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doc_第1页
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doc_第2页
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doc_第3页
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doc_第4页
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三年湖北省主要推广品种介绍一、早稻鄂早18(鄂审稻002-2003)1两优302(鄂审稻2011001)2二、中稻、一季晚稻广两优香66(鄂审稻2009005)3广两优476(鄂审稻2010004)4扬两优6号(鄂审稻2005005)5丰两优香一号(国审稻2007017)6新两优6号(国审稻2007016)7珞优8号(鄂审稻2006005)8深两优5814(国审稻2009016)9新两优223(国审稻2010011)10黄华占(鄂审稻2007017)11三、双季晚稻金优38(鄂审稻2004011)12A优338(鄂审稻2009013)131鄂早18(鄂审稻002-2003)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2-2003选育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中优早81嘉早935其他审/认定、引进情况:国审稻200500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1.9天。株型紧凑,耐肥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株高9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1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4,垩白粒率23%,垩白度6.5%,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1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0.5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4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4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2.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94%。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67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以13厘米20厘米为宜,每亩插足2.5万穴,每穴插足67苗(含分蘖)。3、肥水管理:每亩施1113公斤纯氮、8公斤纯钾。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开花不脱水,灌浆至黄熟期保持田面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两优302(鄂审稻2011001)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11001品种来源: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HD9802S”作母本,“R30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品种。201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质产量:2009201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78.9%,整精米率60.5%,垩白粒率30%,垩白度3.6%,直链淀粉含量20.6%,胶稠度60毫米,长宽比3.5,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3.30公斤,比对照两优287增产5.38%。其中:2009年亩产518.54公斤,比两优287增产5.10%;2010年亩产468.06公斤,比两优287增产5.70%,两年均增产极显著。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籼型早稻,感温性较强。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壮,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叶色浓绿,剑叶较短、挺直。穗层整齐,中等偏大穗,着粒均匀,穗顶部有少量颖花退化。谷粒长型,稃尖无色。成熟时转色好。区域试验平均亩有效穗20.3万,株高92.6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25.5粒,实粒数103.0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06克。全生育期115.9天,比两优287长0.7天。稻瘟病综合指数6.1。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月底至4月初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2.513.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5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和咪鲜胺浸种。2、合理密植,插足本苗。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足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112公斤,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适时晒田,插秧后25天或亩苗数2830万晒田控苗,后期忌断水过早。4、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蓟马、螟虫等病虫害。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广两优香66(鄂审稻2009005)审定编号:鄂审稻2009005品种来源: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湖北中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广占63-4S”作母本,“香恢6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其他审/认定、引进情况:豫审稻2011004、国审稻2012028品质产量:2007200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65.2%,垩白粒率20%,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16.6%,胶稠度86毫米,长宽比3.0,有香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82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2.64%。其中:2007年亩产574.87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0.54%,不显著;2008年亩产628.76公斤,比扬两优6号增产4.64%,极显著。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中稻。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部分茎节外露。叶色深绿,剑叶中长、挺直。中等偏大穗,着粒较密,谷粒长型,有少量短顶芒,稃尖无色,成熟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0万,株高128.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77.5粒,实粒数140.3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9.99克,全生育期137.9天,比扬两优6号短0.6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间稻曲病较重。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壮秧。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播种前种子用强氯精和咪鲜胺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曲病;秧苗23叶期适量喷施多效唑,促矮壮多发。及时追施断奶肥和促蘖肥。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不超过33天。大田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6.6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肥水管理。该品种对磷、钾肥较敏感,注意配方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314公斤、氧化钾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前期浅水勤灌,亩苗数达到18万时及时排水晒田,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5、及时收获,合理脱晒,提高稻谷品质。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中、鄂东南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广两优476(鄂审稻2010004)审定编号:鄂审稻2010004品种来源: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广占63-4S”作母本,“R4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特征特性:20082009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70公斤,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4.37%。品质检测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全生育期137.5天,比扬两优6号短4.7天。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范围:适宜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扬两优6号(鄂审稻2005005)审定编号:鄂审稻2005005品种来源:属两系中熟杂交中籼稻组合,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广占63-4S/扬稻6号配组,于2000年育成。品质产量: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8.8%,垩白粒率14%,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80公斤,比对照优725增产4.87%。其中:2003年亩产558.73公斤,比优725增产10.74%,极显著;2004年亩产552.86公斤,比优725减产0.47%,不显著。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叶片挺且略宽长,叶色浓绿,叶鞘、颖尖无色。抽穗至齐穗时间较长,穗层欠整齐,穗部弯曲,谷粒细长有中短芒。分蘖力及田间生长势较强,耐寒性一般,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17.3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9.8粒,实粒数124.0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43克。全生育期138.6天,比对照优725短2.1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多蘖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下旬播种。秧龄3035天,及时移栽。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亩插1.82.0万穴,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57天后亩施尿素57.5公斤作分蘖肥,适量施用保花肥。浅水勤灌,适时分次晒田,收割前一周断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丰两优香一号(国审稻2007017)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7品种来源:由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广占63S/丰香恢一号配组育成。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赣审稻2006022、湘审稻2006037、皖品审0701062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2天,比对照优838早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4.1%,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32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5.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9.08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6.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70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6.1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31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7.8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移栽,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6.7厘米,每亩栽足1.5万穴;中等及偏下肥力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肥总量1418公斤纯氮(相当于农家肥20担,尿素1618公斤或碳氨455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15公斤。施肥总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公斤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公斤尿素作穗粒肥。科学管水,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搁田、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新两优6号(国审稻2007016)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6品种来源:由安微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以新安S/安选6号配组育成。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皖品审05010460、苏审稻20060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5.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5.7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71公斤,比对照优838增产3.3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80%够苗搁田,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珞优8号(鄂审稻2006005)审定编号:鄂审稻2006005品种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不育系“珞红3A”与恢复系“8108”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区试代号:红莲优8号。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国审稻2007023品质产量:20042005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9%,整精米率62.8%,垩白粒率19%,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21.78%,胶稠度56毫米,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08公斤,比对照优725增产0.77%。其中:2004年亩产534.27公斤,比优725减产5.40%,极显著;2005年亩产597.88公斤,比优725增产7.02%,极显著。特征特性: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茎节部分外露,茎秆韧性较好。叶色浓绿,剑叶较窄长、挺直,叶鞘无色。穗层整齐,谷粒长型,稃尖无色,部分谷粒有短顶芒。有两段灌浆现象,遇低温有包颈和麻壳,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9万,株高120.7厘米,穗长23.5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实粒数125.1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6.83克。全生育期141.7天,比优725长2.0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田间稻曲病较重。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鄂北4月上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1.5公斤,秧苗一叶一心时亩用15%的多效唑100克兑水30公斤喷施,培育带蘖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540天,株行距13.3厘米23.3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浅水勤灌,及时排水晒田,后期干干湿湿,控施氮肥,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及螟虫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地区作中稻种植。深两优5814(国审稻2009016)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6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品种来源:Y58S/丙4114(B4114)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粤审稻2008023、渝引稻2011007、琼审稻201300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8天,比对照优838长1.8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1.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1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4.2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8.76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4.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9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4.22%,增产点比例6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91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2.16%。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宜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新两优223(国审稻20100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新华SYR22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优838短1.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叶鞘无色,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29.9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76.5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4.6%,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4.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23.81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6.78%,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7.2%。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每亩施35千克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星期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黄华占(鄂审稻2007017)审定编号:鄂审稻2007017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黄新占丰华占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粤审稻2005010、湘审稻2007018、琼审稻2008010、桂审稻2008020号、浙审稻2010014、渝审稻2011003、陕审稻2013005号特征特性:该品种是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籼稻品种。株型适中,植株较矮,茎秆韧性好,抗倒性较强。叶片较窄,叶姿挺直。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但千粒重较低;谷粒细长,稃尖无色、无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6.2万,株高93.6厘米,穗长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19.6粒,实粒数100.4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2.36克。全生育期117.6天,比汕优63短6.0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品质产量: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一季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2%,整精米率68.2%,垩白粒率10%,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8.2%,胶稠度70毫米,长宽比3.6,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9%。其中:2005年亩产531.96公斤,比汕优63增产4.58%;2006年亩产539.99公斤,比汕优63增产7.88%,两年均增产极显著。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2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23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消毒,以预防病害。2、及时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足基本苗15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9公斤。浅水勤灌,亩苗数达到30万时排水晒田,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确保稻谷品质。适宜种植区域: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一季晚稻种植。金优38(鄂审稻2004011)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11选育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金23A冈恢38其他审/认定、引种情况:国审稻2009025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2.1%,整精米率62.6%,长宽比3.3,垩白粒率15%,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22.1%,胶稠度62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80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18%。其中:2002年亩产502.64公斤,比汕优64增产7.50%,极显著;2003年亩产5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