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doc_第1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doc_第2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doc_第3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doc_第4页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了解: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汽油机燃烧室。理解:影响燃烧的因素和措施。掌握: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爆燃和表面点火。 燃烧过程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燃料燃烧完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热量产生的多少和排出的废气的成分,而燃烧时机又关系到热量的利用程度。所以燃烧过程是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污染的主要过程,同时与噪声、振动、启动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有重大关系。燃烧的基本要求: 完全、及时、正常、排污小。 第一节 汽油机的正常燃烧一、着火落后期从火花塞跳火到火焰中心形成。火花塞跳火后并不能马上形成火焰中心,因为混合气氧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释放的热量不多,汽缸内压力升高不大,压力线与纯压缩线基本重合。 从火花塞跳火到活塞行至上止点时的曲轴转角,称为点火提前角,用表示。一般为20-350 CA 。 二、明显燃烧期从火焰中心形成到缸内最高压力。火焰以20-30m/s速度近似球面向外逐层传播。火焰传播速u:火焰前锋的法向移动速度。 明显燃烧期是汽油机燃烧的主要时期,绝大部分燃料在这一阶段燃烧,此时活塞又靠近上止点,所以汽缸内的压力、温度迅速升高,压力达到最大值;混合气燃烧约90%,放出了大部分的热量。最高压力出现的时机(上止点后12-150)和大小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很大。最高压力过早使压缩功增大,过迟散热损失增大;过大产生振动、噪音,过小使膨胀功减少。 压力升高率:即曲轴每转1度时,缸内气体压力的平均升高量:P =P/P =(P3-P2)=(3-2) 三、后燃期 从缸内压力最高到燃料燃烧结束。 指明显燃烧期以后的燃烧,主要由火焰前锋面未及燃烧的燃料再燃烧,以及部分燃烧及高温分解的燃烧产物重新氧化。 这种燃烧是在膨胀中远离上止点放热,使热能不能充分利用,t下降,且排气温度升高,发动机过热。 希望后燃期尽可能短,放热量尽可能少。小结: 为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希望火焰传播速度u高,最高压力大,但P 大,工作粗暴。所以要在工作柔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控制火焰传播速度和最高压力。 第二节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一、爆震燃烧(爆燃)(一)爆燃产生末端混合气自燃,形成新的火焰中心; 新的火焰速度很大(1000m/s),缸内局部压力、温度急剧升高,形成冲击波;冲击波撞击缸壁、活塞顶等,发出尖锐的敲击声。(二)爆燃危害1 机件过载冲击负荷大,机件变形损坏。2、机件烧损冲击波破坏燃烧室内附面层,局部高温3、润滑变差(发动机过热),积炭增多(高温裂解),使磨损加剧。4、Ne、ge (三)影响爆燃的因素及减轻措施有使用因素、结构因素等。从成因上分析: t1 -火焰正常传播时间,即从火焰中心形成起到火焰前锋传到末端混合气为止。 t2 -末端混合气自行发火的准备时间,即从火焰中心形成起到末端混合气自行着火。t1 t2 爆燃使t1减小因素:提高火焰传播速度(转速增加,涡流增强)缩短火焰传播距离(燃烧室结构、火花塞位置)使t2增大因素:降低水温和进气温度降低末温降低压缩比 推迟点火 增多残余废气二、热面点火 (一)产生 由燃烧室内炽热表面(如过热的火花塞电极、排气门、积碳)点燃混合气的现象。凡是不依靠火花塞点火。 1、非爆燃性热面点火 热面点火后火焰以正常速度传播。 早火(早燃):发生在火花塞跳火之前后火(后燃):发生在火花塞跳火之后断火后发动机续转就是热面点火现象。 2、爆燃性热面点火热面点火后火焰以爆燃速度传播。压力升高率高5倍,最高压力高150%(二)危害:1、早火使压缩负功增大,Ne。2、热负荷增大。 3、爆燃性热面点火,加速机件损坏。 (三)影响热面点火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凡是能使缸内的T、P降低的因素,都可预防热面点火。选用低沸点汽油和含胶质少的机油。 在燃料中加抑制热面点火的添加剂。适当降低压缩比。选用合格的火花塞、排气门。小结:热面点火与爆燃的比较: 爆燃 热面点火 末端混合气自燃 炽热表面点燃 火花塞跳火之后 火花塞跳火之前、后 有压力冲击波 无压力冲击波 敲击声较清脆 敲击声较沉闷 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三节 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 一、汽油性能1、蒸发性蒸发性强,混合燃速快,燃烧完全。蒸发性过强,产生“气阻”。2、抗爆性辛烷值高,抗爆性好。汽油是异辛烷(抗爆性为100)和正辛烷(抗爆性为0)的混合物。 加抗爆剂四乙铅,可提高汽油抗爆性。二、使用因素1、混合气浓度 1)=0.85-0.95功率混合气 火焰传播速度最快, Ne最大; 燃烧室温度高,t2爆燃; 空气不足,燃烧不完全,ge。 2)0.85 过浓混合气 Ne ge 未燃烧产物随废气排入排气管,在排气管口燃烧,使排气管“放炮”。 3)=1.05-1.15经济混合气。 空气适量,燃烧完全,ge最低; 燃速慢,Ne。 4)1.15过稀混合气 Ne,ge; 可持续到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时,引起化油器“回火”。燃料调整特性:Ne和ge随混合气浓度的变化关系。2、点火提前角 过大时缸内温度、压力的升高大,t2爆燃;压缩功增大,Nege。 过小时燃烧推迟,最高压力降低,Ne爆燃;同时燃烧在膨胀过程中进行,后燃量增大,使发动机过热,ge; 最佳点火提前角:发动机负荷、转速一定时,对应最大的功率和最低的燃油消耗率的点火提前角。 点火调整特性:发动机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一定,Ne与ge随点火提前角的变化关系。 3.发动机转速nn油、气的混合得到改善; 燃烧所占曲轴转角加大,着火落后期增长离心式点火自动提前装置;火焰传播速度加快,t1爆燃;v,残余废气系数,末端混合气的焰前反应,t2,爆燃4、发动机负荷 负荷 废气相对多,滞燃期点火提前。 废气相对多,t2爆燃 缸内压力温度低, t2爆燃5、水温 水温过高 爆燃热面点火; 充气密度v。 水温过低 热损失增大,Ne、ge; 机油粘度增大,机械损失增大;缸内酸性物质增多,汽缸腐蚀增大;混合不好,燃烧不完全,排污增大。 6、积炭 积炭燃烧室爆燃炽热点火三、构造因素1、压缩比 vNege; 温度高,爆燃,热面点火 提高,使Ne、ge,但受到爆燃的限制,要防止爆燃。2、汽缸直径 缸径面容比传热损失 火焰传播的距离 t1爆燃 3、汽缸盖和活塞的材料铝合金导热性好,铝制汽缸盖的表面温度低,热负荷小,t2爆燃,许用的压缩比升高。4、冷却方式水冷比风冷的冷却效果好,t2爆燃,许用的压缩比高。5、燃烧室 对燃烧室的要求(1)结构紧凑 面容比小(烧室表面积与容积之比)火焰传播距离短,爆燃 散热面积小,t激冷区小,HC(2)火花塞位置适当 适中火焰传播距离短t1爆燃 靠排气门t2爆燃 靠进气门着火稳定(3)容积分布合理 有适宜的放热规律(即每度曲轴转角的放热量dQ1/d,随曲轴转角而变化的规律)。 燃烧初期压力升高率小,工作柔和; 燃烧中期急剧放热,t(4)有利提高充气系数 进气口直径大、弯少光滑(5)加强涡流运动进气涡流利用进气口和进气道的形状(切线和螺旋线)形成的涡流。挤气涡流利用活塞顶部和缸盖底部狭小间隙在压缩时挤进的涡流。(6)降低末温 小结:影响因素有构造因素、有使用因素,重点掌握使用因素。明确点火、浓度、转速、负荷对燃烧的影响;清楚汽车在满载大负荷时易出现爆燃的原因(发动机在低速、大负荷)。因此在使用中,调整点火提前角应在低速、大负荷工况下进行。第四节 汽油机的排放污染与控制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排气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汽车作为城市流动污染源和低排放污染源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法规,其中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排放法规为最早和最为严格。我国从1979年起开始制定排放标准。 发动机排除的主要污染物质有:CO, HC, NOx(主要是NO和NO2)。另外还有少量的微粒(硫化物、铅化物和碳烟)。一、污染物质的形成和危害 1、CO 氧气不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煤气中毒。 62年日本大板发生交警CO中毒事件。2、HC 废气未燃烧产物60%,燃烧室激冷作用而断火。曲轴箱窜气20%。油箱与化油器蒸发排放20%。西德调查2000例肺癌,80%为交警和修理工。3、NOxN与O的高温结合。 燃烧时产生的Nox的数量决定于燃烧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以及氧气的浓度。O22OO+N2NO+NN+O2NO+O易与水结合成硝酸(酸雨),直接损害人体各器官。在太阳照射下形成光化学烟雾,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400人死亡70年日本东京发生光化学烟雾,中毒1万人。4、微粒铅微粒、炭烟等。二、影响排放污染的因素1、混合气浓度m15氧气不足CO HC NOxm=16空气适量CO最少 HC最少 NOx最多(温度较高,N与O数量多,结合机会多)m17过稀HCNOx 2、点火过早,温度高,NOx3、负荷 怠速 CO最多北京二环建九个立交桥取消红绿灯CO减少50%。中负荷CO最少HCNOx(温度较高的时间较长)。大负荷Nox最多CO。4、发动机转速n n涡流强,改善混合和燃烧CO HC 提高怠速,CO急减速HC 汽油车在怠速及减速时排出的HC最多,是柴油车HC排放的4倍。加速NOx5、发动机热状况 温度高HCNOx 温度低HCCONOx 三、减少排气污染的措施 汽油车所排出的污染物质的来源及大致比例: 排气管排出:CO 98-99% 60% Nox 98-99% 曲轴箱漏气:HC 25% CO、Nox 1-2% 化油器和油箱内燃油蒸发:HC 20%1、制定法规 美国加洲是世界上制定最早最严格法规,60年开始,80年强化。 日本66年开始,78年汽强化。 欧洲70年代后开始。 我国79年开始(只有汽油车怠速CO HC排放法规),93年强化。2、变革发动机的结构(机内净化) (1)、适当降低 燃烧最高温度NOx 但动力性、经济性均下降。 (2)改进燃烧室的形状,降低面容比。 面容比散热面积激冷效应HC (3)适当推迟点火时刻。 点火推迟,燃烧温度下降,Nox。使得燃烧多在膨胀中完成,使排气温度升高,HC进一步燃烧,HC。 但散热损失增加,使经济性、动力性都下降。3、安装控制装置(1)废气催化装置 催化净化分为催化氧化和催化还原,成本较高。 (2)空气反应装置 安装在排气道出口处,二次喷入空气。 (3)炭罐蒸发排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