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doc_第1页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doc_第2页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doc_第3页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doc_第4页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 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耸立(sng) 缭绕(lio)冰镐()B.石膏(go) 摄影(sh) 陡滑(du)C.海滨(bn) 呼啸(xio)窒息(zh)D.砭骨(bin) 匍匐(f) 巉岩(chn)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B.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查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C.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D.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崎岖: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养精蓄锐: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5.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 巨大。(A.消费 B.花费 C.消耗 D.浪费)(2)(三人)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 路途。(A.辨认 B.辨别 C.分辨 D.辨析)(3)因为他们正 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A.背负 B.肩负 C.负重 D.担任)(4)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 地呼啸着。(A.凄凉 B.凄惨 C.凄苦 D.凄厉)6.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金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夸张)B.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排比)C.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比喻)D.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的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比喻)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2)他们的四肢更加()了,他们的行动更加()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8.文学常识填空 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 ,作者是 ,中国著名 ,前任新华社社长,高级记者。本文以 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所面临的 、 和 这三大困难。重点字音:缭绕(lio) 砭骨(bin) 履践(l) 崔巍(wi) 滞留(zh) 窒息(zh) 匍匐(p f) 巉岩(chn)济:j(人才济济) 当:dng(应当) j(体力不济) dng(上当)背:bi(背负) 颤:zhn(颤栗) bi(背面) chn(颤抖)重点词语: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匍匐:爬行。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养精蓄锐: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锐,锐气。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2)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体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第二课时 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 、 、 。他们是靠 、 、 、 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叙事有详有略,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举例说明。 4.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试举两例来分析其作用? 重点语段阅读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 了。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5.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6.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7.段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8.文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9.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 、 、 。10.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主题分析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叙了中国登山队员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峰顶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赞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写作亮点 1.围绕中心选材。文章重点写了登山队员们用搭人梯的方式,成功的征服了“第二台阶”之后,又在严重缺水的条件下克服严寒,摸黑走生路,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构成了对生命的威胁,这要比写在登山活动中遇到的其他困难更能反映登山队员经得起严峻考验,正是这样的考验,才充分体现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重点写这一内容,很好地表现了中心。2.语言精当。 本文中的叙述语言简练明白,描写语言清新优美,议论抒情相结合,很好地深化了中心,表达了赞美之情,说明力求准确。总之,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表达效果。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履践(l) 匍匐(p) 窒息(zh)B.巅峰(din) 镶嵌(xing) 落难(nn)C 崔巍(wi) 轮廓(ku) 迈进(mn)D.养精蓄锐(x)呼啸(xio) 耸立(sng)2.下列各组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蓝天 健将 支援 携带 B.摄影 消耗 支撑 攀登C.缓慢 砭骨 漫长 崎岖 D.迸散 付出 艰巨 辩认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4.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在下面写出两个。(1) (2) 5.揣摩品析语言:“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二、类文阅读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小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在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的淋漓尽致。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的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23期)6选文围绕“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请按记叙的要素填写下面的内容。 时间: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地点: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人物:鲁尼兹、卢森斯老人及其家属、小城的人们。起因: 经过: 结果: 7第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答: 8阅读第段,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描摹并写出鲁尼兹当时的心理活动。答: 9从表达方式和情感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 10请就本文中的人物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作出简要回答。问题: 回答: 3、 中考实战 (2011浙江余姚)11.名著阅读。 (1)根据下列摘录的人物对白,请你说说分别出自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上车的是一个约有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已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矫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的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脑部受到震荡。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深重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对老人在风雪中的帮助。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着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 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速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选自水浒传) 同志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在三个月的期限内,从车站到木场修一条轻便铁路,全长是七俄里。争取在一个半月之内,就把铁路修到伐木场的边缘。这件事我已经研究了一个星期。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三百五十个工人和两个工程师。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从第段对白中,可知粱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请任选一种,举一例加以说明。 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 。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 。 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 。四、作文训练12.读了本文,相信同学们被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和赞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所感动,请以“读登上地球之巅有感”为题,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300字左右。写作指导: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 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C 点拨:呼啸xio应为:xio2.B 点拨:“侦查”应为:侦察 3.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积锐气。 点拨:结合句子进行解释,如:“崎岖”的意思只能选择“形容山路不平”。4.B 点拨:应为:支撑5. (1)C (2)A (3)B (4)D 点拨:此题考查辨析使用同义词的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认真辨析使用。6. C 点拨:C项是夸张,不是比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该项不符合比喻的要求。7. (1)完美旺盛砭骨履践侵袭 (2)沉重迟缓 点拨:此题考查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涉及到的是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认真揣摩。8.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郭超人 新闻工作者 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珠峰 寒冷 黑夜 缺氧 点拨:记住作者的情况,熟读课文后填写。第二课时 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 寒冷、黑夜 缺氧 意志 毅力 协作 牺牲精神。 2.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和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有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3.如文中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42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煊赫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时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4.例一: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从形态及色彩方面形象地描绘出了珠穆朗玛峰美丽的景色,犹如一位圣洁的女神,正等着勇敢的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例二:“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一句渲染了登山恶劣的自然环境。重点语段阅读5.B 点拨:考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参考课文。6.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点拨:考查对景物描写的掌握情况,点明时间、烘托气氛。7.示例:氧气没有了,如果继续往上攀登极为危险,但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再苦、再累、再危险,也要登上珠峰,完成任务。点拨: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和课文内容。 8.“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想法、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点拨:从当时的特定环境和他们的精神、品质方面回答。9.黑夜、寒冷、缺氧。点拨: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 10.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点拨:结合他们的心理和行动思考、回答。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C 点拨:C项中的“迈”,正确的读音为“mi”。2.D 点拨:D项中的“辩认”的“辩”应该为“辨”,在用眼睛、大脑等去加以区别时,用“辨”。3. D 点拨: 本题意在考查我们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正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且应注意结合语境、搭配及感情色彩等因素来分析。D项中“栩栩如生”这个词语指的是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一般形容某人雕刻或画得栩栩如生,而说唱得栩栩如生就不恰当,只能说唱得如痴如醉或催人泪下。4.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 “毅然”的选择让刘连满不顾身体的严重反应,在极度消耗体力的情形下,完成了“蹲”“踩”“站”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为,体现了集体协作的精神。二、类文阅读6起因:父亲探病,老人搭车。(或:鲁尼兹在赶去医院的途中遇到了因大雪阻路而只能徒步回家的老人)经过:发生车祸,老人昏迷。(或:鲁尼兹好心载老人回家却在途中发生了车祸,老人受伤昏迷,其家人要求鲁尼兹赔偿)结果:老人醒来,感恩扬善。(或:老人苏醒后不要赔偿,并利用社会给他的捐款建立了爱心救助基金,帮助因为付出爱心而遭遇尴尬的人)7第二段环境描写作用:点明事情发生时的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或渲染气氛,也为积雪导致车祸埋下伏笔)8示例:真倒霉,我原本想让老人搭车回家,却没想到发生了车祸,不但让老人经受了病痛之苦,我还要赔偿这一大笔医疗费,我家里经济条件原来就不好,这么一大笔债务我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呢?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呢?(意思对即可)9运用抒情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