.11详文3.12长详3.13由详3.14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3.15禀3.16核定3.17清稿3.18判行3.19红、白禀制度4.1移。4.2关4.3刺4.4咨4.5议复4.6案呈4.7揭帖4.8塘报4.9照会4.10朱笔照会4.11墨笔照会4.12案5.1教5.2符5.3诺5.4指挥5.5本寺5.6者5.7词语的词汇义5.8词语的语境义5.9词语的修辞义5.10牌5.11标朱5.12札子5.13札5.14谕5.15画行5.16票5.17票银5.18火票5.19差票6.1告身6.2中书省6.3门下省6.4尚书省6.5宣头6.6盟书6.7誓6.8檄6.9羽檄6.10榜6.11层递6.12押署6.13示6.14路引6.15勘合6.16。禀状6.17判6.18判花7.1呈7.2指令7.3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7.4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7.5签呈7.6韵目代日8.1对偶8.2质问书8.3公函8.4反类尊题9.1饬9.2草案9.3交片9.4大总统令9.5封寄9.6训令9.7批10.1任命状10.2通电10.3代电10.4布告11.1指示信11.2决议12.1报告12.2知照报告12.3上复报告12.4报送报告12.5送审报告12.6建议报告12.7签报12.8签呈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