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1页
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2页
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3页
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药在脑病中的应用探讨摘要: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一类的药物,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特性。其在脑病的治疗中同样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文章以脑病常见病机风、火、痰、痰、虚、淤为切入点,对风药在临床治疗脑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风药;脑病;中风;眩晕;头痛;痉证;病证;厥证;脾胃论风药之名首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是指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葛根、川芎、藁本、荆芥等味薄气轻、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外感风邪功效的一类药物。风药的特性可以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现代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一是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另外是指能平息内风的一类药。长期的实践证明,风药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现结合病机对风药在中医脑病中的临床运用探讨如下。中医脑病包括中风、眩晕、头痛、痉证、痛证、厥证等,每种病的病机不同,但不离风、火、痰、虚、淤几方面。风药在每种病机的临床治疗中均能起到关键作用。1.风风邪致病分为外风、内风。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水等属外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属内风。内风和外风在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中合理选用风药,或祛散外风,或平熄内风,或通络熄风,均是治疗中医脑病的常用方法。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头痛中说:“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因此,在临床中无论外感或内伤头痛者,多伍以清扬疏散的风药,增效明显。风邪在眩晕的致病中亦是关键的病理因素,因此在眩晕的治疗中无论虚实外感,灵活运用风药,标本兼治。2.火火邪之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感者多是因为直接感受湿热邪气所致或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生郁热;内生者,常由脏腑功能失调而成,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以及“气有余便是火”是指内生之火,如肝郁不疏而化火,脾土伏火等。(素问六元正经大论云:“火郁发之”,已指出火郁的治法。风药具有辛散轻灵的特点,其清扬之性开宣汗道,因势利导,使郁火有泄越之机,透散之路,可加速火邪的散除,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故在临床脑病治疗中,针对火邪为患,加用风药,以宣发火郁,清散伏火,每可取效。同时,清热泻火与祛风发散药配伍,于寒凉清解中酌加数味风药,发散郁火而不改变方剂药性,朱丹溪所说“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药,必用温散”,可谓珠矶之言,清火、祛风两类药配伍,泻火而无寒凉遏邪之弊,散邪而无升焰助火之虞。二者合用,有相辅相成之妙。常用之药有荆芥、连翘、白芷、防风、薄荷、桔梗、柴胡、积壳等。3.痰或饮食不节,嗜肥甘厚味,或形盛气弱,或劳累过度,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热盛炼津为痰,均可使痰浊内生,阻滞经络发为中风、眩晕等脑病。故治疗应健脾化痰。脾属太阴湿土,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其气机活动的特点是“升清”,即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脾胃论曰:“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所以在健脾化痰之时,在方药中配伍风药,以顺应阳气升发之性,常可取效。经曰:“土得木而达”,生理上脾胃纳化饮食,升降相因,有赖于肝之疏泄,病理上肝病可以及脾,肝失疏泄,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另外脾病可以及肝,脾胃之实,可致土壅木郁;脾胃之虚可见土虚木乘。所以疏肝理脾是健运脾胃的重要环节,伍用风药亦可借风药之升散,应肝性之条达,以疏肝解郁。再则痰湿为病,湿盛则阳微,且痰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遏气机,风药多具宣通之性,能升发阳气,振奋气化,疏畅气机,所谓风能胜湿。所以,风药可升发脾阳,散除湿邪,发散郁火,对中气下陷、中焦湿滞、气机郁滞等都有独特功效。4.虚脑病多因虚而致病,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的不足为基本病机,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脏腑虚候为目,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方药治疗。治疗中若专以甘润滋补之品,不免奎遏气机反阻碍脾胃之气的升发。风药其性升浮,可燥湿行气,温运脾阳,升发阳气。在补益脾胃药中配以风药可增其益气养血之功,李东垣多次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升发阴阳之气”。风药还可配伍补肾益精之品亦可增效,意在鼓舞气化以收阳生阴长之功;且有助于运行药力,使滋腻之品无呆补之弊,少量风药与补肾药同用,亦不致有伤阴之虞。风药与补益类药物配伍不仅能够增加补益药的作用,还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其分经用药兰室秘藏头痛门云:“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临床中分经论治,效果明显。5.淤淤血是内科常见的病理产物,也是脑病中最常见的病机,临证根据不同的病因,适当配合理气、散寒、清热、凉血、泻火、益气、滋阴、温阳等法并灵活运用,而风药在血淤的治疗中亦起重要作用。风药具升、散、行、透等特性,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燥湿化痰、开郁理气的作用,可以疏通脏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运行,利于血脉通畅。因风药具宣散窜透之性,尤其是虫类风药擅疏通经络疲滞,所谓“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临证指南医案)。故可通利血脉,开启孔窍,达活血行瘀之效。同时因风药多具辛温之性,长于宣通阳气,振奋人体气化,使阳气通达而血流畅行,血瘀得除。因此,风药在血瘀证的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风药质轻味辛,药性升浮、善行,具有开泄腠理,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人侵之邪从表而解,祛除了引发血瘀的直接原因,故可恢复血行。对血瘀因外邪人侵者较为适宜。临床可根据辨证寒热之不同,分别选用辛温之麻黄、桂枝、细辛等,或选用辛凉之柴胡、薄荷、蝉蜕等。风药所具有的升、散、行、窜、动等多种特性,不仅善于宣畅气机,活跃气血运行,直接推动了血液运行而起活血之功,并且善于疏通血络,消除瘀滞,化解脉中瘀血而达化瘀之效,故起活血化瘀作用,药如白芷、桂枝、藁本、细辛、羌活、葛根、白蒺藜等。药理研究也表明,多数风药皆具有扩冠、扩张外周血管、降压、降血脂、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减轻血液粘滞,以及抗炎、抗凝、抗血栓形成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为风药活血奠定了坚实的药理学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