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习题.docx_第1页
生态复习题.docx_第2页
生态复习题.docx_第3页
生态复习题.docx_第4页
生态复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1月19日高中生物作业一、单选题1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2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4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5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8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D图中bc阶段,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0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11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2如图为一个国家(没有战争及大型的流行性疾病等特殊情况)400多年来人口的变化曲线,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是 ()时间为a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增长型该国很可能在b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恶性增长时间为c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衰退型A BC D1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14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2、3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15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16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维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17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9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因此,3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20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夏季:abce B秋季:efgC春季:gbef D冬季:dcf21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 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A5103m2 B5104m2 C53m2 D54m222有关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细菌占有第二、三、四、六营养级A BC D23如图为某食物网,则下列正确的叙述有()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 g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保持稳定24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A B C D25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选项正确的是()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细菌在食物链中占据了若干个营养级26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被捕食者捕食者鸟昆虫 鼠狐狸草鸟昆虫 鼠狐狸鹰A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D鹰占有第三、四两个营养级27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28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A B C D29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3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B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C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不都是细菌D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高31以下是生活在 、两地区的人的食物结构,其对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玉米人 玉米牛人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若栽培土壤含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中的人比中的人重金属元素积累少32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33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根本上看,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食用菌、沼气池微生物及蚯蚓等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4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B种群的营养级比种群营养级高C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35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它生物所获得C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 D被分解者分解发散到环境中去36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W1D1D237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FB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38下图为流经森林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的能量分配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该系统的总能量B.A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A的能量为BCD之和C.D中的能量80%90%用于合成ATPD.A中的能量80%90%通过D过程散失3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A B C D40下表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能量。种群甲乙丙丁能量(kJ)2.81091.31089.11072.9106下面符合这四个种群所构成的营养结构的是( )41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A不输入能量 B应封闭而不开放C缺少分解者 D不进行物质循环42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43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4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5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利用装有性外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A BC D46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D某人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就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47如图为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和一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P点的溶氧量增加,细菌种群数目增加BP点到Q点的有机物数量增多导致藻类植物种群数目增加CP点到Q点藻类植物增加是由于无机物浓度增加引起的D如果人为地将空气泵入污水中不会有助于分解有机物48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49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5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C对于濒危物种,应当禁止采伐或捕杀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二、非选择题5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株/m2)和种杂草(均为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富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富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富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若实验结束后除去富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52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53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A一个一个去捉B喷洒农药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增长,最终将呈_增长。原因是_。(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_。(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自我调节能力_。54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在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55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回答问题:(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保留一位小数)。(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56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两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1)案例: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设计思路:组别对照组实验组处理情况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进行过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 cm深的土壤中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_处理,尽可能排除_的作用。(2)案例: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步骤: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_,并进行_处理。观察各试管的_,记录实验结果。5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中生产者是_,消费者是_,分解者是_(填代号)。(2)图中的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3)C生物处于第_营养级,若要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费A_kg。(4)若该图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牧民为了提高畜牧产量,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中正确的做法是(多选)(_)A彻底捕杀狼等次级消费者,以保护牛、羊的安全B大力防治害虫和鼠对植被的破坏,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D大量繁殖牛、羊58(9分)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还可以利用藻类蛋白养鱼、养鸭等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为 。(2)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该人工湿地的建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 等。(3)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4)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5)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完成该人工湿地碳循环图解。(6)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地调查了该人工湿地后,在大力赞赏利用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同时,还向相关部门提出应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这一合理的建议,其依据的生态学理由是 。试卷第19页,总19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D【解析】由图可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有共同的水层,所以是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有竞争关系,但鲢鱼和草鱼、青鱼间没有竞争关系,C错误。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天敌,如果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加,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D正确。2D【解析】分析曲线图:AC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长;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点之后的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降低;E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K值;整个曲线可代表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另外与捕食者和竞争者之间也有关,A错误;因为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原因,CD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种群数量仍然在缓慢增加,B错误;因为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原因,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后期可能减少,即不能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或者后期增长速率小于0),C错误;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正确。3B【解析】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K/2,C错误;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名师点睛】“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4D【解析】试题分析:给海龟安装示踪器可以用来调查其洄游路线,A正确;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以用来调查其迁徙路线,B正确;固着在岩礁上贝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关系,故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达乌尔鼠的种群密度,而不是调查丰富度,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B【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A错误;“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种群数量达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接近于K值,大于K值种内斗争加剧,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6C【解析】试题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D、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7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8D【解析】试题分析:分别代表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分别在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占优势,c点是灌木占优势,c点后,要看群落继续演替情况,不一定乔木占优势,A错。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0a为一年生草本优势阶段,群落中仍然存在分层现象,C错。bc为灌木优势阶段,物种草本植物得到光强弱,但物种最终消失,物种保持一定数量,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9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项错;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群落,B项错;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不是一个生物群落,也不是一个种群,C项错;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答案选D。10D【解析】试题分析:阴湿低洼草丛包括其所在的环境和其中所有的生物,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所以A正确;阴湿低洼草丛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群落,所以B错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即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所以C正确;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1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设鲤鱼总数为N,标记的为n。再捉到得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为m。则n/N= m/M,进而可知N=(nM)m,标志物脱落则m减小。因此部分鲤鱼标记物脱落则可能导致种群密度增大,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广大人群随机抽取,如果选择有患者的家系进行则发病率增大,B项错误;由于昆虫具有趋光性,故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使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大,C项错误;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丰富度等的测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2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的年龄组成,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曲线,根据曲线变化判断出a、b、c三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题图中曲线的走势可以反映某时间种群的增长率,而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a时,人口增长率较大,很可能是增长型,正确;在b时,人口数量不再增加,所以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很可能是计划生育的结果,正确;在c时,人口数量明显下降,此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是衰退型,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13D【解析】试题分析:分别是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项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种群密度;B项对,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项对,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项错,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考点:种群的特征14B【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都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d点增长速率为1,A错误;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B正确;图1、3中的b、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C错误;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A【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考点定位】群落的空间特征【名师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16D【解析】林鸽群较大时种内互助功能会明显提高,因而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A正确;鲈鱼捕食幼鱼,是属于种内斗争,对个体不利,但对种的生存与发展是有利的,B正确;猴群是典型的营社群组织生活,分工合作,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C正确;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彼此消长,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错误。17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所以A正确;据图分析,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植物的种类相同,所以B正确;图X中从上到下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增大,图Y中从左到右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构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C正确;影响图X高山生态系统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影响图Y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分析图解的能力。18A【解析】试题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则森林中还能找到苔藓和灌木;故A正确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B错误C、昆虫进入,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群落调节能力发生变化;故C错误D、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故D错误故选:A考点:群落的演替19A【解析】试题分析:在碳循环过程中,只有生产者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沿着生物链(网)传递,图1、2中A表示生产者,图3中A代表二氧化碳库,故A错;图1中的C是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B正确;群落是指某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因此图2中的A、B、D、E能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C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了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0A【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为10%20%,在夏季,森林生态系统的同化作用占优势,即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的能量+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在秋季,植物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也相对增多,而土壤中的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ge+f;B错春季,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包括植物和动物流向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则g=e+f;C错误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故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量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对动物而言c、d、f三者的关系可能是d+fc,不可能是dc+f;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碳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入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1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当按20%传递时,能量损失最少,即所要面积最小,传递效率是1020% 当按20%传时,能量损失最少,即所要面积最小,据此作答解: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当按20%传递时,能量损失最少,即所要面积最小,食蚜蝇要有5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故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520%20%20%=54m2故选:D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2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草是生产者,兔、狐、昆虫、鸡均为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含有2条捕食食物链,即草兔狐、草昆虫鸡狐解: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正确;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其与狐之间没有捕食和竞争关系,错误;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因此其不占有营养级,错误故选:B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23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此食物网中共有六条食物链,A项错误;图中的A为生产者,其余的成分为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才能构成生物群落,而细菌、真菌只是分解者中的一部分,B项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根据D占据的位置,处于5条食物链,因D所摄取的各种生物量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A的被消耗量,C项错误;当E减少时,短期内A的数量将增加,G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进而引起H的数量增加,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4B【解析】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图,每一台阶分别代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多少,其形状表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25C【解析】图为生态系统示意图,图中有无机环境(光能、CO2、H2O、N2)和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各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所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图中全部生物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因此不能算是营养级,所以图中的食物链只有一条,B、D错误、C正确。26C【解析】由表格可知存在三条食物链,草昆虫鸟鹰,草鼠狐狸,草鼠鹰,A正确;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B正确;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和鹰的数量都减少,C错误;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D正确。27C【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包括其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又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所以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8C【解析】分析食物网可知,甲是生产者,其他生物都是消费者,丙和丁都以乙为食,二者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正确;乙和丁都属于初级消费者,两者同化得到的能量大小无法比较,错误;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丁,错误;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正确;所以C正确,A、B、D错误。【考点定位】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名师点睛】1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丁占有第二、三、四共三个营养级;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随食物链营养级升高,难容稳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