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胶体分散系统-final.ppt_第1页
第八章 胶体分散系统-final.ppt_第2页
第八章 胶体分散系统-final.ppt_第3页
第八章 胶体分散系统-final.ppt_第4页
第八章 胶体分散系统-final.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胶体分散系统 1 溶胶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4 溶胶的光学性质 5 溶胶的电学性质 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7 乳状液 泡沫和气溶胶 基本内容 A 1861年 ThomasGraham提出的胶体 前言 1 胶体化学发展简史 2 胶体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B 40年后 韦曼的发现 起因 糖 无机盐等能结晶 胶体类Al OH 3 明胶等不能结晶 A 基本特性 B 由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光学 电学 动力学性质 C 基本特性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 变化规律 C 药物的稳定性 除易引起变质的有害胶体 注意溶胶的相互凝结 3 胶体化学同医药学的关系 A 杀菌 如果用蛋白银溶胶作杀菌剂 不但有强烈的杀菌功效 还能避免对肌体的刺激作用 B 防腐 将硝酸汞 明胶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制成胶态甘汞 就比甘汞粒粉具有较高的防腐作用 前言 分散系统的分类 分散系统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 分散相 非连续形式存在的被分散的物质 分类 分散介质 连续相形式存在的物质 第一节溶胶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内容 一 溶胶分类 二 溶胶的基本特性 一 溶胶分类 一 按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例如 云 牛奶 珍珠 一 溶胶分类 一 溶胶分类 二 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亲合力分类 胶体分散系 憎液溶胶 多分子聚集体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如 蛋白质 明胶 溶胶如金溶胶 硫化砷溶胶 亲液溶胶 缔合胶体 有相界面 s l两相 多相不稳定体系 无相界面单分子单相稳定体系 胶束溶液 二 溶胶的基本特性 溶胶是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状态 并非物质的本性 如 NaCl溶液 溶胶 这种特殊状态 有三个基本特征 1 特定分散度 2 多相性 s l两相 3 聚结不稳定性 1 100nm粒子小 A大 am大 G表面大 第二节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内容 一 溶胶的制备 二 溶胶净化 三 均匀分散胶体 四 纳米粒子和纳米技术 二种途径 一 溶胶的制备 溶胶的直径在1 100nm之间 1 分散法 2 凝聚法 一 溶胶的制备 研磨法 1 分散法 盘式胶体磨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 一 溶胶的制备 电弧法 先分散后凝聚 一 溶胶的制备 超声波分散法 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一 溶胶的制备 胶溶法 加入盐使已沉淀的物质重新转化为溶胶 胶溶剂 稳定剂 如钠的苯溶胶制备 钠 点击此处演示 物理凝聚法 一 溶胶的制备 2 凝聚法 化学凝聚法 如 水解反应制备Fe OH 3溶胶FeCl3 3H2O Fe OH 3 3HCl 一 溶胶的制备 凡能有沉淀析出的化学反应都可能用来制备相应溶胶 使溶解度骤变 如 松香在乙醇中 溶 点击此处演示 水中 不溶 溶胶 改变溶剂法 二 溶胶净化 1 渗析法 普通渗析 电渗析 二 溶胶净化 2 超过滤法 减压过滤 加压过滤 小分子电解质滤去 再用介质重新分散 溶胶1 100nm 净化 制备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三 均匀分散胶体 制备需满足的条件 1 暴发性成核 使速率r晶核形成 r晶体长大 2 同步长大 应用 1 验证基本理论 2 理想的标准材料 3 新材料 4 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5 制造特种陶瓷 四 纳米粒子和纳米技术 纳米粒子 尺度为1 100nm之间的粒子 1 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特性 1 小尺寸效应 2 表面效应 3 量子尺寸效应 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2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3 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溶胶的动力性质 内容 一 Brown运动 二 扩散和渗透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一 Brown运动 Brown运动 1 定性解释 布朗运动是由于介质分子 离子热运动撞击悬浮胶粒的结果 溶胶粒子在介质中无规则的运动 一 Brown运动 其关系 若在时间t内观察布朗运动位移 2 定量计算 r T 则Brown运动越明显 Einstein Brown运动公式 Brown运动平均位移的计算 该公式把粒子的位移与粒子的大小r T等联系起来 一 Brown运动 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此可求得溶胶粒子半径 与粒径r成反比 1 平均位移 粗粒 小到观测不到 粒子几乎静止不动 溶胶 真溶液 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运动 2 可以从已知半径r的离子的平均位移 计算L r很大 说明 二 扩散和渗透 在有浓度梯度时 溶胶粒子因热运动而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 1 扩散 二 扩散和渗透 水平方向浓度梯度 则扩散速度 与浓度梯度和AB截面积A成正比 设通过AB面的扩散量为n 斐克第一定律 表示扩散发生在浓度降低的方向 用公式表示为 D的物理意义 单位浓度梯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粒子量 二 扩散和渗透 mol s 1 扩散系数 面积 浓度梯度 0 而 0 二 扩散和渗透 该式把扩散系数与粒子半径联系在一起 表明 r T D 粒子越容易扩散 Einstein Brown运动位移方程 应用 胶粒 扩散实验测定 D r M 设在t时间内粒子的扩散距离为 则根据斐克第一定律可导出 二 扩散和渗透 2 渗透 1 定义 溶剂 水 分子通过半透膜 由纯溶剂进入溶液 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 的自发过程 二 扩散和渗透 2 渗透压力 渗透压 渗透压 p2 p1 将纯溶剂与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 为维持渗透平衡而需要给溶液施加的额外压力 渗透压 渗透压 p 二 扩散和渗透 3 渗透压力与浓度 温度的关系 4 反渗透 非电解质稀溶液 cRT 范特荷甫公式 c很小 很小 溶胶 cRT 施加外压 使溶剂分子从溶液一侧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 或稀溶液 一侧 5 溶胶的渗透压特征 一个溶胶粒子产生渗透压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分子 溶胶的渗透压至多只是原来溶液的几千分之一 溶胶的渗透压可随着其聚结的进行而逐渐减小 纯水向红萝卜内渗透 渗透原理被用来处理尿毒症 在人工肾里 病人的血液在玻璃软管 用作半透膜 循环 血液里的小分子废物向管外渗透 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 二 扩散和渗透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悬浮在液态介质中的密度比介质大的粒子受重力作用下沉的现象 沉降 粒子浓集扩散 粒子分散 粒子小 力场小 扩散粒子大或力场大 沉降扩散 沉降相当 平衡 沉降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1 重力沉降 平衡力 F沉 F阻 F沉 F重 F浮 V g V 0g F阻 6 r v 6 r v 沉降速度 沉降分析法 测v求粒径r 2 落球式粘度计 测r v求 重力沉降速度公式 粗分散体系的粒子 颗粒比较大 布朗运动很不明显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2 沉降平衡 如果粒径不太大时 平衡力 F沉 F扩 平衡浓度 高度分布公式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r 0 h2 h1 溶胶粒子在容器底部的浓度最大 随高度 浓度呈指数 则 c2 c1 即 c2 c1 1 三 重力沉降与沉降平衡 当c1 2c2时 h2 h1 1 2 粒子浓度降低一半时所需的高度 当r 0 此时 应用 可计算 或计算r r M h2 h1 1 2 第四节溶胶的光学性质 内容 一 溶胶的光散射现象 二 光散射定律 Reyleigh公式 三 溶胶的颜色 四 光学方法测定粒子大小 一 溶胶的光散射现象 光通过分散系统时基本现象 真溶液 粗分散 溶胶 透明 有色 补色 混浊 乳光 透射 吸收 反射 散射 吸收 取决于化学组成透射 粒径 波长散射 粒径 波长 一 溶胶的光散射现象 Tyndall效应 现象 暗室中光线通过溶胶时形成的 光柱 成因 二次光源 散射是溶胶特有的现象 电磁场作用 Fe OH 3溶胶 二 光散射定律 Reyleigh公式 2 I 3 I V 4 I与折光率差 n有关 1 浊度法测定溶胶的浓度 I1 I2 c1 c2 适用范围 r 1 20 从乳光强度分布确定粒度分布 尘粒测定仪 n I 当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时 站在与光线垂直方向的同学看到的光柱的颜色是淡蓝色 而站在入射光180度方向的同学看到的是橙红色 这是为什么 问题 二 光散射定律 Reyleigh公式 三 溶胶的颜色 吸收 与观察方向无关散射 与观察方向有关 若吸收很弱 主要表现为散射 如AgCl BaSO4溶胶 乳光若吸收较强 主要表现为其补色 如Au溶胶 红 As2S3溶胶 黄 粒子大小可改变吸收 散射相对比如Au溶胶高度分散时 吸收为主 红放置后粒子增大 散射为主 兰 四 光学方法测定粒子大小 1 超显微镜法 普通显微镜 明视野 分辩率10 7m 无法计数 方法 计数 每mL中粒子数n 称重 每mL中粒子重量m 计算 m n V 由此式计算r 2 激光散射法3 电镜 暗视野 观察散射光 一个粒子一个光点 可计数 用血球计数器 超显微镜 第五节溶胶的电学性质 内容 一 电动现象 二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四 电泳的测定 由于胶粒是带电的 会产生电动现象 一 电动现象 一 电动现象 1 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粒带负电 一 电动现象 分散介质带正电 2 电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分散介质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一 电动现象 在外加压力下 迫使分散介质流经相对静止的固体表面而产生的电势 电渗的逆过程 3 流动电势 一 电动现象 分散相粒子在沉降时 在沉降方向的两端产生的电势 电泳的逆现象 4 沉降电势 一 电动现象 1 电泳 胶粒在电场中定向移动 2 电渗 分散介质在电场中定向移动 3 流动电势 外力使介质移动 产生电场 4 沉降电势 外力使胶粒移动 产生电场 电动现象说明 溶胶质点与介质分别带电 在电场中发生移动 或移动时产生电场 总结 问题 贮油罐中通常要加入少量有机电解质 否则有爆炸得危险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输油管要接地 二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 吸附带电 非选择性吸附 选择性优先吸附 Fajans规则 难溶盐晶体的溶胶 优先吸附与其成分相同的离子 吸附介质中H OH 或其它 溶胶粒子通过吸附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 2 电离带电 硅酸溶胶H2SiO3 不同pH时 3 同晶置换 4 摩擦带电 粘土A13 或Si4 部分被Mg2 或Ca2 取代带负电 非水介质中无电离 质点与介质摩擦带电 碱性条件 酸性条件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1 平板双电层 Helmholtz模型 粒子表面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优点 理论上可解释电动现象 缺点 模型过于简单 表面电势 0 热力学电势 0是定值 与胶粒表面的吸附能力 溶胶种类有关 与介质中的电解质浓度无关 注意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反离子排布 符合Boltzman分布 吸附层和扩散层之间的分界面 电动电势 滑动面 2 扩散双电层 Gouy Chanman模型 0 吸附层 紧密层 扩散层 吸附层 扩散层 由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根据波耳兹曼定律 x处的电势 其中 1具有双电层厚度的物理意义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x 0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电势体现了粒子的有效电荷 其大小是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注意 0 扩散双电层模型的优点 提出了反离子的扩散状分布 区别了 0和 扩散双电层模型的缺点 未能给出 电势更为明确的物理意义 不能解释有些实验事实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3 吸附扩散双电层 Stern模型 定位离子 0 滑动面内离子 滑动面外离子 0 电势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胶团表面 胶核表面 Helmholtz层 吸附层 扩散层 胶团 胶团表面 电势 0 0 胶团结构 胶核 分散相物质大量分子 原子的聚集体胶粒 胶核 吸附层胶团 胶粒 扩散层 吸附层 胶核表面 粒子表面 Stern面 滑动面 胶团结构式 胶核 m n定位离子 n x 内反离子 x x外反离子 胶团结构 定位离子按Fajans规则确定 胶团结构 例1Fe OH 3溶胶 结构式 例2AgI溶胶 制备1 AgNO3 KI 过量 AgI KNO3 结构式 AgI m 制备2 AgNO3 过量 KI AgI KNO3 结构式 AgI m 制备 FeCl3 H2O Fe OH 3 H Cl Fe OH 3 部分 H FeO H2O Fe OH 3 m nFeO n x Cl x xCl nI n x K x xK 负溶胶 nAg n x NO3 x xNO3 正溶胶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Stern模型特点 1 赋予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 电势与电解质浓度有关c x 净余电荷 扩散层越厚 电势只是 电势的一部分a 稀溶液 电势近似等于 电势b 浓溶液 电势与 电势差别明显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2 解释了电解质对双电层电势的影响 外加电解质 反离子进入stern层结果 中和x 扩散层变薄 当 0胶粒不带电 等电状态不泳动 此时电泳 电渗速度为零 溶胶很容易聚沉 三 溶胶表面双电层理论 3 说明了高价反离子或同号大离子对双电层的影响 高价或大的反离子牢牢吸在胶核表面使 下降甚至改变符号 同号大离子 Vanderwaals力 0 热力学电势 由固体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是定值 与胶粒表面的吸附能力 溶胶种类有关 与介质中的电解质浓度无关 斯特恩电势 由Stern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电动电势 由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与电解质浓度有关 随电解质浓度增加而减小 电解质浓度越大 扩散层越薄 电势越小 小结 四 电泳的测定 2 电泳实验方法 界面移动电泳 观测溶胶界面在电场中的移动 显微电泳 显微镜下直接对粒子的运动进行测定 1 电泳速度求算电动电势 第六节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内容 一 胶体稳定性 二 溶胶的聚沉 一 胶体稳定性 稳定溶胶的因素 动力稳定性 Brown运动 扩散力作用粒径r 介质粘度 T 溶胶越稳定2 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x 扩散层越厚 扩散层的静电排斥力 溶胶稳定性 3 溶剂化的稳定作用水化膜斥力水化膜厚度 1 10nm 扩散双电层厚度 热力学不稳定 高分散度 比表面能大 有自发聚集倾向 聚沉 憎液溶胶中分散相微粒互相凝结 颗粒变大 进而发生沉淀的现象 加热 辐射或加入电解质等皆可导致溶胶的聚沉 三种溶胶聚沉 左 Al OH 3 中 Fe OH 3 右 Cu OH 2 二 溶胶的聚沉 二 溶胶的聚沉 电解质影响溶胶电性 溶胶对其十分敏感 适量电解质是溶胶稳定必要条件 适量定位离子使溶胶荷电而稳定 制备时不可净化过度 过多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 聚沉原因 反离子使x 压缩扩散层 使双电层变薄 水化膜弹性变弱 因而稳定性变差 当 0时胶粒呈电中性 最不稳定 1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聚沉值 M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以mol m 3表示 M 聚沉能力 二 溶胶的聚沉 经验规则 1 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反离子的价数 原因 反离子水化半径 越易靠近质点 聚沉能力 2 价数相同的反离子聚沉能力也有所不同 对于负溶胶 一价正电反离子的聚沉能力 H Cs Rb NH4 K Na Li 对于正溶胶 一价负电反离子的聚沉能力 F IO3 H2PO4 BrO3 Cl ClO3 Br I CNS 舒尔茨 哈迪规则 感胶离子序 二 溶胶的聚沉 4 有机化合物的离子 通常有强吸附能力 有很强的聚沉能力 5 不规则聚沉 在逐渐增加电解质浓度的过程中 溶胶发生聚沉 分散 再聚沉的现象 溶胶对高价反离子强烈吸附的结果 3 同号离子的稳定作用价数越高 r 稳定作用越强 同号离子进入吸附层 使 溶胶稳定 等体积的0 08mol LNaBr溶液和0 1mol L的AgNO3溶液混合制AgBr溶胶 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下述电解质溶液 其聚沉能力的大小次序如何 1 KCl 2 Na2SO4 3 MgSO4 4 Na3PO4 思考 解 4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