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_第1页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_第2页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作品的读与教有一种说法: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有一种现象:有些人呼吁,要“删掉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理由是,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古怪生僻,政治色彩太浓。”与此类现象相反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把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作品收进了教科书。我们不禁要问: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成了“鸡肋”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在文风和语言方面也是十分活泼的,造诣精深,如陈年老酒,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但是何以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后,就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了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出在鲁迅作品之外。首先,对课文的政治解读太多。比如鲁迅一些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编者却对这些文章断章取义,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雪,教参里关于“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的解释:“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这样的解释十三四岁的学生能理解吗?正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的那样,“教材中的鲁迅并不是完整的鲁迅”。而是人为的把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割裂、畸形化了。其次,教材选文有欠妥之处。第一,数量上过多。据统计,在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般都占到10%以上。我国的优秀作家数不胜数,尽管这些鲁迅作品几乎都是精品,但让学生在语文课读太多的鲁迅作品,日子久了也会感觉单一和乏味。第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有一些超出了中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由于时代和思想的隔膜,学生们在“亲近”这些作品的时候,自然会感觉对鲁迅有些“望而生畏”。再次,我们的教学存在误区。不少教师自己读过的鲁迅作品不多,对鲁迅作品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课堂课堂教学中,机械照搬参考书上的说法,味同嚼蜡,使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而更多教师出于对权威的尊崇,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话,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一具冷冰冰的严肃的“躯壳”。这样来教鲁迅作品,学生怎么能不“怕”?我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憎的生活中真实的鲁迅,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上一堂走近鲁迅的探究课,选取鲁迅为人父、为人子的角度,搜集大量材料,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了一种平等、亲切感。在这样的心态下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教读雪一课,文章最后写朔方的雪,将所谓深刻含义剔除掉,学生们能够约略理解或玩味其中几分意味,体会鲁迅先生笔下雪的美妙意境就足矣。再者,鲁迅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在教学中,要着眼于系统性与整体性。比如某些思想内容总会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得到表现,这就必然形成一定的交叉和渗透。对于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何尝不可以用在闰土身上。再比如藤野先生中的“看杀人”,可以和药中围观杀害夏瑜的场面结合起来,思考当时中国人是如何的麻木和不觉醒。因此,我们分析小说、杂文、散文,应注意相互间的印证。有的杂文,甚至可以作为小说的注解来读。中学语文课学习一些鲁迅的作品,除了要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精神,更要学习和品味他的语言魅力,这就需要教材的编选者和语文老师,都能从时代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亲近这位大师,与他展开平等、和谐的对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