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数据素材.doc_第1页
科技投入数据素材.doc_第2页
科技投入数据素材.doc_第3页
科技投入数据素材.doc_第4页
科技投入数据素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投入数据素材郑州市R&D活动现状及特点(注:R&D调查于2000年度全国统一进行一次。数据为2000年度数据)(一)、郑州市R&D支出总量及在全省、全国的地位1、 1、R&D经费支出总量情况。R&D经费支出总量指标是用来说明R&D活动规模的指标,2000年, 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为8.44亿元, 其中:工业企业支出为5.14亿元,占总支出的60.9%,非工业企业支出3.30亿元,占总支出的39.1%。 2000年郑州市开展R&D活动的单位有284个,其中,工业企业有155家,占54.6。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7536人,其中,工业企业有2772人, 占36.8%。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市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2、(图一)、占河南省的份额高达34.03%。郑州市2000年的R&D经费支出占河南省24.8亿元的34.03%,在河南省17个地市中名列榜首。(图二)、R&D经费支出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为0.9%。2000年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占全国896.0亿元的0.9%,而同期郑州市的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0.53 %和0.84 %。(图三)、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位居中游。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总量在与周边省会七城市对比中位居第五,反映出郑州市的科技活动规模仍然偏小。表一: 单位:亿元指标名称 郑州市 石家庄 太原 济南 武汉 西安 南京 合肥R&D经费支出 8.44 9.54 2.377.25 20.47 36.39 18.15 6.38(图四)(二)、郑州市R&D经费支出的结构特点1、郑州市的R&D活动以试验发展活动为主。试验发展活动是R&D活动中最低层次的活动,是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做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是试验发展活动开展的基础。郑州市和全国的R&D活动类型构成相似,均以试验发展为主,但郑州市的情况更为突出,有89.2%的R&D经费支出在实验发展活动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1.4个百分点。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分别只有2.43%和8.37%,分别比全国少2.77个和8.63个百分点。从世界较发达国家R&D活动经费支出结构来看,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的比重,美国为15.0%,日本为12.2%,英法意在25%左右,韩国为14.1%,俄罗斯为16.1%。说明郑州市R&D活动中基础研究水平不高。表二: 指标名称 郑州市 全国R&D经费支出(亿元) 比重(%) R&D经费支出(亿元) 比重(%)合 计 8.44 100.00 896.0 100.00基础研究 0.20 2.43 46.7 5.2应用研究 0.71 8.37 152.1 17.0试验发展 7.53 89.2 697.2 77.8(图五) (图六)2、60%以上的R&D活动集中在企业。2000年,郑州市各类企业R&D活动支出53119.7万元,占62.89%,比全国平均60.3%的水平高2.59个百分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比重分别占29.25%和5.78%,与全国相比高等院校比重略低2.82个百分点以外,科研院所比重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企业正逐步成为全市R&D活动的主体。但也要清醒地看到,2000年郑州市企业R&D活动支出比重较大主要是长城铝业公司R&D活动支出1.52亿所致,如扣除这一因素,企业支出占54.77%低于全国平均5.53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近年来美国为75.7%,欧盟国家为63.8%,日本为70.7%,韩国为70.3%。表三:指标名称 郑州市 全国R&D经费支出(亿元) 比重(%) R&D经费支出(亿元) 比重(%)合 计 8.44 100.00 896.0 100.0科研院所 2.47 29.25 258.2 28.8高等院校 0.49 5.78 76.6 8.6企 业 5.31 62.89 540.6 60.3其 它 0.17 2.08 20.6 2.3(三)、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国际通用指标,世界上普遍用此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发展水平,2000年,郑州市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14%。1、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2000年,全国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河南省为0.48%,郑州市的这一指标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0.14和 0.66个百分点。表四:指标名称 郑州市 全国 河南省R&D经费支出 占GDP的比重(%) 1.14 1.00.482、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相比,差距较大。2000年,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具体如下表。由于各地区资料所限,此资料仅供参考。表五: 指标名称 郑州市 瑞典 芬兰 瑞士 美国 德国 法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14 3.9 2.8 2.7 2.7 2.3 2.2 *1、2000年中国的同一指标为1。0%; 2、除瑞士为1996年资料外,其余欧美国家为1997年资料。3、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相比,仍有差距。与邻近国家和地区近年的情况相比,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仍显不够。表六: 指标名称 郑州市 日本 韩国 台北市 新加坡 R&D经费支出 占GDP的比重(%) 1.14 2.9 2.9 1.9 1.5 *邻近国家或地区为1997年资料。、周边部分省会城市中属中游水平。在周边部分省会城市中,西安市R&D活动投入强度最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28%,远高于其他城市。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属中游水平。表七:指标名称 郑州 石家庄 济南 太原 武汉 西安R&D经费支出 占GDP的比重(%)1.14 0.95 0.76 0.68 1.70 5.285、在河南省各地市中总量位居第一,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R&D经费支出总量位居第一。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第二。表八:指标名称R&D经费GDP(万元)R&D经费支出指标名称R&D经费GDP(万元)R&D经费支出支出(万元)占GDP比重%支出(万元)占GDP比重%郑州市84462.973802431.14许昌市17272.329134820.59开封市118022624090.05漯河市6979.316426240.42洛阳市49474.842276401.17三门峡市259216863970.15平顶山市7064.427150290.26南阳市20137.351966450.39安阳市8597.425600950.34商丘市488.228765130.02鹤壁市16信 阳市5592.926105140.21新乡市18920.228085350.67周口市3901.934147280.11焦作市6604.422855470.29驻马店市1858.128008350.07濮阳市5649.420394490.28济源市1469.85943910.25(图七)(四)、科技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企业自筹成为主体从科技活动资金来源看,2000年郑州市筹集的19.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经费超过一半,占61.18%。其次是政府和科研事业单位的投资,分别占20.41%、10.81%。说明企业正在逐步成为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图八)2、郑州市财政科技投入基本情况“九五”以来,围绕“科教兴郑”战略的实施,郑州市相继制定出台了郑州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三项费为例,1994年以前郑州市每年仅安排100万元左右。从1995年起,市政府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当年安排的科技三项费激增至500万元。随后几年大幅度增长。整个“九五”期间,市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共计6385万元(不包括中央及省下达的经费),占5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85%,年均增速为36.2%,高于同期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21.7%)和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20.8%)。到2003年,科技三项费已增至3106万元。“十五”前三年,本级科技三项费安排8241万元,比“九五”期间投入总量增加了29%,是“九五”前三年的三倍,成为我市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全市科技进步、支撑全市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郑州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一览表(科技部门) 经费单位:万元年度财政科技拨款合计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普专项经费其他科技专项经费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科技三项费预算三项费占预算比重(%)1996877962125600.5831719971266102719000.84336301998192615399614000.91496301999303918780216000.85584308252000301820502719250.94698303652001383223902923670.99*142540#2002442828099427680.99*162040#2003460133619631060.92*145540#合计229871509527146260.9669312401190数据来源: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其中:* 来源于郑州统计年鉴;# 当年专项经费含在科技三项费或科学事业费内郑州市R&D支出总量及在全省、全国的地位。R&D经费支出总量指标是用来说明R&D活动规模的指标,2000年, 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为8.44亿元, 其中:工业企业支出为5.14亿元,占总支出的60.9%,非工业企业支出3.30亿元,占总支出的39.1%。 2000年郑州市开展R&D活动的单位有284个,其中,工业企业有155家,占54.6。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7536人,其中,工业企业有2772人, 占36.8%。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市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2000年,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占河南省24.8亿元的34.03%,在河南省17个地市中名列榜首;占全国896.0亿元的0.9%,而同期郑州市的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0.53 %和0.84 %。与周边省会七城市(郑州、石家庄、太原、济南、武汉、西安、南京、合肥的R&D经费支出总量分别为8.44、9.54、2.37、7.25、20.47、36.39、18.15、6.38亿元)比,郑州位居第五,反映出郑州市的科技活动规模仍然偏小。郑州市R&D经费支出的结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的R&D活动以试验发展活动为主。试验发展活动是R&D活动中最低层次的活动,是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做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是试验发展活动开展的基础。郑州市和全国的R&D活动类型构成相似,均以试验发展为主,但郑州市的情况更为突出,有89.2%的R&D经费支出在实验发展活动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1.4个百分点;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分别只有2.43%和8.37%,分别比全国少2.77个和8.63个百分点。从世界较发达国家R&D活动经费支出结构来看,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的比重,美国为15.0%,日本为12.2%,英法意在25%左右,韩国为14.1%,俄罗斯为16.1%。说明郑州市R&D活动中基础研究水平不高。其次,郑州市60%以上的R&D活动集中在企业。2000年,全市各类企业R&D活动支出53119.7万元,占62.89%,比全国平均60.3%的水平高2.59个百分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比重分别占29.25%和5.78%,与全国相比高等院校比重略低2.82个百分点以外,科研院所比重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企业正逐步成为全市R&D活动的主体。但是,2000年郑州市企业R&D活动支出比重较大主要是长城铝业公司R&D活动支出1.52亿所致,如扣除这一因素,企业支出占54.77%低于全国平均5.53个百分点。国际上这一指标更高一些,如美国为75.7%,欧盟国家为63.8%,日本为70.7%,韩国为70.3%。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不大。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强度的国际通用指标,世界上普遍用此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发展水平,2000年,郑州市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14%,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当年全国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河南省为0.48%,郑州市的这一指标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0.14和 0.66个百分点。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R&D经费支出总量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但这一指标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与周边部分省会城市对比时,西安市R&D活动投入强度最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28%,远高于其他城市。郑州、石家庄、济南、太原、武汉、西安这一指标分别为1.14、0.95、0.76、0.68、1.70、5.28,从中可以看出,郑州市的科技投入强度属中游水平。企业正在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从科技活动资金来源看,郑州市筹集的19.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经费超过一半,占61.18%。其次是政府和科研事业单位的投资,分别占20.41%、10.81%。2001年全市科技经费投入额17.8亿元(与R&D普查口径保持一致),比上年的19.1亿元下降1.3亿元,降幅达6.8%。就资金来源渠道来看,政府财政科技拨款2001年4.06亿元,比上年增加0.15亿元,增长3.8%。而企业自筹科技经费由上年的11.7亿元下降为10.0亿元,下降14.5%,其主要影响是:中国长城铝业2000年科技经费筹集3亿,2001年科技经费筹集1.9亿元,下降1.1亿元,而导致长城铝业科技经费筹集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氧化铝价格每吨下降2000元左右,使销售收入下降所致。此外,河南豫联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筹集5750万元科技经费,2001年则没有相应的投入。这两家企业科技经费筹集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全市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的下降。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企业已基本成为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企业科技投入的基本情况 我们从全市&D清查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企业科技投入的基本情况(下表)。郑州市科技投入基本状况(2000-2001)科技经费总额(亿元)政府科技拨款(亿元)企业自筹科技经费(亿元)企业自筹科技经费占当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重(%)2000年19.13.9111.761.32001年17.84.0610.056.2增长(%)-6.83.84-14.5-9.1 我们从另外三组来源不同的数据也能看出企业正在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1999年,市审计局对承担郑州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10家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经费支出审计,结果表明,该10家企业当年支出科技开发经费4864万元,占其当年销售收入(25.9亿元)的比重为1.9%;2002年,市科技局对承担郑州市工业方面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37家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按国家统计局科技投入统计规程规定的口径),结果表明,这些企业2001年支出的科技经费为1.97亿元,占其当年销售收入(81.6亿元)的比重为2.4%;2001年,市经贸委曾经对全市省级以上29个企业技术中心的科技投入及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据其调查结果,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29家企业当年科技开发经费支出高达5.8亿元,占其当年销售收入(82.5亿元)的比重高达7%。但这个投入数据可能包括了技术改造方面的一些投资,在统计口径上与全市R&D统计,以及市审计局、市科技局的审计和调查有较大出入。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企业,一般来说较为重视科技投入,使财政科技投入得以发挥应有的效应。例如,多次获得省、市科技经费支持的河南康泰制药集团公司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诺氟沙星原料药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一半以上。该公司与第四军医大等单位合作开发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是河南省近二十年来的第一个国家级一类新药,正在投入资1.5亿元建立康泰工业园区;依靠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起家的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开发十分重视,多年来一直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放在首位,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经费用于科研开发。该公司目前正在投资1亿元建立一流的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利其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技术上的先进地位。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绩效的基本评价1、科研开发经费支出的基本情况从管理层次来看,科技、财政部门要求财政科研经费拨款主要用于技术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设备的购置和外协试验。这种要求主要通过项目合同的形式进行约束,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和项目验收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把关。实际执行情况表明,包括科技三项费在内科研开发经费支出主要被用于设备仪器的购置、试验外协、能源材料、软件开发等方面,经费使用结构较为合理。下面从几项调查结果说明科研开发经费及科技经费的支出情况。1999年,郑州市审计局对10家使用科技三项费的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的审计,其审计结果可大致反映企业科研开发经费的使用情况。10家企业当年获得的科技三项费为202万元,企业自筹的科研开发经费4662万元,合计4864万元。其支出明细为:设备购置费支出2228万元,占4864万元的45.8%;能源材料费支出541万元,占11.1%;试验外协费支出728万元,占15.0%;劳务费和管理费支出4.4%;差旅费支出178万元,占3.7%;资料印刷、调研咨询和设计费三项合计105万元,占2.2%;其他费用支出869万元,占17.9%。2001年,市科技局调查了66个项目(课题),涉及科技三项费1583万元,占当年科技三项费总量的84.8。被调查单位将三项费用于购置设备,占经费支出总数的58;列支出第二位的是能源材料费,为总支出的17;软件开发费也是一项重要支出,占总支出的11;试验外协费占总支出的7%;差旅、资料印刷及其他费用合计占7%。经费使用结构较为合理,基本符合项目合同要求。2002年初,市科技局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科技投入统计规程,对承担郑州市科技项目的37家工业企业、15家农业单位和7家其他单位2001年度的科技投入及科技经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这59家单位2001年度科技经费筹集额合计为26626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为2155万元),支出额合计24145万元。在支出合计中,科技经费外部支出仅为1748万元,占支出合计的7.2%;科技经费内部支出22397万元,占支出合计的92.8%。在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中,日常支出为14352万元(其中:人员劳务费3393万元,其他日常支出10959万元),占内部支出的64.1%;基本建设支出8045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费支出4704万元,土建费支出3341万元)。从量上看,用于仪器设备的经费支出是当年这些单位获得的科技三项费总数的两倍还要多,但这里所反映的仪器设备费支出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较低,仅为21.0%。这可能与企业自筹资金较少用于购置仪器设备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经费支出中,日常经费支出较多,占全部经费支出额的59.4%。在日常经费支出中,用于其他日常经费支出的比重也比较大,占全部经费支出的45.4%。这里的其他日常支出包括用于科技活动的原材料费、水电能源费、差旅费、加工试验费、设备使用费、计算机机时费、资料印刷费等。“科技经费外部支出”是指本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转拨的科技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这部分的支出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项目承担单位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仍然不够活跃。2、市本级科技三项费使用绩效1996-2002年,用科技三项费安排支持了210多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投入经费9176万元,占经费总额(10520万元,不包括贴息项目和贴息资金)的87.2%。经费安排的集中程度较强。2003年,为了更好地集中投入,突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支持项目,突出地用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415万元)、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600万元)、农村科技信息化行动(100万元)、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80万元)、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工程(200万元)等五个重大科技专项。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催生了一批重要的工业新产品和农业新品种,大大增强了原始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直接支撑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九五”为例,在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安排重大、重点项目85项,拨付经费2085万元,占5年经费总额的三成。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了高档镀衣磨料、辐照交联特种电线电缆、高强度大容量架空导线、YT系列拖式压实机、8011铝合金特薄带材、新型水泥添加剂CSA、高档豪华旅游客车、新型高档色织服装面料、草净津等85项新产品,提升了机电、冶金、纺织、建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了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同时投入项目开发的资金则达到14770万元,科技三项费与企业自筹投入之比达1:7。项目产品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6.2亿元,利税2.6亿元,出口创汇516万美元。一批重要产品如YT系列拖式压实机、高档镀衣磨料、硅酮结构胶、无隔板空气净化过滤器、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档色织面料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或拳头产品。项目产品所产生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总额占企业整体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6%、19.7%和18.5%。科技三项费支持的农业项目共培育出17个农经作物新品种,其中豫麦34号、豫麦56号、豫棉10号、豫棉22号、豫番茄1号、豫番茄6号、豫白菜6号、豫白菜8号、豫椒5号等10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已大面积推广,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郑州市培育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豫麦34号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推广21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2.9亿元;豫白菜6号具有品质优、含糖量和软叶率高、商品性状好等优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在豫鄂陕鲁冀等10多个省市推广486万亩,新增效益10多亿元;豫马铃薯1号、2号成为全国唯一达到一级薯出口标准的良种。同时,从美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及国内,引进了35个蔬菜新品种(以色列黄瓜、金皮西葫芦、彩色辣椒及甜椒、樱桃番茄等),20个水产新品种(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中华绒螯蟹等),32个畜禽新品种(波尔山羊、西门答尔肉牛、比利时兰白花肉牛、荷兰奶牛等),100多个林果新品种(黑核桃、银杏、冬桃、日本甜柿、美国提子、日本大粒樱桃等),51个花卉新品种(非洲菊、仙客来、郁金香等),进行了驯化养殖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示范性种植、养殖基地。同时在全市适用范围,应用推广了大枣丰产综合配套技术及标准化技术、大蒜脱毒技术、牛胚胎移植技术、马铃薯脱毒技术、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小麦一优双高技术、旱地综合节水灌溉技术、黄河鲤鱼大面积高产养殖技术及农经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直接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等3个高新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优势,基本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九五”以来,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和产业化,是财政科技投入的重中之重。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开发、高新技术应用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费在当年经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达到50%左右,取得了一批的重要的成果,其中邻法80克工艺苯酐、国际三代和四代艾滋病诊断试剂盒、紫瑞CAE软件、国家一类新药甲磺酸加替沙星等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到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41家,占全省的42%;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38项,占全省的34%。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是省政府为推动“科教兴豫”战略深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税收,促进就业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为此,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拨款,专项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走出了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以贷款贴息方式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极大地调动了我市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我市共有59个项目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其中有31个项目通过验收。有29个项目获得省、市、区贴息,贴息数额达6674万元。其中:省贴息3337万元,市贴息2144.5万元,县(市)区贴息1192.5万元。省市县区贴息的比重分别为50、32.1、17.9。这59项产业化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4.3亿元,其中贷款15.9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3亿元,年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年创汇0.94亿美元,年净利润8.3亿元,年税收5亿元,增加就业1万余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分布在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领域,它们的顺利实施对于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产品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或唯一的主导产品。截止2002年底,59项产业化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1亿元,其中落实贷款12.6亿元。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亿元,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9亿元,净利润3.6亿元,上缴税金2.7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其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和环境建设,组建一批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技术平台,引导了科技园区建设、科技孵化器建设,建立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强化了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并出台了一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改善了科技创新条件,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了科技创新环境。自1998年起,我市着力从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入手,构筑技术创新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郑州市有20多所大专院校,近百家科研单位。为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优势,近年来,我市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强力引导产学研结合,不仅在重大攻关项目的立项环节上强调产学研结合,而且给予了比较大的倾斜政策,投入近4000万元科技三项费,策划、协调、支持建立了9个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产学研结合基地、25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1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38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这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基地涉及了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机械、纺织、食品、铝、农作物育种、畜牧业等传统产业,以及冠心病、骨科疾病等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涵盖了我市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势行业。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学院、中原工学院等高校都成为重要的技术依托单位。通过建立这批科技开发基地,进一步夯实了我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基础,强化了科技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为我市今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各个重点实验室新增设备180台(套),博士6名,硕士3名,本科64名;在研项目和课题21项,已发表论文、论著48篇,已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已完成并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的科研成果7项。郑州市蔬菜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2年开发、生产马铃薯脱毒苗15万株,脱毒微型薯21.2万粒,一级脱毒种薯1.5万斤,在郑州市郊县建立各级脱毒种薯基地1000亩左右,推广脱毒薯近万亩,增产增收效果达20-30%;郑州大学高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已投资近2000万元,其中郑州市科技三项经费500万元,各种主要实验设备已投入使用,有7个项目被列入省市科技攻关计划。吸引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来此进行学术交流。该实验室积极与郑州磨料磨具厂、登封少林刚玉有限公司、郑州东方特种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凯盒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了全市耐火材料行业的优化升级;郑州市植物脱毒复壮重点实验室已培养了甘薯北京553、徐薯18、徐薯34三个甘薯品种的脱毒苗1万株;郑州市干细胞与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现已开展各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肾脏移植、胰岛细胞移植等移植相关免疫学检查及HLA组织配型、血液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多项实验研究。己完成的科研项目有:Polyerga,体外净化自体骨髓移植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自体干细胞移植前后HLA基因表达与疾病转归关联性的实验研究;肾脏一骨髓联合移植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非摧毁性预处理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嵌合体现象实验研究;胰岛细胞一肾脏联合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临床研究。在建的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新增设备163台(套),博士18名,硕士28名,本科70名;已发表论文、论著15篇,已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已完成并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的科研成果5项。“郑州市无线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造场地692,设有工位36个、2个实验室,投入仪器仪表40台,组建一个局域网,整改2条生产线作为中心试验基地,开发出一批产品并投放市场。如人防报警系统、手机信号阻断器等,为中心创收100余万元。郑州市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纺织、服装、机电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完成了如“高档服装面料的研究开发”等项目多项科研任务。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完成科研项目20项,发表论文5篇,成果产业化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000万元、新增农副产品加工8000吨。郑州市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奶牛示范推广基地,移植奶牛胚胎120枚。郑州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产出显著,取得一项国家二类新药证书,艾滋病检测试剂盒等项目产业化已实现产值780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是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领域。已建成郑州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及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2个。在河南全省率先推出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检查考核、表彰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在5年间建成并命名了省、市级科技示范乡镇32个。2000年这32个乡镇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