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注孙子兵法译注 孙子序 这是曹操给孙子作注时写的序言,时间不详。在这里,曹操总结了历史的和自己的斗争经验,指出研究军事掌握军队和驾驭战争规律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军事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是研究曹操军事、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爱整其旅”,黄帝、汤、武咸用于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己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御览二七“足兵”上有“足食”二字,“恃武”“恃文”作“用武”“用文”,“圣人之用兵”作“圣贤之于兵也”。“百岁余”作“百余岁”。又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孙子:即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著名的古 代军事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战争的实践经验,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作者孙武。 上古:远古,指原始社会。 弧:弓。 矢: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丘的后学编写的以孔丘为主的言行录。“足兵”,语出论语?颜渊。 尚书:是我国古代社会商、周统治者发布的文告汇编,包括后人追叙唐 虞和夏代的事。 八政:出自尚书?洪范。“八政”为:食、货(货 币)、祀(祭祀)、司空(水利土建筑)、司徒(民政)、司寇(刑法)、宾(外交)、师(军队)。 易:易经,是殷、周时期卜卦用的书。贞:正,正义。 丈人: 对老人的敬称,这里指军队的统帅。 吉:吉利,指打胜仗。 诗: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引文见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指密国(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兴兵侵入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军队去制止。赫(he贺):发怒的样子。 爰(yuan员):于是,因此。 旅:军队。 黄帝:轩辕(xuan yuan宣园)氏,传说中的古帝。汤:商朝开国的王。 武:周武王。 咸:都。 干戚:盾牌和斧,是兵器。这里指黄帝征蚩尤,汤伐桀,武王伐纣。 司马法:见页82注。 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此句在现存司马法中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意思是:为了安定民众,杀一些危害人民的人是可以的。 恃:依仗。 夫差?春秋时吴国的国王,曾打败越国,释放子越王勾践,以后只靠武力,向北和齐、晋争强,不注意政治改革,结果为越王所灭。偃(yan眼)王:即徐偃王。周朝的诸侯。韩非于?五蠹说他好行“仁义”,杨文王出兵把它消灭了。 戢(ji即):收藏。 吴王阖闾(he lu合驴):吴王夫差的父亲,名光。他用孙武为将,采纳楚国逃来的大臣伍于胥的意见,打败了楚国,威振中国。后来在与越王勾践的战争中受伤而死。 试之妇人:据史记?孙子传:吴王阖闾命他操练宫女。他把她们分为两队,由吴王的两个爱妾当队长。操练时宫女们哄笑不止,孙武下令杀了两个队长。再进行操练,队伍非常严整, 卒:终于。 楚:春秋时强国。 郢(影):是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破楚入郢: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采纳伍于胥、孙武的计策,大败楚军,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到陨、随等地,秦出兵救楚,阖闾乃引军还吴。 齐、晋:春秋时强国,在今山东、山西省。吴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兴师北伐,打败齐国,与晋定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争为长。当时吴国强盛,对北方的齐、晋两国是很大的威胁。 孙膑(bin鬓):战国时齐人,孙武的后代。也是古代著名军事家。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曾两次大败魏国。著有孙膑兵法,东汉时已失传。1972年4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竹简232枚,文物出版社已整理出版。 审:详细、周密。计:计划,重举: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 画:同“划”,计划。图,谋略。 亮:透彻。 撰(赚):编写。略解:相传孙子十三篇,是经曹操删定的,并加注释: 我听说远古时候就有弓箭的应用,论语上说:“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所说的八样政事中就有“军事”,周易上说:“出兵是正义的,主帅就吉利”,诗经上说:“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他的军队”,轩辕黄帝,商汤王,周武王都是用武装力量拯救社会的。司马法上说:“谁故意杀死无罪的人,就可以杀他。”单靠武力的要灭亡,只讲“仁义”的要亡国,吴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两个例子。圣人用兵,只作准备,必要时才动用,是不得已而用兵啊。 我读过的兵书和战史很多了,孙武所著的兵法写得很深刻了。孙子,名武,是齐国人,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吴王让他按照兵法训练妇女,终于用他为将军,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向北威胁齐国和晋国。百余年后叉出个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孙子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和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都是十分明确和深刻的,是不容曲解的。然而人们还没有对它作过深刻透彻的解说,况且文字繁多,流行于世间的,失去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所以加以删定和注解。 孙子注 孙子兵法传世以后,历代有不少人为它作注,在现存孙子兵法的注释中,三国时期的曹操的注最早、最好、最有特色。他在三百多条注释中,充分肯定和正确阐发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根据秦汉以来战争的特点和他自己的实战经验加以发挥和补充,具有很高的价值。 曹操正确地阐发了孙武“以法治军”的原则。他不仅赞同孙武关于开明政治、严肃军纪的论述,还进一步提出了“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的主张。曹操鲜明地提出了“礼不可以治兵”的主张,使军队为他革新进步的政治路线服务,从而打败了兵多将广、繁礼多仪的袁绍等世家豪族,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对孙武的战略思想也有所发挥。孙武战略思想的基点是:有备无患,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曹操更加明确地提出“安不忘危,常设备也”。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中,正是如此。他置屯田,练兵马,战官渡,征乌桓,可谓戎马一生。死前还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不忘革新,不忘征战,甚至命令部下,不能因为给他办丧事而放松边防军务。 曹操很赞赏孙武的战略战术,有很多精彩的解释和发挥。比如,他主张“兵无常势,盈缩随敌”,提倡根据敌情变化,主动灵活地用兵。他在军事实践中贯彻了这一原则,断敌粮道,善出奇兵,常常以弱用强。他对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既能领会其实质,也能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变通。例如,在注孙武的“十则围之”一句时,曹操指出,我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它,是指双方将帅智勇相等、士兵的作战能力强弱相同的情况下才如此,如果敌弱我强,就不必用十倍于敌的兵力。 总之,曹操的注释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见解,同时也更加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 计 篇 本篇在孙子兵法中具有总纲性质,它涉及到了有关战争的某些根本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体察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必要的物质条件,即“道”、“天”、“地”、“将”、“法”等政治、经济诸因素。所以他主张战前应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这样就能做到未战而预知胜负。另一方面,孙子也认识到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必员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周密地研究计划,灵活地运用战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才能克敌制胜。 应该看到,两千多年前,对战争能有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在灵活运用战术原则的论述中已经具有这么深湛的辩证因素,孙子不愧是一位“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 曹操忠实于孙子的军事思想,对本篇的基本观点做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并有所补充和发挥。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这句话是曹操为计篇写的题解,以下各篇第一句都是曹操为当篇写的题解。 量:计量众寡。 度,测算远近。 料:估量。 易:平坦。 计于庙堂:庙堂,祖庙,古时出兵,先在祖庙举行仪式,研究、制定作战计划,这就叫做“计于庙堂”,或称“庙算”。(曹操说:所谓“计”,就是把选任我方将领,称量敌人实力,测知地形,估量兵力以及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等事项,预先谋划好。)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武器,这里指战争。 察: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将者,智、信,仁、能、严也。(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曹操曰: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21)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22),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曰:主孰有道?(曹操曰:道德智能。)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法令孰行?(曹操曰:设(23)而不犯,犯而必诛(24)。)兵众孰强?士卒孰练(25)?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经之以五事:经,衡量。经之以五事,用道、天,地,将、法五大项目进行衡量。 校(jiao叫)之以计:校,比较。校之以汁,就“主孰有道”等七方面的估算加以比较。 索:探求。 令民与上同意也:令,使。上,指国君,意,意向。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和国君的意向相同。 道之以教令:道,同“导”。道之以教令,用法令来教化人民。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家往往指一对既对立又有联系的现象或事物为阴阳,如“天地”、“昼夜”、“高低”、“向背”等,这里专指阴晴。 顺天行诛:在“天时”适宜的情况下出兵作战。 因:遵循。依照。 司马法:古代的一部兵书。 所以兼爱民也:为的是既照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也照顾敌国人民的利益。 因时制利:时,当时的实际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所处的地形实际来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形。信:这里指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仁:关心士卒,爱护人民。这里的“仁”,与孔丘鼓吹的“仁”是根本不同的。 严:威严,这里指严格执行法令。 备:具备。 曲制:曲,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制,古代军队作战指挥信号的规定。 主用:主,掌管。主用,掌管军队的经费开支。 部曲:“部”与“曲”都是占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这里用来代表各级编制。 幡(fan帆)帜:旗帜,古代用来通讯联络的工具。 金鼓:金,锣,锣和鼓都是古代作战时用于指挥的工具。 (21)百官之分:分,职责。百官之分,各级官员的职责。 (22)变极:深刻的变化。 (23)设:规定。 (24)诛:惩罚。 (25)练:训练有素。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将听吾计,将,如果。听,听取、采纳。将听吾计,如果采纳我的计策。 退:引退,辞职。 去:离开。 以:而。 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就制定一个机动方案来作为作战计划的补充。 权:权变。 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机动方案的制定,应遵循随机应变的原则,如何随机应变,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兵者,诡道也。(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怒而挠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亲而离之,(曹操曰:以间离之。)攻其无行,出其不意。(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诡道:诡诈的行动,这里指靠迷惑敌人的手段取胜。 治实:军队管理得无懈可击。 挠:扰乱,这里指挑逗。 卑:低下、卑谦,这里是谨慎的意思。 佚:同“逸”,安逸。 离:离间。 间(jian箭):间谍。 常势:这里指固定的作战方法。 机:战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得算多:得算,指通过“五事”、“七计”进行比较后,能预见到的有利条件。得算多,即胜利的条件充分。 多算:谋划得周密。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决定着社稷的存亡,不能不仔细研究,慎重对待。 因此,应该用“五事”进行衡量,从七个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曹操说:说的是下面的“道”、“天”。“地”、“将”、“法”和“主孰有道”等。“索其情”是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五事”,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道”,是指推行进步政治,使人民和国君意向相同。能做到这一点,听凭你如何驱遣,他们也不会畏惧、迟疑。(曹操说:用政策。法令教化人民。危就是疑惧。)“天”,是指阴雨、晴天、严寒。酷热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曹操说:在“天时”适宜的情况下出兵作战。所以,司马法上说:“冬夏不出兵作战,这是为了既照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也照顾敌国人民的利益。”)“地”,是指道路地远、近,地形的险要、平坦、广阔、狭窄和“死地”、“生地”等地理条件,(曹操说:是说因为各种地形的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当时所处的地形实际来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形。这方面的论述包含在九地篇中。)“将”是指将领的才智、信用、仁慈、勇敢、威严。(曹操说:将帅应该具备这五种品德。)“法”是指关于军队的组织编制、指挥联络信号、各级官员职守,以及后勤供应、军费开支等事项的规定。(曹操说:“曲制”是指军队编制。联络、指挥等项的制度规定。“官”是指各级官员的职责。“道”是指粮道。“主用”是指掌管军队的费用开支。)这五项,将帅没有哪一个毫无所知,然而只有能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取得胜利;不能深刻理解,就不能取得胜利。所以,还必须依据有关这些方面的具体筹算加以比较,以便探求谁胜谁负的可能性。(曹操说:对“五事”同样都懂一些,谁真正懂得“五事”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效用,谁就能取得胜利。“索其情”的“情”,在这里是指谁胜谁负的可能性。)究竟哪一方君主政治进步?(曹操说:君主应推行好的政治,将领应足智多谋,有才能。)哪一方将领有才能?哪一方能得天时、地利之助?(曹操说:天、地是指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曹操说:军中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许违犯,违犯了一定严惩。)哪一方军队强大?哪一方士卒精干?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番比较的结果,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曹操说:据这七方面的比较来估算,就可以预知胜负了。)如果采纳我的计策,用我带兵打仗,一定能胜利,那我就留下。倘若不按我的计策办,虽然用我带兵打仗,也一定会失败,那我就离去。(曹操说:不能决定计策,就应该辞丢官职,离开那里。)计划周密而且被采纳了,就进一步制定一个“机动”的方案来作为作战计划的补充。(曹操说:其外,是指正规作战方案之外。)这里所说的“机动方案”,就是依据有利条件来随机应变。(曹操说:机动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随机应变的原则,如何随机应变,又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战争,是一种靠迷惑敌人取胜的行为。(曹操说:战争没有固定的格局,要以灵活多变能迷惑敌人为原则。)因此,能打却显示出不能打的样子;想打却显示出不想打的样子;近击反佯示准备远袭;远袭则佯示行将近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混乱,则应趁机攻取;敌人兵力充实,必须注意防备;(曹操说:敌军管理得无懈可击,必须防备它。)敌人兵力强盛,定要避其锋芒;(曹操说:要避开敌人的长处。)敌人盛怒急于求战,应当故意挑逗它而不与决战;(曹操说:等敌人士气衰落,斗志松懈的时候,再去决战。)敌人谨慎,要诱使它轻敌冒进;敌人安逸,应迫使它疲于奔命。(曹操说:用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奔走疲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说:攻击战斗意志薄弱的敌人,出击敌人空虚的营垒。)这些都是军事家所以取胜的妙诀,是不可以预先刻板规定的。(曹操说:传,就是泄露出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犹如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要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能预先刻板规定。因此要在自己的心中估计敌情的变化,要用自己的双眼捕捉有利的战机。) 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考虑得周密就能取胜,考虑得不周密就不能取胜,何况毫无考虑呢?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去考察,胜败就可以预见到了。(曹操说:用这个基本原则来考察。) 作战篇 军事依附于经济,经济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后方补给的良好与否。孙子和曹操在本篇中围绕战争与经济的这一关系,明确地阐述了物质基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两条重要的补给原则:一是“取用于国”(军资器材由国内运送);二是“在粮于敌”(粮秣从敌人那里取得)。前者是后方运输,追送补给;后者是取之于敌,就地补给。孙子和曹操尤其强调要“因粮于敌”。古代作战,战场上的消耗补充主要是粮秣。因此,“因粮于敌”是古代战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补给原则。现代战争中,几属可能,也是需要的。 孙子和曹操从军事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牲主张。速胜的思想,是孙子和曹操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精彩部分。他们认为,长期用兵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国家贫困,百姓财竭,各国也会乘机进犯,招致种种严重后果。所以,他们提倡“拙速”,反对“巧久”。两千多年前,孙子能提出速胜的战术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现代战争中,我们不仅主张战役战斗上的速决,同时还强调战略上的持久。尤其是处在战略防御地位的军队和进行正义战争的弱国抗击强大敌人的入侵时,更要在持久,积极的战略防御中去争取胜利。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务:务须、务必。 (曹操说:要作战,必须预先算好所要消耗的军费,务必做到从敌人那里取得粮秣来补充自己。)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入,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千里馈粮;(曹操曰:越境千里。)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21),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22)。(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驰车:古代作战时用以进攻的一种兵车,也叫轻车。 驷(si四):古代一辆车套四匹马叫“驷”。 革车于乘(sheng圣):革车,古代作战用以载运辎重的一种兵车,也叫重车。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叫一乘。 带甲:甲,古代作战时穿的铠甲。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革车,就是重车。所以叫重车,是说它装载着千军万马的辎重。 卒十骑一重:这一句十一家注孙子作“率三万军”,现依孙子集校改。 炊家子:这里指做饭。 保固守衣装:保管看守被装。 厩(jiu就):马圈。 馈(kui愧):赠送,这里指运输。 内外:这里指前方和后方。 宾客:指当时各国的外交使节、谋士和说客之类的人物。 胶漆之材:古代的兵工原料,可制造甲胄、矢、弓、戟、?J 、予、橹等兵器。 车甲之奉:奉,供给、补充。车甲之奉,指武器装备的补充。 举:出动。 购赏:购,悬重价以求所得的一种特殊赏赐方式。购赏,即赏赐。 钝兵,钝,疲惫。钝兵,军队疲惫。 力屈:力量耗尽。 久暴师:暴,暴露。久暴师,指长期对外用兵。 殚(dan丹)货:殚,尽、竭。殚货,财物枯竭。 (21)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乘,趁。弊,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趁你危机时而出兵攻打。 (22)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速,用笨拙的方法迅速取胜。巧之久,弄巧的持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军事上只听说用笨拙的速决也能取胜,却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会得到什么好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在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双粮迎之也。)取用于国,在粮于敌,故军食在足也。(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役不再籍:籍,赋,古代按田亩进行征兵。役不再籍,兵员不做第二次征集。 粮不三载:粮秣不必运输三次。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J蔽橹,丘午大车,十去其六。(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财竭则急于丘役:急,难。丘,古代井田制度,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因此,一丘是十六井。丘役,每丘出马一匹,牛三头,这是当时人民向统治者每年定期缴纳的正赋。 兵不解:战争不结束。 罢马:罢,同“疲”。罢马,受伤和疲劳的战马。 甲胄(zhou昼)矢弩: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矢,箭。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发射的强弓。 戟?J 蔽橹: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J?J,通“盾”,一种防御武器。蔽,车两旁遮风尘的设备。橹,大盾,装置在车上,也是防护工具。 丘牛:一种大牛。 长毂(gu古)车:毂,车轴。长毂车,运载辎重的车。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曹操曰: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 ,吾秸也。秆,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 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钟:古时十斗为一斛(hu胡),六斛上斗为一钟。 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此句据曹操集?孙子注加。 禾藁(gao搞):禾秆。 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敌。)取敌之利者,货也。(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一之卒也。阵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国: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而更其旌旗,(曹操曰:与吾同也。)车杂而乘之,(曹操曰:不独任也。)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曹操曰:益己之强。) 威怒以致敌:威怒,盛怒。这句活的意思是,士兵盛怒而杀敌。 货:财物,这里指用财物奖赏士兵。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到军中来;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奋勇杀敌。 已:同“以”。 仆射:古代官名。 官:古代军队编制中的一个单位。 车杂而乘之:俘获的敌战车,派上自己的士卒和敌人夹杂乘坐。 卒善而养之:俘虏,要很好地对待。 益:增加、加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戢(ji及):控制。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司,主管,这里指决定、主宰。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原则,凡是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大军10万,(曹操说:弛车就是轻车,4匹马驾一辆车;革车就是重车,所以叫重车,是说这些车装载着全军的辎重。每辆重车由4匹马驾驶,10个骑士配备一辆。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被装,两个人养马,共5个人。十个步兵配备车辆重车,用大牛驾驶。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看守被装,共3个人。带甲10万,说的是士卒的人数。)从千里以外运送粮秣;(曹操说:越境千里。)那么,前方后方的开支,接待宾客的费用,兵工原料的供应,武器装备的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曹操说:赏赐还不包括在内。)正因如此,作战就要求速胜,时间拖延过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打城寨就会使力量耗尽,(曹操说:钝就是疲惫,屈就是力尽。)长期对外用兵,将使国家财政陷于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财物枯竭,那么各国就会乘机进犯。这时,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解除长期用兵所带来的后患。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用笨拙的速决也能取胜,却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会得到什么好处。(曹操说: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可以速胜。“未睹”,是说没有见过。)长期用兵作战反而对国家有利,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所以,不完全了解久战的害处,也就不能完全了解速胜的好处。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兵员不用再次征集,粮秣不必三次运送。(曹操说:籍和赋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第一次征兵就要能够取得胜利,不需要再回国征集进行补充。作战出发时,运送一次粮秣,以后便依靠在前线从敌人那里取得,用以补充自己。收兵回国,也不再从国内运粮来接应。)军资器材由国内补给,粮秣从敌人那里取得。这样,军队的物资供应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曹操说:武器装备由国内补给,粮食从敌人那里获得补充。) 国家之所以会因军队作战而贫穷,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因为在军队驻地附近,东西涨价,这样就使百姓财物枯竭。(曹操说:军队远行已出国境,靠近军队驻地的奸商贪财,都极力抬高物价,这样就使得百姓财物枯竭了。)财物枯竭,就难以负担沉重的赋税。力量耗尽,财物枯竭,国内人民家家贫困,百姓因战争而交纳的赋税,占去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曹操说:一丘是十六井。百姓的财物用尽而战争却不结束,人民就会因在原野上运粮秣而奔走得精疲和尽。所说的十去其七,就是指破费。)国家的军费开支,由于兵车的损坏,战马的疲病,武器装备的消耗,运输工具的损失,这些耗费要占去国家总经费的十分之六。(曹操说:丘牛说的是“丘赋”中征来的耕牛。大车就是长车轴的辎重车。) 所以,聪明的将帅务必要做到用敌人的粮秣补充自己。在战场上,吃敌人的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的二十钟;使用敌人的一石草料,相当于本国的二十石。(曹操说:六斜四斗为一钟。以千里运转来计算,二十钟粮食运到军中,也就还剩一钟。* ,是豆秸;杆,是禾杆。一石是120斤。远道运输的方法,要耗费20石才能得到一石。另一种说法是,* 音“忌”,就是豆子。70斤为一石。吃敌人的一种,相当于本国的20种;用敌人的一石,相当于本国的20石。这里是说远道运输所造成的浪费。) 士兵所以奋勇杀敌,靠的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曹操说:盛怒而杀敌。)要夺取敌人的军用物资,就要用财物奖赏士兵。(曹操说:军中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到军队中来;军中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奋勇作战。)听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10辆以上的,就要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曹操说:在车战中,凡能缴获敌人战10辆以上的,就赏赐他。不说赏赐那些在车战中得车十辆以上的,而说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人,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要明确表示赏赐那些夺得战车的士卒。车战的阵法:5辆车为一队,设仆射一人;十辆车为一官,设卒长一人;每10辆战车,有将吏两人。靠将吏指挥士卒去作战,所以特别强调说要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士卒,是要使他们直接得到将帅的恩惠。也有人说:派战车10辆以上的单位与敌人作战,只赏赐其中有功的,10辆以下,虽然一辆单独缴获战车,其余的9辆也都给予赏赐,目的是为了鼓励士卒奋勇杀敌。)然后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曹操说:与自己战车的旌旗相同。)让自己的士兵夹杂着乘坐。(曹操说:不要单独乘用。)对于俘虏,要很好地对待,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加强自己。(曹操说:加强自己的力量。) 所以用兵贵在速胜,不宜持久。(曹操说:拖延过久则不利。战争如同火一样,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烧了自己。) 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将帅,掌握着人民生死的命运,是决定国家安危的主宰。(曹操说:将帅贤明,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谋攻篇 在本篇中,孙子主要论述了如何运用谋攻,来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并把这看成是取得谋攻的关键。对此,毛泽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本篇还谈到了集中兵力和将帅如何用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孙子进步思想的具体表现。 曹操在注释中补充和发挥了孙子的谋攻思想,看到了军事实力对谋攻的直接关系。他认为只有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局面,给敌人必要的军事压力,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曹操说:要攻打敌人,必须先用智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战自屈,胜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全国为上:迫使敌人全国屈服为上策。 兴师:起兵。 距其城郭:距,近逼。城郭,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距其城郭,近逼敌人的城郭。 举国:全国。 军:和下文中的“旅”、“卒”、“伍”都是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军,12500百人。旅,500人,卒,100人。伍,5人。 未战而战:没有进行两军交锋的战斗。 胜善:胜,尽。胜善,最好。 屈人:使敌人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将合也。)其次伐兵,(曹操曰:兵形已成也。)下政攻城;(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政也。)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M?d,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己;(曹操曰:修,治也。橹,大?J也。?M?d者,?M床也;?d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者,踊士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伐谋:以计谋粉碎敌人的计淇,这里指从总的计谋上战胜敌人。 伐交:指在外交上战胜敌人。 将合:将要结盟。 伐兵:进攻敌人的军队。 下政攻城:十一家注孙子为“其下攻城”,现据孙子集校改。下文曹操注释中“攻之为下政也”一句,原文是“攻之为下攻也”,现据曹操集?孙子注改正。 ?M?d (fe wen坟温):古代一种专备攻城用的四辆战车。 距?(yin 音):积土成山叫?。距?,筑造高过敌人城墙的土山,用来侦察敌情和居高临下地攻击守敌。 机关:这里指古代作战时使用的能够运转活动的器械。 飞楼:古代一种攻城器械。 下胜其忿:不能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蚁附:象蚂蚁一样爬城。下文曹澡的注释中“如蚁之缘墙”与此同义。 拔:攻占、夺取。 缘:攀援。 毁:破坏,这里指征服。 久露师:长期用兵。 顿:通“钝”,挫折。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五则攻之,(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倍则分之,(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则能战之,(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少则能逃之,(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曹操曰:引兵避之也,)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等:相等。 均:相同。 “不用十也”四字据曹操集?孙子注补入。 下邳(pi批):东汉郡名,在今江苏省宿迁县东南。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公元198年,下邳一仗,被曹操削平。 三术:这里指三份,即五分之三的兵力。 正:一般的作战方式,这里指正面进攻。 奇:特殊的作战方式,这里指奇兵。 敌:相等、实力相当。 逃:逃匿,指隐蔽军情。 高壁坚垒:坚固的工事。 避:回避,这里指避免与敌人决战。 小敌之坚:弱小的军队不量力,只会硬拼死守。 当:通“挡”,抵挡。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辅隙则国必弱。(曹操曰:形见于外也。)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小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曹操曰:縻,御也。)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曹操曰:引,夺也。) 国:这里指国君。下旬“辅周则国必强”的“国”字指国家。 辅周:辅助得周密。 辅隙:隙,空、缺陷。辅隙,辅助得不周密。 患:危害。 縻(mi迷):牵制,与下文的“御”意思相同。 同:参与、干涉。 军容:指治理军队的方法。 国容,指治理国家的方法。 任:任用、指挥。 难:患难,这里指攻打。 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曹操曰:君臣同欲。)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曹操曰:此上五事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识:懂得。 同欲:愿望相同。 虞:准备。 进退惟时,无曰寡人:惟,以。寡人,古时皇帝、诸侯的谦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战时的前进与后退,要根据战机决定,不必请示国君。 殆(dai 代):危险,引申为失败。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使敌人全国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破它;(曹操说:起兵长驱直入,近逼敌人城郭,断绝敌人的内外联系,迫使它全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败它,而后才降服就差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司马法上说:“12500人是一个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500人是一个旅。)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说的是一旅以下至100人。)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说的是100人以下至5人。)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曹操说:没有进行两军交锋的战斗,敌人自己就屈服了,这样最好。)能做到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最高明的。(曹操说:还没有交战,敌人就自行屈服。) 因此最好是运用谋略来战胜敌人,(曹操说:敌人刚刚有发动战争的企图,这时击败它是比较容易的。)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曹操说:交,就是结成联盟。)再其次是用军事力量战胜敌人,(曹操说:交战的阵势已经形成。)最下策是攻城;(曹操说:敌人已将城外的粮草收藏起来,据城坚守,这时,再攻城是最不好的办法。)攻城的方法是在迫不得已时才采用的。修造大* 、战车,准备攻城器械,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构造攻城的工事,也得3个月才能完工。(曹操说:修,是制造。橹是大* 。* * 就是* 床,下边有四个轮子,士卒可以隐蔽在车中把它推到城下。具,是准备。器械是“机关”和攻守工具的总称,如飞楼云梯之类。距因是把土堆高,以便接近敌城。)如果将帅不能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城进攻,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曹操说:将帅急躁,不等攻城器械准备好,就驱使士兵爬城进攻,象蚂蚁爬墙一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征服敌人,而不用战争的手段;夺取敌人的城塞,却不需要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曹操说:毁灭敌国,而不必长期用兵。)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的军队就可以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这就是用谋略取胜的方法。(曹操说:不和敌人作战却能取得全面的胜利,无敌于天下却不必直接交战。) 作战的法则是,兵力10倍于敌就可以包围歼灭它,(曹操说:10倍于敌就围歼它,这是说在将帅智谋、勇力相等,士卒的战斗力相同的情况下应如此。如果故弱我强,就不用10倍的兵力。我用一倍的兵力包围下邳活捉了吕布,就是这个道理。)5倍于敌就可以进攻它,(曹操说:5倍于敌,则应用五分之三的兵力从正面攻击,五分之二的兵力做奇兵。)两倍于敌就可以分割敌人各个歼灭它,(曹操说:以二对一,则应用一半兵力进行一般正面攻击,一半兵力可以包围迂回。)如果故我双方势均力故,就要用一切办法战胜它,(曹操说:敌我兵力相等,善于用兵的人就应当设埋伏,用奇兵来战胜敌人。)兵力较少就可以采取防御的方法不和敌人决战,(曹操说:构造坚固的工事,不和敌人作战。)兵力显著劣势就要避免交战。(曹操说:主动退却,避开敌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和强敌硬拼,一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曹搂说:弱小的军队不能抵挡强大的敌军。)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将帅辅助得周密,国家就必然强盛。(曹操说:将帅辅助得周密,军情就不会泄露。)将帅辅助得不周密,国家就必然会衰弱。(曹操说:情况就会显露出来。)国君可能对军队危害的有三种情况:军队不可以进攻,却硬要它进攻;军队不可以撤退,却硬要它撤退;这就是牵制军队。(曹操说:縻,就是牵制。)不通晓军队的事务,却干涉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官兵迷惑。(曹操说:治理军队的方法不能用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能用来治理军队,“礼”是不可以用来治理军队的。)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却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官兵疑虑。(曹操说:使下边的将士不能理解君主的意图。)军队既迷惑而且疑虑,各国诸侯就会乘机来攻,这就容易把军队搞乱,自招失败。(曹操说:“引”,是夺取的意思。) 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凡是能看清情况,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可以胜利;懂得大部队和小部队如何指挥的,可以胜利;上下同心协力的,可以胜利;(曹操说:国君和人民愿望相同。)准备周到而且能利用敌人疏忽懈怠时机的,可以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从中干涉的,可以胜利。(曹操说:司马法上说:“战时的前进与后退,要根据战机来决定,没有必要再回来请求国君”。)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根据。(曹操说:“此五者”,是指以上五种情况。)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知彼只知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不知彼也不知己,每战必败。 形 篇 本篇论述的主要是军事实力方面的问题。 孙子和曹操认为,战争指导者不论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善于考察、处置军“形”,务求使自己立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捣蛋小孩受罚记800字13篇
- 六年级散文静待花开750字13篇
- 周期循环计算题目及答案
- 智慧树知道网课《电气控制技术与PLC》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曝气转刷合作协议书
- 2025《合同法》对商业谈判的影响
- 智慧树知道网课《大学英语(西安文理学院)》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企业长期供货合作协议
- 2025合同履行完毕确认函
- 2025年版食品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 2025年党建工作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度《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范本+附表
- 菲蜜丽培训课件
- 《校园安全指导》职业院校安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个案护理
- 一年级ABC英语字母读音教案
- 老年人多重用药管理
- 2025至2030中国场发射显示器(fed)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乙二醇(EG)行业供需状况与需求潜力分析报告
- 电网技术改造及检修工程定额和费用计算规定2020 年版答疑汇编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