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doc_第1页
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doc_第2页
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doc_第3页
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doc_第4页
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之浅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祥俊巴山新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三个聚集”的重要切入点。巴山新居工程的实施,从表象上看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而深层次意义,则将对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以及人与人关系调整带来重大变革。近一年多来,南江县巴山新居工程快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出了槐树、将营、黑池等巴山新居聚居点,仅今年就带动了南鹰村、花石村等100多个巴山新居聚居点的启动建设,惠及农民2500多户10000余人,已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和社会认同、接受。诚然,巴山新居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事物,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围绕巴山新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笔者谈点个人浅见,仅作引玉之砖。一、深度挖掘巴山新居独有特色。任何一种建筑,都是特定历史、特定文化(习俗)的象征,无一例外地带着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特定人文的烙印。比如徽派建筑的特征就是“青砖岱瓦马头墙”,汶川县新村聚居点的特征就是羌寨、藏寨,由此而给观瞻者留下鲜明印象。我县目前所实施的巴山新居,其建筑风格模仿欧式居多,照搬城市建筑居多,别墅或小洋楼居多,巴山新居的地域特色不足,视觉冲击力不强。笔者认为,所谓巴山新居,显然应当具有巴山建筑的自我个性,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符号。什么是巴山新居的独有特征?石天井、石墙基、泥巴墙、瓦屋面是否是巴山新居的特质元素?巴山新居到底承载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底蕴?迫切需要建设部门、规划部门、文化部门、专家学者、以至动员农民群众去深入研究、悉心研究,进而达到精准把握,变成指导巴山新居建设的精妙蓝图。二、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巴山新居享有和使用的主体是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在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之前,其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有别于城市居民。因此,巴山新居建设一定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一是在巴山新居定位上,除了城郊(如槐树村等)外,在农村的巴山新居聚居点,一般不宜按完全的城市社区综合体去定位,应当按照现代农民村庄去定位,主要体现的是改革传统的分散居住状况,形成现代农民集中居住,进而扩大人际交流、信息交流、文化交流、观念交流的居住模式。二是在聚居点的选址上,要尽量保持入住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半径的相对合理。一方面,在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达到生产方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尽量靠近乡、村公共服务场所(如学校、医院、卫生室、集贸市场或超市、村活动室、供水站、交通干道等),以方便入住农民办事、出行、就医、购物和子女上学。三是在房屋功能设计上,既要坚持风貌统一、外观整洁,又要适合农民生产之需和生活习俗。比如,应当设计饲养生猪等畜禽场所,配套建设沼气池(既可处理畜禽粪便,又解决了农户燃料);应当设计堆放农具、农产品附作物的大型杂物间(既是农民现实之需,又用利于环境卫生);应当就近规划蔬菜、水果种植用地,既满足农民生活需要,又有田园绿化特色。三、坚持多种发展模式并存互动。我县在巴山新居建设的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笔者前不久到红光乡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受触动和启发。目前,巴山新居建设发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一是试点示范模式。以红光乡黑池村聚居点为例,该聚居点已有75户农户、近300人聚居,主要特点是“六统一主三参与”,即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绿化、广场等)、统一住房建设补助标准、统一组织建设、统筹产业发展;农民是新居住房的投资主体,参与规划讨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入住农户每户投资1万元基础设施配套)、参与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主要通过群众推选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实施)。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规划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可以有效进行项目整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统筹产业发展、后续支持力较强;建设进度快,时间成本低;不足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部分群众存在依靠政府的惰性心理。二是引导带动模式。以红光乡花石村为例,该聚居点有21户农户、近80人聚居。主要是特点是“三统四自主”,即政府统一聚居点规划、统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统一住房建设补助标准,以自愿性强、积极性高的农户为基础,先抓了7户示范户,带动其他群众自愿进行巴山新居建设。对被带动的农户,实行意愿自主、用地协调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建设规划能有效实施,政府在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小,群众积极性能得到有效调动;不足是在建设进度上参差不一,统规自建一般慢于统规统建。三是群众自主模式。以红光乡玉柏村桥亭子(小地名)聚居点为例,该聚居点已有15户,近90人聚居,主要特点是“一引导六自主”。即村支部、村委会对农户从规划、用地、物业管理上加强引导,聚居意愿、土地协调、建设规模、建设投入、施工组织、基础设施等由农户完全自主或自行协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少(仅道路补助极少资金);农户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地缘、血缘、人缘关系,邻里之间互助互爱、相处和谐;规划不大,生产半径小,生产生活方便;不足的是规划不精细,建筑物布局不够规范;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环境卫生标准较低。三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全县巴山新居建设由试点示范阶段转入面上推开阶段的情况下,应当更多地采用带动引导、群众自主的发展建设模式。四、不断完善巴山新居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模式与投入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投入机制重点是解决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巴山新居建设的物质形态,主要是两个部份,一部分是公共产品(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室、便民室、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部份是私有财产(主要是入住农户享有的住宅等)。因此,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以政府投入为主,私有财产的投入应当由其所有权人负责。要廓清目前在新居建设投入上两个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工业园区建设机制,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根据巴山新居每个聚居点不同的定位,组织编制科学、务实的建设规划,务必坚持规划先行。在此基础上,政府以公共产品生产者、提供者的主体,抓好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然是城乡统筹,农民也应当象城里人一样享用应有的公共产品使用价值和公共服务)。(二)在入住农户住房建设上,可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实施。如“业主开发式”:对条件具备的,可引进业主开发建设,然后按有条件的市场价格向有支付能力的农民(不含城镇居民)出售,从而达到聚居的目的;“多户联建式”:允许多户农民自愿协商,采取合作联建,自主确定施工队伍进行建设;“统规自建式”:允许农民遵守规划,自主建设。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严格禁止乱修乱建。(三)对建设新居有较强意愿,但经济困难的农户,要加强宣传引导,使之尽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随着县级财力的逐步增强,今后可否引入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机制,通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途径,解决不同程度困难群众聚居住房困难,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着力强化发展提升的后劲支撑。巴山新居不仅要解决农民群众住得好的问题,更要解决留得住、富得了的问题。因此,强化巴山新居巩固提升的后劲,是绕不过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着力抓好两个提升。一个是产业的提升。没有现代产业,聚居农民就没有充分稳定的就业机会,就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没有与现代生活相应的经济基础,进而出现“人去楼空”的现象。二个是人的素质的提升。农民聚居后,生活空间不再是分散居住状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