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一座沉寂的洪钟袁可嘉诗歌创作与理论研讨会综述2010年01月12日作者:龙扬志阅读: 167袁可嘉先生是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卓有成就的诗歌理论家和翻译家,也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的重要学者。袁可嘉晚年跟随女儿移居美国,2008年11月8日病逝于纽约。2009年10月31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教授主持,屠岸、张炯、谢冕、孙玉石、杨匡汉、叶廷芳、江枫、林莽、刘福春、刘士杰、王光明、李怡、段美乔、赵凌河、张桃洲、孙晓娅、童蔚、张立群、张松建、廖四平、北塔、阿毛、王芳、王士强等四十多位学者到会,围绕袁可嘉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讨。袁可嘉夫人程其芸和女儿袁晓敏特意从美国回来,专程参加了这一会议。一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已经联合举办过关于林庚、李瑛、牛汉、穆旦、绿原、郑敏、王辛笛、唐湜、邵燕祥、叶维廉、洛夫等著名诗人的研讨会,召开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既是诗歌中心按原计划进行的一部分,也是对离去不久的袁可嘉先生的追思和怀念。袁可嘉不仅是格高品清、胸怀宽广的诗人,还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致力于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发表评论,编选译品,为现当代诗歌研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对“九叶诗派”的形成和中外诗歌艺术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袁可嘉始终关注新诗发展路径和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新诗现代化的论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诗论家和诗人,他在新诗的现代性探索领域中,完善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体系,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确立了新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新诗现代主义创作尝试了新的方向和发展可能。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接下来致辞说,我们举行关于袁可嘉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既是为了缅怀这位前辈,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他的著作,使研究走向深入。张炯还简要回顾了袁可嘉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袁可嘉是“九叶诗派”中最有理论修养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现代派的权威学者之一,其诗歌创作和研究成就为文坛所公认。作为诗人,袁可嘉的作品数量不高,但正如赵敏俐教授说的“少而精致”,体现出“学者诗人”的特点。从1941年7月开始发表第一首诗开始,1946年至1948年成为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诗作主要发表于文艺复兴、文学杂志、新路周刊、中国新诗等刊物。相比于诗歌理论文章,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认为袁可嘉的诗歌成就被其理论的光辉所遮蔽,他的诗歌创作立意高远、意境空阔、诗味精美,而他的十四行诗和其他诗体作品,对于音乐性和形式美方面的讲究仍然可以为今天的新诗写作提供有效的参照。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言中说,袁可嘉对于诗歌形式方面的实践具有理论自觉性,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他的诗歌在诗节、诗行、节奏、韵律等方面非常讲究,从外在节奏到内在韵律,意图明确。屠岸饶有兴趣地用普通话和浙江方言分别进行朗诵,阐释诗歌的格律特征。他还指出,袁可嘉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上海、南京等这样一些作品,因此我们要将作品和他的理论联系起来,全面认识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意义。在1948年前后,泥土、新诗潮等刊物发表过对沈从文、袁可嘉、郑敏等诗人的批评,特别是袁可嘉在新路周刊发表诗三首之后,因北平一诗表达对傅作义的赞扬而使他受到激烈抨击。关于这一历史诗案,著名诗人邵燕祥对这组诗重新进行了详尽的政治解读。他说,虽然袁可嘉一介文人,从未投身于政治,更不曾置身于革命队伍,但他是一个原始语义上的爱国者,又因为朴素的人道情怀,渴望和平是不难理解的。袁可嘉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学生甚至整个文化教育界,已因不同政治态度而分化得壁垒分明,在袁可嘉看来,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怀疑和诅咒,透露了可怕的反智倾向。袁可嘉说傅作义是“将军里的将军”,就诗论诗,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比喻,来形容热爱北平文化和文化北平的人,能像傅作义守城一样坚守文化和理性;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傅作义自30年代以来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当得起这句颂词。因此,假如不做艺术的考量,袁可嘉作为一位醉心于学术且偏于知性的现代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良知,并且见微知著,实际对于后来发生的与反智、愚昧和迷信互为因果的浩劫发出了超前的预警。刘士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样对这首诗进行了细读,他认为这首诗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北平写成一个倾诉的对象,写出了诗人对曾经高扬科学民主精神的北平那种既爱又忧的心情,这在袁可嘉通常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的诗歌中是一个特殊的例外。刘士杰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当时心境,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从这里可以证明诗人对于现实的关注与介入。廖四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认为,袁可嘉的诗歌从战争与苦难、情爱、生命哲思等几方面展开,充分体现了“人的文学”所张扬的本体意义,因此它们重申了诗人对于生命尊严的基本立场,警惕“人民的文学”过度政治化而否定“人的文学”所包含的合理诉求,这一点实际上充分体现在袁可嘉整个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生命之中。二袁可嘉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围绕“新诗现代化”展开,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新诗史的重要地位,他的理论批评为研究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历史空间和话语空间提供了难得的视角,部分与会学者通过重读理论的方式对此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新诗现代化理论遮蔽的严肃思考重读袁可嘉我们的难题的发言中指出,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新诗现代化”理论来考察袁可嘉的诗歌观念,但是还有一些观点被这些主要的、支柱性的观点所淡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他认为,袁可嘉思考新诗现代化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是关于“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发展,是注重文学革新的观念、技术、操作层面的,因此也是更新鲜、更带整体性的问题。比如强调文学创造者主体重视、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区别,而坚守新文学和新诗的内在价值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理论生命的核心。孙玉石认为,袁可嘉40年代末对于中国新文学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他对于30年以来整个新文学带有根本性的文化反思,认为文化性超过了文学性,袁可嘉对这个文学弊病进行反思,也就是努力寻求文学回到自身特性和内在价值的根本途径,他的全部思考都从这里出发。孙玉石还分析了一则刊登在文学修养第1期“文学问答”栏的答袁可嘉君通信,从袁可嘉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他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就在思考关于中国新诗的发展与命运,这和他此后走上诗歌批评的道路具有必然关系。段美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关涉到民主国家建构的思考,应该放到抗战胜利后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去理解。她通过重读诗与民主对“民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民主文化并不是新诗现代化得以形成的客观原因,但它直接指向了新诗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揭示的是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所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袁可嘉提出“要辨别民主作为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的优劣”,“从民主的政治热到民主的文化热确实是我们当前必需的发展的途径”。段美乔认为,这种论述已经超出了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现实,而这种声音成为抗战以后民主文化建国讨论中诸多声音的一种。而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的发言则从“政治感伤性”进入到袁可嘉诗歌理论的逻辑起点,他认为袁可嘉对现代诗中“政治感伤性”的指责体现为对诗坛现状的忧虑与不满,强调的是诗歌自然、真实与深刻的表达。“政治感伤性”问题的提出,使袁可嘉的现代诗理论从一开始就触及到诗歌的政治文化意识及其属性式的问题。在深入新诗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观察与反思,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主张在疏离当时诗坛创作弊病的同时,更包含着一种将中国新诗的发展融入20世纪世界诗歌发展潮流的渴望。王芳(浙江工商大学)的发言从诗歌理论体系的“现代性追求”出发,认为袁可嘉诗学理论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做了现代性的探索,在艺术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立见解,维护了诗歌的艺术独立性,构筑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体系。赵凌河(辽宁大学文学院)在题为新文学诗歌理论的现代性综合建构重读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的发言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袁可嘉诗歌理论呈现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论新诗现代化代表了袁可嘉诗歌理论思考的全部成果,它表现出来的现代性意义既是历史发展顺序上的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诗歌30年历程的积累,又是横向时空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多种元素的交融和互补。此外,周晓秋从生成背景探讨了“新诗戏剧化”和新批评的关系,袁可嘉在接受艾略特关于戏剧化的理论之后进行了中国化改造,这对于提高诗歌语言技巧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三正如所有理论需要将其置入历史空间一样,时代变迁为重审新诗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点,部分学者的话题就是从这里展开。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对新诗现代化的论述我们今天还需要细加分析,因为到论新诗现代化一书出版之前,袁可嘉在40年代先后计划使用“新批评”、“戏剧主义”,但80年代还是替换成了“新诗现代化”,词语的变迁正好折射出一种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李怡指出,“现代化”在8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能袁可嘉在这方面有他自己的考虑,但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可能恰好遮蔽了对这个诗学理论复杂性的体会。如此命名再加上袁可嘉确实在西方文学上翻译、介绍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他诗歌理论方面的联系,而这可能会妨碍我们去完整而全面地理解袁可嘉自身的诗歌体系,实际上它建立在对中国新诗历史一种非常深切的认识基础上。张松建(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发言中说,袁可嘉的理论文章在概念体系等方面有完整性,非常有深度,逻辑分析严谨客观,语言表述清晰并富于条理,从中可以看出他同西方保持同步对话的关系。40年代后期大众化成为主流趋势,袁可嘉的批评正是由此展开,尤其对于感伤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关注的是诗歌语言秩序,着力塑造出一种反抒情的智性品格。毋庸讳言,袁可嘉当时的知识结构是西学占了决定性的优势,对于传统诗学研究不多,导致他缺乏一种文学史的眼光。张松建指出,1949年之后袁氏对于新诗现代化缺乏一种历史的反省,这不能完全归结于政治高压,主要是对于理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重视不太够。而在诗学与文化方面,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化,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认为,由于中国没有一种“无孔不入”的现代主义文化图景,所以他的新诗现代化方案是一种先锋的实验,缺乏一种大规模整体推进的效果,最后没有完成这个方案。在40年代后期的中国,政治穿透了文化,文艺是在高度政治化的空间中进退的,因此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论述,完全是一种纯文学的想象和规划。张松建指出,现代化的途径只规定了现代主义,而大众化被有意识地排斥在现代化方案之外,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龙扬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认为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主要原因在于时代难题挤占了文学发展空间,这是造成新诗现代化方案被冷落和被中断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个新诗现代化方案也存在自身的局限。首先,袁可嘉的理论来源是西方诗歌理论的移植,对于此种纯粹诗学理论的探讨,其知识谱系具有相对封闭性,学院色彩过于浓厚;其次,现代化思路并非单一的,而袁可嘉的现代化思路体现出对其他方案的排斥;再次,表明进步观念的现代化方案需要作品来示范,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存在距离;此外,新诗现代化中的西方因子如何与传统诗学相融合,是这份现代化方案面临的最大挑战。韦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从具体的诗学问题讨论新诗戏剧化,分别从“戏剧化”产生的直接动因和包涵的理论内涵出发梳理袁可嘉关于“戏剧化”的具体构想。作为思考新诗出路的一种现代解决方案,“戏剧化”的西学来源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达策略,而与传统诗学的“断裂”,则难以避免实践意义上的局限。此外,一些学者围绕当代诗歌发展讨论了袁可嘉诗歌理论的意义。霍俊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结合历史和现实对新诗戏剧化进行反思,他认为,在40年代的诗坛袁可嘉和其他的“九叶”诗人从理论和实践中倡导新诗戏剧化,无论是对于现实诗坛的意义,还是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建构都有非常重要和富有启示性的意义。而当新诗的戏剧化尤其是“叙事性”成为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的口号甚至是唯一圭臬的时候,诗人和评论者实际上已经忽略了袁可嘉当年的新诗戏剧化主张的时代意义和诗学价值,其结果是导致戏剧化对“抒情性”的排挤和放逐。这种由多重因素而出现的历史错位,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因此今天有必要正确认识和重估新诗的戏剧性。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复杂性”作为观照“新诗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并以此来检讨现代主义诗歌在建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他说,袁可嘉诗歌理论张扬着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其中包含异质因素呈现、不同声音之间对话的合法性,将事物的复杂性向诗歌全面敞开,这对于摒弃诗歌的简单、直接、粗暴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复杂性”一方面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表达的可能性,提高了艺术容量和艺术能力,另一方面使诗歌患上无节制的解构焦虑症,从而落入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渊薮。“复杂性”本身不是现代主义的本质规定,它包含了异质和多元的成分,同样包含了对“复杂”的否定,因此在“复杂性”的名义下,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必须充分理解袁可嘉当年提出“现实、象征、玄学”综合传统的出发点,尤其要考虑到诗歌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四袁可嘉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英美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他所翻译、编著的英美现代派作品对于80年代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产生的意义有目共睹。同时对袁可嘉在社科院工作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和知识分子操守,与会专家在发言中也有所涉及。谢冕说,袁可嘉从40年代开始就从事新诗创作和研究,鼓吹并推进中国新诗现代化工作,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向国内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派诗歌的潮流,除了从西方译入叶芝、彭斯、哈代、布莱克、米列等这些诗人的诗作外,他也做过许多汉译英的工作。袁可嘉是80年代介绍西方现代派最有力的一位,他以沉稳的作风、扎实的学风、低调的姿态全面推动西方诗歌译介。回顾80年代,袁可嘉是一位站在思想前沿的勇敢而睿智的诗人和学者。他编选的作品集和个人创作的理论作品,几乎就是现代主义的启蒙式作品。我们在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了解,就是袁可嘉提供的这些圣经式的文本,它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和整个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从80年代走过来的人都非常感谢袁可嘉所做的工作。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全面介绍了袁可嘉当年的存在意义,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文学研究也面临一个突破禁区的重要使命。在非常特殊的年代,不管是西方现代派还是古典派作品都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所有外国文学研究事业才重新开始。其中古典派文学的解禁问题不大,但是现代派文学可能情况不同。现代派文学又叫颓废派文学,从名称上来看,说到颓废派文学人们有点谈虎色变。老一辈学者缺乏勇气,新一辈学者则没有底气。既有勇气又有底气的就是袁可嘉,因此他扮演的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主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的袁可嘉、郑克鲁、董衡巽三人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袁可嘉。在袁可嘉撰写的长篇序言中,现代派的来龙去脉、社会背景、思想特征、艺术表现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同时他也没有回避诸如异化之类的敏感问题。所有这些,体现了袁可嘉作为一个学者的才能和勇气。江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当你老了这首由袁可嘉翻译的名诗作为记忆的起点,深情回顾了袁可嘉的为人处世风格,特别指出袁可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属于恪守良知和道义的典范。张炯在发言中提到,他与袁可嘉同在社科院工作期间,对袁可嘉为人谦和、治学严谨、生活节俭的印象非常深刻。改革开放之初,袁可嘉曾到美国当访问学者,那时候美国只提供他600美元的生活费,由于费用不足他只好睡了几个月的地板,刻苦如此,令人惊叹和敬佩。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对于“九叶派”诗人的历史形成做了回顾,他认为袁可嘉对于该流派的命名与最终确立做了具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贡献。袁可嘉对围绕在诗创造、中国新诗周围的一批诗人做了准确的概括,用词准确而谨慎。同时杨匡汉还针对“九叶派”反思了中国为何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与学派。在谈论袁可嘉当年的现代派文学研究时他说,在思想解放之初,学术研究环境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仍然有相当大的束缚力,像柳鸣九的萨特研究、叶廷芳的卡夫卡研究、袁可嘉的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都是被另眼看待甚至当成异端来对待,因此袁可嘉坚持推动新时期中国诗歌理论建设做了很多工作。诗探索在1980年创办的时候,关于西方诗歌的诸多问题都他请教过,而他都给了很中肯的回答。杨匡汉说,尽管袁可嘉先生走了,但他提出的很多诗学问题、文化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在这样的时刻想起袁可嘉,对于我们以后进行学术研究会有很大的启示,因为他是一座永远沉寂的洪钟。童蔚代表其母亲郑敏先生出席了会议,她在充满诗性的发言中说,“叶落归根”不是一个人的生命肉体回到故乡,而是一种文化中的归宿感。袁可嘉的诗性文字,将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母语中,他所从事的创作、评论、翻译的文化事业,他的贡献都是属于这片土地的,通过文化的根可以纵向渗入几千年,也横向吸纳西方文化,这一根旋转的轴,袁先生用一生的岁月来推动,因此时光的磨盘上承载着他对语言的深情。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阅读者眼中,这个磨盘上的精神食粮使一代人受到知识和思想的启蒙。这种特殊的根与轴的合力,创造了非凡的成绩,赢得了尊敬。袁可嘉夫人程其芸发表简要致辞,她说,袁可嘉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远隔重洋惦记着他的祖国,惦记着远方的诗朋文友,甚至连做梦都和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这个曾经令他盼望的研讨会虽然最终没有在有生之年等到,但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主持人吴思敬对此次会议做了简要总结,认为本次会议发掘了很多难得的历史细节,同时他也希望学术界借此机会展开深入而全面的反思和研究,将袁可嘉诗歌与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袁可嘉先生是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卓有成就的诗歌理论家和翻译家,也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研究的重要学者。袁可嘉晚年跟随女儿移居美国,2008年11月8日病逝于纽约。2009年10月31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教授主持,屠岸、张炯、谢冕、孙玉石、杨匡汉、叶廷芳、江枫、林莽、刘福春、刘士杰、王光明、李怡、段美乔、赵凌河、张桃洲、孙晓娅、童蔚、张立群、张松建、廖四平、北塔、阿毛、王芳、王士强等四十多位学者到会,围绕袁可嘉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讨。袁可嘉夫人程其芸和女儿袁晓敏特意从美国回来,专程参加了这一会议。一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已经联合举办过关于林庚、李瑛、牛汉、穆旦、绿原、郑敏、王辛笛、唐湜、邵燕祥、叶维廉、洛夫等著名诗人的研讨会,召开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既是诗歌中心按原计划进行的一部分,也是对离去不久的袁可嘉先生的追思和怀念。袁可嘉不仅是格高品清、胸怀宽广的诗人,还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致力于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发表评论,编选译品,为现当代诗歌研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对“九叶诗派”的形成和中外诗歌艺术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袁可嘉始终关注新诗发展路径和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新诗现代化的论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诗论家和诗人,他在新诗的现代性探索领域中,完善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体系,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确立了新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新诗现代主义创作尝试了新的方向和发展可能。张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接下来致辞说,我们举行关于袁可嘉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既是为了缅怀这位前辈,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他的著作,使研究走向深入。张炯还简要回顾了袁可嘉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袁可嘉是“九叶诗派”中最有理论修养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现代派的权威学者之一,其诗歌创作和研究成就为文坛所公认。作为诗人,袁可嘉的作品数量不高,但正如赵敏俐教授说的“少而精致”,体现出“学者诗人”的特点。从1941年7月开始发表第一首诗开始,1946年至1948年成为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诗作主要发表于文艺复兴、文学杂志、新路周刊、中国新诗等刊物。相比于诗歌理论文章,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认为袁可嘉的诗歌成就被其理论的光辉所遮蔽,他的诗歌创作立意高远、意境空阔、诗味精美,而他的十四行诗和其他诗体作品,对于音乐性和形式美方面的讲究仍然可以为今天的新诗写作提供有效的参照。屠岸(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言中说,袁可嘉对于诗歌形式方面的实践具有理论自觉性,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他的诗歌在诗节、诗行、节奏、韵律等方面非常讲究,从外在节奏到内在韵律,意图明确。屠岸饶有兴趣地用普通话和浙江方言分别进行朗诵,阐释诗歌的格律特征。他还指出,袁可嘉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上海、南京等这样一些作品,因此我们要将作品和他的理论联系起来,全面认识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意义。在1948年前后,泥土、新诗潮等刊物发表过对沈从文、袁可嘉、郑敏等诗人的批评,特别是袁可嘉在新路周刊发表诗三首之后,因北平一诗表达对傅作义的赞扬而使他受到激烈抨击。关于这一历史诗案,著名诗人邵燕祥对这组诗重新进行了详尽的政治解读。他说,虽然袁可嘉一介文人,从未投身于政治,更不曾置身于革命队伍,但他是一个原始语义上的爱国者,又因为朴素的人道情怀,渴望和平是不难理解的。袁可嘉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学生甚至整个文化教育界,已因不同政治态度而分化得壁垒分明,在袁可嘉看来,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怀疑和诅咒,透露了可怕的反智倾向。袁可嘉说傅作义是“将军里的将军”,就诗论诗,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比喻,来形容热爱北平文化和文化北平的人,能像傅作义守城一样坚守文化和理性;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傅作义自30年代以来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当得起这句颂词。因此,假如不做艺术的考量,袁可嘉作为一位醉心于学术且偏于知性的现代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良知,并且见微知著,实际对于后来发生的与反智、愚昧和迷信互为因果的浩劫发出了超前的预警。刘士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样对这首诗进行了细读,他认为这首诗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北平写成一个倾诉的对象,写出了诗人对曾经高扬科学民主精神的北平那种既爱又忧的心情,这在袁可嘉通常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的诗歌中是一个特殊的例外。刘士杰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当时心境,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从这里可以证明诗人对于现实的关注与介入。廖四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认为,袁可嘉的诗歌从战争与苦难、情爱、生命哲思等几方面展开,充分体现了“人的文学”所张扬的本体意义,因此它们重申了诗人对于生命尊严的基本立场,警惕“人民的文学”过度政治化而否定“人的文学”所包含的合理诉求,这一点实际上充分体现在袁可嘉整个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生命之中。二袁可嘉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围绕“新诗现代化”展开,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新诗史的重要地位,他的理论批评为研究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历史空间和话语空间提供了难得的视角,部分与会学者通过重读理论的方式对此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新诗现代化理论遮蔽的严肃思考重读袁可嘉我们的难题的发言中指出,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新诗现代化”理论来考察袁可嘉的诗歌观念,但是还有一些观点被这些主要的、支柱性的观点所淡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他认为,袁可嘉思考新诗现代化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是关于“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发展,是注重文学革新的观念、技术、操作层面的,因此也是更新鲜、更带整体性的问题。比如强调文学创造者主体重视、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区别,而坚守新文学和新诗的内在价值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理论生命的核心。孙玉石认为,袁可嘉40年代末对于中国新文学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他对于30年以来整个新文学带有根本性的文化反思,认为文化性超过了文学性,袁可嘉对这个文学弊病进行反思,也就是努力寻求文学回到自身特性和内在价值的根本途径,他的全部思考都从这里出发。孙玉石还分析了一则刊登在文学修养第1期“文学问答”栏的答袁可嘉君通信,从袁可嘉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他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就在思考关于中国新诗的发展与命运,这和他此后走上诗歌批评的道路具有必然关系。段美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关涉到民主国家建构的思考,应该放到抗战胜利后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去理解。她通过重读诗与民主对“民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民主文化并不是新诗现代化得以形成的客观原因,但它直接指向了新诗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揭示的是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所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袁可嘉提出“要辨别民主作为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的优劣”,“从民主的政治热到民主的文化热确实是我们当前必需的发展的途径”。段美乔认为,这种论述已经超出了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现实,而这种声音成为抗战以后民主文化建国讨论中诸多声音的一种。而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的发言则从“政治感伤性”进入到袁可嘉诗歌理论的逻辑起点,他认为袁可嘉对现代诗中“政治感伤性”的指责体现为对诗坛现状的忧虑与不满,强调的是诗歌自然、真实与深刻的表达。“政治感伤性”问题的提出,使袁可嘉的现代诗理论从一开始就触及到诗歌的政治文化意识及其属性式的问题。在深入新诗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观察与反思,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主张在疏离当时诗坛创作弊病的同时,更包含着一种将中国新诗的发展融入20世纪世界诗歌发展潮流的渴望。王芳(浙江工商大学)的发言从诗歌理论体系的“现代性追求”出发,认为袁可嘉诗学理论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做了现代性的探索,在艺术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立见解,维护了诗歌的艺术独立性,构筑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体系。赵凌河(辽宁大学文学院)在题为新文学诗歌理论的现代性综合建构重读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的发言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袁可嘉诗歌理论呈现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论新诗现代化代表了袁可嘉诗歌理论思考的全部成果,它表现出来的现代性意义既是历史发展顺序上的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诗歌30年历程的积累,又是横向时空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多种元素的交融和互补。此外,周晓秋从生成背景探讨了“新诗戏剧化”和新批评的关系,袁可嘉在接受艾略特关于戏剧化的理论之后进行了中国化改造,这对于提高诗歌语言技巧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三正如所有理论需要将其置入历史空间一样,时代变迁为重审新诗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点,部分学者的话题就是从这里展开。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对新诗现代化的论述我们今天还需要细加分析,因为到论新诗现代化一书出版之前,袁可嘉在40年代先后计划使用“新批评”、“戏剧主义”,但80年代还是替换成了“新诗现代化”,词语的变迁正好折射出一种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李怡指出,“现代化”在8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能袁可嘉在这方面有他自己的考虑,但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可能恰好遮蔽了对这个诗学理论复杂性的体会。如此命名再加上袁可嘉确实在西方文学上翻译、介绍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他诗歌理论方面的联系,而这可能会妨碍我们去完整而全面地理解袁可嘉自身的诗歌体系,实际上它建立在对中国新诗历史一种非常深切的认识基础上。张松建(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发言中说,袁可嘉的理论文章在概念体系等方面有完整性,非常有深度,逻辑分析严谨客观,语言表述清晰并富于条理,从中可以看出他同西方保持同步对话的关系。40年代后期大众化成为主流趋势,袁可嘉的批评正是由此展开,尤其对于感伤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关注的是诗歌语言秩序,着力塑造出一种反抒情的智性品格。毋庸讳言,袁可嘉当时的知识结构是西学占了决定性的优势,对于传统诗学研究不多,导致他缺乏一种文学史的眼光。张松建指出,1949年之后袁氏对于新诗现代化缺乏一种历史的反省,这不能完全归结于政治高压,主要是对于理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重视不太够。而在诗学与文化方面,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化,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认为,由于中国没有一种“无孔不入”的现代主义文化图景,所以他的新诗现代化方案是一种先锋的实验,缺乏一种大规模整体推进的效果,最后没有完成这个方案。在40年代后期的中国,政治穿透了文化,文艺是在高度政治化的空间中进退的,因此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论述,完全是一种纯文学的想象和规划。张松建指出,现代化的途径只规定了现代主义,而大众化被有意识地排斥在现代化方案之外,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龙扬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认为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主要原因在于时代难题挤占了文学发展空间,这是造成新诗现代化方案被冷落和被中断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个新诗现代化方案也存在自身的局限。首先,袁可嘉的理论来源是西方诗歌理论的移植,对于此种纯粹诗学理论的探讨,其知识谱系具有相对封闭性,学院色彩过于浓厚;其次,现代化思路并非单一的,而袁可嘉的现代化思路体现出对其他方案的排斥;再次,表明进步观念的现代化方案需要作品来示范,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存在距离;此外,新诗现代化中的西方因子如何与传统诗学相融合,是这份现代化方案面临的最大挑战。韦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从具体的诗学问题讨论新诗戏剧化,分别从“戏剧化”产生的直接动因和包涵的理论内涵出发梳理袁可嘉关于“戏剧化”的具体构想。作为思考新诗出路的一种现代解决方案,“戏剧化”的西学来源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达策略,而与传统诗学的“断裂”,则难以避免实践意义上的局限。此外,一些学者围绕当代诗歌发展讨论了袁可嘉诗歌理论的意义。霍俊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结合历史和现实对新诗戏剧化进行反思,他认为,在40年代的诗坛袁可嘉和其他的“九叶”诗人从理论和实践中倡导新诗戏剧化,无论是对于现实诗坛的意义,还是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建构都有非常重要和富有启示性的意义。而当新诗的戏剧化尤其是“叙事性”成为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的口号甚至是唯一圭臬的时候,诗人和评论者实际上已经忽略了袁可嘉当年的新诗戏剧化主张的时代意义和诗学价值,其结果是导致戏剧化对“抒情性”的排挤和放逐。这种由多重因素而出现的历史错位,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因此今天有必要正确认识和重估新诗的戏剧性。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复杂性”作为观照“新诗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并以此来检讨现代主义诗歌在建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他说,袁可嘉诗歌理论张扬着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其中包含异质因素呈现、不同声音之间对话的合法性,将事物的复杂性向诗歌全面敞开,这对于摒弃诗歌的简单、直接、粗暴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复杂性”一方面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表达的可能性,提高了艺术容量和艺术能力,另一方面使诗歌患上无节制的解构焦虑症,从而落入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渊薮。“复杂性”本身不是现代主义的本质规定,它包含了异质和多元的成分,同样包含了对“复杂”的否定,因此在“复杂性”的名义下,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必须充分理解袁可嘉当年提出“现实、象征、玄学”综合传统的出发点,尤其要考虑到诗歌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四袁可嘉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英美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他所翻译、编著的英美现代派作品对于80年代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产生的意义有目共睹。同时对袁可嘉在社科院工作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和知识分子操守,与会专家在发言中也有所涉及。谢冕说,袁可嘉从40年代开始就从事新诗创作和研究,鼓吹并推进中国新诗现代化工作,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向国内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派诗歌的潮流,除了从西方译入叶芝、彭斯、哈代、布莱克、米列等这些诗人的诗作外,他也做过许多汉译英的工作。袁可嘉是80年代介绍西方现代派最有力的一位,他以沉稳的作风、扎实的学风、低调的姿态全面推动西方诗歌译介。回顾80年代,袁可嘉是一位站在思想前沿的勇敢而睿智的诗人和学者。他编选的作品集和个人创作的理论作品,几乎就是现代主义的启蒙式作品。我们在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了解,就是袁可嘉提供的这些圣经式的文本,它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和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村委大楼出租合同范本
- 租赁螺旋钻机合同范本
- 火锅商铺转让合同范本
- 设施外包合同范本
- 男鞋生产合同范本
- 年产10万套人工驱雷电设备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山东建筑公司合同范本
- 铺面租赁拍卖合同范本
- 租人租车合同范本
- 花卉销售配送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协同办公软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颈椎病课件完整版
- 传染科专科护士培训
- 综合设计我的书包课件
- 《海洋遥感技术》课件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历年真题及答案(2024年11月-2025年5月)版
- 2024年度德国企业博士实习生招聘与雇佣合同3篇
- 华为-供应链管理课件
- 企业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模版(3篇)
- 【培训课件】商务礼仪培训
- 政府机关员工宿舍管理条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