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一单元学生版1.docx_第1页
历史必修三一单元学生版1.docx_第2页
历史必修三一单元学生版1.docx_第3页
历史必修三一单元学生版1.docx_第4页
历史必修三一单元学生版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稷下学宫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鲁国的教育中心;采用官学的办学形式;吸收了私学的长处;兴盛于春秋时期。A B C D2古代历史上,儒家先哲曾留下无数的睿智言论。下列引文中甲、乙、丙、丁对应的思想家是() 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为有天理人欲夹杂着。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不为主,君为客。 丙: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朱熹、黄宗羲、董仲舒、王夫之C顾炎武、朱熹、李贽、黄宗羲 D王夫之、黄宗羲、朱熹、顾炎武3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下列哪种思想实施的结果()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5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 B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6古代民间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真实地反映了经学地位的提升,其最早出现于A春秋末期 B战国晚期 C西汉中期 D唐朝前期7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A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B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8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此格言体现了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 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9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这反映出西周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10在董仲舒看来,君主受命于天,但天却不是为君主个人而立,并认为灾异谴告理论作为“天人感应”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天对人间政治得失与治乱兴衰的回应。可见“天人感应”思想A从理论上论证了君权合法性 B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C对君主权力滥用有一定约束 D有利于维护政治的大一统11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12宋代理学家“专用心于内”,缕缕贬斥诸葛亮、王安石,结果“理学在现实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中扮演了保守乃至反动派的角色”。这一现象反映出理学A反对空谈,重义轻利 B脱离实际,讲求事功C崇尚空谈,急功近利 D谈论心性,鄙视事功二、材料分析题13(16分)文化平民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根据材料指出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的主流学派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8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4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1836-1838年(平均每年)1894年数量(万担)比例(%)数量(万担)比例(%)内销165297678171484432外销502322215445568产量2152910038692100(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2分)材料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与失。(8分)16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材料一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材料二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17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儒家学说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能够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当时的“显学”,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的地位。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2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根源。(4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理想。钱穆国史新论(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知识分子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