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pdf_第1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pdf_第2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pdf_第3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pdf_第4页
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栽培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是一个生产单位对作物生产的安排 包括种植作物的种类 面积比 例 田间配置等 2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 配置 熟制与间作 套种 轮 作和连作等种植方式的总称 是为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形成的一整套 种植方式 3 经济系数 也叫收获指数 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4 绿色食品 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 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 污染 无公害 安全 优质 营养型的食品 分为两个等级 即 A 级和 AA 级 5 作物的需水量 指作物蒸腾量和土壤蒸发量及渗漏量的总和 6 有机农业 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 农药 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 添加的生产体系 7 温光反应 在适当的温 光条件下 可以提早花芽分化 而不适宜的温光条件则会延迟 或阻碍花芽分化 这种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 8 有效积温 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温度而言 把大于生物学下限 小于生物学上限的 温度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 9 经济产量 指能够满足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作物产品的收获量 10 根外追肥 又称叶面追肥 是将速效化肥 水溶液肥料 生物活性物质的低浓度溶液和 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溶于水中 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上的一种施肥方法 其养分经叶面被吸收进入作物体内 11 水稻三性 感温性 感光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 12 感温阶段 某些低温 长日型作物的温光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即先以一定时间完成 对花芽分化的温度诱导 13 叶面积指数 指单株叶面积的单位面积株数之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 14 轮作 在同一快田地上 有顺序地轮换种子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5 基肥 也称底肥 是指播种前或称霸前的施肥 通常在耕翻前或耙地前施入土壤 二 填空 1 5 作物栽培的特点是指 和 实践性 综合性 地域性 季节性 连续性 商品性 2 3 粮食作物主要包括 和 禾谷类作物 豆类作物 薯类作物 3 3 经济作物主要包括 和 纤维类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嗜好作物 4 3 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多层次 多茬口 多作物复合种植 充分利用 及 资源的种植技术 空间 时间 光 热 肥 水 5 4 禾谷类作物的完全叶主要是由 等组成 叶鞘 叶舌 叶耳 叶片 6 2 农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从 到 所经历的天数 出苗 主产品成熟 7 3 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具有 和 三基点 最高 最适 最低 8 1 营养效率期指作物一生中 时期 肥料利用率最高 营养效果最好 对提高 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最大的 9 3 农产品的品质主要指 和 营养品质 加工品质 商业品质 10 3 作物产品品质指标主要指 和 生化指标 物理指标 信用品质指标 11 2 土壤耕作技术可分为 和 基本耕作 表土耕作 12 3 中耕的主要作用除了清除杂草以处 还能 等作用 破除土壤表面的板结层 保持土壤的良好物理状态 增加土壤的渗水性 13 2 肥料种类很多 按其化学万分可分为 和 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 14 5 优良的种子应具备以下标准 和 生活力强 粒大饱满 整齐度高 纯净度高 无病虫害 15 1 水稻秧田面积是每 15 亩本田面积需要秧田面积为 平方米 100 125 16 2 我省水稻秧田的播种时间一般为 苗棚内的地面温度达 以上开 始播种 4 月 10 日到 4 月 20 日 11 5 17 1 水稻选种的溶液可用比重为 的食盐水 即每 kg 水加食盐 kg 1 05 1 10 50 10 11 5 18 2 春播大豆区一般在 5 10 厘米处土层温度稳定达到 以上时即可播种 春玉米一般在 5 10 厘米处土层温度稳定达到 以上时即可播种 8 10 12 19 3 大豆的种子质量标准要求纯度大于 净度大于 发芽率大于 水分小于 99 98 95 13 5 20 2 玉米开花适宜的温度为 相对湿度为 22 28 65 80 21 1 顶凌播种春小麦的适宜播期在表土层解冻 cm 在此深度以下尚是未解冻的 冰凌层 即为顶凌播种的最佳时期 3 5 22 3 马铃薯的产量是由 和 构成的 每穴株数 每株块茎数 块茎重 23 3 马铃薯种薯切块以 g 为宜 每个切块有 芽眼 切块就在播前 d 进行 25 50 1 2 1 2 24 3 甜菜移栽以幼苗长出 片真叶 地表最低湿度在 以上 日平均气 温达到 时开始为宜 3 4 0 10 25 4 A 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 色 底色为 色 AA 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 为 色 底色为 色 白 绿 绿 白 26 5 水稻本田移栽后 要经过移植返青期 和 六个生育期 分蘖期 拔节孕穗期 抽穗开花期 乳熟期 黄熟期 三 选择题 1 小麦属于 A 谷类作物 B 豆类作物 C 纤维作物 D 油料作物 A 2 小麦春化阶段要求的首要条件是 A 高温条件 B 低温条件 C 高压条件 D 低压条件 B 3 春大豆播种一般在 5 10 厘米土层 稳定达到 A 4 B 6 C 8 D 10 C 4 水稻结实期追施的是 A 送嫁肥 B 分蘖肥 C 穗肥 D 粒肥 D 5 水稻插秧的高产期 A 5 月 1 日左右 B 5 月 5 日 5 月 15 日 C 5 月 15 日 5 月 25 日 D 5 月 25 日 6 月 5 日 C 6 根外追肥是 A 基肥 B 种肥 C 追肥 D 叶面肥 D 7 耕地的目的 A 改良土壤 B 增加土壤酸性 C 增加土壤碱性 D 抗旱保湿 D 8 深松的深度 A 10 20 厘米 B 10 30 厘米 C 30 60 厘米 D 60 90 厘米 C 9 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 A 0 3 厘米 B 3 5 厘米 C 5 7 厘米 D 7 10 厘米 B 10 秋施肥是 A 基肥 B 种肥 C 追肥 D 叶面肥 A 11 中耕的目的 A 松土除草 B 增加土壤酸性 C 增加土壤碱性 D 加深耕层 A 12 深施肥的深度 A 10 20 厘米 B 10 30 厘米 C 30 60 厘米 D 60 90 厘米 A 13 甜菜种子的播种深度 A 0 3 厘米 B 3 5 厘米 C 5 7 厘米 D 7 10 厘米 B 14 尿素必须在 才能保持不结块 A 常压下 B 高压下 C 密封下 D 常温下 C 15 旋耕的深度 A 5 10 厘米 B 10 15 厘米 C 15 20 厘米 D 20 25 厘米 A 四 判断对错 1 玉米是三碳作物 错 2 小麦是喜温作物 错 3 美国大豆产量最高 错 4 间作就是套作 错 5 大豆的根系是直根系 对 6 玉米是自花授粉 错 7 花生是油料作物 对 8 水稻经济系数 0 5 对 9 培育高光效的品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对 10 基肥就是追肥 错 11 种子消毒是预防和减轻作物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 12 水稻选种用液体比重选 对 13 点播又称点种 对 14 飞机不能播种 错 15 地膜可以提高地温 对 16 水稻具有感温性 对 17 小麦是长日照作物 对 18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 对 19 插秧越早 产量越高 错 20 小麦播在冰上 死在火上 对 21 全国春油菜比冬油菜面积大 错 22 绿色食品生产不用农药 不用化肥 错 23 玉米的根系是须根系 对 24 黑龙江种植的大豆大多是有限结荚习性 错 25 棉花要及时摘心 增加产量 对 26 大豆的含油量比油菜高 错 27 花生是根系结果 错 28 烟草属于烟草科 错 29 甜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错 30 甜菜块根越大 含糖量越高 错 五 简答 1 玉米去雄增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是去礁后可以节省一部分养料供雌穗发育 使子粒饱满 二是通风透光得到改善 增强了中上部叶片的光合能力 抽丝期提早 粒重增加 提早成熟 三是减轻螟虫危害 2 大豆的壮苗标准是什么 地上部幼茎粗 叶片厚 开度大 叶色鲜绿 地下部主根发达 侧根多 3 大豆的壮株标准是什么 根系发达 根瘤多 茎杆粗壮 节间短 分支多 群体长相整齐 4 玉米花粒期的管理目标是什么 防止茎叶早衰 保持绿叶面积 保证授粉 受精良好 促进子粒灌浆成熟 防止贪青晚 熟 实现粒多粒重 5 大豆的 垄三 栽培的技术要点 一是对土壤进行深松 分为垄体深松 垄沟深松和全方位深松 二是分层施肥 三是垄 上双条精量点播 6 纸筒育苗甜菜栽培在移栽时的注意事项 1 要定向栽苗 先栽大苗 后栽小苗 淘汰弱 病苗 2 移栽时 不折纸筒 不 伤根 纸筒上缘要与地平面一平 不能栽的太深或太浅 3 要栽直 栽正 栽全 防止漏 栽 4 移栽时 子叶的方向要与垄向垂直 5 坐水栽植时 要水渗后再土封埯 7 春小麦病 虫 草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做到防重于治 通过选用抗病 品种 轮作倒茬 培育壮苗 精耕细作等农业措施 利用灯光 颜色 毒饵诱杀 机械人工 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 选用低毒生物农药 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 有限度地施用部分化学合 成农药 结合施药配施叶面肥 以减少作业次数 节约能源 8 水稻育秧场地的选择 选好育苗地块 是 控灌水稻 育壮苗的重要环节 要选择地势高而平坦背风向阳 靠近 水源 土质肥沃 透水通气良好 保水保肥 底墒充足 灌排方便的旱田地块 要在秋天去 掉根茬 残株后 用人工或机械耕翻 10 厘米 整平耙碎 每 15 亩本田面积需纯绿色秧田面 积 100 125 平方米 9 玉米合理密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 根据玉米品种确定种植密度 2 根据地力 水肥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3 根据 播期确定种植密度 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10 简述水稻移栽前的准备工作 揭膜后 应及时用人工拔除苗床大草 追好送嫁肥 打药预防潜叶蝇 达到带肥 带药 下地的目的 11 耕地的目的 1 改善土壤结构 2 消灭杂草和害虫 3 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 农药等混合在 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 能够改良土壤 12 轮作的作用 1 能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2 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 3 改善土壤的理化形状 六 论述题 1 详述春小麦的施肥原则及方法 1 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做到测土施肥 遵循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基 肥为主 追肥为辅 因地制宜 看苗施肥的原则 做到有机肥和化肥 生物肥配合施用 氮 磷 钾 微量元素合理配比使用 提高肥料利用率 无机氮与有机氮之比不超过 1 1 无 机磷钾肥与有机磷钾肥之比不超过 2 1 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化肥施入量 增加有机肥投入量 以逐年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做到持续高产稳产 2 施肥方法 底肥 每公顷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 30 吨 结合翻地或耙地一次施入 一般 有机肥占总用氮量的 60 80 较好 种肥 每公顷施尿素 60 kg 磷酸二铵 90 kg 钾肥 30 kg 若土壤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 则可做为种肥适当施入微量元素 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追肥 在小麦 3 叶期 利用阴雨天每公顷追施尿素 100 kg 在小麦拔节 孕穗 灌浆期 结合防病 防虫 采用超低容喷雾 喷施小麦有机叶面肥 2 详述大豆 深 窄 密 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 提高光能利用率 首先是增加了叶面积 在开花和结荚期 窄行密植的叶面 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其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 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科所调 查统计 在结荚期窄行密植矮杆品系的叶面积指数超过了三垄栽培 尤其是每公顷 63 万株 密度的矮杆品系的叶面积指数表现更为突出 增加叶面积 持续较长时期的绿色面积是提高 光能利用的重要条件 也是大豆高产的关键 2 改善了光分布 由于窄行使植株分布得更均匀 克服了宽行的大行距 小株 距的植株分布不匀的不足 因而单株受光更均匀 也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干 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与叶面积指数 中上层叶面积比例和中上层光照强度均呈正相关 其中 与叶面积指数和中层叶片的比例和光照强度达到显著水平 证明光合面积增加和光分布合理 是窄行密植高产的重要生理原因 3 增加了单位面积根瘤数 根瘤重量 由于增加密度 单株的根瘤数和重量减 少 但是单位面积根瘤数在结荚期和鼓粒期均与密度呈正相关 根瘤鲜 干重除结荚期外也 与密度呈正相关趋势 4 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的干物质重量 随着密度增加 尽管单株的干鲜重下降 但群体的干鲜重在不发生严重倒伏的情形下 呈增加趋势 因此窄行密植由于增加了密度 就能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干物质产量 最后表现为增产 3 详述水稻旱育栽培秧田期的管理 1 出苗期 从播种到出苗为封闭期 此期要保温 保湿 这个时期棚内温度不得低 于 10 12 适宜温度是 25 30 最高温度不得超过 35 如果气温正常 7 9 天一叶 就能露尖 此期控制苗床水分不要过高 促种子根生长 此期如果发现床面有点片落干现象 就要及时用脚踩实即可 2 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 此期需 5 7 天 是一叶伸展期 鞘叶节根伸长 此期管理重 点是 地上控制 1 叶鞘高在 3 厘米以内 地下促发鞘叶节根伸长 适宜温度是 20 25 尽量少浇水 干处适当补水 此期应见绿就通风 一叶一心期应浇一次预防立枯病的农药 3 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 此期需 5 7 天 是二叶伸展期 地上要控制 1 叶至 2 叶的叶 耳间距 1 厘米 地下促发不完全叶节根生长 适宜温度是 20 24 早晨或晚间要观察秧 苗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