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 06年第4期 总第16 4期材命加到攀刊 聂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 的思考与实践 舒廷 飞 霍 莉蒋丙南 包存宽 提要从城市规划生态化和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出发 探讨 了城 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它们融合的可 能性和 可行性 结果表明 城市规划 与规划环 评的 融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规划环评现 状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 城市 规划的生态化 促进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 规划环评 生态化 Methods a nd P份c ti C e ImPa etAsse ssm e nt 5片U T ng 伪1 H UO七1 of theInteg阁i on o fUrbanPla n ni ng with EnVir o nme ntal JIANG Blngn a n BAOC U nkua n AbstraC t Themet hods a nd Pra etie al e a seof i nteg r ati ng ur ba n Pla n ninga nditsEI A en v i r o nllle nt al illlPa etas se ssme nt a r e dem o n st rat ed int h e PaPerbas ed on t h e in ve stigation to t h est a t U sa nd Pr oblem sofee ologiealu rban Pla n ninga ndE认 The r e sultsoftheresea reh indie atet h at i ntegratlng ut h a n Pla n ningwi t hitsEI A ea nn ot o nlysolv eeur re nt Pr ob lem sof EI A but als oeo n t r ib ute to e eologie al in n o va tio nof ur b a n Pla n ning a ndevent uall y Pr om ot eu rba nsu st ai n a bledev eloPment Key w o rds ur ban Pla n ning E A e eolo g i e al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一33 63 2 006 04一002 9一06 随 着城市生态 危机的加剧和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提出 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日趋成 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 传统的城市规划虽然也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但重视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导致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或 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更多流于表层和形式 因此 城市规划 的生态化 或者是 用生态学 的思想原理指导城市规划 是解决城 市化进程中出现 的各种问题以及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城市规划学科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背景和现状 作者简介 舒廷飞 霍莉 生态学渗人城 市规划起源于 1 9世纪末以Ge or g e Ma r ch Jo h n P o w e l l 等为代表 的生态学家 规划工作者及社会科学家的规划实践与著作 1 1 1 2 0世纪初 生态学开 始与城市规 划学科结合 Ge dde s 的 城市开发 190 4年 和 进化 中的城市 1 9巧年 即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城市问题的思考 1 96 0年代后 以罗 马俱 乐部的 增长的极限 为代表 提出对工业化 城市化前景的担忧 激发了生 态学与城市规划学科进一步结合的研究 1 96 9年 M c H毗 设计结合自然 一书 出版 提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框架 同年 Cmw e 提 出了景 观生态规划 蒋丙南 包存宽 同济大学环境科 学与工程学院 博 士 讲师 shutf 16 3工om 同济大学环琉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生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 授 博士 国家 十五 科技攻关课题 若干重要环境政策及环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Zo o3 B A614 A一1一5 29 舒廷飞粗莉蒋丙南 包存宽 城市规划 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的概念 Od um 提出了规划结 合生态思想 的概念与方法 1 9 7 1 年 uN ESco的人与生物圈 M A B 计划 提出了开展城市生 态 系统研 究的课题 1 98 4年 U N ESCO的MA B 研究 报告提出 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 1 99 0 年代左右 城市规划与生态学 的结合又有新的进展 许多论著系统地探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和生态化途径 B ob W alter 19 85 SimVa nde rRyu 19 86 G o记en 1990 Fr a n e A山hibue j 1997 199 6年的联合国人 居大会上制定的人居环境议程也用生态学观点表达了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目的l州 近年 国内很多专家学 者也在关注和探讨城市规划与生态 学的结合 沈清基 2 00 0 较早提出了城市规划生态学化的思 考 指出城市规划生态学化包括城市发展战略的生态学化 城 市规划思维的生态学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学化回 王如 松 20 01 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四类 生态转型 从物理空间需求转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型 从污染治 理需求转向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转型 从城市绿化需求转向生 态服务功能需求转型 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转 向面向过程的 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9 J 黄徘斐 200 4 在 总结德国城市规划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 城市规划在开展 以前 必须回答由于规划带来的变化自然界能否承受 这个关键 问题1 1 0 1 黄光宇 杨培峰 20 05 从城乡空间结构的生态化和 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革新等角度探索了城市规划生态化的途径 和方法 2 俞孔坚 20 05 对城 市规划方法 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 反规划 的理论 从 逆向 的规划思维和 负 的规 划成果来保证土地健康安全和公众利益l l 3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 学者们已经形成了城市规划 与生态学 结合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施方 法 所有这些理论都力求在城市 规划和建设中渗透 结合生态学的思想 从规划思维 方法 程序和规划空间 制度 管理等角 度体现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但是 上述大多理论均源于 城市规划学 者内部的思考和探索 缺少现实制度的支撑和第三 方的融合 使得城市规划生态化还是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随着我国 环境影 响评价法 的颁布 要求对土地利用规 划 流域 海域 区域规划 城市建设 交通 水利 农业等 十个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这就为城市规划通过第三方 的环境评价来促进其生态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制度保障和现实 可能 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但是 在城 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 主要表现如下 2 规划环评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评价过程寻租行为有可 能发生 导致评价失去其基本的意义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体系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 职业素质也还参差不齐 因此 使得环评成为某些业主花钱消 灾和某些评价人员拿钱替人说话的潜在寻租机会 业主与评价 人员形成默契和共识 规划环评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基本的功 能和意义l l 4 2 2 规划环评 自身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 完善 导致评价时 间 和结果都不能保证 目前 国内外对规划环评的功能定位主要 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将它看成是项目环评向规划层次的扩展 认为应主要基于项目环评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 方法与管理模 式 结果往往使它复杂化 另一种观点是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 编制过程 的一个环节 规划环评的有效性的最终体现并非报告 书质量如何 而是评价结论对于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 展的原则1 1 5 6 j 我国 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第一 种观点 这样就一方面使得规划环评过分依赖项目环评 中的定 量方法去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规划 其评价的结论很难令 人信服 另一方面使得规划环评内容和技术方法过于复杂 造 成编制时间过长 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 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城市 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规范 因此 使得规划环评技术工作人 员无所适从 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 其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2 3 大多数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反映型评价 属于事 后评价型 其调整 的余地和力度都极其有限 当前 由于评 价 体制的原因 国内开展的城市规划环境评价几乎都是反映型评 价 即规划成果已经完成了再进行评价 一方面评价技术人员 没有参与到规 划过程中 接触规划时间十分短暂 对规划理解 不够深刻 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另一方面 由于规划工作 已经全部完成 评价人员可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 很难从环 境的角度全面地否定一些规划 而只能针对规划给出些补救 的 措施和建议 3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 2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按照 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要求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已 经开始了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 它一方面能控制 和改进某些不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划方案 另 一方面又能促进 规划 师 自身将城 市规划生态化 以便于能够顺 利通过评价 对城市 规划成果的实施和促进城市规划学科自身 综上所述 对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环评是促进城市规划生态 化的有力制度保障和现实途径 但是 由于管理制度及技术方 法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规划环评的作用仍然难以充分发挥 主 要原因就是因为现行的城市规划与规 划环评没有真正地融合 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 规划环评仍然是面向结果的评价 属于调整型而非融合型 因此 笔者从问题出发 构建城市规 3 0 2 0 0 6年第4期 总第 16 4 期 撼添加创学刹 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以期能有效地促进城市 规划的生态化和解决规划环评现实 中的问题 3 1 目标与过程的融合 3 1 目标融合 首先城 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目标必须一致 都是为了实现 城市可持续 发展 战略 而不是 猫捉老 鼠 的游戏 规划 是为 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评价是为 了保证规划朝着这个方 向前进 只有统一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台 有着共同的理念和 愿望 才能做到真正的融 合 实现规划与评价有机整合 3 1 2 过程融合 过程融合是指规划过程与评价过程必须保持同步 充分融 合 它实质上就是让环评早期介人 而不是规划在前 评价在 后 不能打时间差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人员与规划人员进行充 分交流和了解 为规划 的每一步进程和每一个方案进行环境可 性行把关 保证整个规划符合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 而避免规划 成果 的颠 覆性修改 同时 由于不同学科 的介人 也可以促使规划过程借鉴其它学科的技术和方法 有利于城市 规划自身的完善和提高 划在 有效 年限内真正有效 3 2 4 在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条例 中增加生态评价和管理的内 容 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为城市规划生态化提供法律依据和 强制条件 4 案例分析 以金坛城南新区规划研究为例 4 背景分析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 是江苏省常州市下属的县级市 城南新区位于金坛市老城区南部 北 与老城区相连 南与钱资 荡 备用水源地 面积g k m Z 毗邻 总规划面积巧km Z 总规 划 人口1 2万人 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以居住 行政 休闲 职能为主的现代生态宜居新城 由于规划区位于备用水源地钱资荡旁 地理位置十分敏 感 因此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起始阶段 就邀请了环境评价专家 进行城市规划 的生态化篇章研究 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城建设过 程 中保证水源地水质 3 2 管理制度的改进 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是基于各 自的历 史原因 现 实条件和专业特点而制定的 它们在保 证城市规 划 环境影 响评价 的编 制 实 施和管 理方面发挥了重要 的作 用 但是 由于各自隶属行政职能部门不同 导致它们无论在 编制 实施 还是管理过程中几乎没有交集 虽然目前也有少 部分规划在编制开始阶段就让评 价人员早期介人 但毕竟是技 术人员民间的少数行为 如果要保证规划与评价的全面整合 就应该进一步改进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 度 以促进城市规划生态化和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目前 香港 特区和德国都有过类似的探索I l 0 7 8 结合这些地区的经验 笔 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 2 规划首先确立生态底限 城市规划中应首先提出自然空 间的保留计划和生态要素的保护控制性原则 即城市规划的生 态底限 其余规划在必须满足生态底限的前提下遵照市场模式 进行 这是一个让生态专家和环境专家提前介人城 市规划的机 制 3 2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同步介 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 规划同步进行 评价结果及时反映到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 及 时调整城市规划中不符合生态原则的 内容 这样即可以保证规 划与评价双方进行充分交 流 讨论和学习 也可以保证规划 不 至于出现颠覆性的成果 3 2 3 规划实施后定期进行回顾评价 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趋势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预 测 对比现有的城市规划 及时提出对现有规划的修正 使规 4 2 规划与研究程序 该规划研究首先构建金坛生态新 城的概念 根据此概念对 金坛城南新区概念规划和结构规划进 行同步评价 评价结果及 时反馈到规划 的编制过程中去 并在规划 中作出相应调整 同 时形成城南新区规划与设计的生态原则和细则 用以指导整个 规划 研究程序见图1 金坛生态新城 的概念 金坛新城 概念和结构规划 金坛新城 概念和结构规划 金坛 新城规 划 与 设计的生态原则 生态水系统 生态 交通 生态景观等 图1规划与研究程序 4 3 规划生态化的主要 内容及作用 4 3 规划基本生态原则 通过规划技术人员与评价技术人员 的充分讨论和研究 形 成了新城规 划与设计的基本生态原则 并在 这些原则的指导 下 生成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生态细则 用以指导和控制整个 城南新区的规划过程 其基本原则包括 l 紧凑的布局 功能的更 大混合与土地开发强度的适当 31 舒廷飞粗莉蒋丙南 包存宽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控制 2 步行 自行车 公共交通为主 体现 以人为本 的 交通组织模式 3 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使用 4 有利于再循环的生态社会与生态产业 5 按照 以水为魂 功能优先 思想建设新城绿地与景 观系统 6 基于钱资荡水资源保护的面源污染控制 雨污水利用 以及水生态系统恢复 4 3 2 规划生态控制与设计重点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 针对金坛城南新区的特点 围绕保护 备用水源地的基本目标 从空 间管制 交通组织 污水处理 雨水收集与排放以及景观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城南新区进行生态 化设计和控制 l 空间 重点空间管制区域的确定 主要 通过 对钱资荡周围开发控制来确保钱资荡水源地的安 全 其控 制措施主要有 钱资荡为 中心 向北靠规划区内开 发强度逐级升高 以规划区为 中心 向南接近钱资荡保护强 度逐 级加大 在钱资荡周 围设置化肥 农药控制范围 在 钱资荡北 岸靠近规划区设置绿化和建筑物理控制区 图2 3 4 5 圈5 钱资荡北岸绿化和建筑物理标准控制区示愈图 2 交通 交通系统的生态化 主要通过交通组织 交通场地设置等措施 充分体现 生 态适宜 以人为本 公交优先 的原则和理念 停车场要求 规划核心区 禁止使用地面停车场 规 划核心区 以外 建议优先使用地下停车场 然后再考虑地面停 车场 小区或单位 要求停车场尽量设置在门口 道路要求 在小区或单位内 道路系统的设置以步行或 自行车为主 在城区次级道路上 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和人行 道 在城区主要道路上 设置专门的公交车道 场地要求 地面停车场一律要求采用透水性地面 人 行道 庭院廊道等要 求尽 量采用透水性地面 城市广场 社 区公共开敞活动空间等要求尽量采用透水性地面 3 污水 西侧别墅区废水的零排放 位于钱资荡西面别墅区的生活 污水 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与 蛆酬生态虑 池相结合的生态技术处理后直接排人钱资荡 作为 水源地补充水 实现部分区域生活污水的零排放 图 6 4 雨水 生态化雨水排放与收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水系 构建三个层次的雨水生态收集系统和 排水系统 具体要求为 三个层次互相连通 水系标高 第 3Z 20 06年第4期 总第16 4期 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硬质地面 绿地与水系保持 界面连续 标高 硬质地面略 绿地平面 水系平面 要 求 行车道外的硬质空间 尽量使用透水性地面 增加雨水的地面 渗透 在小区或单位内 如果有景观水体 要求就近与雨水 明渠连通 要求所有明渠或者地面水体都尽量避免使用硬质 护岸 图7 可行性和操作过程 金坛市的实践表明 城市规划 与环境评价的融合不仅能够 有效促进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保证城市规划过程和目标均符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求 而且 这种融合过程较之规划形 成后再进行评价可能更为科学可靠 主要是因为评价的早期介 人可以使评价的目的通过规划自身的生态化调整得以实现 能 比较有效地避免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寻租行为 技术 方法不完善以及规划环评调整余地有限等现实问题 5 结论 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的结合以及城市规划生态化是一个较新 的课题 大多数研究尚处于理论 阶段 而规划环评由于其自身 理论方法 管理制度等不完善的原因 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笔 者通过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融合研究 试图探索城市规划生 态化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并为规划环评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 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5 景观 东部生态与景观净化廊道构想 利用东部现有的水系 构建人工湿地系统 建设长约Z k m 的景观水系湿地廊道 净化从老城区带来的污水 实现对区域 污染的正贡献 图8 4 4 案例小结 通过金坛城南新区规划的合作研究 形成了城南新区城市 规划的基本生态原则和设计细则 用以指导城南新区的城市规 划与设计 并从空间管制 交通组织 污水处理 雨水 收集与 利用以及景观建设等角度进行了生态化的尝试 一方面 为金 坛城南新区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水源地提供了技术方法 l l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生态规划的 回顾与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U l 199 5 1013 203一215 2 l 杨培峰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 法研究 M 北京 科 学出版 社 2005 s 李德华等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 1 4 Bob Wa lt e r er 目 Su s切n able C it i e s C o nc e pt andst r ate子es f o re e o一cit y de ve l oPment M Lo s A n ge l e s E e o一Home M ed ia 19 93 s simva nde rR四 pet e r Ca lt h o 甲e Su s切nable C o n u n un i t i e s A n ew de sig n 卿t h e sis f o rcit ies su bu t h san d town s M1 SanFr a neis eo Sier r aClubBo oks 19 8 6 6 Le o n a r d Or t olano王n v i r o nmen t a l Pla nn i ngand D eeision Ma k ng M N e wY ork Wi l ey 19 8 4 33 舒廷飞粗莉蒋丙南 包存宽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 思考与实践 v 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 生态思维城市规划 汇刊田 2 0 0 0 e 7一12 同济大学出版社 s 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 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的关系田 规划师 2000 31 5一9 1 0 1 王如松 系统化 自然化 经 济化 人性化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 法的生态转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田 加0 1 3 1一5 1 10 黄排变 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 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 设计 的理论及案例分析 叫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04 l 1 黄光宇 杨培峰 城乡空间生 态规划理论框架试析 规划师叶 200 2 1 8 41 5一9 1 1 2 杨培峰 蔡云楠 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 生态化革新分析 城市发展 研究U J 2005 12 2 l 33一3 7 l s 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反规 划 途径 MI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 0 5 114 杨洁 毕军 顾朝林 周鲸波 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初探 环境污染与 防治 J 2 0 0 4 2 6 6 465科6 7 1 5 p ar t i dd t i o R o s面o M二a St r at eg i e En v i r o n m e n山 As s es s ment key Is s ue s Em e rg in g 如m R ec ent Pr a ct iee 田 E n v i r o n m e们回 I m Paet 户比se s s m e n t R e v i e w 1996 16 1 3 1 55 16 1 Alu la n c l a l e D T h e p ot ent ia l R ole o f St r at eg i e Env ir o n m en山 A s se s s m e nt i nt h e A et i v i t i e sof Mu lt i一l a t e目 D e v el o Pm e nt Badk s I Env i r o n m en t a l In 1Pa ct A s se ssment Re v i e w 2 0 0 1 21 5 4 7叫29 l v 于春普 系统化 生态化 现代 化 城 市生态学与开拓城市规划 的新思路 北京规划建设 田 1 99 4 1 2 3 13 16 11 81杨保军 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与规划程序简介 2 0 0 2年第六次德中 建筑和城市发展研讨会 北京 国际城市文化协会 2 0 0 2 8 1叱6 收稿日期 20 0 6一0 4 画 钻黔舔麟 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动态 1 双 高人才 干部培训班 第三 期济南市 双 高人才 干部培训班于2 00 6年 5 月2 5 日顺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