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秧歌教学初探.doc_第1页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doc_第2页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doc_第3页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doc_第4页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秧歌教学初探 “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在山东秧歌的舞动中,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和认识一下山东的三大秧歌。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 “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扮为男性壮年;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十个演员跑满场,又舞蹈,又演戏,引得千万人“听见锣鼓点儿,放下筷子撂下碗儿。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 演戏之前先跑场,这便是打开场子吸引观众的舞蹈,其中有“大摆队”、“十字梅”、“绳子头”、“挖心”、“两扇门”等阵法。 戏剧演出以传统节目最具地方风格,俗称“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拉磨”、“说媒”、“三怕”、“四劝”、“裂裹脚”等剧目。 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来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称为“大架秧歌”,外人称之为“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领头的是“药大夫”,他身穿长袍,口戴黑须,右手持马尾拂子,左手握平顶圆伞。这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他的即兴表演往往令人绝倒。 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渔夫”、“樵夫”、“货郎”、“翠花”“相公”、“闺秀”、“锢炉”、“王大娘”、“丑婆”,“顽童”、“牧童”、“村姑”、“大头和尚”、“柳翠”等等。 海阳秧歌的演出有串街、进村、耍大场、跑阵势、演场、收场六段六种形式。跑阵势有单队穿插、龙盘尾、四门斗、扣心斗、黄牛瘪、竹篮挎花、六门斗、八卦斗、宝葫芦、葫芦带结子、卷爆仗、双队穿插、剪子股、二龙吐珠、勾心斗、大推磨、双八字、三龙纹柱、彩云遮月、牡丹开花、四瓣花、竹篮开花、遍地开花种种变化队形。 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在了解了山东秧歌的门类后,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一种秧歌来进行教学。 秧歌音乐热情欢快,基本舞步简单易学,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非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秧歌舞教学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并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心随舞动 思自心来”周村区第二中学(高中)王华2011年7月17日 09:02 “心随舞动 思自心来”-我对开设“音乐与舞蹈”模块的一点想法我觉得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设音乐与舞蹈这个模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高中设置”音乐与舞蹈”模块并不是为了培养舞蹈艺术家,它看重的是”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目标,它是通过舞蹈那”直观的艺术感染力”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的发展,模块设置从音乐出发,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音乐与舞蹈这两个艺术是非常亲密的姊妹艺术,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气质,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与表现力,音乐是源头,是灵魂。舞蹈是形体动作的艺术,它具有动作性、情感性、审美性的特点,舞蹈以人的形体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对音乐的正确理解是表演好舞蹈的基础,更重要的就是在音乐感知当中去学习舞蹈,提高他全面的素养。高中音乐教学中开设音乐与舞蹈模块,把音乐和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带着音乐的美去舞动身姿的美。音乐与舞蹈模块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上要循序渐进,以兴趣做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舞蹈动作,逐渐增加难度;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音乐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审美。(二)教学内容上,要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给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二)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音乐与舞蹈模块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三)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加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相信有了新课程培训的指导和引领,加之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 “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一定会花开烂漫!学校艺术教育也要联系地方实际,形成地方特色,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之中,例如莱芜地方剧种:莱芜梆子、花鼓骡子等,都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莱芜颜庄“花鼓锣子” “花鼓锣子”是莱芜市颜庄村流传的一种地方民间舞蹈,是集歌舞、说唱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花鼓锣子”的起源与发展和当地的民间民俗及庙寺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的村民衣食无助、家境贫寒,他们时常去庙寺烧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把生的渴望寄托在神灵上,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不甘于贫穷和寂寞,时常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自娱自乐,以穷欢乐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沟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花鼓锣子这一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清末民初时期,村民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酷爱民间艺术,时常聚在一起戏耍唱跳,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演练,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艺人的打铜锣,卖鼠药人的耍旱伞、磨剪刀人的打夹板等动态技艺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以花鼓、铜锣为主要演出道具和伴奏乐器,故取名:花鼓锣子。 “花鼓锣子”起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表达了老百姓心中的愿望、心灵呼声和精神寄托。旧时的“花鼓锣子”仅仅作为劳苦人民乞讨的工具,通过艺人的现场发挥,把想说的话即兴演唱出来,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歌词内容往往带有对施舍者颂德感激之意,所以唱起来既风趣又实在,让施舍者心情愉悦,然后慷慨解囊。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花鼓锣子”在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也在不停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升华和提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不再把它作为乞讨的工具,而是把它作为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党的好领导、赞扬好人好事、向往五谷丰登、团结幸福等内容的最有效的宣传娱乐形式。 每年的春节前后是“花鼓锣子”表演活动的热闹时期,艺人及乐队鼓手一起到村中庙寺去烧香跪拜,祈求神灵赐福平安。拜完神灵后,“花鼓锣子”表演队便集中排练演出,过了春节,先在本村演出三天,然后,再按请贴顺序到外村和集镇上去演出。加强了村与村的交流,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团结。 九十年代“花鼓锣子”逐步由本地走向全省、全国。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第十三届“群星奖”选拔赛,分别获全国“优秀奖”、省创作表演“一等奖”。 1996 年在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比赛中荣获“梅花奖”,在山东省第二届、第三届中老年健身舞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6 年参加山东省“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1999 年参加山东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泉城文化广场民间艺术展演活动。 1998 年“花鼓锣子”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在继承和弘扬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瑰宝上,中小学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到底如何开展民族戏曲艺术教育,成功的经验并不多,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探索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对我在音乐欣堂课上有意加强民族戏曲教学积累的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和几点体会做的一些简要的阐述与介绍。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今后我们更应深入地在校园内推广戏曲教学,想办法加大力度地投入戏曲教学研究经费,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小戏迷队,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辅导老师自身还将不断充实自己,通过自学及师从海浪花剧团老师,提高演唱及表演能力。在戏曲教学的方法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课题研究实验由于教师缺乏经验,起步不久,如何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参与戏曲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和热情,让戏曲艺术之花在校园内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姿,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积极探索了戏曲教学的有效策略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1)精心选择与创编了戏曲教学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制订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表演、戏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感受戏曲的韵味美,并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2)有效的戏曲教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