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1页
第二十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2页
第二十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3页
第二十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4页
第二十讲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讲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的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 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 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一 世界的物质性 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 意识的本质 二 意识的作用 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 物质决定意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要求 考题回顾 07江苏 赫拉克利特说 世界是 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 B C D A 1 自然界是物质的 2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 物质的概念 注意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同 二 世界是物质的 一 世界的物质性 注意1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 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 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注意2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 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A 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B 运动的规律相同C 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D 构成因素相同 C 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运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 运动是有规律的 1 规律 2 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3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两方面含义 课本第 页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要求 第 页 1 揠苗助长 事与愿违 庖丁解牛 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 A 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C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 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C 2 庖丁解牛 之所以事半功倍 从哲学角度看 是因为 A 他尊重规律 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B 他具有创造思维 认识了一切规律C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A 3 马克思说 一切存在物 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 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存 这句话说明 A 只有地上 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 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 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静止是不存在的D 万物都在运动 但只是在人们眼里 心中运动 B 1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更正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更正 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 运动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静止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更正 颠倒了二者 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昼夜循环 苹果落地 属于自然规律 更正 这是自然现象 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人们可以发现 认识和利用规律 也可以制定 废除 创造 消灭和改变规律 更正 规律不可以制定 废除 创造 消灭和改变 误区警示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 因此 联系就是规律 更正 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7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更正 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更正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 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9 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 万古不变的 更正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 地点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误区警示 10 规律有好坏的 更正 规律是客观的 无好坏之分 11 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更正 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 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 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2 规律是无条件的 是永恒不变的 更正 规律是客观的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 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 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 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3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更正 是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不一样 误区警示 4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纲要求 考题回顾 07海南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 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 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栽加以揣摩 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 2006年9月23El 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 孔子标准像 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面对公布的 孔子标准像 有人说像 有人说不像 这表明 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孔子标准像 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孔子标准像 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A B C D C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起源 生理基础 内容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本质 一 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 无条件和条件 活动实现的 条件反映中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1 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是 思维 头脑 唯心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虚数 生产关系 鬼神 梦中的黄山A B C D A 2 不论人的感觉或人的思维 不论正确的认识或错误的认识 不论人们对现实的感受或对过去的思考 对未来的预测 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考察 其共同点是 A 都是人的意识B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C 都是根源于物质的D 都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c 3 07文综全国卷 2007年年初 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 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 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 通讯得以恢复正常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说明 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A B C D B 二 意识的作用 2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 意识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2 要求 3 重要性 4 两个 结合 两个 反对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点 见第 至 页 注意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观方法论 决定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决定 注意 江泽民强调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从哲学上说是因为 A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又是对物质的反映B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客观物质起促进作用C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都起作用D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意识的反作用 答案 单项选择题 B 1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更正 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形式是客观的 更正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3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 相互依赖 更正 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 意识依赖于物质 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更正 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更正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更正 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 也不能直接作用 误区警示 7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更正 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8 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更正 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9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更正 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10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更正 意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11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的出发点 更正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12 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更正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误区警示 13 因为规律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更正 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14 决策者要避免失误 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更正 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15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想问题 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更正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误区警示 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要求 9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考题回顾 07文基广东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这说明了A 真理是普遍的B 真理是主观的C 真理是有条件的D 真理是绝对的 C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条途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1 含义 2 特点 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 1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1 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近水知鱼性 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A B C D D 2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 真理是客观的 1 什么是真理和谬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 真理都是具体的 3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2 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 认识的来源 途径 目的 基础 对象分别是什么 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客观事物 A 1 07上海 旅行家保罗 泰鲁在 游历中国 中写到 有昆仑山肪在 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 破解了多年冻土 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 创造了 天堑变通途 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 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 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科学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葬礼而前进 这说明 A 旧的学说一定要灭亡B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C 要彻底否定以前的认识D 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 真理与权威相互依存D 只有服从真理 才能具有权威 B B 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正确地认识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统一于存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检验和发展 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 意识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运动的总规律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1 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更正 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更正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 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