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与南京.doc_第1页
句容与南京.doc_第2页
句容与南京.doc_第3页
句容与南京.doc_第4页
句容与南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句容与南京引子古城金陵中山门外的句容,是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她是南京的东南门户。历史上的金陵被称为龙蟠虎踞,帝王之宅,而句容则被称作“京畿首县”、“南甸大邑”。万历句容志序:“高皇帝定鼎,南畿为最重,十有四面都辅圪峙应天为重。应天之邑八,而拥王气于上游句容最重”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句容与南京地缘天然,人脉相承,两地相依互拥,不可分隔。如今,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二十一世纪初,提出了“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句容被列为核心圈层的市县,这是历史的一种延续,还是时代的一种必然,其源其缘值得追探。一、历史篇1、句容人和南京人是同一个祖先句容放牛山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证明30万年前句容人和南京人是同一个祖先。1999年5月,句容市博物馆在春城发现旧石器地点,所在的地名叫放牛山,位于春城史村之南,春城至宝埝公路的南侧,距句容市区大约15公里。该山丘顶部海拔为25米,相对高度为15米;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超过8米。这次发掘的标本23件(其中石制品16件),采集品27件,共50件。石制品的种类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石镐、薄刃斧等;它显示了古人类在该地曾有过制造石器等活动的迹象。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初步观察,放牛山地点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为原生堆积,石器地点的性质为古人类临时性停留地。通过区域地质和气候地层的对比,专家们初步推断,放牛山第6-9层出土的石制品是旧石器早期时代的产物,绝对年代可能大于距今30万年;第2层出土的石制品稍晚,绝对年代大约距今10万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江苏境内曾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和旧石器地点。1993年在南京汤山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但与南京猿人同时代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此之前没有发现。此次发掘表明,放牛山是苏南地区最早的旧石器地点。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江苏旧石器时代早期只有古人类化石、缺少人类文化的空白,这也证明汤山猿人活动范围到达过句容春城。2、句容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农业氏族定居地丁沙地,是句容市宝华镇的一个小自然村,位于宝华镇宝华山天龙山峰西北侧脚下,东至宝华镇政府所在地,南临312国道,西距汤龙公路约200米,北距东阳街约1000米。丁沙地遗址就位于村东北300米左右的一个黄土山丘,当地群众叫它“黄泥山”。1989年3月,南京博物院采用普探和密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遗址5万平方米的面积进行了全面钻探,弄清了大灰沟的范围,并发现红烧土堆积34处,出土的腰沿釜和带鸡冠耳的夹砂红陶罐应是本遗址最早的遗存。由此可见,丁沙地农业氏族遗址是宁镇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丁沙地遗址是一处最早的、单一的、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以初步判断,丁沙地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从出土的釜、钵、球、镟、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凿等实物以及猪、牛等兽骨来看,当时的经济生活已出现原始农业,饲养猪、牛等家畜,并辅以渔猎业等。可见,丁沙地是一个早期的定居农业氏族的聚落遗址,而大灰沟这种类似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聚落周围的围沟,在宁镇地区也属首次发现。3、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湖熟文化”的中心在句容湖熟文化的发现,拉近了句容和南京的距离。1951年,句容葛村人钱立三在江宁湖熟镇发现了“湖熟文化”,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湖熟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相当于黄河流域的商代文化时期,因为该文化现象在湖熟镇发现的,所以命名为“湖熟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当时南京地区的代表文化。上世纪60年代在句容赤山湖区发现了一个湖熟文化铜钺,现保存在镇江市博物馆,这是王权的象征,足以说明湖熟文化的中心地区在句容赤山湖。近20年来,南京博物院和镇江博物馆在句容发掘了城头山遗址、白蟒台遗址、大山边遗址、城上村遗址等湖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在3000-4000年前,句容人和南京人在同样的湖熟文化背景下生活,互通有无。因为湖熟文化的中心在句容赤山湖,秦淮河也源于句容,经赤山湖流入南京,有学者大胆推测,湖熟文化沿秦淮河传播到南京,将繁衍和文化深深根植在秦淮河两岸,可以说,湖熟文化人就是句容人和南京人共同的祖先。4、句容建县2138年,有1903年属南京管辖句容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至今已有2138年,其中隋朝有37年隶属扬州,唐朝有6年隶属茅州、232年隶属润州,解放后有60年隶属镇江,有1903年属于南京管辖区域,可见句容和南京的历史渊源是多么的深厚(详情如下)。句容,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并越遂属楚;秦司鄣郡。秦置江乘县(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废),句容境北部属之。汉置句容县,隶丹阳郡。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子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前128年)党死,复为县。直至南北朝,均属丹阳郡。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句容琅琊乡、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人。咸康元年(335年)侨置琅琊郡有实土、桓温为太守,治所在金城(今县境宝华乡西部);南朝宋改为南琅琊郡,齐迁治于白下,陈废。隋废郡置州,以州领县,句容属扬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划归润州。天宝元年(742年),句容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升州辖句容。上元二年(761年)升州废,句容复归润州。光启三年(887年),复置升州,句容重归其辖,直至唐末。五代时期,升州先后改称金陵府、江宁府,均辖句容。宋初复置升州,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宁府,辖句容。天禧四年改句容县为常宁县,寻复为句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江宁府改称建康府,句容属建康府。元建省设路,建康府改为建康路,后又改名集庆路,句容归其领治。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句容属应天符。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句容属江宁符。太平天国时,句容直属天京。民国元年(1912年),江宁府改称南京府,辖句容。民国3年(1914年),废府设道,句容属金陵道。民国16年(1927年),道废,句容直属江苏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划分19个行政督察区,句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属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新四军进入茅山地区,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抗敌总会”和“抗日民主政府”,此间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府归苏南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置(后又曾与邻县地区建立过镇句、江句等县政府)。民国32年(1943年)后为苏南行政公署。敌战区被日伪统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句容重归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置。同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句容划归南京市所辖,1950年1月仍划归镇江专员公置。1953年江苏建省后属镇江专区。1958年镇江专区改为常州专区,后又改为镇江专区,句容仍属之。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后,句容属镇江市。二、地理篇句容境山丘岗坡起伏,冲谷平原绵延,素称“五山一水四分田”。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句容西南直至西北长约七十五公里的边界与南京(溧水、江宁、栖霞)为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缘。1、句容与南京山脉相连宁镇山脉是南京、镇江间低山丘陵的总称,略呈东西向北突出的弧形山脉,耸峙于长江南岸。西起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青龙山,经句容县、丹徒县、镇江市、丹阳县境,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100多公里。北侧沿江山岭有幕府山、栖霞山、龙潭擂鼓台、五洲山、圌山等,其中以栖霞山为南京市郊著名旅游地。排列于中间的山岭有钟山、宝华山、十里长山、黄山等,其中南京市东郊钟山最高,海拔448米;宝华山有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植被,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宝华山主峰海拔437.2米,古人称赞此山“东临铁瓮(镇江),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句容),北俯长江”,周围群山环抱,争雄斗奇,气势雄伟,景色壮丽,素以“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秀而著称。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山中隆昌寺距今1400多年。寺庙殿宇宏敞,伽蓝千间,曲廊逶迤,大雄宝殿雕梁画栋,琉璃覆顶,金佛危坐,金刚屹立,神情各异,用大理石砌成的广场可容千人。每当朝霞夕照,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沉抑悠长,回荡山谷,可谓“巷巷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清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六上宝华山,为大雄宝殿亲笔题匾“光明法界”。隆昌寺因律戒严明“为金陵四百八十梵刹之最上者”,被佛教称为“律宗第一山”,不但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僧尼来此受戒,而且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人也前来朝佛受戒。2、句容与南京的水系相通秦淮河的主源头在句容从山形水系上讲,句容地处宁镇山脉中段与茅山丘陵的交汇地区,南北环山,中部陇岗起伏,间以冲谷平原,西部低洼,东部向西南倾斜,是秦淮东支、太湖西支与沿江三个水系的分水岭。其中沿江水系只占11.8%,太湖水系只占19.3%,向西的秦淮水系占68.9%。秦淮河水系位于县境西南部及中部,集水面积951.31平方公里,涉及6个镇3个管委会,河流大部汇集于赤山湖下泄秦淮河。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汉时起称淮水,因旧传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垄”,始有秦淮河的名称。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自此两岸逐渐繁荣昌盛,孕育了灿烂的秦淮文化。古往今来,碧波荡漾、桨声灯影的秦淮盛景名扬天下,令无数游人神往。古秦淮河千年来,流经南京、江宁、句容、溧水一市三地。二十五史上有载:句容,府东,南有茅山,北有华山,秦淮水源于此。溧水府东,东南有东庐山,秦淮水别源出焉。历史记载:秦淮主源在句容宝华山,溧水东庐山是次源。 乾隆句容县志上载,秦淮源在华山(宝华山)北,自戒公池-涧北下汇天井、杨柳二泉,为秦淮之源。有诗云:雨雪空山生冷泉,秦淮源发溜涓涓,乱穿石隙浮红叶,曲绕松根泻碧烟,烧药香前澄明月下,试茶风细白云边,闲猿野鹿饮难尽,汇向青溪载管弦。天井、杨柳二泉虽涓涓细流、滴滴之泉,乃秦淮河最远的发源处。从这里孕育的秦淮河水,全长103多公里,总流域面积达成263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条,流经句容、溧水、江宁、南京等地,灌溉面积达130万亩左右,据江宁县志载,句容河占全流域面积的48%,溧水河占全流域面积的26%。地质考古学家也证实,远在7千年前,就有了秦淮河自然河流的雏形,涓涓细流却孕育了句容河两岸丰富的原始文化,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就有人类流动,沿句容河已发现原始村落遗址近30处,已通过考古发掘,得到证实的有著名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丁沙地遗址,湖熟文化遗存城头山遗址、白蟒台遗址。宝华山、大华山、九华山南部的山水经黄梅河、汤水河流入秦淮河;大华山东部、空青山、武岐山、凉帽山等的山水经普渡桥地区直往解巷河经大卓庙、下荫坝、房家坝,通过句容河(原名秦淮河,后把句容境内的部分改为句容河)流入秦淮河;东南方的茅山山水由茅山河流入赤山湖;方山、磨盘山、老人山、大王山、马山、丫髻山、瓦屋山的山水由浦溪河、李塔河、天王河流入赤山湖。赤山湖囤留的水再通过赤山闸流入秦淮河,这一水系因流入秦淮河,故为秦淮水系。秦淮之源天井泉、杨柳泉位于宝华山北麓,二泉之水因受蟠龙山等山所隔,无法入江,只好南流,汇空青山、武岐山、葛山、老虎山、大华山等诸山之水,形成句容河,围绕句容城向西。这以下地区是句容的低洼处,海拔在10米以下,乃天然的洪水走廊。句容河之东部乃是东昌、陈武、行香、春城等乡的低山、丘陵或岗地,海拔至少在10米到200米之间,所以句容河水顺势而西下,成为秦淮水系重要的成员,实在是不容置疑的。赤山湖对南京防洪的作用赤山位于句容西南,与江宁接壤,海拔228.9米,但它却是古代南京的一座名山。2500多年前,伍子胥入吴至赤山,营建过“专诸窑”;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此筑过“望越台”;楚威王曾在此建过“赤山大营”;秦始皇曾登此山观王气,并埋了双璧;梁昭明太子曾在赤山读书;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在赤山留下诗篇.旧时南京闻名于世的八景之一“赤山映雪”就是指的赤山。清光绪县志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始凿赤山湖南北朝梁时通之,湖周百10公里,灌区民田万顷。三国之前,这里仅是一片囤水的“小泽”。赤乌三年,已在石头城建都的吴大帝孙权派了成千上万的壮汉,将这片小泽凿成了周长120公里的“水柜”。接受周围60公里的水源,内有五荡囤水、三坝蓄水。东南承茅山、方山、瓦屋、诸山之水;北部承武岐、空青、宝华、大华诸山之水。涝时囤水滞洪,确保京城安危。赤山湖起着屯水滞洪的作用,减轻了下游南京的洪涝灾害。赤山湖雄踞石头城的上方,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古都的安危。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它另眼相看。三国吴赤乌年间,在湖中立盘石,以为湖水疏闭之节。南北朝齐建武年间,(494498)复使沈筑赤山塘,所费银数十万两。梁(502-557年)通之。唐麟德二年(665年)县令杨延嘉修复赤山塘,并建两斗门,“立碑碣,定取五尺之则不得盗耕一亩。”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县令王昕修复赤山塘,灌溉民田万顷。王代时。南唐修筑赤山湖,一次就用工近二万个。宋建隆、乾德、开宝年间,湖禁很严,执条常加束辖。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茅一桂疏浚河床培桥直达秦淮。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冬,赤山湖又一次受到重视。湘潭侯左宗棠派拔营勇5000人扩建赤山湖,并建陈家村闸、桥各一座,支出白银28462两。尽管如此,这一次的扩建并不彻底。原来左宗棠奉命治理秦淮河时,聘请句容人尚兆山任总管治理事务。他认为赤山湖本是秦淮之源,又是囤积水的地方,然而湖面被当地的强人私霸,围滩造田,影响了囤水的面积,而危害秦淮河。正当左宗棠调集人马治理赤山湖时,他被调任他乡致使工程受阻。尚兆山愤而写下了一部赤山湖源委札记,他在序中写道:赤山湖为上元、江宁、句容、溧水四邑之水,入湖及秦淮河的有方圆620里。到了清代以后至民国末年,赤山湖从周长60公里,缩小到30公里。解放后,句容人民既要为句容丘陵山区防旱、抗旱,开塘筑坝,依山建库,蓄水灌溉,又要为南京、江宁下游地区滞洪、抗洪承担重任,1991年我省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句容山洪爆发,势不可挡,如果把赤山闸打开,山洪滚滚西下,句容就不会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但勤劳朴实的句容人民考虑大局为重,舍车保帅,作出了自我牺牲,南部圩区一片汪洋,还是牢牢地把住赤山闸。赤山闸真如一把金锁缚住了蛟龙,把洪水控制在句容境内,没让秦淮汹涌澎湃,保护了南京免受水害。据水利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南京地区出现过五六次洪涝灾害,在每次重灾之年,句容人民为减轻秦淮河地区的灾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句容扛住了千斤顶,下游的江宁地区才保得平安。句容和南京是一奶同胞、一衣带水,感情是深厚的,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母亲河秦淮河。南京市政府投巨资治理秦淮河,以恢复十里秦淮的往日风光,作为源头的句容早就开始了句容河的治理,从源头杨柳泉开始,直到赤山湖,这些年来,搬迁了河道两岸的化肥厂、硫酸厂、造纸厂、皮革厂、酒厂以及所有的小化工厂,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有力地呼应了南京市治理秦淮河的举措,确保秦淮河清澈,在新时期为南京又作出了新的贡献。沿江水系位于句容境北的下蜀、宝华两乡镇,北临长江,南接宁镇山脉,东与丹徒县炭堵港相邻,西与南京市栖霞区接壤,集水面积162.99平方公里。沿江的几大河道与南京形成了交错共有的局面。 3、句容与南京道路相接句容为低山丘陵区,旧时的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秦始皇时,句容沿北部沿江筑有驰道、御道、大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句容始有现代交通设施,沪宁铁路横穿县境北部。以后陆续新建京杭国道,即宁杭公路。康熙检阅石板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听说从丹阳、句容到江宁府建成了一条长一百二十多华里的石板路,非常感兴趣。他从苏州、无锡沿大运河乘船至丹阳,然后改行陆路,检阅由丹阳、白兔、句容城、土桥、淳化、上坊至今南京光华门的石板路,史称康熙阅石堤。 清朝的长巷村,即今行香镇太平庄。 当年12月29日,康熙皇帝沿石板路进入句容白兔后,远眺茅山美景如画,不由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过句容道一诗:渐入茅山境,来当农暇时。但看初日上,未觉朔风轻。碧敛寒塘水,红垂野树枝。江南经几郡,民俗欲周知。曾做过清顺治御史的笪重光应康熙帝的召见前往迎驾。傍晚行至句容城东长巷村,风雨大作,不能继续行进,康熙帝等一行数人便住宿长巷村村民邹宗峤家。说也奇怪,这天晚上整个村子犬不叫、鸡不鸣,鸦雀无声,十分安静。第二天,康熙帝很高兴,说这个村真是个“太平庄”,随即挥笔写下“太平庄”三字,村上人把康熙帝御书的“太平庄”三字刻成石碑,立于村边:从此,长巷村这个村名,便改成了“太平庄”(宫廷长卷康熙南巡图就有“太平庄”的描绘)。当时随康熙帝检阅石板路的笪重光也写了一首诗,以记其情,诗云:句曲城东紫气屯,回銮午夜宿农村。只今四海为家日,不遣儿童避至尊。建石板路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清康熙帝而建的,而是为了方便民众。从丹阳、句容到南京光华门,用三块大条石并排由东向西排成石板路,它凝聚了沿途劳动人民的汗水、智慧和多任为民办事官员的心血,引来了康熙帝的巡视。 南宋祥兴元年(1278)春节,有位诗人叫方回,从丹阳到江宁府访友,在途中写了白土道中、夜宿白土市、过句容县、建康途中、句容途中、过白土市等诸多诗篇,记述了途中乘轿、骑马、步行和住店等旅途生活。如“江南旧行役,两夫肩竹舆”;“雪后江南路,新晴野日浓,车舆通旅客,篱落聚村僮”;“孤村茅屋炊烟绝,匹马毯衫冻仆随”;“船路不通驿路泥,田家闭户职鸡栖,推车荷担唤不去”;“一人失足三人倒,不如弃舆独步行”等,描写了当时雪后来竹轿和住店时的情景,说明宋末元初道路泥泞,旅途艰难。 元至正八年(1348),句容有个能工巧匠叫杜伯谅,他父亲是专门修桥铺路的工匠,在句容西郊修筑郭西塘、瓜子沟道路时,冬天雪泥险阻,夏天雨涝没膝,经常马陷泥沼,车停水凼,行走十分困xE。实践中杜伯谅提出“桥可以使用石梁,路也可以铺以大条石的设想”。在西石路记中记载了施工情况:“隆其淤,拓其隘,漱摇沮洳,弥补疏阙。”意思就是提高路基,拓宽狭隘,清除淤泥,补好路肩,疏通排水:然后铺上大条石,四十天建成长十里的“西石路”:往来行人,个个都赞美杜氏父子做得好。第二年句容县达鲁花赤(元县令职称)忽欲里赤撰文西石路记,盛赞西石路是一个技术创新,它开创了土路到刚性路面的历史。但是这项技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未及推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句容县令徐九思发现西石路修建得很好,又从句容东门修石板路到白兔,计长四十五华里。到隆庆三年(1569),县令周美又开始将西石路延长,修到土桥,排长石三行,计长二十华里。隆庆五年,丁宾任句容县令,继周美完成西路。明万历七年(1579),丁宾提升为御史,后任南京工部尚书。万历十九年,丁宾将南京至丹阳县的道路全部按句容西石路的模式建成石板路,万历三十年句容县令茅一桂奉令督修,至万历三十三年竣工,历元、明二代,五任县府知事,二百五十七年,全长一百二十余华里。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听说这一条石路修得很好,十分关心,决定亲自来巡视,于是就有了康熙检巡石堤驻跸太平庄的故事。以后乾隆帝南巡又将此路整修一新。东路在1936年改建为公路,1992年改建成江苏省101省道;西路在1961年也改建为公路,1992年建成宽十二米的水泥路面,列入北京至福州104国道的一段。南京至句容何时开始通客车据徐泰来先生在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的回忆南京江南汽车公司一文中载,经国民党官员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谋划,南京的“江南长途汽车公司”于1931年5月5日正式成立,南京站同日通车。原计划专营京(南京)杭(杭州)国道的江苏段,从南京、句容、溧阳、宜兴接通浙江的长兴,但当时京杭路路面,仅铺筑到句容,故客车也只好暂通至句容。随着路面的逐段完成,6月间,通至天王寺,7月通至溧阳,9月通至宜兴,10月20日与浙江的杭(杭州)长(长兴)路相通。句容是南京连接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的必经通道。句容市地处宁镇扬丘陵山区与太湖平原地区的接合部,东与金坛市、镇江市丹徒区相邻,南与溧阳、溧水,西与南京江宁区、栖霞区接壤,全市南北长75公里,句容拥有5.67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与上游的南京一衣带水。句容境内与南京有关的重要干道有9条,分别是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常宁公路、沪宁城际轨道、沿江高速通道、沿江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104国道等,这些重要干道,既贯通了南京、上海、杭州,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句容融入南京的交通条件,对句容市空间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化篇1、金陵的称呼与句容有关金陵,南京的别称。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与茅山有关,茅山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八洞天”,名曰“金坛华阳洞天”。清茅山志载,华阳洞有东西南北5个洞口(南有2个),3显2隐,东西45里,南北35里,空虚170丈。相传洞中有天市坛,且有天窗洞在洞天中央,称“金坛百丈”。唐建康实录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2、句容与南京的宗教源缘南京与茅山山位于江苏省西南句容市境内,古称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从山名上看句容与南京的渊缘就不一般。茅山自西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茅盈等三兄弟揭开了茅山道教新纪元至今已有2000余年,其间历代高道辈出,著书立说,弘扬道教,对茅山以及整个中国道教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自两晋至元朝上清派产生的四十五位宗师中就有3位是南京人。他们分别是:1、第九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吴荆款浚七世孙,丹阳秣陵(今南京人)。2、第十八代宗师刘得常,生卒年不详,金陵(今南京)人,17岁作大道歌,吴法通(第十七代宗师)观其气骨高节,有飘然出尘之志,以赞颂的语调说:贤者能饮茅山泉一月,将胜过今日聪明的十倍,一年将生光慧,十年闻仙道矣!余茅山紫阳观20余年,可见道心精纯之至。3、第二十六代宗教笪净之(10681113年),金陵(南京)人,父好道术,携之到茅山,刘混康见面奇之,说:是子他日,人天之师也。净之喜跃,誓不归家,父亦然答应在茅山学道。元佑间,奉旨入朝,刘宗师令住持上清储祥宫,净之归主元符宫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赐号守静凝和法师,兼领崇禧观。凡皇室为茅山修建道观及山门之清气,精心操办,并撰集科仪,营救贫乏,尤所致意。与南京有关的高道1、第六代宗师马罕,景和元年(465年),朝廷敕马罕送所敬奉上清经至建康(合南京)交付陆修静,使上清经清得以传世。2、第七代宗师陆修静(406477年),南朝刘宗道士,其父陆凯曾是三国时东吴名相。元嘉三十年(454年),他来到建康卖丹药,时宋文帝左仆射徐湛之请他入宫讲道。旋即入宫,论道说玄,不舍晨夜,孜孜诱劝,未显倦容,帝服膺尊异之。这时,太后王氏雅信道教,崇拜黄老,行门徒之礼于先生,后避太初之驻华,离京南游。宋明帝即位,屡诏称疾不赴,后于秦始三年(467年),再赴建康,为帝讲道,礼遇甚厚,于北郊开印山,修筑崇虚馆,供陆修静居住修道。3、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890952年),一名敬真,字玄隐。7岁及第,即有神童之誉。天佑四年(907年),来华阳胜景。南唐李升诏之金陵,敕建玄真观,恩礼殊重,加金印紫绶,号玄博大师。4、第三十九代宗师景元范(?1262年),字仲模,句曲(今句容人),尊称贺岩先生,幼为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侍者,修髯广颡,如古列仙。嘉熙(12371274年)间,住建康天庆观,后为龙翔宫高士,历左右衔鉴义。未几,敕充上清宗师。理宗太后谢氏,防先朝受录之事,遥礼景元范为度师,受上清太洞经法。5、任自垣(1368年),号蟾宇。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永乐三年(1405年)修道于茅山,精通上清教法旨义,声名远播。宣德三年(1428年),升为太常寺丞,后在南京道录司、文渊阁任职8年。除完成武当山宫观修复与教务使命外,还完成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明初三大国家级文化工程。一是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旨,适被选中,诏征金陵人文渊阁,参与永乐大典这一国家级大型编纂工程,负责该书道藏部分。任在编纂永乐大典中表现出色,此书完成后留南京,于永乐九年(1411年)授道录同右玄义,参与全国道教的事务管理。二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召任至京,命负责道藏编纂。三是编纂了武当山志,此志为明代武当第一部山志。此志编成后,任自垣上是皇帝御览。6、阎希言,明代中兴茅山乾元观的高道。南京大理寺卿陈文烛为其撰碑文乾元观记;刑部尚书王世贞为其立传阎道人希言传(收入四库全书)。阎道人名垂青史,其最大的功绩在于修复茅山乾元观,当时道观仅存山门两舍,他游说金陵诸多公卿名士,如步司寇、王中丞、王鸿胪等权贵赞助,修复乾元观殿堂楼阁,成就了一番道业。7、朱易经(19172007年),抗战时茅山道观被日军烧毁后曾参访学道于南京斗母宫,改革开放后曾任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与南京道有着不解缘。南京与宝华山南京古林寺由萧梁宝志禅师创建,名观音庵。句容市宝华山隆昌寺自南朝梁代天监元年(502年)神僧宝志开山已有1500余年,是为律宗第一名山,也称金陵大宝华山。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句容人如馨(古心)云游五台山后,在金陵为古林庵主,为南山宗第13代律祖。古心和尚在南京古林庵弘扬南山律宗,派12名弟子分赴全国各地弘律,其中派三昧寂光律师上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建台传戒,创律宗祖庭。 民国初年,国民党元年戴季陶在隆昌寺建公馆,在天龙山立孝敬碑,改寺名“护国圣化隆昌寺律寺”。国民党将军张治中在天龙山修建哭弟亭,蒋介石题词。20年(1931年),奥地利人林肯出家,法名照亮,是春受宝华山戒。解放后,1955年传戒1次,受戒僧尼来自12个省市289人。1957年11月,由南京映彻法师率诸山长老上宝华山传戒,受戒僧尼1285人。同年,宝塔被拆。1965年,寺庙被外单位借用,僧人分散到南京。与南京有关的高僧 1、开山祖宝志(418514年),句容市宝华东柳镇(今南京)人。2、雪浪(15451608年),名洪思。金陵黄氏子也,后出家住宝华之雪浪山。遂以山为号。三昧寂光曾师从雪浪习贤首教。雪浪师说法谈禅东南法席之盛,无出其右者。灭度后遗命还葬于宝华之雪浪山。3、隆昌寺住持妙柔律师向日军讨要玄奘灵骨舍利。玄奘法师部分灵骨舍利,原葬南京古长干寺东岗,被日寇盗掘,各界反映激烈,迫于压力,日军移交汪伪政权文物保管会。1943年12月,终由隆昌寺住持妙柔律师代表南京佛教协会护送玄奘遗骸去北京广济寺安放。宝华高僧,乱世尤当护灵之任。3、句容与南京的人脉明太祖朱元璋寻根到句容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金箔始祖葛玄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邪人,后迁丹阳句容。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昔日,操金箔业者均供奉葛玄为祖师爷。今南京龙潭以及句容北部地区是金箔的发源地。南京佛教“牛头宗”开山宗师法融法融,俗姓韦,延陵人(今丹徒人),出身望族,19岁时因婚姻问题来茅山,从依三论师僧灵剃度出家,法名融,笃志学佛。数年后,法融一度季开茅山,到人迹罕至的金陵牛头山创业,终于自成一家,以江表牛首的宗师饮誉天下,由此可见,法融创立“牛头宗师”的地点虽然在金陵牛头山,但其出家的地点却在句容茅山。宝华山开山之祖宝志在我国宗教史上,宝志的名声如雷贯耳。他生于约481年,卒于514年,本姓朱,句容北乡东阳(现划归南京栖霞区)人。1500多年前,南朝梁代一代高僧宝志和尚(句容人)登山结草为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声大振。据南史记载:释宝志南北朝时代大名鼎鼎的和尚,行踪事迹记载得十分详细。“宋齐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默不伦。或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行。或征素酒食,或累月不食。预言末兆,识他心智。” 人们称宝志为颠和尚。后人将宝志误传为宝济,志公演变成了济公、济颠。随着现代电视剧济公的抛播,济公这个人物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济公的原型为宝志僧人,晚年在宝华山出家开设道场,惹得梁武帝都从南京专程前来拜会他,还为他置办斋饭,招待四方前来膜拜的僧人。梁武帝还拜宝志为师,处处自称是他的弟子。宝华山志说他:“所为格君之非者,虽古之大臣莫之过也。”宝志在历史上发挥了一个严肃的诤臣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宝志原葬于紫金山的独龙阜,墓侧建有开善寺,梁代大书法家张僧繇专门为开善寺绘了一幅宝志像。到了唐代,开善寺更名为宝公院。大画家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像又绘了宝志像,并配有大诗人李白作的诗赞,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铭文。这三合一的石碑,史称“三绝碑”。颜真卿归葬行香虎耳山。颜真卿,字清臣,世居琅琊临沂,因五代祖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自丹阳郡迁居京兆万年,故为京兆万年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进士由郎官而至节度使、尚书,进爵鲁郡开国公。他在政治上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和全中国的统一,先后同分裂叛乱势力安禄山、李希烈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以身殉。唐得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谋反,真卿为卢杞所妒,奉诏前往汝州劝谕,贞元元年被缢杀于蔡州(河南上蔡县西南),享年七十七岁。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淮、蔡平,子君、硕护丧还。”然而丧归何处,一直是个谜。乾隆句容县志卷四载“唐颜尚书真卿墓在县治东来苏乡后颜村。颜坟庵在县治东三十里来苏乡,因唐颜鲁公葬衣冠,其地立僧庵墓傍,以守墓,中供常山、鲁公二像”由此可知,句容有颜鲁公衣冠冢。宋代工部尚书王遂颜鲁公祠记也早有记载:“爱鲁公之为人而不得其像者,朋友刘汝进过虎耳山谒其墓而得之知公虽死于蔡州有诏子君、硕护丧归葬后颜,即虎耳山句容为邑岁代流易,昭穆杂处,惟有石人、石柱、石板,墓地虽存,墓志无在。”(见景定健康志)也就是说南宋时,墓前还有石人、石柱、石板,然而墓志无在,进一步说明虎耳山不是颜真卿原葬之地,而是后来的衣冠冢所在。颜真卿的先祖颜含死后葬于建康老虎山(今南京新民门外)南麓,亦即“靖安道”旁。唐大历七年(772年)颜真卿为颜含亲书碑文,就墓地原龟跌上重建墓碑,全文1185字。1958年在老虎山麓先后发现了颜含后裔安成太守颜约墓、颜镇之墓等。颜真卿所撰清候大宗碑云:自含以下七叶(代)皆葬金陵,这一点倒不可信,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先君先夫人都未曾归葬南京故乡而寄葬在江陵东郊(今湖北省江陵县),承圣五年,朝廷诏赐银一百两在南京近郊北地烧土作砖,经营迁葬,但国事动荡,家道贫困,再加上南京已破败,地下的祖先受卑湿,自己也只得惭愧厚颜地在仕途上做事,不敢辞去官职。但史书记载颜真卿还是数次来老虎山凭吊先祖。虎耳山在句容市行香镇,这里尚存颜鲁公祠旧址。1995年,市博物馆在原祠后茅厕旁发现石碑一块,高133厘米,宽62厘米,厚18厘米,部分碑文尚可辨认,上有“奉府宪批据县民颜运锦、运鹏赴府呈称,身祖颜鲁公赐紫于唐,立祠设庵产载明县志于东隅虎而山置产立祠自唐至今已千八年”等内容,落款为:道光十六年二月。此碑证实了颜鲁公祠建于唐代,至道光十六年已一千零八年了,应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所建,其时,颜鲁公已遇害四十三年了。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昇州(南京)刺史,在句容留下了诸多足迹,颜真卿书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他曾一度与句容茅山道士玄靖先生是师从关系,自称早年跟随玄靖先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乾元二年还曾派使者送书往茅山,表白自己向慕道教玄微的诚恳;大历六年,罢刺临川,本想宅心山林,无奈王事不遑,身不由己,终未如愿,一直感到遗憾。或许,颜真卿生前就向子侄表达了这一夙愿,葬于虎耳山(南面正对茅山),了却其宅心山林的心愿。秦桧秦桧(1090-1155),字会之,句容北部龙潭一带人,龙潭原属句容管辖,后划为江宁。秦桧自幼聪颖异常,政和年间中状元。后来位及宰相,前后执政19年,极力推行投降路线。1141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抗金英雄岳飞,他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千古罪人。4、句容与南京文物联系南京市市徽是辟邪,而全国最大的辟邪石刻在句容句容历史底蕴深厚,文物丰富,而一批重要文物被收于南京,如:句容大圣塔出土的金棺、金佛、银椁、铜椁、铁椁、石函、宋代大圣塔碑记,东吴时期的葛府君碑(楷书)以及丁沙地、城头山、浮山等地出土的一批文物,现均由南京博物馆收藏。句容历史墓葬中许多与南京有关,仅明代有记载的高官贤贵,墓葬就达十几冢,如明代吏部尚书曹义就葬于句容箭塘山。早期的梁代墓葬句容地区与南京更是一脉相承的,目前遗址保存较好的是:梁武帝之子萧绩墓。墓址在句容城西华阳镇石狮沟村旁,墓前雄踞一对庞大的石兽,在它的后方有一对石柱。这里就是南梁康简王萧绩墓石刻。萧绩,为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受封为南康郡王,先后都督南徐州、南北兖州、江州等地军事,并四次领石头城军事。因其“寡玩好,少嗜欲,居无仆妾,躬事约俭”,死后谥“简”,故又称南康简王。萧绩卒于梁大通三年(529年),神道石刻当在此后立。墓前石刻有辟邪一对,一雌一雄,东西相向而立,相距16.8米。东辟邪为雌性,身长3.85米,高3.40米,颈高1.40米,体围4.20米;西辟邪为雄性,身长3.75米,高3.33米,颈高1.45米,体围4.28米。两辟邪翘首昂视,巨口开张,呈方形,上下唇边各露出两颗牙齿,口中长舌垂至胸际。圆鼻突兀,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颈短而阔,头顶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圆形的凹沟。胸脯前挺圆鼓,两边自上而下刻有旋卷的毛纹,斜向外侧,纷披翻卷,线条轻盈流畅。身有双翼,翼上刻有鱼鳞纹,鳞片朗朗,雕刻粗壮有力。鳞纹后面衬以鸟翅纹,翅上刻四道线条,顺着羽翅往上翘,流畅伸展。四肢硕大粗壮,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足向前,足分五爪,形状似狮,骨节历历分明,长尾下垂抵基座。雕刻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优美,集中体现了梁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辟邪以北21米处有两根东西对称的神道石柱,石柱有柱首、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柱首,柱首罩一小盘形圆盖,比柱身略大,成仰覆莲花座,圆盖上立着一只小辟邪,前肢腾越,昂首望天,张口似吼状,形象极为生动。东石柱完好无损,西石柱上的小辟邪遭雷击破损。中部是柱身,圆形,上细下粗,中间柱围2.81米,自上部到神道刻文间,雕刻突起的瓜棱形直纹与绳辫。柱的正面为一块刻文方石,刻有正书楷体“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分三行,每行七字,字径约两寸余;两柱的碑文相同,皆由外向内起读,取其对称。紧接在神道刻文之下的,是一较小的方石,有人称它为“介彻”,正中雕饰一兽面纹。“介彻”下面又围以绳辫,绳辫下边刻双龙交首纹。再往下就是瓜棱纹,纹数二十四道。下部为柱础,柱础上层浮雕蟠螭纹,口中含珠,聚首于柱础前端,尾部相交;下层为柱的方石基座,部分埋于地下。整个石柱形制别致,典雅优美。5、句容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故事百里传砖造京城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惟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明太祖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古老的南京明城墙,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600多年前的这座全部用巨砖筑成的城墙,也凝结着句容人民辛勤的汗水与聪明的才智-句容重要地名来历又载:明初,富户张斗南,分筑南京洪武门至通济门,建窑百座于此(百培山),城筑完工,窑余砖甚多,不敢用它,故名为百培山。原来,朱元璋登基后,准备大建南京城墙,听说句容的豪绅张斗南富可敌国,就把建南京正阳门(今光华门)至通济门城墙的重任硬压给了他。现在百培山村的杨家和山边上的两个村的前后山坡上,裸露出了许多半截的大方砖,整块的方砖宽约20公分,长约80公分,厚约10公分。当地老人说这些裸露的方砖就是当年为南京修筑城墙而被遗弃的,至今也没人敢用它。当年的窑址究竟藏在何处,不可能毫无踪迹。根据当地的地势推测:明窑址应该在二圣水库里面。因为二圣水库是1958年3月才修建的,它当时地势低洼,从而筑堤围埂而建,这是最好的解释。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亲自担任南京砖城的总设计师。据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朱元璋经过周密的策划,断然决定把建筑洪武门与通济门这一段城墙的任务,交给句容当地的富户张斗南负责。筑城先得烧砖。张斗南等人经过实地勘探,计算出如果句容负责的这段城墙跨度为5华里、竖高为6丈的话,那么,光是城砖就得要200万块以上!于是他们决定把窑场选在了句容城南的百培山。很快他召来了句容最有名气的窑匠,在百培山建起了百座大窑。烧城砖困难重重。因为每块城砖都有今天的8块红砖那么大,还丝毫不能凑乎,城砖烧得不透熟是绝对不能用的,甚至于连碰破了一点皮都不得上墙!句容的古代工匠们硬是凭着双手,绣花似地把200多万块城砖“绣”出来了,即使最苛刻的官差在它们的面前,眼睛也笑开了花。南京的城垣造成后,句容县也多了一道城墙。据句容县志说,那全是张斗南用剩下的砖头造成的。城砖烧好后,张斗南却为运砖的事大伤脑筋。后来他集中了句容的壮汉们将他们排列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长龙,龙头在百培山,龙尾在通济门。龙身弯弯曲曲,横穿句容、江宁两县,长达50多公里。如果以每个人为一片龙“鳞”的话,这条龙至少也得有六七万片“鳞”。一条蜿蜒百里的人龙,大家的惟一任务,就是用双手传运那堆积如山的城砖。原来窑匠们最基本的功夫就是以手传砖,你抛他接,十分简便迅速。如此远距离、大规模的运砖之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大概是空前绝后的,算得上口碑中的“世界之最”了!南京洪武门至通济门城墙虽已不复存在了,但祖先们对这座举世闻名的砖城的贡献,是值得句容的子子孙孙永远引以为荣的。6、华阳书院曾为江宁府乡试考棚之一华阳书院,原名正心书院,由明代句容籍状元、礼部尚书李春芳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创建,旧址在句容市二中的中部,东首是李春芳的家祠旧址。李春芳撰写并手书华阳书院碑记,碑的首句是“句容为龙兴之地”,意为朱元璋祖籍在句容。万历四十年(1612年)书院扩大规模,内设阅卷所、大堂、考棚等。从明万历二十三年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岁科两考,各府诸生,均会集于此考试,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周光斗集资购民房一所,前后五进,约三十余间,改为书院。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授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聘请了安徽桐派文人张绍堂来书院讲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天,在华阳书院创办了句容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江苏书院志有载。原存三进,前进为平房,二、三进为两层楼房,分别为仪门、学堂、冰监堂,1995年公布为句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在征得省文物局同意后,以续纂光绪句容县志上的华阳书院图为依据,整体搬迁至葛仙湖公园。原有华阳书院建筑物撤下后,进行编号,按原样恢复到同治四年的原貌,仪门的彩绘也依原样修复。华阳书院由赵绪成题名,占地58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作为句容市博物馆对外展出用房。7、句容与南京民俗语言相近秦淮花灯是南京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而在句容秦淮花灯制作已成传统,并成为句容民俗里的重要一环,闹花灯则是民间的一个传统。在句容葛村、石狮一带花灯制作仍有保留,有的村几乎家家都有制作作坊,成为秦淮花灯专业村。而如今南京夫子庙照壁秦淮花灯代表作双龙戏珠,就出自句容民间工艺大师陈柏华之手,句容的“秦淮花灯”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句容与南京地区的风俗习惯在很多地方也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句容县人口变化大,古时北方多次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一部分在句容落户。公元四世纪初。晋琅琊王司马睿和一些大官僚地主率领他们的宗族、乡亲、私人武装队伍和大批乡民南下,集中居住在京口和广陵(今镇江和扬州),部分居住在句容县境北部地区,后命名为琅琊乡。现地名沿用至今。由于受北方语言的影响,后来和南京、句容、江宁一带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即下江官话。过去,句容人与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相近,如,妇女生小孩要“催生”、“报喜”、“过三朝”、“做满月”、“抓周”;男女结婚要先 “订日子”、“发嫁妆”、“点妆”、“暖房”、“迎娶”;结婚当晚要“闹洞房”;结婚之后要“会亲”、“ 回门”;遇到丧事要“报丧”、“吊唁”、“入殓”、“戴孝”、“暖坑”、“安葬”、“祭七”等等。四、军事篇中国军事史记载,句容是古战场之一。随着南京多次成为统治集团首都,句容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句容位于南京、镇江之间,为宁镇必经要道。县境四周低山丘陵,冈峦起伏,俨若城池。北部为宁镇山脉,濒临长江,古时有竹里城(今下蜀祝里村)、刀枪河(今大道河)、戍山(今下蜀),皆为江防军事要地。南部为茅山丘陵,茅山、方山、磨盘山、丫髻山、瓦屋山连成一片,为东南屏障。西南赤山、虬山、甲山扼守秦淮、宁溧公路。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事都发生在县境北部、县城和山区要地。弘志句容县志载:铁瓮东南金陵西北箕距三茅绛岭襟带九曲秦淮县治四面山水环抱俨若城池焉。有人这样评价: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