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doc_第1页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doc_第2页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doc_第3页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doc_第4页
16《游高粱桥记》(董晓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课 题: 游高梁桥记课 型: 比较探究上课日期: 2012年10月30日作者姓名: 董晓可课 时: 1单 位: 枣庄第二十三中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游高梁桥记(袁宏道)1课时【我的文本解读】北师版八年级上册在第三主题单元“临水骋怀”中,编入明朝著名“公安三袁”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我想编者的用意应是让我们去感受同一景致不同人描写的独到之处。这两篇文言文题目相同,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境竟大相径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把诵读和比较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诗文的妙处。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评价任务: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3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我的教学设计】一、课前序曲 师:我国文学史上“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轼是苏洵的哥哥;“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同学们,你还知道古代文学史上公安“三袁”吗?(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情再补充。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人。教师让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生平。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二听读正音,反复诵读。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2正音:教师指导学生正音。 鳞鬣(li) 窈窕(yotio) 几席(j) 缙绅(jn shn)趺坐(f) 痴禅者(chn) 筵中人(yn) 烟霾(mi) 喧嚣怒诟(xio gu) 了不相属(zh)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朗读节奏指导: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4指名读。教师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节奏。音量适中、语速得当。要投入感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三读懂读会,疏通文意【一读 】自学与积累。学生积累下列文言文词语。学生活动:先查找相关的资料,弄清词语的意思,然后识记。京师最胜地也。-优美的窈窕 -原意指体态优美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非甚不暇 -除非没有一点时间山色微岚 -山中升起薄薄的雾气喧嚣怒诟 -吵闹怒骂了不相属 -全不相关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活动: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边读标记不会的词语或句子。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指导,学生互相解答为主,实在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解决。(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二说】文当品读,把握情感赏析与品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预设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高粱桥景色的句子有哪些?2第一段中写到“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怎样理解这句话?【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高粱桥景色的优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1交代高粱桥的位置和两岸的景色,描绘了高粱桥的美景及旅游盛况。“描写美景的句子”: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2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揣摩其微妙之处。侧面烘托,通过“城中士女”和“缙绅士大夫”等表现来写此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更主要为了说明高粱桥景色的无比迷人米美丽。赏析与品读第二段: 学生诵读第二段优美的句子【把握情感】问题预设:1作者去游高粱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2作者袁宏道游玩时,看到“喧嚣怒诟的筵中人”有什么感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 讨论教师点拨明确:第1题: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作者的超凡脱俗、高雅情趣。 第2题:作者看到了与大自然美好景色不相符的“喧嚣怒诟”,心生厌恶之情,表达作者高雅的情趣。学生齐读第二段课文。【三比】比较不同 把握特色师指导语: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作者兄弟倆有时还是同去,描写的景致是一样的,描写的季节也是一样,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有所不同,但他们游毕的印象与心情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学生活动:探究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在表达感情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探究展示:游高梁桥记(袁宏道):感情上:通过描写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高雅情趣。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感情上:通过描写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厌恶。游高梁桥记(袁宏道):写法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这种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鲜明如画。游高梁桥记(袁中道):这篇文章把记叙、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本文与袁宏道的虽是写游高粱桥之作,但所所写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开头一段主要写是记叙,接下来细致描写了所遭遇的一场风暴,突出这次出游的狼狈之相。由此引发出了第三段中议论。四、教师总结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是同一个景致,同一种地方季节月份,却有不同观感和取舍,这是为什么?因为两人当时心情不一,一在表现高雅情趣;一在批判自己的“嗜进”之丑,因此观感,取舍不一。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样,当成好玩的景象,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沉醉于“山情水意”,表现了一种高雅情趣。袁中道游高梁桥记一反常人之道,只写煞风景之景;二是坦率直率,敢于自我批判。把春天写得比冬天还差劲,为了什么呢?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反衬。五【布置作业】1 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一段。2 做助学同步练习学习测评【板书设计】游高梁桥记袁宏道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第一段第二段 垂杨十里精蓝棋置 游人如织 【教学反思】亮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重视的诵读,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是一篇优美游记小品,直抒胸臆,先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把鱼鸟之飞翔和人物的往来,或者说,把世俗之人和鱼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