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doc_第1页
《陋室铭》导学案.doc_第2页
《陋室铭》导学案.doc_第3页
《陋室铭》导学案.doc_第4页
《陋室铭》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县中学初2015届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22、陋室铭 (学案)主备:胡凤娟 审核:曹焯辉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学法指导:1、文体知识。“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2、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3、走近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陋室铭写作背景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4、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朗读并翻译课文,将生字、难懂的词标注出来。待课堂上讨论解决。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 德馨( ) 鸿儒( ) 案牍( )2、 理解加点词词义 (1) 有龙则灵_ (2) 斯是陋室_ (3) 惟吾德馨_ (4) 谈笑有鸿儒_ (5)往来无白丁_ (6)无丝竹之乱耳_ _(7)无案牍之劳形_ _ 3、 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孔子云:“何陋之有?” _4、用文中原句填空。(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2、思考:(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 , 。”(2)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陋室铭教案主备:胡凤娟 审核:曹焯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根据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陋( )室 德馨( ) 苔( )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 2、根据课后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尝试翻译全文。4、查阅资料简介作者。 二、课文研讨一、初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本文可三层。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三、读课文,问题研讨 。 1、第一层从写法上看,运用了 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 “相提并论,强调了”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起笔不落俗套。“ ”一词统领全篇,为本文之“睛”。 2、第二层,先写环境的 、 :苔痕上阶绿”说明_,“草色入帘青”说明庭草不除,渲染了恬静的气氛,反映了室主人_的心态。接着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_”,表现室主人_的情怀;最后写室中事:实写“_”,虚写“_”,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_的情致。这一层扣紧“_”,从_、_、_三方面来写,突出了作者的美德。3、第三层中“庐”“亭”是古代贤者_、_的居室,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_。全文以_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4、综合思考(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2)、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3)、陋室铭那些地方用了类比?有何作用?5、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第一题)四、四读课文,概括文章主旨。_五、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本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时,运用了“_、_、_”的艺术手法。如开头言山、言水的诗句是“_、_”;描述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时用了“_”的写法。此外,作者引用_、运用_、_、_等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陋室铭自助练习主备:胡凤娟 审核:曹焯辉樊修章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_;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_。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 )”,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地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地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显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11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浏览全文,请用简短的语言为这篇文章命题。 _ 请仿照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来形容你心中的唐诗。 _ 请根据语意将“无从着手”和“无能为力”分别还原到第段中的空白处。 _ 请将下面的诗句分别还原到文中加引号的括号中。(填代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依次为:_ “边塞诗人”是唐朝时期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请任写其中一位诗人的名字。 _ 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部分诗人与诗歌特色对应表。 试题解析: 试题:此题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的能力。因此,一是要把文章读懂。纵观全篇,可知文章写了唐朝的诗人和唐诗,而落脚点在唐诗。二是要扣住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如“唐诗”、“不朽”、“辉煌”等。三是要符合文章题目“新颖、亮眼”的要求。 试题:此题属于仿写题。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完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原句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解它的意思,二是弄清句式特点,三是看句子用了修辞方法没有,如果有,是哪种或哪几种。所写仿句一般要与原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辞方法一致。参考示例:唐诗,是中国诗歌里的启明、北斗,以璀璨的光芒照耀着中华文化的星空。 试题:此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完成这类题要做到:理解原句甚至原段落意思,理解词语意思,然后据意填词。参考答案:无从着手无能为力。试题:解答此类题,一是平时要注重积累,并能灵活运用;二是要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从积累的古诗中遴选恰当的诗句作答。做此类题要防止张冠李戴,如把李白的诗句错误地归入杜甫名下。参考答案: 试题:解答此类题的思路应为:一是直接从选文中去找,也许答案就在文中;二是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很多考点来源于课本;三是从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中去搜索。参考示例:岑参、高适、王昌龄等。 试题:做此类题,只要认真阅读选文,抓住关键语句就行。如果选文中找不到答案,就要从平时的积累中去寻找。同时,还要善于揣摩表中已填项,根据已填项的内容、形式、字数去思索未填项的内容、形式、字数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准确无误,做到万无一失。参考答案:陋室铭限时训练主备人:胡凤娟 审核人:曹焯辉班级:_ 姓名:_ 得分:_阅读陋室铭一文,回答问题。(3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惟吾德馨(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何陋之有?_3、(2分)本文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