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doc_第1页
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doc_第2页
陕北榆林的饮食风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拓跋、鲜卑、党项等上百个民族长期在这里征战、杂居、融合,因而,榆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格风味各异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传统的榆林饮食,在用料上,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法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溜、煨、煎、贴、氽、煽、炝、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不厌其烦,以求达到色、香、味、型俱全的境界。可以说,榆林的家庭主妇,个个都是烹饪大师;榆林居民,人人都是美食家;“食在榆林”,是对榆林饮食文化最中肯的评价。 榆林人待客的美食一般是:拼三鲜(也叫拼杂烩、大杂烩、海三鲜)、红烧肉、清炖羊肉、菠菜焖肉丝、红焖子、皮冻、猪肉氽兔子、茄夹子、米酒、面茶等。特别是拼三鲜,需包括海味在内的主料10余种,副料10余种,调料10余种,经30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五色(红、白、黄、绿、黑)俱全,五味调和百味香,实为美食中的上品。榆林的家常菜肴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霍辽饭、钱钱饭、粉浆饭、羊杂碎、糁子粉、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头脑汤、醪糟汤、黄花汤等。值得一提的是,1697年,清康熙皇帝征讨边疆叛匪,凯旋时路过榆林,品尝了榆林的菠菜烩豆腐后,留下了“清香白玉板(指豆腐),红嘴(菠菜根为红色)绿鹦哥”的佳句。而榆林家常饮食的另一大特色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榆林豆腐,以本地产优质大豆为原料,经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等8道工序,并采用清、凉、甘、甜,色度为0度,硬度仅为3至6度的优质泉水普惠泉的桃花水精制而成,含水量高达80左右,即鲜香绵嫩,又皮细膘灵,有骨有肉,极富弹性和韧性,具有8个明显的特点:黄、活、利、细、绵、嫩、韧、虚。具体表现为: 打开布包是黄的皮黄里白、金镶白玉; 整块豆腐是活的一造型完整、弹性灵活; 刀子一拉是利的刀切利落、滑而不涩; 茬口表面是细的茬口细白、含浆均匀; 抓在手里是绵的手感绵软、有骨有肉; 吃在嘴里是嫩的鲜嫩可口、味正醇香; 煮在锅里是韧的炒煮不碎、还原水份; 油炸出来是虚的油炸皮张、虚若蜂窝。 独具特色的地产豆腐,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百食不厌,是榆林地方的第一名菜,家家户户的饭桌上一天也少不了;用榆林豆腐制作的“豆腐宴”,是今日榆林的特色盛宴,因其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深受中外美食家的青睐。榆林城内各大小餐饮企业也纷纷推出“榆林特色”的菜品,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聘名厨、精选料,将“老榆林”饮食文化延展的淋漓尽至。榆林农村盛产山羊,其品质有“吃着中草药(俗称天草),喝着矿泉水(俗称天水),唱着信天游,扭着大秧歌”的说法而闻名天下。榆林先民用1只整羊和6副羊杂碎,即可烹制出有108道菜肴的全羊席,美名叫“羊道”。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巡边路过榆林时,榆林总兵戴钦用“羊道”招待,武宗品尝后高兴不已,乐而不归,在榆林上帝庙和凯歌楼上,一住就是3个多月,这也成为历史上在榆林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更有意思的是,武宗走的时候,将招待他“羊道”的戴总兵的女儿,带走了,纳为妃子(即榆林人常说的戴妃);同时也将“羊道”的技艺带到了京城,成为达宫贵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第一大盛宴。后来,满族人人主京城,建立起清政权,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的启发,精选天下名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的霸主地位,但“羊道”一直流布于世。解放前,北京城内以“羊道”闻名于世的名店盛宾楼,在榆林星明楼旁开设一个分店,于此,品尝“羊道”;20世纪30年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来榆时,也受到了井岳秀同样的礼遇。据了解,当时还有许多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富商巨贾,携带亲朋好友专程来榆,目的是为了品尝“羊道”,以求一饱口福,一解心馋。在榆林的风俗习惯中,有一大特色是:节日众多,号称“三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每一个(农历)节日,人们都会以不同的饮食方式来庆祝。如正月十二,传说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防以后老鼠践粮食,人们在这天不吃没有支掉皮的粮食制作的食品;正月二十三,是老君爷的生日,要吃擀杂面、拌疙瘩,即“牙痛疙瘩腿疼面”,吃了之后,老君爷会保佑当年牙不痛,腿不疼;二月二,龙抬头,男性均要剃头理发“揭龙盖”,好让龙王爷开始上工,祈求风调雨顺,晚上睡前吃点冷黄米馍,叫“咬蝇子”,吃了之后就不会受到蚊虫伤害;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头一天已做好的黄米摊黄、凉拌黑豆芽等;四月八,浴佛节,还吃摊黄,有“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之说法;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粽子的形状如“三角蝙蝠”,人称“三角四楼房,珍珠抱红娘,想吃红娘肉,解带脱衣裳。”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城内农人会拉上猪或羊到龙王庙上祭牲,祈求关公磨刀时多蘸些水,并化为雨水滋润庄稼,然后将祭牲品立即宰杀,众人分而食之,叫吃“贺雨牲”,民谚“凭龙王吃贺雨牲”,亦由此而来;六月初,羊壮麦熟,便有了“六月六,新白面馍馍煮羊肉”之节日,现在已改成了“六月六,茄子熬羊肉”了;六月十九佛诞节,以素食为主,主菜为西葫芦(或南瓜)炸豆腐,也叫“罗汉菜”,吃了此菜能和佛结缘,结下善缘;七月十五,祭鬼神节,要蒸面花祭鬼神,人吃了祭鬼神的祭品面花后,鬼神就不会前来打扰了;立秋日,吃秋豆饭(由10余种杂豆混合熬制而成的粥),以祝贺五谷丰登;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炸油糕,糕也叫寿糕,大人小孩吃了会高福高寿、步步高升的;十月一是鬼节,要给祖坟送“寒衣(纸糊衣装)”,家中要炒豆子,即炒寒气,希望祖辈都平安;冬至日,煮羊头羊蹄,也叫“熬冬”,熬热冬天,冬天就会太平;腊月初八吃焖饭,人们说了一年的话,也累了,该歇歇了,这天吃饭时不须说话,否则会导致多嘴多舌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节,要祭祀辛苦了一年的灶神,灶神也将上天给天神汇报一年来的工作,除夕夜才能回来,因而得用最好的菜肴祭供,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宅降吉祥”,以求得来年吉祥如意。另外,正月初六是小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七月初七七巧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等,这些节日,人们同样会备办不同的佳肴欢度的。 同时,榆林民间的礼节也特别的多,并集中体现在了餐桌上。仅以婚丧嫁娶为例,在丧事上,老人病故要吃伏三饭,近亲邀请亡者家属收泪饭,百天和周年结孝饭,老人亡故头年吃阴生饭等。在婚事上,女方邀请男方“婚事初谈”要吃见面饭,女方到男方家看家饭,婚事谈成送话定亲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