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矮病.docx_第1页
小麦黄矮病.docx_第2页
小麦黄矮病.docx_第3页
小麦黄矮病.docx_第4页
小麦黄矮病.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黄矮病添加时间:2006-11-13 09:38:26 编辑:尹宝重浏览次数:439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中文别名:黄叶病、嵌边黄 拉丁学名:BaYDV为害症状: 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莜麦、粟、糜子、玉米、 谷子、燕麦 和禾本科杂草。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为害重。小麦黄矮病的症状,随寄主种类、品种、生育期及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叶片变窄、变厚、质脆,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有光泽。分蘖少,根系入土浅,易拔起,并且严重矮化。在秋季分蘖前受侵的,植株外围叶片变得比正常叶片深而兰,分蘖增多,植株矮化显著(但因品种而异),以后新生叶片有褪绿症,但不变黄,病株极少抽穗,即使抽穗也不结实;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发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燕麦早期受侵的,叶尖表现红褐色,大多抽空白穗不结实,而后期侵染的,只叶尖变红褐色,而不抽空白穗。病 原: 由黄化病毒组(Luteoviruse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引起。分为 DAV、GAV、GDV、 RMV 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二十面体,也是一种 球状病毒,直径为30nm 。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 大麦黄矮病毒感染小麦后,随植株体内营养运转到生长点。所以,抽出的新叶首先显症,自下向上发展。在1620下,病毒的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以上逐渐潜隐,30 以上不易显症。 大麦黄矮病毒不能由土壤、病株种子、汁液等传播。世界上已经发现有 18 种蚜虫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我国只发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Acythosiphon)dirhodum( Walker)及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等传播。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能获得病毒。一头带毒的麦二叉蚜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能使健苗感病。一头刚产出的麦二叉蚜若蚜饲毒24小时后,蜕皮、产仔蚜不影响传毒。一般获毒后的38天内传毒几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20天左右,但不能终生传毒。带毒成蚜刚产的若蚜不带毒。蚜卵不带毒。病害循环: 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 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 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迁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旬冬麦上有翅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发病特点: 冬麦区蚜虫传毒的主要时期为秋苗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春麦区的蚜虫传毒主要在春季。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和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的数量呈正相关,这种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秋季麦苗出土后降雨多,有翅蚜就少,则秋苗发病少。反之,秋苗发病就多。 秋苗发病的多少是春季发病的主要依据。早春蚜虫传毒发病较轻。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秋季天旱,温度高,降温迟,接着春季温度回升快,春早的年份,就是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一般为轻病流行年;如秋春两季都多雨,则发病较轻;秋季旱而春季多雨,则可能中度发生,小麦品种间对黄矮病的抗病性有差异。 大流行年的气候特点是冬春雨雪少,7月气温低,10月气温高;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麦二叉蚜的生长有利,病毒传播快。此外,土地肥沃的麦田比薄瘠的麦田发病轻,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发病轻, 迟播的比早播的发病轻。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防治方法: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措施以鉴定、选育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防病入手,改进栽培技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1.鉴定选育抗、耐病良种 如无芒中4、中5、中7、忻4079、陇远45、陇远46、远中1001等异源八倍体材料、球茎大麦等高抗大麦黄矮病毒,B072-3 、B021-5、B003-9、B063-2、B068-2等材料。2.防治蚜虫 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防治蚜虫,能够控制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和为害。(1)种子处理 用0.3%或0.5%灭蚜松可湿性粉剂拌种,残效期达40天左右。灭蚜松是一种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的内吸剂。(2)喷药治蚜 在一般情况下,拌种地块冬前可以不治蚜。但如冬前气温较高、干旱,则必须加强田间麦蚜调查。根据各地虫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1次药,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扩散,减少麦蚜越冬基数。冬麦返青后到拔节期防治12次,就能控制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春麦区根据虫情,在5月上、中旬喷药效果较好。 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敌杀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50% 对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50%甲基对硫磷加水2000倍.也可喷1%对硫磷粉每 667m2 1.5kg ,抗蚜威每 667m2 46g。;1% 对硫磷粉每亩喷 1.5kg ,抗蚜威每亩46g具有较好的杀蚜效果。3. 加强栽培管理 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如在种植糜子的地区,尽量压缩糜子的种植面积,可以减少麦蚜和病毒的越夏数量,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此外,安排好茬口,冬麦区避免过早、过迟播种小麦,春麦区适当早播,合理密植,及时消灭田间及附近杂草,抓紧肥水管理等,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另外,当麦蚜开始在冬小麦根际附近越冬时,进行冬灌,有显著的治蚜效果。冬前镇压、返青后耙耱,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残茬和土地上的蚜卵。4. 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明显。5. 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贻误农时。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的区别与防治发布者:王诗成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2日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 近年来,我省小麦主产区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越来越严重。据礼泉县农技站去年调查,这两种病发表面积达41%。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的高达30%-40%。重发生的原因 一是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防冶工作; 二是部分农民科技素质低,对这两种病辨别不清; 三是气候变暖有利于这两种病媒介繁殖。为了帮助广大农民对这两种病症的识别和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现将二者异同点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一、症状差异 1、矮化程度不同。丛矮病,病株矮化严重分蘖细而多,一般不能拔节;而黄矮病,病株矮化轻,有的不太明显。 2、发黄部位不同。丛矮病,首先是心叶表现黄白色,进一步发展形成绿黄相间条纹,叶片发黄较轻;而黄矮病,一般苗期基部叶片变黄,后期旗叶及其下部1-2片叶变黄,黄色多发生在叶端1/2-1/3处,其黄色较重有光泽。 3、抽穗能力不同。丛矮病,一般不能抽穗;而黄矮病,多数能抽穗但子粒秕粒重降低。 4、传播媒介不同。丛矮病传播媒介是灰飞虱;黄矮病传播媒介是蚜虫,以麦二叉蚜传播能力最强。 二、相同之处 1、二者都属虫传播病毒引起的病害。 2、发病时期均为秋季9-10月和翌年3-4月,为危害盛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实行轮作倒茬,避免一个模式连年间作套种。 (2)清除田间、埂边杂草,减少虫源和病源。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4)适时迟播,使出土麦苗能够避过媒介虫体活动危害高峰期。 2、化学防治 (1)辛硫磷闷种。用种子重量0.2%-0.3%的辛硫磷乳剂,加10%的水稀释后,喷洒堆闷12小时,即可播种。 (2)药剂喷雾。抓住秋季和翌年3-4月两个危害高峰期,可用48%乐斯本1500倍液+10%吡虫啉3000-4000倍液的混合液,喷雾1-2次,均能防治飞虱和麦蚜,减少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大发生。小麦黄矮病防治方法上载时间:2002-7-8 8:52:29信息来源: 调整作物布局,注重生态防治:春麦区不种或压缩冬麦;冬麦区基于高梁是麦二叉蚜最适宜宿主,玉米是病毒的越夏桥梁寄主,这两种作物的面积和高梁品种的抗蚜性,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以及自生麦苗的发病率,都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在作物布局、耕作改制中应切实注意统畴安排。 农业栽培措施:一要加强品种抗耐病性鉴定和选育,充分发挥耐病品种的作用。二要冬麦适期晚播和实行冬灌。干旱浅山区是麦蚜越冬基地,有条件可实施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病害发生后,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健身栽培,使用微肥或抗病毒制剂,有减轻病害和产量损失的作用。 药剂治蚜防病:关键在于把握好防治时机。春麦区有利防治时机是冬麦田向春麦田迁移期或春麦田越冬蚜卵孵化盛期和扩散期。冬麦区应注意越冬蚜源基地和春季四月中、下旬麦蚜由越冬基地向大田扩散期。越冬基地早播麦田采用种子量0.2% 3911拌种;川塬区做好春季防治,采用40%乐果50克加0.05公斤水,拌砂15公斤制成毒沙措施,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喷雾。 药剂防治要合理使用农药,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注重生物防治。用药时春季防治指标以蚜株率3-5%,百株蚜10头左右为宜。当天敌与麦蚜比例达到1:150时,可不进行化学防治,或选用抗蚜威等安全农药进行防治。小麦黄矮病毒病百科名片 小麦黄矮病毒病小麦黄矮病毒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雀麦、虎尾草、小画眉草、金色狗尾草等。中文学名:小麦黄矮病毒病界:病毒界为害部位:叶片、茎目录为害症状 病毒简介 传播途径 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为害症状 小麦黄矮病毒病病株1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发病早植株矮化严重,但因品种而异。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2 编辑本段病毒简介Barleyyellowdwarfvirus简称BYDV称大麦黄矮病毒,属病毒。分为DAV、GAV、GDV、RMV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2 编辑本段传播途径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迂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旬冬麦上有翅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2 编辑本段发病条件冬麦播种早、发病重;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有利于麦蚜繁殖温度,对传毒也有利,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发生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毒病流行与毒源基数多少有重要关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麦蚜虫口密度大易造成黄矮病大流行。2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1)鉴定选育抗、耐病品种一些农家品种有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选择近年选育出的抗耐病品种。 (2)治蚜防病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黄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种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麦种50kg,也可用种子量0.5%灭蚜松或0.3%乐果乳剂拌种,逐步取代甲拌磷。喷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敌杀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也可喷1%对硫磷粉或1.5%乐果粉每667m2/1.5kg,抗蚜威每667m2/46g。毒土法40%乐果乳剂50g对水1kg,拌细土15kg撒在麦苗基叶上,可减少越冬虫源。 (3)在发病初期可用生物农药2%条缩康(武夷菌素)每亩50毫升防治。 (4)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田间及附近杂草。冬麦区适期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确定合理密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 5)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明显。2小麦黄矮病农作物 病虫2009-08-17 10:31:53 小麦黄矮病是由小麦蚜虫传染的一种病毒病。除小麦外,还侵染大麦、谷子、燕麦和多种禾本科杂草。目前全省凡有麦类之处,均有此病。 1症状与诊断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均能感病。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病株矮化严重,其高度只有健株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更矮。病重的病苗甚至不能越冬,或越冬不能拔节、抽穗,能抽穗的籽粒也很秕瘦。感病较晚的病株,矮化现象不很明显,典型症状为:上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