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井陉.doc_第1页
可爱的井陉.doc_第2页
可爱的井陉.doc_第3页
可爱的井陉.doc_第4页
可爱的井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峪小学校本课程可爱的井陉编制单位:南峪小学井陉县简介井陉悠久,秦置县.县治初设于天户,后迁至威州、城关,1958年由城关迁到微水镇。、井陉行政区划,历代多变,清时全县分14个里社、32个庄、231个村。民国初年全县分5个区,275个乡。抗日战争时期井陉分为路南、路北两个抗日政府,一个日伪县政府。由于战争因素,区划变化频繁。建国初,全县设6个区,95个乡。1958年撤区、乡,成立12个人民公社。1965年全县设42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建制,设6区、5镇、37个乡、318个村、全县有291,790人。井陉地质基础十分古老,基层岩系为太古界。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期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县南玉笔堖,海拔1,273米,为全县第一高峰。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井陉河流属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最大支流冶河,流贯井陉全境。南来的甘陶河,与西来的绵河在横口汇合后,始称冶河,在平山县注入滹沱河。解放前,人民望水兴叹;解放后,修建了绵右、人民等渠灌和张河湾水库,使全县水地增到19万亩,家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井陉地理位置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陲。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获鹿、元氏、先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全县位于北纬3740381,东经11311418之间。县治微水镇东距省会石家庄市40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折207.15万亩,其中耕地37万亩,占总面积17.86%。现有人人口总数为291,790人,每平方公里219人,略低于全省人口密度,而高于全国人口密度。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述征记载:“太行首起河内(即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北到幽州(即今河北北部),凡八陉:第一轵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井陉,第六陉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关于对“陉”字的解释,说文:“山绝坎也”;尔雅:“山绝陉”;疏:“山形连延中忽断者名陉”。辞海释陉有两种含义:一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为陉,二是陉同“径”。据此可知,陉系山脉受河流切割而自然形成的横谷。井陉又被称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井陉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背水列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今微水一带。井陉地貌(一)地貌类型井陉县座落在太行山地中,境内山峦起伏,丘陵迤逦,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地丘陵除一些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外,大部在400-800米间,部分为200400米,主要为丘陵低山,中山面积不广。河谷、盆地地势不高,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原均分布在河谷和盆地之中,当地称为“川地”。井陉县的中、低山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南部,据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其中注记出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8座,未注记的尚不包括在内。如就成因和形态划分,有以下各地貌类型。1、中山地貌中山地貌以石灰岩中山和石英砂岩中山为主,它们多分布在县境的东南部和西部。石灰岩中山多见于县境西部甘陶河以西及小作河上游一带,所在地区接近太行山背斜的轴部,地势较高,大部海拔500700米,部分在1,000米左右,不少山峰超过千米,最高多在1,200米以上,如固兰西南的窑窑尖,达1,233米。组成这带山地的岩石要为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以后者为主,局部有甘陶河群变质岩和震旦纪(上元古代)长城群岩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和物理崩解及流水作用,山势比较陡峻,峡谷、冲沟每每可见,如测鱼等处还发育有比较宽的河谷阶地。石英砂岩中山主要颁布在县境东南部甘陶河以东。组成山地岩石主要是震旦纪石英岩、砂岩、石英岩状砂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这个岩系和寒武纪岩层呈整合接触。岩层厚度较大,倾角不大,构造方面局部有错动,所以岩层显得破碎。由于单斜构造发达,所以多单面山是这里地貌的特点之一。石英砂岩刚性大,节理发育,加以岩层多断裂,在流水作用下,加速了岩石的剥蚀作用,使地貌形态比较复杂多样。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分海拔400700米,7001,000米的地方也有一定比例,局部地方可达1,200米以上,超过1,000米的高峰较多,如玉笔堖、大寨、杀虎尖、金牛寨、杜家寨、倒马红堖、诸山寨等均属之。玉笔堖海拔1,273.3米,是井陉县的最高山峰。胡家滩附近的苍岩山不仅是井陉县的著名风景区,也是太行山的旅游胜地,自古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说。、低山地貌本县低山地貌比较发育,岩性多样,以石灰岩、花岗岩、变质岩等低山为主。石灰岩低山分布面积较广,绵河两岸和小作河中、上游均有发育。这些低山在形态上有的成单面山;有的成山顶比较平坦的阶梯状;有的溶蚀成喀斯物地貌。花岗岩低山分布在东南和北部,如东庄沟、白城沟两侧及南寺掌崔家峪水库坝南北等地,山形多呈浑圆状,并和花岗岩丘陵相同分布。变质岩低山分布在金良河等河流的中、上游一带。因岩性不一,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但以浑圆形居多。山地的坡度多在1025之间,局部因河蚀而成陡崖,如金良河上游右崖。、丘陵地貌井陉丘陵地貌比较发育,各地可见。包括石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喷出岩丘陵、花岗岩丘陵、变质岩丘陵和黄土丘陵等。石灰岩丘陵南自胡家滩,北至县界附近均有分布,尤以冶河两岸最为显著,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50200米,出露的岩层以奥陶纪灰岩为主,其次为寒武纪鲕状灰岩和页岩,所有出露的岩层均受到构造变运动的影响,产生有褶皱。由于长期遭受风剥蚀作用,有些丘陵已是坡缓顶平成浑圆状;有些受构造影响,为单面山;有些已喀斯物化。砂页岩丘陵分布面不广,见于县境东南部和西北部,期间也混有一些低山。由于岩性松软,易遭侵蚀风化,形态比较破碎,多成岭状分布,只有个别岩性坚硬处,成圆形或梁状山。喷出岩丘陵所占面积不广,主要由安山岩和玄武岩组成。这类丘陵比较著名的是雪花山(又名护城寨)。雪花山位于井陉旧县城西南绵河右岸,是一座孤立山丘,上覆玄武岩,玄武岩呈北东、西南向的长条带状覆于山顶上,高出河床约120米,面积0.1平方公里,厚度由北东的30米左右向西南变薄为小于10米,微向东倾,倾角小于10。花岗岩丘陵和花岗岩低山相间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南部,北部也有所见。多由花岗岩低山发育演化而成,剥蚀比较强烈,具有坡缓顶圆的形态。变质岩丘陵多分布在小作河以北,组成岩石复杂,包括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多种,由于单间长远,岩石风化程度深,相对高度100200米,坡度小于15,地势起伏小,外貌多成浑圆形。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井陉盆地一带,大抵可分为波状丘陵、梁状丘陵和峁状丘陵。波状丘陵侵蚀程度轻,介于梁状丘陵与峁状丘陵之间,地面已被沟谷分割,但未达到破碎程度,仍保持较为和缓的坡度;梁状丘陵一般呈长条状,顶部仍保存着比较平坦的地面,是受切割最轻的黄土丘陵;峁状丘陵地面已分割成支离破碎,把原来平坦的黄土地面分割成为圆形或椭圆形,一般坡度为15-35,坡面上冲沟甚多,使得地开更为破碎。、盆地和谷地井陉县的盆地和谷地地貌发育,就盆地而言,有的由构造而成,如井陉盆地,有的由侵蚀而成,如测鱼河谷盆地。其中井陉盆地不仅全县闻名,并且是太行山区代表性盆地之一,远近皆知。盆地位于小作河以南,南到狼窝附近的黄土低丘,东抵城山寨一带,西达双髻瑙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长10公里左右,面积为250平方公里,是一断层陷落盆地,初成于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仍有下降现象。凤山背斜横穿盆地中间,将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以横涧为中心,南以旧城关为中心。盆地内部海拔200300米,有黄土分部,其上冲沟纵横,地表崎岖不平。盆地东、西部均被奥陶纪灰岩低山或丘陵包围,本部山势较陡,海拔约700米,东部丘陵形态平缓,海拔约400米。南部为覆有黄土的砂页岩丘陵,北为小作河,这里地势较低,有薄层黄土分布。井陉县的谷地比较发育,峡谷主要分布在测鱼以南的甘陶河上游,谷壁陡峭,谷地深峻,只测鱼一带形成河谷盆地,是当地的重要农业区。其它如冶河干流和支流也都发育有河谷地貌,如梅庄附近割髭河与甘陶河会流处河谷宽达300米;微新庄至微水间的金良河谷地也比较宽敞,并有数级阶地,微水新市区即位在一级阶地之上;绵河在地都村以下峡谷形势逐渐消失,河谷逐渐宽展,南峪一带谷宽在500米以上,南峪以下除乏驴岭一带为峡谷外,其他一般谷宽200500米,有些河段发育有二级阶地;冶河干流岩峰以下宽窄谷地相间分布形成串珠式盆地,此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平山七亩村。其间威州一带河谷宽敞,河漫滩宽阔,已开垦为农田。其它如小寨南、北陉沟、下安头泉沟、良都沟、测鱼障城沟、支沙口沟、上坪沟等等,均有季节性河流流经,河谷两侧均分布有小片平原。(二)主要山段井陉县位于太行山区,这里的中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属于太行山范围之内,但我国的一些高大山地常常分段命名,形成为一山多名,太行山也不例外,在井陉县境内也划分成若干山段内有以下主要山峰:馒头堖,在小切村西北,小寺村南,海拔1,101米。寨堖,在小切村北,寺掌峪村南海拔1,000米,段树堖,在五弓村东北,北要子村西南,海拔938.5米。老鼠嘴,在小寺村北,冀南沟村南,海拔1,119.7米。三县堖,在白土岭村西北,搞建村西,海拔1,110米。南堖,在朱砂洞村北,海拔753米半片山,在东西坪村东北,黑水坪村东南,海拔978。米南坡,在菩萨崖村西北,大洛水村南,海拔805米。琵琶山,在菩萨崖村东北,胡仁村南,海拔792.2。米香炉山,在胡仁村东,高家庄村北,海拔733米。观音坨山,在大洛水村东北,冶西村西北,海拔751米。马头红山,在后峪村北,海拔612米。孤山寨,在北康庄村东,北石门村北,海拔762米。、大台山:小作河与绵河之间山地的总称,主峰在南要子村东,西葛丹村北,沙窑村南,海拔1,080米。此山段有以下主要山峰:砸脚山,在达柯村西南,凉沟桥村南,海拔1,040.8米。龙王山,在西梁洼村北,台头村南,海拔556米。铁家脸堖,在常坪村西北,台头村南,海拔940米。北沟堖,在仙洞庄东北,秀水村西,海拔795。好汉寨,在秀水村北,大峪村西南,海拔893米。猫头寨,在东高家庄村东,冶里村西,海拔628米。、百华山:绵河以南,石太公路以北山地的总称。主峰在乏驴岭村南,大龙窝村北,海拔736.4米。此山段主要有山峰:雪花山,在黄沟村西南,朱家疃村北,海拔433.9米。、城山:甘陶河以西,石太公路以南,支沙口沟以北山地的交总称。主峰在南障城村西北,海拔702米,此山段有以下主要山峰:红毛旦岭,在大梁江村西北,海拔851米。三堖,在小梁江村北,张井沟村南。海拔891.1米。平顶堖,在支沙口村西北,海拔794米。白庙堖,在于家村西北,张家村南,海拔490米。西寨堖,在南障城村西,海拔783.7米。风王堖,在北障城村西北,水窑洼村南,海拔672米。牛角堖,在水窑洼村东北,孙家峪村西南,海拔637.3米。、千佛岩:支沙口沟以南,甘陶河以西山地的总称。主峰在七狮村西,南障城村南,海拔约700米。此山段有以下主要山峰:黄路树岩,在汪里村西北,小梁江村西南,海拔1,0084.4米。黑尖,在汪里村西北,海拔1,043米。朝木岩,在小梁江村南,海拔873米。洞宾山,在吕家村东南,海拔783米。南洼岭,在流沙硼村南,海拔612米。松冰帽,在柿庄村西北,海拔745米。小青堖,在上坪村北,柿庄村西南,海拔915米。凤凰山,在景庄村北,柿庄村西南,海拔806米。马河山,在柿庄村北,七狮村西南,海拔781米。楼子山,在固兰村南,海拔989.6米。窑窑尖,在固兰村西南,海拔1,233米。大堖,在花园村东北,海拔952米。帽旋堖,在石门村西北,花园村西南,海拔867米。青堖,在南蒿亭村西,海拔1,020米。搁笔架,在南蒿亭村西,海拔1,095米。、苍岩山:甘陶河以东,玉笔堖以北,割髭河以南山地的总称。主峰在胡家滩村南,海拔983米。此山段主要有以下山峰:玉笔堖,在南寺掌村南,海拔1,273.3米。桃花堖,在南寺掌村东南,海拔1,261米。杀虎尖,在南寺掌村东北,王家掌村西,海拔1,179米。杜家寨,在南寺掌村东,王家掌村南,海拔1,228米。鸡子尖,在王家掌村东,海拔1,232米。倒马红堖,在红土嘴村南,海拔1,228米。桥顶山,在郭家口村西,海拔1,051米。白羊堖,在红土嘴村东北,雁过口村西南,海拔1,097.7米。夜里栈,在雁过口村南,红土嘴标本,海拔1,097.7米。龙凤山,在白城村北,测鱼村东,海拔1,079米。八里栈,在朱会村东北,崔家峪村西北,海拔1,044.6米。北家寨,在朱会村东北,寺堖村西南,海拔940米。孤太岭,在雁过口村西,海拔855米。三县堖,在雁过口村西北,海拔959米。北大岭,在老牛峪村东北,海拔959米。金牛寨,在高家峪村东北,海拔111.1米。峦台堖,在高家峪村北,福庆寺东,海拔988米。刘家堖,在徐汉村东北,海拔917米。磨寨,在割髭岭村西南,海拔1,131米。罗堖,在洞阳坡村北,上罗峪村东北,海拔1,137米。天青堖,在上罗峪村东北,掩驾家沟村南,海拔852米。西南贩,在南芦庄村西南,大王帮村村东北,海拔923.5米。上河堖,在前头庄村西北,海拔620米。草帽顶,在杨庄村东,朱会村北,海拔800米。、牛山寨:割髭河以北,金良河以南,甘陶河以东山地的总称。主峰在滴水岸村南,大尖山村东,海拔881米,此山段有以下主要山峰:破窑山,在郎家庄村北,东尖山村北,海拔1,012米。后堖,在郎家庄村南,割髭岭村北,海拔872米。窟窿北,在东尖山村东,石佛村西南,海拔1,013米。梨花尖,在滴水岸村西北,南康庄村东北,海拔831米。狼牙寨,在塔寺坪村东北,栾家窑村西,海拔631米。红岸岭,在河应村北,海拔566.2米。卧虎山,在南高家庄村西南,庙岩村东南,海拔595米。龙王山,在石圪垯村东南,芝麻峪村西,海拔441米。、白石岭:金良河以北,石太铁路以南,冶河以东山地的总称。主峰在白王庄村西,王里铺村东北,海拔366.5米。大东堖,在北方岭村北,海拔583米。老营寨,在五里铺村北,岩峰村东南,海拔423.5米。、挂云山:石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山地的总称。主峰在三峪村东,又名团尖山,海拔约640米。此山段有以下主要山峰:城山寨,又名仙翁山,在马村、段庄村东北,海拔500.4米。大寨山,在下安村北,海拔485米。抱犊山,在头泉村北,海拔563米。青龙寨,在北平望村西北,庄子头村南,海拔480米。西寨坡,在北峪村西北,南白花村西南,海拔471.1米。井陉气候井陉县位于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全境正处于西风带大气环流圈下,除盛夏外,天气主要自西向东演变。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欧亚大陆获得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少,空气比较寒冷干燥,于是在大陆上形成极地冷高压西伯利严高压或蒙古高压,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北太平洋面相对比较温暖,在阿留申群岛一带常形成低气压,受低压吸引,由极地冷高压来的冷空气不断频频南下,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冷锋天气过程,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井陉县也出现有寒冷、干燥、晴朗的冬季。相反,夏季,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一带,欧亚大陆吸热多,增温快致使极地冷高压不断减弱北缩,大陆上逐渐形成低压蒙古低压或印度低压。在副热带高压顺时针方向辐散流场中,其西部为西南或偏南流场,此时,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每与北方冷空气相遇而发生降水天气,有时还可以出现大雨和暴雨。井陉县这时也进入雨季。一般到8月下旬副高减弱南撤东退,蒙古高压开始增强,气候又转入冬季型。除地理位置和环流形势以外,地势和地貌对井陉县气候的形成也有影响。井陉县地处太行山区东侧迎风坡面,但全县地势、地貌复杂,有100米左右的低地,也有1000余米的山峰;有中低山,也有丘岭、盆地、平原,因此在气候上表现出一定地方特点。首先,这里的气温受纬度影响不显著,受高度和地貌控制比较突出,全县以井陉盆地中心为最高,向四周逐渐减低,如微水(海拔254米)比辛庄(海拔420米)高出0.6,比测鱼(海拔420米)高出0.3。又如由于盆地四周多山,具有一定屏障作用,故冬季冷空气入侵次数减少,西北大风现频率小,和东部平原比较,冬季气温偏高,但因地势高于东部平原,夏季气温又低于东部平原。相对而言,井陉县的气候雎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其次,当强烈冷空气入侵时,气层沿太行山下降绝热增温,可形成焚风,因焚风效应比较明显,往往可使当地增温8左右。第三,因地势复杂,坡向不同,地势开旷与闭塞不一,也影响气温的分布,如防口因位于河谷中的风口地带,土地湿润,植被较密集,这里海拔虽仅170米,但比处于向是坡面,海拔256米的微水气温低0.2左右,比海拔300米的障城约低0.4。第四,由于井陉县位于太行山的迎风坡面,地形雨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8.5毫米,多于东部的石家庄(569.8毫米)、获鹿(531.1毫米)、藁城(504.2毫米)等地井陉物候物候主要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因此,物候可做为指示农时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一种依据,也可做为预报天气的参考。所以物候观测研究具有很大实用价值。井陉陉没有比较完整详细的物候观测记录,有关物候的情况,只能取之于零星记载或收集广大群众中长期流传下来的资料物候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破杵臼,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燕来总也来。九尽杨花开。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二月清明花开败,三月清明花不开。三月桃花开,三月种葫芦一嘟噜。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立夏看麦芒,芒种麦登场。芒种不开镰,不过三五天(指麦子)。燕来不过三月三,燕走不过九月九。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棉正应时。小满花,不回家。五月石榴红似火。谷雨麦怀胎。六月六,看谷秀。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黄了皮。七月十五红头枣,八月十五乱打枣。去暑拔麻摘老瓜,去暑捆扫帚。去暑见新粮。去暑割黍。麻黄种麦,麦黄种麻。立秋种白菜。秋分麦入土。小雪拔白菜。小雪冻地,大雪叉河。去暑不撒菜,立冬不种麦。雁过十八天见霜。立冬不出菜,必定有一害。杨花落,种山药(指土豆)腊七腊八,出门冻傻。天河调角,吃上北瓜豆角。李子不受伏天气。人不知春,草木知春。井陉河流(一)水系组成井陉县为海河流域的一部分,属滹沱河流域,为滹沱河大支流冶河水系流经地区。就流域面积而言,冀中河是滹沱河的最大支流,总受水面积达6,420平方公里,河长为187公里,支流众多,共同组成树枝状水系。井陉县境内的冶河水系,常年有水的河流只有绵河,上游季节性有水的支沟共11条,全年干涸只有行洪作用的共16条。冶河上源有二,即绵河和甘陶河。绵河源出山西省寿阳县龙潭,东流经阳泉、娘子关到北横口,长120公里,流域面积2,736平方公里,在习惯上,称娘子关以上的河段为桃河,以下的河段为绵河。绵河在地都村以上除阳泉盆地以外,多为峡谷,地都村以下,除乏驴岭一带河流切穿石灰岩山岭形成峡谷外,其它河段河谷均较开阔,一般宽200500米,比降仅2.7。绵河比较大的支流有温河(温池以上称秀水河)和南河,它们均在山西省汇入绵河。娘子关以下,由于得泉水补给,河水显著增加,且赖以形成常流河,一般流量为12秒立米,最枯水期减至89秒立米。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用水较多,河床时有干涸现象。雨季时,台头沟、单家沟、狼窝沟、南张村沟、旧关沟等均有山洪汇入,使河流形成年内最大水量。甘陶河源出山西省昔阳县窑上,东北流至神河庄入井陉县内,在山西省境内的河段习惯称松溪河,至北横口与绵河汇合,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2,564平方公里。甘陶河由源头至河口穿行于盆地和峡谷之间,其中以昔阳盆地为最大。甘陶河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比较大的支流有赵壁河、扬赵河、石门沟、甘槽沟等。甘陶河沿途多峡谷,一些河段比降较大,水流湍急,径流变化大,一般流量为3秒立米。南寺沟、白城沟、东石门沟、大西沟、峪沟、上坪沟、胡家滩沟、支沙口沟、王莽沟、割髭沟等支沟在雨季时有山洪汇入。绵河与甘陶河在北横口汇合以后称冶河,也就是冶河水系的干流,由北横口到河口长39.4公里。河谷外缘七亩村以上多石灰岩山地,河床与山地的相对高度为100200米;七亩村以下主要为白云岩、紫色页岩丘陵,上覆黄土和红色土层,与河床的相对高度降至1020米,谷坡倾斜度多为1520。冶河经井陉县入平山县,汇入滹沱河,沿途接纳金良河、小作河、回舍河等支流。其中小作河是井陉县境内冶河的较大支流。小作河源出山西省平定县大有庄。经梁沟桥入井陉县境,至北防口入冶河,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雨季时五弓沟、石瓮沟、王峪沟、米汤崖沟、梅家庄沟、胡仁沟、贾庄沟、陉里沟等均有山洪汇入。(二)水文特点井陉县河流水文情况除受地理位置、地势和地面组成物质的影响以外,气候要算是影响河流水文的最主要因素。井陉县位于暖温润气候区,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50毫米。多于东部的河北平原和本部的山西高原,加之全县山岭起伏,沟谷纵横,有利于径流的形成。因此复杂劳动流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1001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绝大部分地区为25左右,仅北部微水以北达35,本部测鱼、景庄一线以西低至20。说明经过蒸发、渗漏等,降水的1/4左右可形成河流的径流。因流域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各河的水量多少不等,绵河除接纳雨水补给以外泉水也是重要的补给来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62亿立米。甘陶河虽流长大于绵河,但集水面积却小于绵河,东冶头以下虽有泉水补给,但障城以下,河床有漏水现象,故一般情况下,水量小于绵河,27年实测资料为1.097亿立方米。绵河、甘陶河会合后的冶河,径流显著增加,而径流的补给来源于泉水的占有一定比例。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冶河流域各河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从各月分配来,径流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丰水年这三个月的径流量可占全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6月份更可占到30-35,或更多。常年有水河流,最小水量多出现在5月,该月的径流仅占全年总量的23,这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很不理想。冶河流域绝大部分为黄土地区,且境内植被贫乏,夏季雨量集中,多暴雨,故各河的含沙量一般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可超过10公斤/立米左右。不过在一年中各月的含沙量并不均等,而是和径流多寡有关,河流涨水时沙多,反之则沙量少。大体上各河7月份含沙量最多,8月份次之,6月份再次之。最小月平均含沙量多出现在流量最少的月份,不过情况比较复杂,各河从10月份到翌年6月份均有出现最小含沙量的可能。多年实测结果,冶河的含沙量在滹沱河水系中比较突出,这一水系的侵蚀模数还要超过黄河兰州到青铜峡段,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应十分注意,特别是增加植被覆盖率的任务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井陉植被井陉县位于暖温带东部,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夏绿林)。不过在长期人为影响下,原始森林已经绝迹,只有南部和东部等山地还分布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目前广大山区主要植被是灌草丛。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对于全县的植物区系组成还不能提出确切数字。但就现有资料已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的一些种属在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山毛榉科、毛茛科、藜科、鼠李科、堇菜科、伞形科、萝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忍冬科、玄参科、莎草科、百合科等也比较重要。由出现的重要科属,证明这里的植物区系属于典型的北温带类型。另一方面由于柿、黑枣、臭椿、酸枣、牛耳草、黄北草、白羊菜等在境内广泛分布,可证明这里的植物有着喜暖的祖先。在区素来源方面,无疑是以华北成分为主。如油松、栎类、榆、白羊草、荆条等均属之;黄土高原成分的虎榛子,黄刺玫,喜马拉雅万分的牛耳草,华中成分的漆树等在这里都有分布。由于生境不同,各地植被的组成有所不同。县境东北部旧城关至威州一带植被主要是稀疏丛草原,天然植被以草木植物为主,灌木不多,且多数都很低微。一般在低山的半阳城主要颁布着荆条白羊草群落,伴生植物有翻白草,粗糙紫云英、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羊胡子草、中华卷柏等。在低山的阳城和坡积物上,最主要的为白羊草群落,在田埂陡崖常见的植物为狗尾草、苍耳、白羊草、地黄、地锦草等;田间的杂草以剌菜、灰藜、田旋花、鬼针草为主;在村庄四周,多人工林,主要种树为槐、榆、枣等。在县境西北部深山区,灌木丛生,草木植物也很繁茂。这里的山地阴坡较高处,为黄栌和蚂蚱腿子所占据,它们的密度很大,伴生植物有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羊胡子草等。在阴坡的低处最战友优势的植物是蚂蚱腿子和白羊草。这里的阳坡属于野皂荚和白羊草的世界,在高处野皂荚的盖度超过40%,植株高达2米以上,而在低处野皂荚的盖度仅15%,高度只60厘米。在这一带有些地方,野皂荚生长尤为繁茂,植株高大,盖度常达90%左右,真可谓野皂荚的世界。如“胡雷村”、“胡雷口”等即因此而得名(当地居民称野皂荚为“胡雷”)。在井陉县南半部甘陶河、割髭岭等流域,测鱼、南障城、胡家滩、南蒿亭等地的广大地区,除南端南寺掌、花园西部和东部割髭、金良河上游以外,大部分地方一是无乔木,二少灌木,三多草本。这里的紫色页岩、泥灰岩区,因岩石松软,风化剧烈,碎石满坡,土层少,植物稀疏,只有成丛的白羊草稀稀落落地随风摇摆。其它地方随着高度和坡面的不同植被有所差异;在阳城低处以白羊草为主,伴生着达乌里胡枝子,粗糙紫云英等,阳坡高处除上述植物外,常见的还有羊胡子草,中国卷柏、铁杆蒿,黄背草等。在阴坡的低处,植物和阳坡高处近似。在高处,以蚂蚱腿子、三裂绣线菊、二色胡枝子、羊胡子草等为常见。在南寺掌、割髭河上游等地,山势较高,多在1000米左右,花岗岩侵入体占有一定面积,境内峭壁悬崖此出彼现,单面山,障谷每每可见,山间小盆地也比较发育。由于侵入岩不漏水,节理比较发达,大雨后,雨水顺节理下渗,在断层的走向上涌出地面,形成泉水。泉多,水份条件多,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所以南寺掌一带生长有夏绿林。据说,清朝初年,这里还有原始森林,以后原始林遭到破坏,解放后才培育起来次生幼年林,主要树有辽东栎、大果榆、蒙椴、鹅耳枥,漆树等。针叶树以油松为主。草灌植物也比较繁茂。另外,在苍岩山还保留有大片青檀,生长繁茂,说明只要做好培养保护工作,井陉县以至太行山区发展林业是完全有可能的。井陉野生动物(一)兽类狍:栖于本县次生林中。豹:在本县次生林中时有可见。野猪:在本县次生林中可见。狼:在1958年前较普遍,后在深山区时有所见。狐、狸、鼬等到处可见。獾:又分猫獾、猪獾、狗獾,危害农作物及林木果实。野兔:全县到处可见,危害农作物及林果。松鼠、鼹鼠:全县各处可见,危害农作物及林果。寒号鸟,栖于柏树多的山窟中,主食柏叶,粪便即中药,称之为五灵脂。另外还有蝙蝠、刺猬、猫狸等。(二)鸟类在本县栖息的鸟类常见的有:鹰、雕、猫头鹰、啄木鸟、燕、山雀、喜鹊、乌鸦、黄鸟、老虎鸟、苇雀、麻雀、布谷鸟、雉鸠、鸽、石鸡、野鸡、鹌鹑、野鸭、鸳鸯、蚊母鸡、鸣鸡、鹞。(三)爬虫类:蛇、蜥蜴、守宫、蛇舅母(四)水生及两栖类:龟、鳖、蟾蜍、蛙、癞蛤蟆、鲤鱼、草鱼、鳝鱼、粘鱼、虾、螃蟹、蚌。井陉民俗一、社会生活习俗1、烧饼。井陉烧饼以“缸炉烧饼”为主,做法独特,在建国前远近闻名。首先要做炉烧饼用的“缸炉”,即把一个盛粮用的陶瓷在瓮下部凿去底的“二斗瓮”,使之上口收小,炉肚较大。其次,备好炉烧饼用的碳,一般用烟煤燃烧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切无煤烟味。第三要和好面,用“头箩”或“二箩”面,以适量食用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光面向上,抹上清水,撒上脱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粘牢在面上,即可贴到“缸炉”壁上烤熟食用。和面时适量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这“油酥烧饼”,食时咸香酥脆。擀烧饼片时折擀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也就越酥软可口。近年有在“缸炉烧饼”中加入鸡蛋做成烧饼的,味道更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可称是时代的创新。2、油果(现在叫油条)。相传古时候井陉民间过年时,把油果炸成两条腿的人形,称“油炸鬼”,以吓唬鬼怪过年时不敢到家侵害家人。南宋之后,人们痛恨奸臣秦桧残害民族英雄岳飞,因“鬼”与“桧”音相近,有叫“油炸桧”者。炸油果用“头箩面”为原料,白矾、食盐、食用碱面各适量,开水化开掺入水和面。和好面后醒面两三小时即可“炸油果”。炸出的油果因形状不同而名称各异。传统的油果为双股圆环状;在南陉、北陉一带,将油果炸成人字形,俗称“油炸鬼”;将油果炸成饼状称“油饼”;上面涂一层饴糖(俗称“饧”)再炸成“油饼”状的叫“麻糖”。把油果面切成长方形,中间用刀点8到10刀,抻开后放入锅中,炸熟后中间为竹筷粗的条状,酥脆好吃,在旧城关一带叫“馓子”,在南北陉、杨家沟一带叫“麻叶”,在微水一带叫“脆油饼”。现在流行炸“油条”,把两片油果面叠起,边抻边拧成“麻花”状,炸着省时快熟,炸熟后分开成单股条状,称“油条”,携带、食用都方便。3、饮茶。昔日井陉人民生活艰苦,除少数富裕人家外,一般群众皆无饮茶习惯。有些集镇上有少数开茶馆的,也只限于集日营业,能进茶馆的除少数富人外,也有个别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及附庸风雅者光顾。多数劳苦民众非口渴难忍而不得已饮用,但无暇细品皆是快速吞饮而下。井陉的茶棚儿昔日在井的古驿路和通衢大道旁,有一种集茶馆和店房功能为一体的“茶棚儿”。与茶馆和店房不同的是在此喝水、住宿不收钱,属施舍性的慈善设施它是由当地人募捐钱帛、物料,自愿出工兴建,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喝水、住宿、歇息方便的处所使行人免受口干舌燥之苦,缓解向疲力乏之难,体现了井陉人憨厚朴实的好客之心和慈善乐施的懿德良风。古驿路白石岭和凤凰岭龙岗寺均有“施茶棚”的记载。南障城村南桥头有地名曰“茶棚儿廊”亦是建茶棚之处。4、服饰款式。旧社会的井陉人民衣着简朴。清末至民国初年,无论男女老幼,衣服多以青、兰、黑色为主,夏季穿白色和土花色衣衫。衣服用料,富裕户(俗称财主家)多穿绸缎、皮、纱等,有时还乡上图案。衣服样式多为长袍、长衫,出门做客时外套马褂,以示庄重。也是以洋布料制作的。广大农民多用土布做衣料,看上去粗糙,但结实耐穿。衣服的样式,上衣主要是长衫、大袍,短袄和内衬外罩,一般都是长圆领和大襟;下岙一般穿宽腿大裆裤,裤裆上面缝尺宽的裤腰,掩住手用裤带系住,俗称“掩腰裤”或“打褶裤”。一至两周岁以下的婴儿夏季多穿“兜肚”,冬季的棉衣或春秋夹衣穿露屁股的连衣裤,肩部相连,没有袖子,纽扣缀在背后正中,俗称“搭搭儿裤”、“留裆裤”,裤腿下部做长一点,上袜底,称“连脚裤”,脚腕部缀两根带子,将脚部捆住,既保暖脚水易脱出,便于学走路。上衣后襟带个能护住臀部的大尾巴,或另做一块护臀布系于腰部;至三、四岁间,夏季上身穿小褂,下穿带松紧带的开裆裤衩;有时将半袖衫和裤衩的腰部连在一起,俗称“驴打滚”;春秋的夹衣或冬季的棉衣,下身仍穿开裆的连衣裤,另穿小夹袄或小袄。两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带“围咀”,即用布做成宽约4至5寸的月牙状,带在脖子上,后背缀扣或绑带,另隔住婴儿的口水,冬天不至于把棉衣浸湿。有条件的家甚至做两三个换戴。三周以上能自己吃饭的儿童戴“遮护”(获hu),下部为半圆形,肩部约2寸宽,套在肩上,背后缀扣或绑带,以防止掉上饭菜污染脏了上衣,近几年变成带袖子的“罩衣”。到五、六岁以后开始学缧腰,穿“掩腰裤”,对襟上衣,和成年人服饰大体相同,公颜色较之鲜艳,有时压“绦子”等装饰物。二、民间艺术习俗1、民间棋类竞技。民间棋类竞技类似围棋、跳棋,俗称“石子棋”。双方用不同的石块互相摆阵、走阵以决胜负。就地取材,用具方便,玩法样式很多。(1)安山。甲乙双方各选区别于对方颜色的颗石子在手,其走法是:甲乙双方在“安山”图上依次安子,一次一子,三子相冲不分纵横即为链。先成链者,令对对方自拔去一子,依次循环渐进无论怎样走法如成双链时,令对方自个拔去二子,直到一方不足三子不能成链时为止。安山其规则由甲乙双方事先规定,一般不准“走回子”,俗语叫“哄塌方”。是否允许“走回子”,可不可以压山(三子在一线为山)均须互相共守。(2)走茅坑。甲乙方各取不同于对方颜色的两颗石子,直接各摆四子于两边相对方向上,无论谁先走均可,甲子冲(对冲)乙子时,去掉乙方一子(反之亦然)。规则要求:甲乙双方各有两子在同一线上时互不侵犯;如甲方在一线上有三个子,乙方在同一线上布有一子时,甲方也不准吃乙方,反之亦然;当两子对冲时必须以此单子的后方无子才有效。(3)老虎吃羊。甲乙为虎,持两颗大子;乙方为羊群,持颗小子。走法是:乙方先在羊圈中央安九颗子,其余子布防在羊圈四周;甲方在两头虎窝(城楼)中央各安一虎。规则要求:A.老虎先走,可任意走,只能“隔子跳吃”;B.乙方必须在把老虎逼进虎窝才为赢;待两子阻挡,使虎无法再走着吃时才为胜;C.老虎吃羊吃得无法阻挡时虎为赢。(6)老虎串羊。共设四个虎窝四只虎子;圈羊48只。走法是:在单线上走,老虎对单子或三子均可以吃;如中央安一羊子,逼虎进窝,虎为输;中央不安羊子,将虎逼到那,虎即死在那。2、烟火和灯会。焰火,旧时井陉称之为“放火”。放火与灯会是元宵节期间传统的喜庆习俗。民彩纷呈的焰火和千姿百态的华灯,把节日装点的更加妩媚动人。“放火”是井陉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庆贺元宵佳节的习俗。现在,井陉保留着最古老的“药发傀儡”式的“斗火龙”,也有独具一格的“点火竿”、“打铁花”,更有令观者倾倒的融“花会”与“焰火”为一体的“跑火马”、“划火般”等。井陉各村“放火”的日期各有不同,有的选在元宵夜,也有的选在正月二十五、六。但因过去所放的“火”均为百姓自制,所以准备工作一般在腊月就已开始。制作“火”的地方,俗称“火房”。待制作完成后,便将“火”移寄在“火神庙”、“老母庙”之类被当地人尊奉的神庙内,而等待“放火”的佳日。“放火”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个激动的日子。这天一早,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及被邀请来的文武花会有的手举“帅”字大纛、罗伞幢、龙凤旗、狼牙旗,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燃鞭放炮,簇拥阗“神驾”、“金山”、“银山”、“金斗”、“银斗”(纸扎品)等前往神庙取火。队伍往往绵延数里,别有一番风味。此举动,民间“接火”。入夜,路如河,人如潮3、跑灯。“跑灯”是在民间社火四角套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场地灯会艺术。它形象逼真,套路多变,造型优美,气势磅礴,再加上茫茫夜色,隆隆战鼓,俨然一个壮观的古战场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美的享受。“跑灯”的道具有旗灯、虎牌灯、伞灯、桃子灯和花瓶煤等五种象形花灯组成。“跑灯”的演员不少于30人,多者不限,越多越佳。演员要按照手持的旗灯、虎牌灯、伞灯、花瓶灯、桃子灯由高到低(桃灯除外)的顺序排列成一条龙。表演时,演员以鼙鼓的轻、重、缓、急、停为步点节奏,以旗灯为向导,变中求齐,齐中求变,完成各种套子。传统的套子有“二龙戏珠”、“四门斗敌”、“八方铁壁”、“四季平安”、“一路欢歌”以及“天下太平”的文字组合。井陉“跑灯”一般仅在灯节期间的晚上活动。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村里跑,而且还要到邻村跑一跑,这就起到了村与村之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4、民间戏剧。井陉的民间戏剧流派繁多,剧目丰富。传统的剧种有秧歌、丝弦、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评剧、京剧、老调等。井陉俗称“戏窝子”,全县318个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有197个农村业余剧团,盛极之时“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有些人口较多的大村庄,多者有三四个剧团,拼着劲地往好处办。有些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有剧团,几乎家家有唱戏的,有的户全家参与。旧社会,井陉民间的剧团一种是久行班,一种是子弟班,也称“自在班”。建国之后有专业剧团、半农半艺剧团、联合剧团、个人投资办团和老艺人搭。5、金灯节。井陉县长岗村,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的“金灯节”,从古至今,相沿成习。“金灯节”的来历,众说纷纭,但终究不外乎两种:一说是搞“雩祭”,祷告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二是说实习和演练之举。“点金灯”需事先制作金灯盏,也叫灯碗。制作时,先将米面上笼蒸熟后捏成灯碗。高1.5寸,底呈圆形,中间带亚腰,顶部为圆开带沿,用棉花裹一火柴棍搓成灯捻,插置于灯碗正中,以备点燃。“金灯节”到来时,通常摆金灯四桌。第一桌摆在龙驹老母庙前的玉皇殿前,其余三桌摆在龙驹老母庙后院场地宽阔的大觉寺院内。每桌摆金灯12行,第行10盏,每张桌子中央摆一盏形如持棒美猴王的灯碗。每桌摆120盏,三桌共计360盏,寓意一年360天日日平安。接下来便是转灯,先将灯碗全都添满油,然后将灯逐一点燃。花炮燃放,金灯齐亮,熠熠闪光,使人犹如进入了迷宫,置身仙境之中,令人陶醉,流连忘返。人们竞相簇秀参灯、观灯。转灯时善男信女围绕金灯敲打着太平鼓和其他乐器边转边唱。一神汉手持短刀边转边w,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技艺精湛,围观人群喝彩声如雷。随后观灯人群开始转灯,转一两圈后站在灯的四周观赏金灯和各类技艺表演。金灯盏靠燃食用油照明,一晚需添油两次。灯油即将燃尽时,人们等待着金灯节最后的高潮抢灯碗。现在会头们对抢灯碗进行改革,由抢就分。由专人维护秩序,将灯碗收拔在一起,按人们先来后到的顺序进行分发。由黄米面作成加之两次添油由灯火烘烤的灯碗,外部松软内壳焦黄,食用香甜脆面不腻。不少中青年人分到金灯达自己舍不得吃,赶紧送回家分送给老人或孩子。“金灯佳节灯火明,男女老幼转金灯,扭扭腰腰踢腿,金灯玉碗吃个得(音dei,好的意思)。”从这首民谣中和现场观摩可以看出,“金灯节”正在变为一种群众性的文体活动。6、井陉拉花。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濒临危机。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拉花”传说。1、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他的歌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就很协调。 2、拉花就是拉花。此说在横涧一带最为流行。传说,该村有一名叫杨名举的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胜地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