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doc_第1页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doc_第2页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doc_第3页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作者:迟浩宇摘 要: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关键词:四气五味:五苓散:配伍规律五苓散方源于伤寒论,可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诱发的疾患。对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上,相关文献仅简单利用“性味理论”及内经有关理论展开五苓散方内的性味研究,却鲜见以药量展开五苓散配伍规律研究。方剂性味配伍规律采取计算机量化研究模式已然成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热点,把中药方剂的信息数据赋予一定的数值,让其替代某种信息符号及文字,载录原始数据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对方剂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故此,下面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剖析。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与现代组方原则1.1 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五苓散由“猪苓去黑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配伍组成。清代柯琴所著伤寒来苏集指出:“猪苓色黑入肾,泽泻昧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柯琴采取药味、色、性合五脏的类推方法,对五苓散中各药的组方原则及组方规律进行了分析。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对五苓散的组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1.2现代组方原则分析 现代药理表明,桂枝具直接利水效用。动物实验验证“五苓散”可明显升高心钠素,尤其桂枝最为显著。白术呈现显著及持续利尿效用,其燥湿利水是经调控腹膜吸收的作用;五苓散利尿效用,高于任何单味药效用,对尿液具双相调节效用。由此可见,五苓散方是由5味作用和缓的“利水药”配伍,实现“温阳化气”、“布输津液”目的。五苓散方内具“温阳效用”药品除桂枝外,利水药品“猪苓”、“泽泻”、“茯苓”等也具温阳效用。现代研究显示,五苓散方最佳配伍比例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依次为1:1.67:2.67:1.66:2.17,和五苓散原方伤寒论用药的比例1:1.5:1.5:1.5:2.5基本相同。2 临床配伍组方主要环节“四性五味” 缪希雍指出药性由“性”与“味”组成,就“性”与“味”二者密不可分,经其组合方剂性味呈现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复杂的功效性。由“性、味”深刻阐释了各种药品功效各异的特征。药品“性”与“味”体现药品自身属性,提示药品的“主治功能”。由药品“性味”展开组方配伍为“中药复方配伍”主要依据。“中药复方配伍”为不同“性味”药品组合变化生成,“性味”配伍理论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相较更具实用性1。由四性五味的性味配伍理论角度,可更加明确“病”、“症”、“方”、“药”的对立关系,从而有助于诠释方剂疗效的安全性。“性味配伍”为方证相合的主要理论基础,亦为达成方证相合提升疗效的保障2。“中医治病”经“望、闻、问、切”合参诊断完成“辨证论治”全程,并通过辨证结果开处方。方即方剂,即依“君”、“臣”、“佐”、“使”展开配伍的“主治”及“适应症”具相应功效的组合药物。“方剂”为中医学所特有的内容,亦为“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药物配伍组成“方剂”,方内每味药品皆有其“性味”,“性与味”由不同角度体现药品的“性质”与“功能”,故此两者务必结合起来看3。“性味”为药品的特有属性,为“四性与五味”的总称,其由药品于机体中形成的药理效能而推断得来,为“药性理论”的关键组成因素,是阐述药品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性即为“四气”,意指药品4种“寒”、“热”、“温”、“凉”药性,于药性程度上分为“大寒”、“大热”、“微温”等,除去四气还有“平性”,此类药性“平和”,“寒、热”作用不明显、效用缓和。故此,四性应包含:“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尽管一些药品具“淡与涩”两味,可依旧习惯称之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药方论序内,成无己认为“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一物中,“气味”皆有;一药内,理性具备。 体现中药药性的“四性”与“五味”,为临床配伍方剂的重要因素。制方本着“君”、“臣”、“佐”、“使”原则,强调被选药品功效特性,药品“性味”配伍,则为中药制方另一原则。药品性能是通过“医疗实践”、“反复验证”得出的结果,药物多种功效作用的总结归纳,只有把“性”与“效”相结合,方可了解与掌握药品所有特征,进而准确地遣药组方。“性、效”相关性,为中药独特属性4。对中药“性、效”的当恰把握,促进临床合理处方用药,增进用药效能。3 组成五苓散方的药品性味特征3.1 组成五苓散方药品的“性、味”分析 五苓散方于伤寒论内的药品:“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白术十八铢(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依原方所注“性味”展开统计,我们很容易发现,方内茯苓、白术、猪苓“甘”味药出现3次,为最多;“辛、热”桂枝与泽泻“咸、酸”各出现一次,为最低;“平性药”白术、茯苓、猪苓则出现3次,初步认证“五苓散”方剂“味”主为“甘”,“性”主为“平”。3.2 五苓散方内药品量化标准 依中药性味数据多值量化规则,对五苓散方内药品“性、味”展开量化(见表1)。五味量化标准:含某味(1.0),同一味的微程度(0.7),中药一般(13)味药,依先后顺序,第1味数值不变,第2味由原数值减去0.2,第3味由数值减去和0.4,单独味数值的“淡与涩”,不依附“甘与酸”。表l 五苓散方药品的性味量化类别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性 平(0) 平(0) 寒(0.5) 平(0) 热(0.5)味1 甘(1) 甘(1) 酸(1) 甘(1) 甘(1)味2 咸(0.8) 味3剂量(%) 十八株(18.75) 十八株(18.75) 一两六株半(31.25) 十八株(18.75) 半两(12.50)注:方内“铢与两”换算,茯苓、猪苓、白术于原方内为十八株,换算为三分;泽泻与原方内一两六株半,换算为五分;桂枝于原方内为半两,换算为二分。 四性量化标准:大寒(1.0)、寒(0.5)、微寒(0.3)、凉(0.2);大热(1.0)、热(0.5)、温(0.3)和微温(0.2);平性(0)。 3.3 五苓散方“性味”量化原则 五苓散方“性味”量化原则参照蒋永光法5。 复方“性”,热性值以“正数”表示,寒性值以“负数”表示,首先分别把各药“性值”乘上其于方剂总剂量比率;“平性值”以“0”表示,只计算“平性药”剂量于全方总量的比率值;标注属“寒、热、平”性值的药各几味,及其占方总剂量的百分率。所有“寒、热”药的值“加减合计”所得即为复方的“性”。 复方“味”:给组方内药品的“味”分别赋值,以此值各药于组方总剂量的比率,把相同味值相加即为夏方“味”的药品组合,味值大者即为复方的“味”。3.4 五苓散方“性味”计算与表达 五苓散方性味的计算与表达仍参照蒋永光法6。 性:泽泻=0.531.25%=0.15625(寒性值);桂枝= 0.512.5%=0.0625(热性值),五苓散方性值为0.15625+0.0625=0.09375。味:茯苓甘= 118.75%=0.1875;猪苓甘= 118.75%=0.1875;白术甘=118.75% =0.1875;泽泻酸=131.25%=0.3125;泽泻咸=0.831.25%=0.25;桂枝辛=0.50.25%=0.125。五苓散甘味合计0.5635/3,辛味合计0.3125/1,咸味合计0.25/1,酸味合计0.125/1;依各味值的大小确定酸咸。通过量化五苓散方的“四性与五味”得出:五苓散方四性主要为“热性”,五味“甘、辛”为主。4 五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 五苓散方在治疗“水液代谢障碍”所诱发的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水液代谢异常,会诱发“痰饮水湿”的内停,而内停的“痰饮水湿”属“阴、寒”,中医指出:“治疗寒用热药,治疗热用寒药”。“痰饮水湿”的治疗应当用“阳药治”、用“热药治”。本研究经结合五苓散方内药品的“药量”,采取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五苓散方整体性味主要为“甘与辛”味,辛甘化阳,五苓散全方药品配伍呈“热性”,此和中医理论相符。结果表明,若采取现代数学、数据统计手段及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方剂药品的情味,进而解开方剂组方的根源,阐明组方与用药规律,将对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发挥积极影响。参考文献1 黄四海,刘丽君论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价值J中医杂志,2011 4(12): 165 - 167。2 胡波,蒋永光,刘娟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J辽宁中医杂志,2004 ,3l(10):822- 823。3 美春,乔延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