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沉睡的谷粒醒来.doc_第1页
2015.1.10沉睡的谷粒醒来.doc_第2页
2015.1.10沉睡的谷粒醒来.doc_第3页
2015.1.10沉睡的谷粒醒来.doc_第4页
2015.1.10沉睡的谷粒醒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1 101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沉睡的谷粒醒来舒 婷15文中先后两处写到朗诵致橡树及其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有何妙处?(4分)16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看,第8段的描写有何特点?作者描写这些场景的用意何在?(5分)17文章最后一段中“金黄谷粒”喻指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5分)18通观全文,试探究激发作者写作本文的因素有哪些。(8分)参考答案:15(4分)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现出作者对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汲取了中华传统文明营养的、本真质朴的诗歌的推崇(2分,“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汲取了中华传统文明营养、本真质朴”三者答出任二者记2分)和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1分)。16(5分)作者通过想象,(1分)依照时间顺序,绘形、绘声,将人物、动物、景物融为一体,简洁而生动地再现出河姆渡人原始质朴的生活图景。(2分)作者描写这些场景意在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分)和诗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古老文明的道理(1分)。17(5分)“金黄谷粒”喻指灿烂的中华文明。(1分)这一段通过设想,深刻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以及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2分)呼应文章题目,深化了主题。(2分)18(8分)一是中华传统文明亟待发掘、继承和弘扬(从“讳莫如深”一词的妙用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期待;(1分)二是在余姚古渡口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别开生面,这个诗歌朗诵会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背景,参加者有孩子、老师、大汉,诗歌有古典诗、现代诗,有本土的诗、外省的诗,还有汉子自己创作的诗,尤其是内容真实、本真、质朴,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有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的诗篇,让作者为之震撼;(3分)三是余姚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这里不仅藏龙卧虎,名贤辈出,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河姆渡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让作者十分崇拜。(3分)正是这些引发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与现代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则点燃了她写作的灵感。(1分)沉睡的谷粒醒来阅读答案1.从全文来说,题目中的“唱歌”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4分)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3.第段中写道:“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4分)4.第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心里活动。(6分)(1)大姐:(2)二姐:(3)我和妹妹:5.结尾写道:“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1.(4分)“歌唱”指: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2分)感情有: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2分)2.(4分)(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2分)(2)给家人带来快乐后的满足感。(2分)(答“给家人买回了鱼”,给1分)3.(4分)(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快乐;(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4.(6分)大姐: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想吃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5.(4分)观点(2分)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结合实际,阐述清楚。(2分)19、整体感知(3分) 下列对文奈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言六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0、情感体验(4分) 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休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人物具体表现心理状态大姐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二姐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我和妹妹绕着灶台打架父亲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21、语言品味(6分) (1)第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2分) (2)第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 】的意思(2分) (3)第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之中,“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2分) 答: 22、人物分析(3分) 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23、综合拓展(5分)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80字左右)【参考答案】 19、(3分)A(“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错。) 20、(4分) 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在灶台上做作业”) 目光随着蒸汽升高,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两者有一即可得分) 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 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亦可)(每项1分) 21、(6分) (1)2分)“目光越过一道道山粱”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等待父亲归来的焦急心情(1分);“裹挟着晚风”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全家生活奔波的艰难程度(1分),亦奠定与寒冷抗争的全文基本调1分);“逐渐清晰”,按照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动态地表现了父亲归来的情景(1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但给足2分为止。) (2)(2分)拟人(比拟),1分。我们几个孩子抢着(“贪婪”)吃鱼的情景,1分。(3)(2分)“寒冷”指困苦的生活(或困境),1分:“温暖”指获得用助、关爱(接受帮助、关爱时而产生的幸福感、快乐感),1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22、(3分)A勒劳 B、慈爱(爱子女) C、忘我或克己(奉狱) D、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答到三点得3分,多答不加、减分。 23、(5分)要点一:“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与挫拆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支持”,2分;要点二:为“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获取别人帮助的幸福”,1分;要点三:“并会主动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2分。1,A;2,在灶台上作作业,炖鱼的蒸汽升高,有别与平时的争斗变得矫揉造作故作娇嗔,心里掠起阵阵喜悦;3、“一道道山梁”,暗示出这里的交通并不方便,且可以由此想象到这里的生活水平应该不高,“逐渐清晰”又可以说明观望的人一直在看,表达了那种盼望的心情。4、在这个艰苦的家庭中,鱼的香味是没有办法阻挡的,而且就后文也可以看出,这家的人也是要吃鱼的,所以在鱼出锅的时候,难免会让孩子迫不及待,那些交叉的筷子想必就是孩子的着急的表现了。5、寒冷的比喻孤寡老人困难的境况和这家人送去的关怀所产生的温暖可以对比,就象雪中送炭。6、善良,勤劳7、当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点关怀会产生的很大的作用,它会给人们希望,温暖,力量。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1)不耻劳辱_(2)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_2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令彪之少子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D超乃顺风纵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按要求填空。(1)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_(成语)的性格(2)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_”有异曲同工之妙。10(1)耻:认为羞耻。 (2)然:通“燃”,燃烧。11B12(1)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里? (2)其余的人全都拿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13(1)智勇双全(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过了很长一段时问后,显宗(明帝)问班固:“你弟弟在做什么?”班固回答说:“替官员抄写文书,挣点钱奉养老母。”皇帝于是让班超做了兰台令史。十六年,他被派遣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城。班起到了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从属官员说:“难道没有觉察出广对待我们礼节疏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原因。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于是把西域的侍者召来,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西域侍者惊恐万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最好的办法,只有借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人就吓破胆了,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众人说:“好。”刚入夜,就带领着官兵直奔匈奴人的营地。正遇上大风呼啸,班超让十个人带着鼓藏到敌人住房的后面,跟他们约定说:“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其余的人全部带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班超于是顺风放火,房前屋后的人一齐击鼓呐喊。敌人惊吓得乱了营。班超亲手杀了三人,官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烧死。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震惊惧怕。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尔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节选自南朝宋 范晔班超传【注释】:久事笔研:以舞文弄墨为生。研,同“砚”。相者:算命的人。祭酒:先辈的意思。显宗,东汉明帝的庙号。除,任命。【翻译】: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做人有远大志向,不修饰小细节。然而他内心孝顺谨慎,在家中经常干辛劳的事,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有口才,而且广泛阅读。永平五年,兄长班固被朝廷征召做校书郎,班超与母亲跟随哥哥到洛阳去。家中贫困,经常被官府雇佣抄书籍来供养家中。长期劳累,曾经停下工作掷笔叹息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与谋略,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于边疆,来取得封侯的称号,怎么能一直从事在写字、磨墨中呢?”大家都笑他。班超说:“眼光短浅的人怎么知道壮士的志向呢?”本文收录有完整翻译,请点此查看。【阅读训练】:20.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不耻劳辱 ( ) (2)、尝辍业投笔叹曰 ( )(3)、久之,显宗问固( ) (4)、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_22.请结合选文中具体的语句,说说班超的性格特点。(2分)_【参考答案】:20.(4分)、对感到羞耻 、曾经 、凑足音节,无义 、用来21.(2分)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日久,非常辛苦。22.(2分)从“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可以看出他孝顺、不辞辛苦;从“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可以看出他胸怀大志。(答出一点即可)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释】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8.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答:。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8.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两点即可)9.“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长期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孤身一人,故地重游,再见荷花时即喜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