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2008-06-11 作者简介:褚大庆(1973- ),男,吉林九台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亚非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Vol.26 No.1Jan.2009浮生六记的现代意识褚大庆(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19世纪问世的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清代中后期的小说,在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即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这正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所在。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学史;现代意识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9)01-0050-05 一、自由意识1.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浮生六记最为读者所赞赏的,就是作者以“天然去雕饰”的幽雅笔调,描写家庭生活的甜蜜幸福和哀怨愁苦,尤其是对闺房生活的情趣、家庭生活的琐事和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真笃之情不加掩饰,刻画入微,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传统男女婚姻被视为两个大家庭(家族)的联姻,即所谓“结两姓之好”,核心是大家庭利益,因而谈婚论嫁首重“门当户对”,皆由家长做主议定,由媒人代为说媒,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尚有余地,才会顾及到男女双方的才貌性情等涉及当事人幸福的因素。然而明清两代各地普遍流行幼年议婚,所谓才貌性情多无从谈起,一般只委之于生辰八字的命卜而已,加之男女有别而无从交往,因而男女婚前多不相识,故常有婚后夫妇才发现性情不合而酿成家庭悲剧和人生痛苦。而沈复与芸娘的婚姻则不是这种正统模式。他们二人是舅表姐弟,芸长10个月,沈复自幼随母归宁,二人便是两小无嫌的玩伴。在少年沈复眼中,芸很聪慧但并不算漂亮,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但却“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复最早对芸萌生爱情,是由其才情所触发。芸虽未曾入塾读书,但自学而识字,并喜作诗文。沈复13岁时又来舅家,芸出所作诗句相示,沈复见其佳句而心动,“叹其才思隽秀”,遂“心注不能释”,即告其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母纳其言,遂与之订婚。半年后沈复又来芸家,芸与之谈诗论句,称沈复为“知己”,沈复则题字相赠,二人相谈甚得,两情相悦。因而沈复与芸可说是自由恋爱,经父母认可而结为夫妻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陈芸和沈复的婚前和婚后都有所表现。婚前,陈芸就能突破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敢于向心爱的人示爱。如沈复50随母归宁到舅家,夜里送堂姐出嫁,归来腹饥,仆人给他枣脯,他嫌甜腻,表姐芸早已准备了“暖粥并小菜”,正合他的口味。哪知芸藏粥是专为他吃的,因为事前她表兄曾问她要粥吃,她回答没有了。其细腻含蓄的感情于兹可见。沈复与芸自少年相恋,婚后更是恩爱如痴,历久而弥笃,日常生活中也往往情不自禁,不拘礼俗而时露于外。陈芸也不顾忌人言可畏,处处表现了对沈复的爱恋之情。新婚不久沈复之父令其至会稽幕府随侍“闻信之余,心甚怅然,恐芸之对人堕泪。而芸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是晚但觉神色稍异面已。临行,向余小语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所以沈复对他们23年的婚姻生活作了这样的结论:“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两人在追求甜蜜的爱情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勇气和某些现代的独特气质、内在潜藏的美。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2.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陈芸和沈复都富有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陈芸新婚不久,从书橱中看到西厢记,“不觉阅之忘倦”,直读至凌晨,称赞其“莫不愧才子之名”。西厢记是当时的禁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芸身上那种不受拘检的自由精神。陈芸还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水仙庙,观“花照”,虽然她在出门之前曾一度犹豫,考虑到“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但最后还是成行了。陈芸又曾“托言归宁”,瞒着家长陪沈复去吴江观赏太湖水天一色之景,一宽眼界,傍晚回到苏州万年桥下,夫妇二人又与船家女素云一起饮酒行令,嬉戏调笑。沈复夫妇居萧爽楼时,那些爱好文学和艺术的朋友们“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良辰美景,不放轻过”,“每出杖头钱,作竟日叙”,这样的生活是十分自由的。所以陈芸直至临死还不忘沧浪亭、萧爽楼时自由自在的时光,称为“真成烟火神仙矣”。沈复则称自己性格“且无拘束,不嫌放纵”,陪友人夏揖山去东海永泰沙收租,“更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随其兴之所至,真生平无拘之快游也,”沈复夫妇追求个性自由,对人性遭到束缚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沈复等人游绩溪石镜山,有盐商在此设宴,席间有肉馒头,一个小和尚“眈眈旁观”,沈复同情这个被禁食肉的小和尚,悄悄“授以四枚”。他还对受人凌辱的妓女满怀同情,用怜悯的笔调记下了妓女翠姑向他倾诉的迎新送旧之苦:“心不欢必强笑,酒不胜必强饮,身不快必强陪,喉不爽必强歌”,并对翠姑等人百般体贴和安慰。沈复夫妇不遗余力地追求精神自由,其审美趣味不同流俗,他们崇尚自然,赞赏的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之美。在唐代大诗人中,陈芸最推崇的是李白,认为“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姑射仙子的生活是逍遥自由的,陈芸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活泼的人格和自由活泼的诗风。在日常生活中,沈复夫妇处处以自然为美,为了求得案头瓶花逼真自然之效果,陈芸将绘画中的草虫之法移植到插花之中:“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制成之后“见者无不称绝”。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人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沈复自己宣称:“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 二、平等意识1.男女平等浮生六记内容上以夫妇日常生活为主,这是沈复重视女性生活情态的突出表现。在夫权社会中女性必须遵从“三从四德”,守“女诫”,她们没有独立自主生活的权力,仅是男性的附属物,男性是可以任意改变她们的生存状态的。男权话语是以男子中心主义为意识深层存在的。难能可贵的是,沈复跳出这个圈子,他把对妻子陈芸的深切眷念,化为写尽夫妻生活家庭琐事的笔墨文字,以备忘怀。他“怀抱健康和纯洁的感情去爱自己所爱的女性,尊重对方,追求彼此心灵的沟通与融合”,所以在对陈芸的态度上,他能够而且是首先把她作为女性,作为“人”来看待,给以超男权话语的机会与地位。对陈芸,沈复是赞赏有加。由读她的诗叹她才情隽秀,进而颂为“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最终称之为“闺中良友”。把自己用健康心态去爱一个女性的内容写成文字,加以追思,由此一端,就可以说沈复对女性地位是首先给予肯定的。沈复重视女性,说明作者已初步具有男女平51等的思想意识。封建社会往往是有婚姻而无爱情,女人也往往是男子传宗接代的工具。女人在男人的心目中就像可更换的衣裳那样,根本就没有平等的权利,更别提被当成朋友知己了。对于沈复而言,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具有现代气息。虽然在今天看来,浮生六记中仍有许多封建落后思想,如沈复对自己狎妓的沾沾自喜和芸娘甘愿为丈夫纳妾的过分大度。但总体而言,在沈复的笔下,芸始终是一个善解人意,和丈夫情投意合的妻子,并非仅仅只是丈夫的私有财产或者家庭传宗接代的工具。芸能有如此丰美充盈的人性,和沈复的教导劝化是分不开的,因为沈复并没有像一般的丈夫那样压抑妻子的天性,而是有着一双发现其资质的慧眼,并鼓励她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所以她才能在缝补绣织之时,和丈夫以及丈夫的朋友论诗谈文,常有过人妙语,却又一派天然,绝无矫揉造作,附庸风雅之嫌。2.阶级平等在沈复夫妇的身上,从来没有阶级的区分。他们都是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人。他们夫妇公然与身份低贱的船女、艺妓交往游玩,并坐共饮,致受人非议。陈芸甚至还与艺妓结拜姐妹,比如说芸娘私盟憨园。陈芸娘因爱憨园之“美而韵”,遂有替夫纳妾之念想,先与之结盟姊妹,再约定婚姻,以翡翠钏为信物。芸曰:“今日得见美丽韵者矣,顷已约憨园明日过我,当为子图之。”余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芸笑曰:“我自爱之,子姑待之。”1(P19-20)从陈芸的角度上看,从来没有排斥憨园这类地位低下的群体,而是把她纳入平等地位对待。和船家女素云彻夜喝酒更是能体现沈复夫妇的那种平等的意识。 三、独立意识1.对封建家庭制度的反抗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崇祖为特征的宗法文化,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父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主轴和典范,父子轴关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在整个社会政治脉络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社会结构模式与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特别是夫妻之间,总是尽量地避免或隐蔽。在大庭广众或父母等长辈面前,绝不可以表现出夫妻间的亲密行为,愈是冷淡愈是显得有礼有节”,甚至要表现如不甚相识的陌生人一样,陈寅恪先生曾精辟地分析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载于篇章,唯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浮生六记序,由于其灵慧率性而不甘凡俗,以致上受委屈于公婆,下受限制于小叔,结果“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厄运接二连三向她袭来。公公要她代婆婆写家书,因家中“偶有闲言”,婆婆“疑其述事不当,仍不令代笔”。公公见来信非陈芸手笔,便认为是陈芸“不屑代笔”,但她“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而未去申辩原因。此后在为公公娶妾一事上,陈芸再次得罪公婆,其实此事与陈芸毫不相干。事实的真相是公公在同僚面前发牢骚说儿辈不能“仰体亲意”,没有给他从家乡觅一个“语音相合”的“起居服役之人”,沈复得知后密札告芸,陈芸请媒婆物色了一个姚姓女子,因不知能否成功而未及察告婆婆。后来婆婆发现常来家中找陈芸的姚姓女竟成了丈夫的小妾,于是便迁怒于陈芸。后公公在扬州生病,婆婆就认为“病皆娶妾而起”,又因陈芸在信中告之于丈夫用了“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之语,而信被公公私拆,公公对信中“令堂”、“老人”二词大为不满;芸娘给丈夫的信中还谈起了沈复之弟启堂向邻妇借债,请陈芸作保后又赖账不还之事,沈父询问启堂,启堂一口抵赖,佯称不知,沈父盛怒,一封家书将陈芸斥逐。两年之后,沈父逐渐知道事情始末,才让陈芸回家中居住。但数年之后,沈复、陈芸又第二次被斥逐,而这次被逐同样出之于沈父的误解和粗暴。陈芸病重,昔日盟姐派人前来探望,沈父误以为是妓女派来之人,不由陈芸分辩即给她加上“不守闺训,结盟娟妓”的罪名;沈复为友人作保向放债者借钱,友人竟挟资远遁,债主“咆哮于门”,沈父认为有玷门户,斥责沈复“不思习上,滥伍小人”,限令沈复和陈芸三日以内离开家门,若不离家就去告他们怜逆父母。在浮生六记中,作者反复探讨了造成自己与陈芸人生悲剧的原因。陈芸对女儿说:“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陈芸死前对沈复说,52是由于自己追求神仙一般的悠游生活,“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沈复也说是由于自己“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沈复在写到陈芸之死时,曾尖锐地提出陈芸“疾病颠连,赍恨以殁,谁致之耶?”的问题,事实上小说的具体描写已解答了这一问题,陈芸的香消玉陨与她两次被逐有关。小说虽不一定敢公然批判封建家长制,但在委婉而客观的描述中显示了封建家长的冷酷和粗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子不言父过”的伦理教条,正如俞平伯所说:“大多数的家庭的机能,只是穿衣、吃饭、生小孩子,以外便是你我相倾轧,明的为争夺,暗的为嫉妒是表现无量数惊涛骇浪相冲击中的一个微波的银痕而已”3“虽无反抗家庭之意,而其态度行为已处处流露于篇中。”42.追求人格独立陈芸性情柔和,静于生活,静于自取所爱,她崇尚人格的独立,生活的淡泊宁静,追求真性情的志趣是她的生活态度。这虽非标新立异,倒也实在是别有一番雅致,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印象。淳朴恬适、自甘淡然的生活是潜藏在陈芸心中的一个美丽的世界,是她追求不舍的境地,也是她追求淡泊人格的直接表现。他们共读于我取轩,赏月于沧浪亭,极尽淡泊的生活情态,爱恋之形也难以备述。沧浪之游让陈芸极大地抒发了个人的性情,从而念念不忘,随后不久,夫妇二人又避暑金母桥东,在那儿陈芸喜极而言:“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1(P15)陈芸认为,自耕自织,“布衣菜饭”便可乐终生,这是一种胜似神仙般怡然自乐的生活。在这种真性情的生活中,什么功名利禄、仕途经济顿时黯然失色。陈芸追求淡泊的人格魅力,更突出表现在她的安贫乐道。无论是乡居姑苏城内,还是漂泊流寓扬州异乡,她与沈复的婚姻生活一直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发生危机,成为了真正的患难夫妻。陈芸因有背闺训“盟妓”一事被逐出家门,沈复又因代人作保上当受骗而陷入债务之中,四处流浪躲避债务,二人生活陷入困顿,这时陈芸并未抽身退出,却在病中甘冒晓寒陪同丈夫避走他乡。客居扬州时入不敷出,生活窘迫,陈芸“始犹百计代余筹划,强颜慰藉,未尝稍涉怨尤”,她不仅抛弃了依附于夫权而生的传统女性观念,而且帮助丈夫筹划生计,可以说这时她在追求真挚平等的爱情生活之外,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生活思想。这既是传统的女性美德,却又一反原本那种生存状态中的女性懦弱的缺憾,从而走上了生活的独立。 四、自主意识1.对知识的渴求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她喜读书,通吟咏,成就了无师自通的才学。封建时代不识字的女子比比皆是,儒家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芸能够识字读书吟诗,靠的是年纪老大后的艰苦自学。据她不顾新婚辛劳,令人惊诧地在新婚第三日挑灯夜观西厢一段情事,可以推测:由于自小习诵长恨歌,令她感受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内心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领略更多文学作品魅力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促使她孜孜于识字、吟诗,并能够抛弃那些陈腐观念,大胆展示其才学,每遇良辰美景便与丈夫享受联吟赏文之乐。新婚之年的炎夏,二人居沧浪亭畔,每日面对幽丽之景论古析文,品月评花,诗酒流连,“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七月望日二人“见隔岸荧光明灭万点,疏织于柳堤蓼渚间”,顿兴联句之想,因文思跳荡,竟使“两联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联句使她们的婚姻生活充满欢乐。当二人为寻野趣,赁屋小住于“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之地,于柳阴深处钓罢归来,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便是自然而然之举,不期然中又收获得意佳句一联:“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联吟不但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做诗之情趣,更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谱出了古代婚姻的新篇章。即使陈芸对知识的追求是以封建社会的“知书达理”为终极目标,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女流,并不能像男子一样靠读书去出人头地、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靠自身对文化知识的内在渴求去坚持学习,哪怕是放在当今社会,也诚属不易,更显难能可贵。532.对生活的热爱沈复夫妇耽于情趣,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特别是陈芸能够用她的聪慧和热情每每为平淡琐碎的家居生活,创造出新颖雅致的艺术境界来。为人妇,陈芸是很会操持家务、打理生活的,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体现出陈芸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巧妙心机,沈复案头精妙入神的瓶花,触发了她融草虫画技法入插花艺术的灵心,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实施方法:“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沈复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难怪沈复称赞她:“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沈复和朋友在菜花黄时,欲赏苏城南园,而苦无酒家小饮。她出了一个妙招:让沈复带上她事先烹调好的酒菜,雇一担锅灶齐备的卖馄饨者前往下锅,这个“组合式移动酒家”,使沈复和朋友们尽享对花热饮之快。归途众人专程向她道谢:“非夫人之力不及此。”之后才大笑而散。她还善于在贫贱忧患之中“就事论事”寻雅趣:针对丈夫的饮食习惯,巧妙制作梅花食盒食碟,置小菜于中,让丈夫在随意取食的同时,欣赏“如一朵墨梅覆桌”、“如菜装于花瓣中”之雅趣;萧爽楼无栏杆,夏月楼下去窗后空洞无遮拦,陈芸以旧竹帘搭于由竹纵横绑成的框架上,遮拦饰观。当她再度被公公赶出家门,在即将病逝的前一年,被迫弃子离夫寄居于幼时结盟的锡山华姊家中,仍灵心别具,教其家做活花屏。用木竹搭成便于移动的屏式框架,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荫满窗,透风蔽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林语堂赞曰:“我想这对伉俪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由此可见,在浮生六记中,沈复夫妇的身上,既是对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叛逆和挑战,也是具有现代意味的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因其时代久远、所受压迫更重而弥显可贵。参考文献:1沈复.浮生六记(外三种)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P19-20。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99.3俞平伯.重印浮生六记序.浮生六记(外三种)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坠落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北京音乐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Fluvirucin-B2-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防暑降温安全知识培训
- 北斗解禅中级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解读《GB-T 26068-2018硅片和硅锭载流子复合寿命的测试 非接触微波反射光电导衰减法》
- 护师考试题及答案
-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校组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架轻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概况课件
-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课件PPT超详细
-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 读书分享-《教育的情调》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物资采购付款报销单
- 政务云收费标准 云托管收费标准
- 飞灰螯合物运输服务方案
-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用教程ppt课件(完整版)
-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 50T吊车性能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