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副产物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pdf_第1页
代谢副产物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pdf_第2页
代谢副产物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pdf_第3页
代谢副产物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代谢副产物对 L 一 苏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冯志彬 徐庆阳 陈宁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天津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 3 0 0 2 2 2 摘要研究了L 苏氨酸的发酵过程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L 苏氨酸发酵液中的主要副 产物为乙酸 乳酸 撷氨酸 天冬氨酸 丙氨酸等 利用外源添加实验研究了各种代谢副产物对L 苏氨酸发酵的 影响 结果表明乙 酸浓度高于2 g L 乳酸浓度高于1 0 g L时对L 一 苏氮酸生产菌的生长和产酸有抑制作用 采 用提高溶解氧和菊萄糖限制性脉冲流加措施将乙酸 乳酸的浓度控制在0 5 g L以下 L 一 苏氨酸产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代谢副产物 L 一 苏氨酸 溶氧 乙酸 L 苏氨酸是人与动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氨基 酸 具有恢复体力 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 自身不能合 成 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在人和动物所需的8种限制 性氨基酸中 苏氨酸是仅次于蛋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的第 4 种氨基酸 在大多数植物蛋白饲料中 苏氨酸 是第 2 或第 3 限制性氨基酸 是重要的营养强化剂 另外 对抗溃疡 防辐射 对催眠 镇静等有较好效 果川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 苏氨酸是目 前主要的工 业生产方法 2 7 o L 苏氨酸生产菌在发酵产生L 一 苏氨 酸的同时还会生成乙酸 乳酸 领氨酸 丙氨酸 天冬 氨酸等代谢副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菌体生长及 L 苏氨酸产量 3 文中分析了各种代谢副产物对 L 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确定改善溶氧条件和葡萄糖限制 流加为控制乙酸 乳酸等有害代谢副产物的有效手 段 此外 将乙酸 乳酸的产生和溶氧参数进行关联 利用溶氧指标监控有害代谢产物的产生 建立高效生 产L 苏氨酸的发酵调控工艺 3 7 0C 以泡敌消泡 发酵到一定时间流加补料液 定 时取样测定各项参数 1 3 分析方法 菌体浓度测定 吸取样品菌液 用蒸馏水稀释 以 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采用 7 5 2 分光光度计于 1 c m 光程测定 D s o o n m 将发酵液离心洗涤 2 次 收集菌 泥 1 0 0 c 烘干至恒重 测定细菌干重 5 1 还原糖 采用 3 5 一 二硝基水杨酸法 有机酸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氨基酸含量 采用 E l i t e A A A氨基酸分析系统 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 1 I r 苏氮酸发酵过程分析 在 1 0 L自控发酵罐上进行补料分批发酵 每隔4 h 测定菌体生物量 L 一 苏氨酸产量和溶氧值等参数 结果如图 1 所示 一山 妙嘲潭州 050tJO 叱八22 1 为0 阴即阅叨2 0 更屏边 乙 妙翻戚橇告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及培养基 见参考文献 4 0 1 2 培养方法 种子培养 吸取适量无菌生理盐水于 1 支活化斜 面中 将所有菌悬液全部接人 5 L种子罐中 搅拌转 速3 0 0 7 0 0 r m i n 通过自 动流加氨水控制 p H在 7 0 培养温度3 7 0C 1 0 L罐发酵 按 1 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 1 0 L 发酵罐中 初始通风量 2 L m i n 搅拌转速 5 0 0 8 0 0 r m i n 通过自 动流加氨水控制 p H在 7 0 培养温度 0 4 8 1 22 8 3 2 3 6 4 0 一 L 苏氨酸 1 6 2 0 2 4 发酵时间 h 月 溶氧 卜 生物量 第一作者 硕士研究生 陈宁教授为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 0 0 6 1 1 1 7 图1 L 一 苏氨酸发酵过程曲线 由图 1 可知 L 一 苏氨酸发酵可分为 4 个阶段 前 6 h 主要为菌体生长阶段 菌体生长缓慢 对氧需求 较低 6 v 2 0 h 为菌体生长及产物合成阶段 菌体增 殖迅速 产物大量合成 溶氧急剧下降 在 1 8 h 左右 溶氧接近 点 2 0 h以后菌体增殖速度放慢 产物仍 继续合成 溶氧稳定在 5 左右 3 2 h 后溶氧值逐步 3 2 2 0 0 7 V o l 3 3 N o 6 T o t a l 2 3 4 口d 几b 八 6lU 乃JtIJ4njA工 9J 回升 表明菌体已处于衰亡期 呼吸作用不再旺盛 就整个发酵过程来看 菌体生长量不足 利用高 效液相和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发酵液中有机酸和 氨基酸副产物含量 结果如图2 所示 的人为添加浓度 表 1 乙酸添加方式 乙酸对L 一 苏氮酸发酵的影响 生物量L苏氨酸残糖 g L g L g L 发酵周期 h 一 乙酸 卜乳酸 一 奋 一 撷氨酸 卜丙氨酸 州 十天冬氨酸 不添加 O h 2 g L O h 5 g L 1 5 h 2 g L 1 5 h 5 g L 0 4 0 8 山6 1 5 1 0 1 2 81 6 发酵时间 2 2 2 乳酸的影响 分别在发酵初期和发酵 1 5 h 后向发酵培养基中 添加 5 g L和1 0 g L的乳酸 考察对菌体生长和 L 苏氨酸产量的影响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2 乳酸对L 一 苏氮酸发酵的影响 64q刁q一10 向 潭戈赢蒸军 q白 3 24山 乳酸添加方式 生物量 9 L L 一苏氨酸残糖 g L g L 发酵周期 h 卜日已J门二 内b内b月1内b 勺dgd勺d J 8 8 6 8 7 9 8 0 3 一 8 一9 6 一 内匕J任nnC八 八合od六乙勺d 9自几乙宁自Q自 图2 发酵副产物积累曲线 测定结果表明 乙酸 乳酸 撷氨酸 天冬氨酸 丙 氨酸为L 一 苏氨酸发酵液中的主要副产物 乙酸一般 在 2 种情况下产生 设备的供氧能力不足使工程菌的 呼吸受到限制或葡萄糖的摄入速率大于工程菌 T C A 循环的周转能力 在这 2 种情况下都会导致底物通 过乙酞磷酸途径转化为乙酸 3 由图2 可知 乙酸大 约在 1 6h开始积累 在 2 4 h达到最大值点 1 9 g L 2 4 h 后部分被菌体重新利用并有所下降 但利用水 平较低 结合图 1 乳酸和撷氨酸主要在供氧不足的 情况下产生 随着溶氧值的回升 乳酸可以被菌体重 新利用 撷氨酸浓度则不再增加 2 2 代谢副产物对L 一 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由图2 可知 乙酸 乳酸 撷氨酸 天冬氨酸 丙氨 酸在发酵液中达到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 9 g L 6 7 g L 3 2 g L 0 9 g L 2 3 g L 以此为基准设计 实验 分别考察实验条件对L 一 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2 2 1 乙酸的影响 分别在发酵初期和发酵 1 5h 后向发酵培养基中 添加2 g L和5 g L的乙酸 考察对菌体生长和L 一 苏 氨酸产量的影响 结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 乙 酸对L 一 苏氨酸的发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h 添加 较1 5 h 添加抑制作用为强 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 加强 添加量为2 g L 0 h 及 1 5 h 添加分别使L 一 苏 氨酸产量下降了1 7 7 和8 7 0 0 这可能是发酵初期 菌体浓度较低 生长较弱 对乙酸的耐受能力较差 0 h 添加5 g L的乙酸 生物量和L 一 苏氨酸产量分别只 有1 6 1 g L和6 3 2 g L 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 1 6 8 和2 7 9 0 o 另外发酵周期延长4 h 但在现实 生产中发酵初期设备提供的溶氧条件完全可以满足 菌体呼吸需要 故乙酸的生成量不会达到2 g L以上 不添加 O h 5 g L O h 1 0 g L 1 5 h 5 g L 1 5 h l O g L 1 0 3 7 0 由表 2 可知 相对于乙酸 乳酸对 L 一 苏氨酸生产 菌的影响不大 添加量在 5 g L左右时未见有明显 影响 如在发酵 1 5 h 时添加5 g L的乳酸 8 0 m i n 后 检测其浓度已降低至 0 5 6 g L 培养环境中溶氧值 妻1 0 0 0 说明乳酸在有氧情况下可作为碳源被菌体 正常利用 当添加量大于 1 0 g L时抑制作用较强 2 2 3 副产物氨基酸的影响 在发酵液中检测到的3种副产物氨基酸的量属 正常分泌范围 5 1 经验证对L 一 苏氨酸发酵无影响 但 提高培养环境的溶氧值可以降低撷氨酸的生成量 2 3 改善溶氧条件减少副产物生成 L 一 苏氨酸生产菌对氧需求旺盛 溶氧过低将会导 致生产菌的代谢异常并造成副产物的过量积累 其中 部分代谢副产物如乙酸 乳酸对 L 苏氨酸生产菌的 生长及目的产物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2 3 1 转速 5 对溶氧的影响 3 由图3 可知 转速越高溶氧效果越好 当转速为 7 0 0 r m i n 时 最低溶氧值可在 5 以上 但并不是搅 拌越高越好 过高的搅拌速度产生了很强的剪切力 对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并影响产物的合成 当转速 高于7 0 0 r m i n时 动耗加大但未见溶氧有明显的提 升 镜检发现有细胞碎片 另外由于部分细胞的破碎 内容物泄漏 造成发酵液粘稠 不利于溶氧条件的改 善 2 2 2 通气量对溶氧条件的影响 5 1 2 0 0 7 年第3 3 卷第6 期 总第2 3 4 期 3 3 1 oo 8 0 3 0 0 r mi n t 5 r mi n 一 泊尸7 0 h mi n 一 8 0 0 r mi n 2 4 葡萄糖限制流加减少副产物生成 当L 一 苏氨酸生产菌的比摄糖速率超过一定的临 界值时 即使供氧充足也会产生乙酸 这是因为葡萄 糖的摄人速率大于 T C A循环的周转能力而使中间 产物乙酞辅酶 A通过乙酞磷酸途径产生乙酸 控制 葡萄糖的流加速率可把菌体的比生长率和发酵液中 的葡萄糖浓度控制在一定的阀值内 避免乙酸的产 生 2 4 1 最佳葡萄糖维持浓度的确定 控制葡萄糖的摄人速率略低于或等于T C A循 环的周转能力 避免副产物乙酸的产生 发酵液中残 糖的维持浓度至关重要 分别维持发酵液中残糖浓 度在2 g L 5 g L 1 0 g L和1 5 g L 测定发酵高峰 期最低溶氧值及在最低溶氧时发酵液中乙酸浓度和 发酵结束时生物量和 L 一 苏氨酸的产量 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4 葡萄箱浓度对L 一 苏氮酸发酵的影响 阅如 索 屏胜 8 1 6 2 0 2 4 3 2 3 6联 发酵时间爪 图3 转速对溶氧的影响 由图4 可见 3 v v m为最佳通气量 1 仪 8 0 团4 j 李 屏边 0 8 1 6 2 0 2 4 3 2 4 0 发醉时间 h 残糖 g L L 一 苏氨酸 g L 1 生物量乙酸 图4 通气量对溶氧的影响 g L 1 g L 2 9 0 1 21 8 0 2 2 3 3 p H值的影响 L 一 苏氨酸生产菌生长的最适 p H为7 0 菌体呼 吸作用最为旺盛 6 1 调整p H略偏离最适值 放慢菌 体的生长速率及对氧的需求量 在发酵的高峰期亦可 获得较好的溶氧效果 试验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3 对L 苏氨酸发酵的影响 1 0 4 9 6 2 4 0 2 4 6 2 4 9 一 L 苏氨酸 9 L 3 生物量 9 L DOMI N 乙酸乳酸 g L 1 g L 由表3 可知 L 一 苏氨酸生产菌在 p H 7 时生物 量为2 4 3 g L 高于在其他 p H条件下获得的生物 量 p H 7 0 的培养环境适于菌体生长 前期菌体生 长速率较快 对氧需求最高 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 在 发酵高峰期溶氧值偏低 代谢发生异常 基质中的碳 代谢流流向对氧需求较低的代谢支路 如乙酸 乳酸 和撷氨酸的生成量较高 而乙酸 乳酸的过量积累会 抑制菌体苏氨酸合成酶系的活力 造成产酸水平不 高 在p H 6 5 的培养情况下生物量虽然略低但副产 物生成较少 L 一 苏氨酸产量反而偏高 这说明在溶氧 受限的情况下调低p H有利于L 一 苏氨酸发酵的正常 进行 L 一 苏氨酸生产菌在低的葡萄糖浓度下生长速率 受限 当有葡萄糖补人时 生产菌的比摄糖速率增加 比摄氧速率也随之增加 溶氧值相应降低 补料过后 随葡萄糖浓度的降低 生产菌的比摄糖率下降 溶氧 值升高 但如果葡萄糖浓度过高 L 一 苏氨酸生产菌的 摄糖速率超过 T C A循环的周转能力时 涌向 T C A 循环的代谢流向乙酞磷酸途径溢流而产生乙酸 摄氧 能力饱和 溶氧水平较低且不随补料而振荡 3 由表 4 可知 残糖浓度在2 g L时溶氧水平虽然较高且乙 酸生成量少 但L 一 苏氨酸生产菌处于饥饿状态 生物 量和L 一 苏氨酸产量偏低 残糖浓度高于 1 0 g L时 整体溶氧水平偏低 乙酸生成量多且溶氧不随葡萄糖 的补人而振荡变化 当残糖浓度控制在5 g L时 发 酵高峰期溶氧值可维持 2 0 左右浓度 并随葡萄糖 的补人呈现节律性振荡 振幅为5 左右 即1 5 0 o 镇 高峰期溶氧 2 5 o a 由此可见 维持 5 g L的残糖 浓度既可维持较高的溶氧水平减少副产物乙酸的生 成 又可以根据溶氧的振荡情况对残糖浓度进行预测 并及时调整补料速率 2 4 2 脉冲周期的确定 3 4 2 0 0 7 V o l 3 3 N o 6 T o t a l 2 3 4 在流加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微生物细胞的需要 补充葡萄糖等营养成分并控制适宜的浓度 从而显著 提高营养物及能量代谢的利用率 减少甚至消除副产 物的生成和积累 有效解决营养物质耗竭和代谢副产 物积累的矛盾 提高细胞培养的经济性川 残糖浓度 维持在较低水平时菌体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发酵液中 的糖份而处于饥饿状态 因而要求补料系统能够迅速 补人菌体消耗的糖分 本文采用脉冲方式补料 补料 液浓度为7 0 0 o 每次脉冲补人的糖液为1 m L 在 1 0 L 自 控发酵罐上进行补料分批发酵 确定脉冲流加的 控制周期 和乳酸所达到的最大浓度均低于0 5 g L 且能够很 快被菌体重新分解利用 表 5 三批补料分批发酵实验结果 批次 L 一 苏氨酸 g L 生物量 g L 发酵周期 h 1 1 0 1 1 2 3 2 3 8 L 4 33 6 538 3 1 1 8 2 5 6 3 7 3 结论 一2 5 s 脉冲 胡5 脉冲 r 9 0 s 脉冲 耳 654 刁21J0 一 二 已 卿铃暇越礼五 0 4 8 1 2 1 6 1 8 2 0 2 2 2 4 2 8 3 2 3 6 4 0 发酵时间爪 图5 脉冲周期对比产酸率的影响 由图5 可知 1 5 2 0 h 发酵高峰期 菌体快速增 殖 对氧需求旺盛 L 一 苏氨酸的平均比产酸率在整个 发酵过程中最高 耗糖耗碱速度较快 采用 2 5 s 的 脉冲周期 补人的糖量刚好满足菌体生长及产酸需 求 发酵液中残糖基本保持在 5 g L 当脉冲周期大 于2 5 s 补糖速率不能满足菌体需求 多次出现葡萄 糖耗竭现象 溶氧波动较大 2 0 2 6 h 菌体处于生长稳定期 增殖缓慢 摄入 的葡萄糖基本用于产酸 比耗糖速率及比产酸速率较 1 5 2 0 h已有所下降 采用 2 5 s 脉冲会出现糖过量 现象 取样检测乙酸含量较其他脉冲周期为高 4 0 s 脉冲对残糖 乙酸浓度控制较为理想 2 6 h 至发酵结束 菌体生长基本停止 产物合成 酶系活力衰退较快 耗糖速率进一步降低 9 0 s 左右 的脉冲周期较为合理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 在 1 0 L发酵罐上进行 3 批 补料分批发酵 实验条件为 转速 7 0 0 r m i n 通气量 为3 v v m 残糖浓度0 5 g L 初糖耗尽后进行脉冲流 加 1 4 2 0 h脉冲周期 2 5 s 2 0 2 6 h 脉冲周期4 0 s 2 6 h 至发酵结束脉冲周期 9 0 s 结果如表5 所示 由表5 可知 3 批发酵试验L 一 苏氨酸的产量均稳 定在 1 1 0 g L以上 最高产量可达 1 1 8 g L 生物量 较初始条件有很大提高 在培养过程中取样检测乙酸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 L 一 苏氨酸发酵液中的主要代谢副产物 结果表明 乙 酸 乳酸 撷氨酸 天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 2 研究了各副产物成分对 L 一 苏氨酸发酵的影 响 结果显示乙酸和乳酸浓度分别高于 2 g L和 1 0 g L时对L 一 苏氨酸生产菌存在抑制作用 3 分析了副产物生成的原因 发现溶氧和葡萄 糖浓度影响较大 通过调整发酵控制系统的转速和 通气量 降低发酵液的p H等措施提高了培养系统的 溶氧值 采用葡萄糖限制性脉冲流加方式使乙酸 乳 酸等有害副产物降低至极低的水平 解除了对发酵的 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D e b a b o v V G T h e t h r e o n i n e s t o r y J A d v B i o c h e m E n g B i o t e c h n o l 2 0 0 3 7 9 1 1 3 一1 3 6 Y a n g H o o n K I M J i n S e u n g P A R K J a e Y o n g C H O O P r o t e o mi c r e s p o n s e a n a l y s i s o f a t h r e o n i n e o v e r p r o d u c i n g m u t a n t o f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J B i o c h e m 2 0 0 4 3 8 1 8 2 3 一 8 2 9 郑志永 姚善径 应用溶氧反馈控制高密度培养大肠杆菌 过程中乙酸的产生 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 0 0 6 2 0 2 2 3 3 2 3 8 冯志彬 孙玉华 陈宁 等 碳源对 L 一 苏氨酸发酵的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 0 0 6 3 2 8 1 5 1 7 成霞 刘登如 陈坚 等 高产量 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发酵条 件优化 J 过程工程学报 2 0 0 6 6 5 8 1 3 Ma n Hy o L e e Ho n g We o n L e e J i n H o P a r k e t a l I m p r o v e d L T h r e o n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E s c h e r i c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