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10 06 20 作者简介 孔毅 女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思想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 4期 智 德 智 能 才性 四 本 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 孔 毅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 重庆 400047 摘 要 从孔孟到董仲舒所论的 智0 都属于道德论范畴 即智德 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品质 受其影响 东汉名士重智德 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 智 0 其特征是 孝亲忠君 行 仁义0 明 是非 从善如流 嫉恶如仇 知人 举贤 识善 荐善 汉魏之际 士人以智谋和才能定义 智0 由重智德转向尚智 能 其特征是 智为德之帅 激赏 识度0 摒天命 骋智力 这一转向导致作为魏晋玄学主题之一的 才性四本0 成为热议 才性四本论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和学术意义 而且开启了魏晋时期人文思潮中对人自身才能 价值的 认识和把握的思想解放之门 关键词 汉魏之际 智德 智能 才性四本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429 2010 04 0036 07 智德 即 人的道德智慧 它是指人正确选择行为 善处人际关系 达至人生幸福和至善目的的特 殊智慧品质 0 1 在中国思想史上 孔子是最早将 智 0加以界定 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德行加以倡导 与强调的思想家 2 此后 孟子 荀子等进一步将 智 0作为明辨是非 坚守仁义的道德意识 认为它是做 人的根本 3 可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智 0属于道德论范畴 获取智德乃是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崇尚智德的观念被西汉董仲舒进一步阐扬 5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 6 并在西汉末扬雄那里得到发 挥 后者甚至认为 智0是成为圣哲的必需条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 扬雄重在强调 智 0的实用功能 所谓 智也者 知也 夫智用不用 益不益 则不赘亏矣0 5法言 问道 6 这就将 智0由道德引向知识 能 力的领域 汉魏之际尚智能之风由此发端 一 汉魏之际由重智德转向尚智能的背景 智能是智力和才能的总称 指人认识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 智 德与智能有密切联系 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二者在转化过程的不同阶段互为目的和手段 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0 4 同时 二者又有区别 智德必须以知识 智能为基础 但知识 智能不一定都能成为智 德 0 4 智能与智德的这种区别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们对二者关注和重视程度上的差异 至于偏向 于关注和重视何者 则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从政治背景看 汉代秦兴 建立起政治大一统的帝国 政治一体化要求与之适应的意识形态 由于 36 儒家主张大一统 强调三纲五常 对统治者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因而导致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 0 同时 汉代大力提倡经学 表彰忠孝节义 荐举孝廉方正 奖励孝悌力田 诱人践行儒学价值观 儒 家道德由此大行其道 与两汉大一统时代相比 汉魏之际要复杂得多 这一时期政局复杂混乱 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秩序 被打乱 各种社会关系瓦解或重组 人们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剧烈的变迁 5 214 智0的内 涵的重心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转移 从思想背景看 因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 自西汉元 成至东汉 知识阶层的的学术兴趣遂由先秦时期 的多元倾向逐步趋同于一 即专事经学 学界称为 经学极盛时代0 6 101 深受经学熏陶的东汉名士在 充分道德自觉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 感动和教化百姓 引领社会风尚 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 多从道德着眼 如 召驯习 5韩诗6 博通书传 以志义闻 乡里号之曰 德行恂恂召伯春 0 5后汉书6卷 七十九下5儒林传 召驯6 冯豹幼时人称其孝 长好儒学 以 5诗6 5春秋 6教丽山下 乡里之语曰 道德彬彬冯仲文 0 5后汉书6卷二十八下 5冯衍附子豹传6 东汉末 人称郭林宗 宗慈 巴肃 夏馥 范滂 尹勋 蔡衍 羊陟为 八顾 0 顾者 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0 5后汉书6卷六十七5党锢传6 时至汉魏之际 社会动乱无序 经学衰落 加之长期以来实行的察举制弊端突显 道德教化反而成 了摧毁道德良心的工具 名教之治已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绝路 0 7 5 因此 儒家道德受到了人们普遍的 怀疑 遇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由于名教的核心是选拔人才问题 7 7 因此伴随着名教之治的破产 思 想界对什么是理想人格的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这种探讨日益成为当时新思潮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 个过程中 以往被忽略了的 智 0中所蕴含的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 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 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即智能 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而导致汉魏之际由重智德转向尚 智能 二 重智德 东汉名士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 智0 如前所述 从儒家关于智的观点来看 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被作为智的主要内容 西汉中期以来 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儒家道德为士人普遍崇尚并践行 以李膺 陈蕃 范滂等为首的东汉名士即是 追求和实践儒家道德的典范 具体到智德领域 东汉名士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 智 0的内涵 将 儒家智德发挥到极致 并将其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其一 孝亲忠君 儒家所谓智德 实质上是一种 人际关系的明智0 1 这种 明智 0突出地体现在以 三纲 0为准则来 处理三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 孝亲和忠君自然成为儒家智德内涵中的应有之义 东汉名士堪称行孝和推行孝的典范 如范滂 少厉清节 为州里所服 举孝廉 滂在职 严整疾 恶 其有行违孝悌 不轨仁义者 皆扫迹斥逐 不与共朝 0 5后汉书 6卷六十七 5党锢 范滂传 6 任延 拜会稽都尉 每时行县 辄使慰勉孝子 就餐饭之0 5后汉书 6卷七十六 5循吏 任延传6 刘矩为雍丘 令 以礼让化之 其无孝义者 皆感悟自革 0 5后汉书 6卷七十六 5循吏 刘矩传6 同时 西汉董仲舒 承袭5孝经6 移孝于忠 0的观念 提出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0 5春秋繁露 基义 移孝于忠的倾向进 一步发展 君为臣纲 0列为三纲之首 导致忠君观念极度强化 在东汉后期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国势 危若垒卵 这强烈地激发了深受 三纲 0思想影响的东汉名士的忠君意识 他们 亢然不顾身害 非恶 荣而好辱 恶生而好死也 徒感王纲之不摄 惧天网之久失 故竭心怀忧 为上深计0 5后汉书6卷四十三 5朱穆传 6 如汉末名士陈蕃 有澄清天下之志 0 5世说新语 德行 6 忠孝之美 德冠本朝0 5后 汉书6卷六十六5陈蕃传6 李膺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0 5世说新语 德行 6 傅燮 素疾中官 0 因上疏曰 陛下宜思虞舜四罪之举 速行谗佞放殛之诛 则善人思进 奸凶自息 臣闻忠臣之事君 犹 孝子之事父也 子之事父 焉得不尽其情 0 5后汉书 6卷五十八 5傅燮传 6 这种事君如父的思想和行 37 为 鲜明地体现出东汉名士在处理君臣关系上的 明智0 也是东汉名士对儒家智德的基本认知和实践 其二 明 是非0 行 仁义0 先秦儒家之智 主要是一种 道德理性能力 0 8 孔子认为 智者必须以行仁为己任 方能成为君 子 又认为 知者利仁 0 5论语 里仁6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 知者不惑 0 5论语 子罕 6 知者 0 之所以 不惑 0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了道德理性能力 能明辨是非 以保证仁的实现 所以孟子 说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0 5孟子 公孙丑上 6 因此 明 是非 0 行 仁义0是智在道德实践中的具体 运用 在此智德观的感召下 东汉名士在 叔末浇讹 王道陵缺 0之际 明辨是非 择仁行义 自觉而真诚 地去践履儒家伦理纲常 假仁以效己 凭义以济功 0 5后汉书 6卷六十七 5党锢传 序 6 就有道而 正 0 5论语 学而 6 奋力捍卫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格局 如太尉李固 杜乔 忠以直言 德以辅政 念国 亡身 陨殁为报0 5后汉书6卷六十一 5黄琼传6 李膺于 朝廷日乱 纲纪颓阤 0时 以名教为准绳 纠罚 不法宦官 士人目其为 忧国忠公之臣 0 太学生誉之为 天下楷模 0 5后汉书6卷六十七 5党锢 李膺 传 6 东汉名士 所谈者仁义 所传者圣法也0 极大地带动着社会风气 使 人识君臣父子之纲 家知违 邪归正之路 0 5后汉书 6卷七十九下5儒林传 论曰6 即使受到宦官集团的残酷迫害 他们也 以遁 世为非议 虽屡退而不去 以仁心为己任 虽道远而弥厉 0 5后汉书 6卷六十六 5陈蕃传 论曰 6 其三 从善如流 疾恶如仇 从善是行仁义的表现 是智在道德实践中的必然体现 汉武帝所谓 夫仁行而从善 0 5汉书6卷六 5武帝纪 6 即此意 汉末名士为追求善的目标 与外戚宦官集团作殊死斗争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范 滂所云 古之循善 自求多福 今之循善 身陷大戮 0 5后汉书6卷六十七 5党锢 范滂传6 与从善如 流相对的就是嫉恶如仇 如陈禅仕郡功曹 举善黜恶 为邦内所畏0 5后汉书 6卷五十一 5陈禅传 6 岑晊 虽在闾里 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0 为弘农太守成瑨功曹 褒善纠违 肃清朝府0 5后汉书 6卷六 十七5党锢 岑晊传 6 范滂在职 严整疾恶 其有行违孝悌 不轨仁义者 皆扫迹斥逐 不与共朝 0 5后汉书6卷六十七5党锢 范滂传6 山阳太守翟超 东海相黄浮 奉公不挠 疾恶如仇 0 5后汉书 6 卷六十六5陈蕃传 6 兗州刺史第五种 在乡曲无苞苴之嫌 步朝堂无择言之阙 天性疾恶 公方不曲 0 5后汉书6卷四十一5第五种传 6 颖川荀昱为沛相 荀昙为广陵太守 兄弟皆正身疾恶 志除阉宦 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 纤罪必诛0 5后汉书 6卷六十二 5荀淑传 6 窦武在位 清身疾恶 礼赂不通 0 5后汉书6卷六十九5窦武传 6 朱震 字伯厚 为州从事 打击宦官势力不遗余力 可知疾恶如仇是 东汉名士在道德实践中的基本表现 其四 知人 举贤 识善 荐善 在先秦儒家看来 智在道德实践中的具体作用还表现为 知人 0 具备了这种 人事方面的智 慧 0 9 就可以称为智者 樊迟问知 孔子曰 知人 0 5论语 颜渊 6可见孔子强调智有 知人 0的作 用 同时 孔子还把智作为知人 举人的前提条件 所谓 知者不失人 0 5论语 卫灵公 6 这种智 看 上去既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 也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 似乎有智能的意味 然而 应该注意的是 孔子所 谓知人 强调的是对于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人的正确认识 其所知的对象是人的道德品行 孔子从其 为政在人0的思想出发 十分注重道德高尚的贤人在政治中的作用 因此 他所谓的知人 举人 实际上 讲的是知贤 举贤的问题 由于孔子关于贤才的标准是个人品德高尚即善 从而使 知人 0这一带有智 能意味的语汇 具有了浓郁的智德的意蕴 东汉名士的知人观 无疑秉承了孔子 如吴祐 举孝廉 将 行 郡中为祖道 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 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 请黜之 太守曰 吴季 英有知人之明 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 除新蔡长 世称其清节 0 5后汉书 6卷六十四 5吴祐传 6 吴 祐的 知人之明0 表现在他 知0他人所不知的黄真的潜在道德品质 与明是非 知人 举贤相一致的是识善 荐善 这更具有智德的意味 东汉士人将此提到一个相当的 高度 夫吉凶之效 存乎识善0 5后汉书 6卷六十六5陈蕃传 6 甚至认为 知善不荐 闻恶无言 隐情 惜己 自同寒蝉 此罪人也 0 5后汉书 6卷六十七5党锢 杜密传6 38 三 尚智能 汉魏之际士人以智谋和才能定义 智0 汉魏之际士人崇尚智能 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 与和平时期相比 人的生存和发展 更具有跌宕起伏与不可预知性 如果仅仅靠一厢情愿的忠恕 仁爱 礼义之道 显然不能抓住生存的机会 和发展的际遇 而此时人之认识 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显得尤其重要 正所谓 乱非智不救0 5全后汉文 刘陶 上疏陈事 6 东汉中平元年 184年 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 黄巾 威震天下 阎忠时罢信都令 说嵩曰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 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故圣人常顺 时而动 智者必因机以发 0 5三国志 6卷十 5魏书 贾诩传 6注引5九州春秋6 智者必因机以发0 靠的 就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驾驭时局的能力 在危机四伏的汉魏乱世 人们无时无处不感到智能而非道德的重要性 方今天下大乱 智士劳心 之时也 0 5三国志 6卷一 5魏书 武帝纪 6 各个利益集团的领导阶层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 极需 厉智 能之士 因迅风之势0 5三国志6卷十 5魏书 贾诩传6注引 5九州春秋6 以智谋和才能来换取政治和 军事的成功 如果 欲信大义於天下 而智术浅短0 5三国志6卷三十五 5蜀书 诸葛亮传 6 则将在群 雄角逐中败下阵来 因此 推崇智能成为一时风气 如荀彧 取士不以一揆 戏志才 郭嘉等有负俗之 讥 杜畿简傲少文 皆以智策举之 终各显名0 5三国志6卷十5魏书 荀彧传6注引 5彧别传6 可见智 能的因素而非 经明行修0成为当时举荐人才的重要依据 所以文献所载这一时期高频率出现的 智 0 字 大多意谓智能 汉魏之际尚智能有如下表现 其一 智为德之帅 在传统儒家的道德观中 仁是道德的核心 然而这种以仁为道德核心的观念在西汉末扬雄那里有 所变化 智获得了超越仁 义 礼 信四常的地位 10 到汉魏之际 人们对 仁 0 智 0的关系和地位的看 法发生了进一步变化 由此导致刘劭 5人物志6中 智者 德之帅 0观点的提出 刘劭在 5人物志 八观 6论道 夫仁者 德之基也 义者 德之节也 礼也 德之文也 信者 德之固 也 智者 德之帅也 0也即在 仁 0 义 0 礼 0 智0 信0五个德目中 智 0是道德的统帅 智 0之所 以是道德的统帅 是因为 故以明将仁 则无不怀 以明将义 则无不胜 然则苟无聪明 无以能 遂 0即是说 只有在智的统帅下 行仁施义才会真正实现道德目标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有德却似无德 智者 德之帅0的观点 不仅颠覆了传统儒家的道德观 也势必导致 智 0溢出道德的范畴 徐幹在论述 明哲穷理与志行纯笃的关系时 就明确主张当两者不可兼得则取其明哲为用 因为 明哲之为用也 乃 能殷民阜利 使万物无不尽其极者也0 他甚至极言 汉高祖数赖张子房权谋以建帝业 四皓虽美行 而何益夫倒悬 0 5中论 智行6 在这里 明哲穷理 0 智慧 权谋 已与 志行纯笃 0 仁义 美行 不相 统一 智的重心已发生由德向能的根本性偏向 所以在现实中 面对 今天下尚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 0 5三国志6卷一5魏书 武帝纪 6 的局势 曹操数次下 5求贤令 6 然而细读其文 可见曹操心目中的 贤0已非高尚的道德品行 而特指有 治国用兵 0的智谋和才能 他在 5选贤令 6中所请选的参军事钟 繇 就是因其 材智决洞 通敏先觉0 5全三国文 6卷二 5魏二 武帝二6 其二 激赏 识度 0 刘劭谓智为 德之帅0 似乎仍是将智视为一种道德 不过刘劭所谓智德的内涵 已经发生了悄然 变化 他说 夫智出于明 明之于人 犹昼之待白日 夜之待烛火 其明益盛者 所见及远 0 5人物志 八观第九6 又说 智达弥明 理通弥深 0 5人物志 八观 6 这本是 智者不惑0的题中之义 然而此 智 0已非彼 智0 实质上已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剥离 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人物的理性判断 且基于 这种理性判断 所采取恰当应对方式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时人称作 识度 0 或称识鉴 识量 而加以激 赏 值得注意的是 时人所谓识度即是指有能在乱世中远祸避难 保身全家的见识和行为能力 在这 39 里 没有道德法则的约束 没有道德责任的自律 正所谓 有法无法 因时为业 有度无度 与物趣舍 0 5后汉书6卷二十八5冯衍传下6 汉魏之际的识度观根源于社会政治现实 东汉末以来 政局混乱 天下咸知汉祚已尽 异代方起 0 5三国志6卷一5武帝纪 6注引5魏略6 在大势已去之际 士人始从抗愤激昂的情绪转向消沉萎靡 继 而退身穷处 思自全之计 复遭曹操时 整齐风俗 0和魏明帝 破浮华交会之徒 0的打击 士风更是一蹶 不振 自此士大夫无时无处不感到危机四伏 朝不保夕 于是所谓 时度 0 也自然指是否能远祸避难 保家全命 所以荀爽劝东汉名士领袖李膺 方今天地气闭 大人休否 智者见险 投以远害 虽匮人 望 内合私愿 想甚欣然 不为恨也 愿怡神无事 偃息衡门 任其飞沈 与时抑扬 0 5全后汉书 荀爽 贻李膺书 6 对于那些能够在乱世中保身全家者 时人大都钦佩不已而加以赞扬 如傅嘏见机投靠司 马氏 官高爵显 裴松之赞其 识量名辈 实当时高流0 5三国志 6卷二十一 5魏书 王卫二刘傅传 6裴松 之注 王昶戒子侄云 夫人为子之道 莫大於宝身全行 以显父母 0陈寿评之曰 王昶开济识度 可谓国之良臣 时之彦士矣 0 5三国志 6卷二十七 5魏书 王昶传 6 山涛与嵇康分道扬镳 仕于司马 氏 时辈却以他识度 为胜 0 5世说新语 贤媛 6 崔琰死于曹操之手 陈群以其 智不存身 0贬之 5三 国志6卷十二 5魏书 崔琰传 6注引5魏略6 荀粲之父荀彧 立德高整 轨仪以训物 0 而族兄荀攸则 不 治外形 慎密自居而已 0 粲以此言攸善于父 后父被曹操所逼而自杀 攸则得以善终 证实了荀攸和荀 粲的 识度0优于荀彧 5三国志 6卷十 5魏书 荀彧传6注引何劭5荀粲传 6 贾诩自以非曹操旧臣 而 策谋深长 惧见猜疑 阖门自守 退无私交 男女嫁娶 不结高门 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0 5三国志6卷十 5魏书 贾诩传6 华歆为魏重臣 然 性周密 举动详慎 0 5三国志6卷十三 5魏书 华歆传6注 5魏 书 6 王朗因此 每以识度推华歆 0 5世说新语 德行 6 在时人看来 有外在的功名并非是有识度的 表现 如曹魏正始名士 淡泊功名的荀粲曾对傅嘏 夏侯玄说 子等在世途间 功名必胜我 但识劣我 耳 0难曰 能盛功名者 识也 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余者邪 0粲曰 功名者 志局之所奖也 然则 志局自一物耳 固非识之独济也 0 5三国志6卷十 5魏书 荀彧传 6注引何劭 5荀粲传 6 即求取功名是 由于心志的驱使 与识度优劣关系不大 识度优者未必愿立功名 能立功名者未必有识度 这代表了时 人基本的识度观 第三 摒天命 骋智力 智力作为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 正确 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 11 3209 汉末天下大乱 豪杰并起 逐鹿沙场 天子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 时人开始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天命不于常 帝王不一姓 由来尚矣 0 5三 国志6卷二5魏书 文帝纪 6注引 5献帝传 6载禅代众事 于是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神明不可虚要 天 命不可妄冀 0 5三国志 6卷三十一 5蜀书 刘二牧传 评曰 6 在这动乱之际 个人的境遇亦变得捉摸 不定 天命的无上权威和神圣性受到普遍的怀疑 曹操甚至公开宣称自己 性不信天命之事0 5三国 志 6卷一 5魏书 武帝纪 6注引5魏武故事6 值此天命被摒弃 家家欲为帝王 人人欲为公侯 0 5三国 志 6卷二十一 5王粲传6注引 5文士传6 之际 智力而非德行 勇力成为克敌制胜的首要因素 汉魏之际就 成了人们驰骋智力 角逐智谋的沙场 时人认为 智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智者能见 事机 0 王粲曾说 观古今之成败 能先见事机者 则恒受其福 0 5三国志 6卷二 十一5王粲传 6注引5文士传 6 这里所谓 事机0 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或可称为 时务 0 司马德操 说 儒生俗士 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0 5三国志 6卷三十五 5蜀书 诸葛亮传 6注引 5襄阳 记 6 其二 智者能择明主 东汉瓦解 群雄割据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0 5三国志6卷三十五5蜀书 诸葛 亮传6 所以程昱说勒允曰 今天下大乱 英雄并起 必有命世 能息天下之乱者 此智者所详择也 得 主者昌 失主者亡 0 5三国志6卷十四 5魏书 程昱传 6 郭嘉谓袁绍谋臣辛评 郭图云 夫智者审于量 40 主 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0 5三国志 6卷十四5魏书 郭嘉传6 其三 智者 0堪为人主 程昱说靳允曰 曹使君智略不世出 殆天所授 0 5三国志 6卷十四 5魏书 程昱传6 王粲劝刘琮降曹 如桀所闻 曹公故人杰也 雄略冠时 智谋出世 今日之事 去就可 知也 0 5三国志 6卷二十一 5魏书 王粲传 6注引 5文士传 6 以上评价均是从智能因素着眼 其四 大智 众智必胜小智 寡智 汉末群雄之中的袁绍兵强地广 最终却败于曹操 其根本原因是 智不能济也 0 5三国志6卷十四 5魏书 程昱传 6 而 曹操智计殊绝於人 其用兵也 仿佛孙 吴 0 5三国志6卷三十五5蜀书 诸葛亮传 6注引 5汉晋春秋6 初 袁绍与曹操共起兵 绍问操曰 若事不 辑 则方面何所可据 0操曰 足下意以为何如 0绍曰 吾南据河 北阻燕 代 兼戎狄之众 南向以争天 下 庶可以济乎 0操曰 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 0 5三国志 6卷一 5魏书 武帝纪 6 这 里 袁绍以 险固 0为争天下的的凭资 而曹操的依靠则是 天下之智力0 最终结果是 智计殊绝於人0的 曹操战胜了 志大而智小0 5三国志6卷一 5魏书 武帝纪 6 的袁绍 从而奠定了曹魏基业 四 尚智能与 才性四本论0 综上 汉魏之际人们关于 智 0的看法与先秦儒家传统 智 0的内涵明显有异 儒家之 智 0着重于人 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 也即智德 而汉魏之 智 0则着重于人的认识 判断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也 即智能 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对思想史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时人对才性四本的讨 论上 才性四本论是汉魏之际思想界的一个讨论热点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 仁孝道德谓之性 治国用 兵之术谓之才 才性四本实际上代表了当时考察人才的两种观点和立场 一是将才与性结合 即才性 合 才性同 一是将才与性分离 即才性离 才性异 12 本来汉代选举制度中的察举征辟制 主要根据 德行和才能来选拔官吏 才性问题并不矛盾 但自从曹操提出 唯才是举 0以后 才性就不统一了 曹操 在政治上提出 唯才是举0的用人标准 导致学术上考核名实理论的勃兴 选官制度由两汉察举具体人 才 演进到对人才的普遍特性和选拔人才的一般标准的研究 进而导致对人的才性问题的关注 在当时 有关才性关系的讨论中 傅嘏首先提出 才性同异 0观点 其理精微 立即引起正始名士的热烈讨论 成 为思想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钟会据此总结各家观点并加以发挥 集为 5四本论6 四本者 谓才性合同 离异 才性四本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 从思想史角度看 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如 本末有无之辩 0 名教自然之辨 0和 言意之辩 0等都是 才性四本讨论的结果 第一 才性四本的讨论导致从东汉末年以来的人才鉴识具体标准的讨论 发展到 研究人才的普遍特性和选拔人才的一般标准即才性关系的讨论 由人物才性的根本推衍到天地万物的 根本 而对天地本原的探讨直接导致贵无论玄学的产生 汉魏之际的学术巨变由此发端 第二 在才性 四本的讨论中 不少思想家已用道家的 自然 哲学去定义人性 以气质 性格之类带有明显生理自然 属性的概念去理解人性 并探讨了人类自然属性与政治才干的关系 这实际上涉及到了自然与名教的关 系问题 尽管是间接的 0 7 117 第三 才性四本的讨论 令时人对才与性的复杂关系感到相当纠结 很 难用一般语言描述清楚 只好以 言不尽意 0论来 弥补人材评论中思想与评语之间的差异0 7 212 由此 导致 言意之辨0这一魏晋玄学最富理论创新的论题深度展开 其重大成果就是王弼的 得意忘言 0的方 法论 汤用彤先生言 故学术新时代之托始 恒依赖新方法之发现 0 13 214 得意忘言 0这一新方法的 使用 一扫两汉以来经学烦琐考证之风气 为 贵无论0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从而开辟了魏晋玄学 思潮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新时代 从思想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模考模拟试题(培优A卷)附答案详解
- 浙江温州文成县人民法院招录司法雇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4年执法资格真题带答案详解(研优卷)
-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5年甘肃省甘南州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招聘4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考试彩蛋押题【培优A卷】附答案详解
-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方案
- 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通关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混凝土预制构件设计与生产方案
- 公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方案
- 弹跳的小球教学课件
- 汽车维修工具使用教学设计
- 医学影像阅片肺部课件
- 2025年山东快递工程专业职称考试(快递设施设备知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反洗钱身份识别培训课件
- 2025年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真题
-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生物试卷(含答案)
- 研究我国养老院老年人精神养老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
- 妊娠与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断指南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知识测评题库(含答案)
- DB44∕T 2569-2024 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