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北宋三孔史学思想初探 北宋三孔史学思想初探 专业 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 宋史 年级 2004 级 导师 汪天顺副教授 研究生 杨兴良 学位 硕士 学校 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 摘要 北宋三孔即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三兄弟 他们是北宋元祐政坛文坛上颇受关注的 人物 曾因思想保守而为世人所垢病 加以他们的著作南宋后大多亡佚 因此 学术界对 他们思想的研究鲜有涉及 宋代 随着国内矛盾的激化 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传统经世史学观念在新的形势下 又有所发展 三孔传统史学思想中的鉴戒思想 以儒家思想治国的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得 到发展 并有浓厚的爱国色彩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而前人对 三孔史学思想的研究还没有见到 本文选取三孔的史学思想为切入点 结合其生平及时代背景 将其置于发展的历史和 社会运动过程中 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其史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 一 三孔生平及其著述 通过对三孔生平 著述的简单介绍 使我们对三孔有个初步 的认识和了解 二 三孔史学思想形成 文章结合三孔生活的时代背景 论述了其史学思想形成的过 程 并从对现实的忧虑 家学渊源 传统史学思想的继承 师友的影响 个人修养的激励 等方面论述了三孔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 三孔的史学思想 文章选取了经世致用 精于考证 史不离道 秉笔直书等四个 方面分析了三孔史学思想的内涵 四 三孔的史学实践 结合三孔的文学创作 政坛活动 论述了他们史学思想的经世 致用 五 三孔史学思想评价 文章在分析三孔史学思想的内涵和其史学思想实践的基础上 探讨了三孔史学思想的特色 孔氏兄弟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着眼于当代现实 把研究历 史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同关注国家命运 维持社会和谐与安定紧密地联系起来 深 化了反思历史的认识 丰富了宋代的史学思想 文章指出 若将三孔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中 其史学思想不是纯粹的传统的固步 自封 而是将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和经世致用思想相结合 以 史学以应世 来维系中华民 族的生存纽带 其史学思想在经世致用价值取向上 更注重于史学功能的发挥 而在很大 程度上 其思想抱负在个人身上得不到实现时 便转入著书立说 这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 社会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 史学思想 ii a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thought of san ko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jor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song dynasty issue grade 2004 tutor wang tian shun postgraduate yang xing liang abstract there were kong wenzhong kong wuzhong and brother kong pingzhong three broth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y were 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yuan you political forum literary figures of public concern they were criticized because of their conservative thinking and most of their works were lost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refore they had fresh ideas to the academic study involved so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internal conflicts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crisis world history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ha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well taking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al warning thinking an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the country s development were developed considerably in this process and there is strong patriotic color their practical ideas had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practicality but the predecessor had not seen their three holes of historical thought research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ir historical thought to cut into the spot with their biography and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was s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in the social movement proces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tudying chinese history i conduct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research to their historic thought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ly biographies and their writings about them through three biographies brief introductions of writing enable us to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m secondly three historic thought of form the article to unify three kong of the time backgrounds elaborates the process which their historic thought formed and from to the reality anxiety the solid educational found ground on received from family elders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 thought inherited teachers and friends influence individual inspiration aspect and so on elaborated the reason why their historic thought formed thirdly three kong historic thought the article selected that has governed fine study to use to the textual criticism confucian thoughts agreeing with the ancient historian s traditional method of wielding the pen to record the truth the history does not hold the very straight book and so o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ir historic thought connotation fourthly three kong s historic practices i unify their literatures creations and political activity to elaborate their historic thought to govern on reality fifthly taking histor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thinking of the three holes on the basis of ideology and their history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holes historic thinking of the kong brothers notable features are focusing on the contemporary realities studying history carrying the nation 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iii concerning with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re closely link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reflection and also enrich historic thinking of song dynast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f the three holes were placed at that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ir history thinking was not just the traditional resting on their laurels instea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 of confucian thinking culture and ideology and world history to be the sur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maintain ties practical think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ir value to focus more on history function in no small measure when thinking of the individual did not realize their vision they turned to books and articles this has the positive social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also has the certain mode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enterprise key words key words kong wen zhong kong wu zhong kong ping zhong historical thought 0 前言 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 世 1 这句话给了宋代文化最高也是最恰当的评价 说明了宋代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继承 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着深远影响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 到宋仁宗 英宗和神宗时期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鲜见的史学繁荣局面 人材辈出 涌现了欧阳修 司马光等一大批有影 响的史学家 史学研究已蔚然成风 志在当今 史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历史的时代 从 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广阔的历史领域予以审视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成果 在这种文化 气息熏陶感染下 当时出现了许多文人兼政治家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拟对三孔作个案研究 三孔即活跃在北宋中后期政坛 文坛的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三兄弟 据 山堂肆考 三孔 宋孔文仲与弟武仲平仲 俱以文章名世 人号三孔 2 三孔以文 章起于江西 后人称其 皆文章之雄 3 黄庭坚称赞他们兄弟 二苏上联璧 三孔立分 鼎 4 三人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中被归入保守派 又相继卷入了洛蜀党争 但仍凭借文学 史学上的造诣 进而以史为鉴 无论在朝或在野 均为国家安危而担忧 其出处沉浮的经 历及正直不阿的品性注定了三人不仅为文坛名家 亦为政界君子 当时被称为 元祐君子 5 三孔以文学名声和政坛政绩享誉一时 然而 自元祐后声名渐衰 鲜为人知 随着 我国学术事业的繁荣 研究领域的拓宽 对三孔的研究 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陆续有三孔研究论文问世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学者大都围绕着三 孔的生平 籍贯 文学成就和政坛活动来论述 三孔的史学思想至今鲜有人论及 当前学者对三孔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于三孔里籍 生平 生卒年月的考证 主要有 聂言之的 三孔籍贯考辨 6 赵元春 我对三孔里籍的认定 7 黄宏 北宋 三孔 籍贯新考 8 黄炳福 关 于三孔里籍的若干资料 9 等对三孔的里籍进行了研究 得出三孔为宋时临江军新淦县人 即现在的江西省峡江县人 黄健保 关于 三孔 10 分别对三孔的生平 著述 里籍 进行了论述 陈莲香 江西 临江三孔 生卒年考 11 用翔实的材料 对三孔的生卒年 作了比较可信的考证 二 对三孔诗歌的研究 杜爱英 清江三孔诗韵考 12 对三孔所作诗歌的诗韵作 1 邓广铭 金名馆丛稿二编 m 北京 三联书社 2001 277 2 彭大翼 山堂肆考 卷一百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吴之振 宋诗钞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432 4 黄庭坚 豫章黄先生文集 卷三 四部丛刊初编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年版 5 王士桢 居易录 卷一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聂言之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 1988 4 31 35 7 赵元春 新馀春秋 1993 年第 1 期 8 黄宏 东南大学学报 j 2005 7 6 64 66 9 黄炳福 新馀史志 1993 年第 2 期 10 黄健保 新馀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1998 3 1 10 13 11 陈莲香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2005 10 3 29 30 12 杜爱英 古汉语研究 j 1997 1 42 47 1 为专题进行了研究 最后得出三孔古体诗 近体诗用韵中 古体舒声韵与近体诗用韵归部 完全相同 与其同时代诗人 词人用韵有一致处 亦有不同之处 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发展 情况 三 对孔平仲的研究 聂言之 孔平仲诗中的蓬莱阁在何处 1 探讨了平仲诗中 的蓬莱阁不是在登州 而是在越州卧龙山上 孔平仲与苏轼交谊考 2 考证了二者交谊始 末 祝尚书 漫话宋人药名诗 3 宋代盛行一种诗戏 就是以中药名称入诗 自然成诗 而人不觉 平仲也是作药名诗高手 文章中引用了平仲的几首药名诗 程国政 孔平仲与 论述了孔平仲的生平 思想及著述 续世说 的版本 内容和价值 4 韩梅 孔 平仲评传 5 则对孔平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但叙述比较简单 深度亦显不够 四 对三孔文学活动的研究 陈莲香 临江三孔 的文学活动 6 通过发掘史料 研究了三孔和二苏 曾巩 黄庭坚及其它诗人的文学交往活动 有助于加深对其文学成就 的理解 五 对三孔较为全面的研究 李春梅 临江三孔研究 7 对三孔的生平 籍贯 文学成就 政坛风云作了全面的研究 她对于三孔的研究较为详细 特别是她在论文中编 写的三孔年谱 对研究三孔提供了便利 六 对三孔集版本的考证 王岚 三孔集主要版本考论 8 对三孔不同时期的刻 本进行了研究 得出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的 40 卷 清江三孔集 为最善本 文化的发展既有传统的继承性 也有基于时代变化的创造性 三孔的史学思想是时代 的产物 学术上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注重史学功能的发挥 在实践中 具有强烈的 正统观念 反映社会现实而又不离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三孔的史学创作为我们留 下了不少史料 这有利于鉴往知来 警醒后世 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 尽管对三孔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特别是李春梅的硕士论文对三孔的研究尤为全 面 但他们对于三孔史学思想研究鲜有涉及 所以 对于三孔的史学思想实有研究的必要 笔者不拙浅陋 通过对其文字著述进行梳理和解读 以期能对三孔史学思想有一全面和客 观的总结 并且对于研究三孔其人及宋代史学有一定参考作用 但由于笔者学识浅薄 虽 然作了一定的努力与尝试 文中仍有诸多遗漏及不足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指教 1 聂言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j 1993 26 4 110 112 2 聂言之 齐鲁学刊 j 1993 4 18 20 3 祝尚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 j 2001 2 122 127 4 程国政 湖北大学学报 j 1991 5 61 66 5 韩梅 明清小说研究 j 2000 4 11 13 6 陈莲香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2005 10 3 29 30 7 李春梅 临江三孔研究 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2 8 王岚 江西社会科学 j 2004 7 39 42 2 一 三孔生平及其著述三孔生平及其著述 一 三孔生平 蜚声北宋政坛 文坛的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三兄弟为孔子第四十七代孙 今江西 省峡江县 宋时属临江军新淦县 人 兄弟三人以文章起于江西且同朝为官 著作甚丰 在政坛 文坛都有较高声誉 黄庭坚五言绝句赞曰 二苏上联壁 三孔立分鼎 天不坠 斯文 俱来集台省 1 时人将 三孔 与 两苏 相提并论 极为推崇 江西通志 载 临江素称诗礼之乡 衣冠文物甲于他郡 若昔之刘贡父 孔文仲兄弟 清修雅节 文章 事业辉映后先 至今天下后世以为重也 2 孔文仲 1038 1088 字经父 性刚直 寡言笑 自幼好学 嘉祐六年 1061 考 中进士 任余杭尉 后转台州推官 熙宁三年 1070 文仲被推荐至神宗面前对策 力 论王安石理财 训兵之法为非是 被神宗罢归故官 后为三班主簿 出任保德军通判 元祐初 哲宗召其为秘书省校书郎 进礼部员外郎 迁起居舍人 不久擢为左谏议大 夫 与程颐不和 弹劾程颐使其罢官而卷入洛蜀党争 后因直奏 青苗 免役 诸法 利弊 元祐二年 1087 改任中书舍人 文仲原本有病 元祐三年 同知贡举 昼夜工作 于是病情加重而亡 年五十一 大 敛时 在朝士大夫皆失声痛哭 苏轼拊其柩曰 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 求劲直如吾经父 者 今无有矣 3 对其刚正不阿 不事权贵的品质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武仲 1042 1097 字常父 一字彦常 年幼好学 嘉祐八年 1063 考中进士 授 谷城主簿 历任江州军事推官 信州军事推官 齐州教授 元祐初 历任秘书省正字 校 书郎 集贤校理等职 武仲反对王安石变更科举 奏请恢复诗赋取士 后进起居郎兼侍讲 迩英殿 元祐六年 1091 转中书舍人 后擢给事中 迁礼部侍郎 以宝文阁待制知洪 州 徙宣州 绍圣三年 1096 因朝廷党争被免职 定居池州 次年卒于池州 孔平仲 1044 1102 字毅父 一字义甫 治平二年 1065 考中进士 授洪州分宁县 主簿 又应制科 历任密州教授 秘书省教书郎等职 元祐元年 1086 因吕公著荐 为秘书丞 集贤校理 文仲卒 诏以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 提点江浙铸钱 京西刑 狱 绍圣初 言者弹劾他在元祐时陷入党争 讥毁先烈 削去校理之职 知衡州 提举董 必又弹劾他擅自开官仓赈济灾民 被贬为惠州别驾 安置英州 元符三年 1100 平仲 恢复朝散大夫之职 后被召为户部 金部郎中 提举永兴路刑狱 帅鄜延 环庆 后党论 再起 崇宁元年 1102 平仲被罢官 主管兖州景灵宫 不久死去 从三孔生平看 他们正直敢谏 反对变法 在党争中沉浮 可谓是北宋政坛名人 文 学上 从小好学 皆进士出身 著书多卷 有文名 正如周必大所说 本朝人物 至元 祐而盛 其兄弟杰然 则有临江之孔氏 曰文仲 字经父 曰武仲 字常父 曰平仲 字 毅父 4 二 三孔著述 三孔不仅是北宋政界名人 而且是文章名家 据 宋史 艺文志 直斋书录解题 1 黄庭坚 豫章黄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 上海书店 1989 年版 卷三 2 谢炅 江西通志 卷一百二十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脱脱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0933 4 胡思敬 清江三孔集 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 190 3 郡斋读书志 文献通考 等书记载 三孔平生著述较为丰富 下面详细叙述其著述 其父孔延之即 家食不足 而俸钱常以聚书 至老 读书未尝一日废也 5 文仲被列入 中国藏书家之列 6 死之日 家无余贮 惟有书五千卷 皆手自校辑者 遗文若干篇 某人集篇五十卷 1 可见其卒后不久即有人将其诗文编纂成集 孔文仲 孔文仲文集 五 十卷 已佚 今存文仲 舍人集 二卷 武仲经史子集皆精 著书甚丰 有 诗说 二十卷 已佚 书说 十三卷 已佚 论 语说 十卷 已佚 尚书解 十四卷 已佚 五臣解孟子 十四卷 已佚 金华讲义 十三卷 已佚 孔武仲奏议 两卷 已佚 芍药谱 一卷 现存 南齐集稿 已佚 渡江集 已佚 丙寅赴阙诗稿 已佚 另存有 宗伯集 十七卷 平仲不仅为文学名人 且史学尤精 宋史 称其 长史学 工文词 著 续世说 释稗 诗戏 诸书传于世 2 孔平仲所著 续世说 十二卷 现存 孔氏谈苑 五 卷 现存 孔氏杂谈 即 珩璜新论 四卷 现存 良史事证 一卷 已佚 释稗 一卷 已佚 诗戏 一卷 现存 另存有 朝散集 二十一卷 三孔著作后世多次翻刻 其中部分收入了 四库全书 三孔著述 历代书目均记载 翔实 视为珍品 值得一说 可惜三孔著述到南宋时已多散佚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 存 一二与千百 3 的遗作 三孔长期出任地方官和过着贬谪的生活 故未能专意写出史学专 著 但从其文章里可知他们读过 尚书 左传 史记 汉书 晋书 南史 北 史 旧唐书 五代史 等史籍 并对史料运用自如 他们对自先秦至当朝的许多重大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都有所评论 其著作 自然也体现出三孔的文学和史学思想 5 曾巩 元丰类稿 卷四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王河 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 m 上海 上海同济出版社 1991 50 1 苏颂 苏魏公文集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36 2 脱脱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0933 3 周必大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59 4 二 三孔史学思想的形成 二 三孔史学思想的形成 三孔一生历经北宋中后期 感受了北宋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 件 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直接感召着其思想的发展与走向 思想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的 成熟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从出发点到归宿点 这一过程的完 成又有其自身的动因 即思想的成因 而这一动因的探索 又是剖析个体思想完整性的题 中应有之义 一 三孔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几乎从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境况 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断骚 扰 宋王朝与它们打仗败多胜少 而国内 阶级矛盾也很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据何 竹淇 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记载 两宋农民起义总数达四百三十三次 实际仍不止此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正是由于这种异乎寻常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使得那些以天 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们普遍产生忧患意识 他们感时伤世 或伏阙上书 或慷慨陈词 通过各种途径 力图矫正时弊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于是 政治上有范仲淹 庆历新政 和王安石变法 文学上有欧阳修 苏轼等倡导的古文运动 思想上有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家 在传统经学的基础上 吸收佛道某些内容 发展成既精致又富思辨的理学 而史学家 们 因为自觉肩负着总结天下兴亡原因 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使命 其忧患意识便特别 强烈 两宋时期 大多数史学家心怀天下 对时事十分关注 表现出深重的忧虑 他们对统 治者对内敲榨 对外妥协的倾向也给予批评 进入北宋中期以后 由于对辽 西夏战争的 相继失败和 三冗 冗兵 冗官 冗费 带来的巨大财政危机 富国强兵就成为包括史学 家在内的广大爱国士大夫的共同话题 但对如何富国强兵 人们意见却不尽一致 就史学 家而言 许多人倾向于政治革新 欧阳修直接参与 庆历新政 代表了这批史学家们的 要求 不过 也有一些史学家反对政治革新 在他们看来 政治上萧规曹随 用贤人 信 赏罚等才是富强之道 司马光 范祖禹是这派的典型人物 他们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 论 安石及新法之害 言极愤切 1 然而 正如司马光所说 光与介甫趣向虽殊 而大归则 同 2 无论是主张革新的史学家 还是反对变法的史学家 在忠君忧国 富国强兵上是 一致的 伴随着对时事的这种深重忧患 史学家们强调 资治 经世 的思想也就盛行起 来 成为当时的一股大潮 典型的例子是司马光修 资治通鉴 资治 经世 的史 学思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 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它包含了爱国主义成份 对于统治者适当调整和改良统治政策起到积极影响 此外 它对宋代史学的发展也起到推 动作用 并且使得宋代史学在许多方面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此严峻的背景下 北宋的学术思潮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学术思想中义理之学代替 汉唐的章句训诂之学 是宋代社会思想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中叶至宋初 中国 学术开始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那些历来以承担知识的创造和传承为使命的儒家士大夫 再次成为这场学术变革的主要力量 他们从传统经学的领域内 创造出了影响以后一千多 年之久的新兴学术思潮 同时也推动着其它学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和发展 1 脱脱 宋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0805 2 司马光 司马温公文集 m 卷 10 与王介甫书 四部丛刊初编 上海书店 5 宋代儒家学者要求复兴儒学 儒家伦理被尊崇为学术的根本 却又否定汉唐诸儒 是 因为汉儒专讲章句训诂 而忽视了只有儒家伦理才是为学的根本 朱熹等宋儒激烈批评汉 唐的 记诵训诂文辞之学 因为这种学问的最大错误就是用训诂辞章等外在的知识去取 代 抹煞仁义礼智等内在的义理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窒息了早期儒家理性 精神的阐扬 说到底 宋代学术就是重振儒家伦理之学 也就是将振兴儒家伦理作为治学 的根本 陈寅恪说 中国史学 莫盛于宋 3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空前繁荣的时期 宋代史 家所编撰的史著占 四库总目 著录的史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 总卷数的三分之一 从研 究领域来说 宋代学者以唐 五代史和宋本朝史为重点 广泛涉及政治 军事 经济 典 制 文化 民情风俗 民族关系 地理沿革 社会生活等 从史著体例来说 宋代编年体 风行史坛 纪传体 典制体 会要体有新的成就 创立了纪事本末体 纲目体 出现了学 术史专著和地方志 中国传统史著体例至此基本完备 从史学方法来说 宋代史家治史求 通识 会通成为一种普遍风气 史论 史考空前繁荣 宋代史学在研究领域 史著体例 史学方法等面显示出新的时代特点 这些特点与宋代居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理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赵宋王朝为长治久安 大兴文教 极力从前代和本朝历史中总结经验 寻求借鉴 宋 代修史机构完备 官修史书数量众多 前代和本朝的大量史料得到搜集 整理 这些都直 接促使宋代史学研究的发达 然而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理学对史学研究 发挥着重要作用 理学视纲常伦理为天理 天理是不可违背的天经地义的道德准则 研究 唐五代史和本朝史 体察为人君 为人臣 为人子之道 探求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之法 在这里 对历史的探讨成为认识与把握天理的途径 直接服务于挽救社会危机 稳 定统治秩序 维系等级名分制度 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 考察宋代学术发展史 不难发现 当时的许多学者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修养 本人既是文学家同时又是历史学家 比如 欧阳 修 司马光等 宋代史学的开创者欧阳修 对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史学研究中的 疑经解古 批判佛 道与阴阳谶纬 开了史学研究和审视传统文化思想的新风 在他带动 下形成了一代史学研究新潮 影响极大 促使了北宋时期学风的转变 宋代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历史知识是极为丰富的 史学从原来的专业史官 史家的书 本里解放出来 汇融到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学问和思想里 使他们的言论和作品具有明显的 历史感 宋代这种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 宋代始终尖锐的民族矛盾 使文人作 品中爱国主义 抵抗侵略的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而这种爱国主义激情的抒发往往是和深沉 的历史观紧密相关联的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偏重策论 更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风 宋代文 人将丰富的历史知识 精辟凝炼的典故写入作品 纵览天下 气吞古今 不仅收到了意 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而且有力地表现了博大深邃的思想内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 如三孔的散文 诗歌 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论古今治乱 不为空言 他们写了不少专 门的历史论文 如 唐太宗论 文帝论 唐明皇论 等 对于抵御外侮的英雄 充满 由衷的赞叹之情 而对苟安贪暴之流 给予有力的鞭挞嘲讽 三孔有很多咏史或怀古的作 品 寄托了他们的政治抱负 如 秋日感怀 官松 等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宋代士人在各个方而及各个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史学意识 3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45 6 这种强烈的史学意识与宋代的特殊国情和当时史学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孔出生在官宦之家 又是孔子后裔 从小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和儒家正统思想的熏 陶 他们又和当时文学大家欧阳修 苏轼 苏辙 黄庭坚等来往 甚密 在义理 之学逐渐盛行的时代 其史学创作受到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二 三孔史学思想形成过程 三孔出生于官宦之家 其父孔延之庆历二年登进士第 后官至尚书司封郎中 孔延 之 至老读书未尝日废也 工于为文 诸子皆自教以学 子多而贤 天下以为盛云 1 显名一时 三孔自幼爱学 孔文仲自幼学习刻苦 强记忆 工词赋 公 文仲 世儒者 少禀 义训 知自刻苦 经史传注 百氏子集 外至于天文 律历 算术之书 无不识于心而诵 于口 其议论浃洽 讲解精辨 诸宿儒老生 往往不能出其右 2 武仲 平仲也相继于 嘉佑八年和治平二年中进士 可见小时候 他已经熟读经史 为其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长辈的的教诲 对其史学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孔延之素与曾巩 周敦颐 交谊 三孔也因此深受曾巩 周敦颐的影响 熙宁六年 周敦颐卒 三孔兄弟均作祭文 文 仲有周敦颐 墓祭文 如不肖 辱公知厚 通家之密 中外之旧 3 两家关系之 密 周敦颐的教诲 可见一斑 平仲有 上曾子固 诗云 海邦穷僻想知音 匹马春风入 岱阴 千里山川忘道远 一门兄弟辱恩深 1 其中 一门兄弟辱恩深 句 真诚的道出 了孔氏三兄弟感激曾辈的厚爱与提携之情 孔武仲任齐州教授 曾得到了曾巩亲授机宜的 机会 元丰六年四月 曾巩卒 武仲 祭曾子固文 云 我少方蒙 公发其源 长于岱 阴 从以周旋 决疑辨惑 一语不捐 或钩其细 毫积丝联 或究其大 苞方括圆 面奖 所是 夺其不然 粗若有之 公赐多焉 2 一语道出了曾巩对其启蒙之恩及相处之时谆 谆教诲之情 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史兼备 立意高远 对三孔的创作会产生一定的 影响 三孔和当时文坛负有盛名的二苏 黄庭坚等志趣相投 他们的诗文唱和 是三孔史学 思想形成的转折点 三孔于苏轼兄弟互为诗友 由来已久 梁昆在 宋诗派别论 中云 文仲与东坡最友善 其诗得东坡桀骜之气 3 熙宁六年夏 孔武仲为齐州教授 苏辙为齐州掌书记 二人开始交往 过从甚密 苏辙有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其 一云 昔在京城南 成均对茅屋 清晨屣履过 不顾车击毂 时有江南生 能使多士服 同侪畏锋锐 兄弟更驰逐 文成剧翻水 赋罢有余烛 4 平仲与苏辙因诗文而交谊 元 丰二年 苏轼因 乌台诗案 谪黄州 而此时孔平仲则在距黄州下游不远的江州任职 二 人书信往来 诗文唱和 平仲深受其益 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官时 武仲敢于忤时忌 1 曾巩 元丰类稿 卷四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苏颂 苏魏公文集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33 3 同敦颐 周元公集 卷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437 2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305 3 梁昆 宋诗派别论 东坡派 m 台北 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 56 4 苏辙 栾城集 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292 7 写诗以寄怀 其 再用韵和子瞻 诗中有 中间触机阱 窘若带箭虎 知公心胸中 坦不置城府 5 充满了关切与理解 三孔不仅为苏氏友人 也是苏门中黄庭坚 晁补之 秦少游 张耒等人的密友 和他们多所唱酬 黄庭坚为苏轼之后北宋文坛上又一颗奇葩 他曾将三孔与苏轼 苏辙二兄弟并称 那就是有名的 二苏上联璧 三孔立分鼎 6 孔氏兄弟也注意从现实中汲取历史知识 每到一处 闲暇时便探访名山大川 历史遗 迹 孔文仲 寻尽城中山 又访江外寺 兰舟涉澄漪 隼旌入踈翠 7 孔武仲每到一 处 便 行持一筇 疲卧一石 而渴饮一觥 途于人之所不涉兮 8 不顾艰辛地出游 武 仲在元祐元年 1086 春 自湘潭令擢为秘书省正字 从长沙赴京师途中作文 丙寅赴阙诗 稿序 云 吊古人之遗迹 考之碑碣 问之耆老 记以本末 9 他在 渡江集序 又 云 故其览瞩风物 登涉山川 吊往念昔 感今懊古 发之于诗 10 他们还把实事求 是的严谨考证与经世致用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治学方法 览双庙之遗踪兮 有感而发 写下了赞颂唐代抵抗安史之乱而英勇就义的英雄 张巡 许远 充分肯定了他 们的伟大历史功绩 讴歌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过扬州 写下了 吊隋炀帝赋 此外还写 有 明妃 诸葛武侯 等诗歌 平仲也写有 陶侃 扶苏 屈平 灵壁 东 紫髯将军 等诗歌 追忆赞颂历史人物 在和当时文学名士诗文唱和 书信来往中 在当时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 有感而发 以诗 赋形式记史 如孔武仲在 双庙赋 吊 隋炀帝赋 今体诗 诸葛武侯 读 梁武帝二首 等 平仲的 战彭城赋 武宗 紫髯将军 贾谊 等诗 三孔 的史学思想初步形成 在以后的官宦生涯中 三孔写下了不少能够反映其史学思想的奏议 制策 史论 碑 颂 杂著 书 序 记 奏状 表状 诗 赋等 三孔史论性质文章的 完成 特别是文仲的 舍人集 武仲的 宗伯集 平仲的 朝散集 以及平仲的专 著 孔氏谈苑 珩璜新论 续世说 的完成 标志着三孔史学思想的最终成熟 总的来说 三孔早年一心向学 饱阅历代史书和野史札记 有经世致用之志 史学思 想开始萌芽 嗣后 三孔步入文坛 政坛 成为文人兼政治家的复合型人才 他们广交曾 巩 两苏 以黄庭坚为首的苏门弟子等 在诗文唱和活动和师友影响下 再加上时代的忧 患 自身的努力 其史学思想逐步形成 随着其史学性质著作的问世 其史学思想逐渐成 熟 三 三孔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孔史学思想从发展 形成到实践经历了一个 萌芽一发展一成熟 的过程 沿此脉 落纵向梳理下来 我们不难发现 三孔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并非偶然 探其成因则源于对 现实的忧虑 家庭教育的影响 师友的影响 个人修养的激励等 1 对现实的忧虑 宋代中期 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富者有弥望之田 贫民无立锥之地 农民起义连 绵不断 而此时 北宋还一直面临着边患 仁宗时 北宋王朝积累多年的危机终于全面暴 5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110 6 黄庭坚 豫章黄先生文集 卷三 四部丛刊初编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7 李 庚 天台前集 天台续集 卷中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65 9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251 10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252 8 露出来 三冗问题严重困扰财政 官员腐败导致政治昏暗 庆历年间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 但 一年多如一年 一火强如一火 1 频繁的农民起义 使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些知识 分子意识到统治的危机 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官员中头脑较清醒的人提出革新方案 北宋时 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汉唐时期推崇重义轻利 热衷空疏思辨之学相比 有了很大 的变化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追求实际 注重实用 讲求功利 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思想犹如一股强大的浪潮 在宋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澎 湃涌动 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这 使得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唐时代的门阀政治往往造成政府官员过分注重自 己的政治 经济利益 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较少关注 对人事民瘼更是无动于衷 而 宋代以科举起家的士大夫们 虽然缺乏门阀政治体制下那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却在严格的 考核制度下增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 乐 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们普遍恪守的信念 三孔作为当时政坛 文坛活跃人物 对此严重的局势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他们积极投 入到改革时弊的潮流中 发扬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精神 积极撰写文章 议论时政 指陈时 弊 以古讽今 较好的发挥了史书的鉴戒功能 如文仲 文帝论 中的德刑并用的思想 武仲批评当时盐政 酒禁的上书 平仲所作的 熙宁口号五首 揭露了变法中所出现的 种种弊端 他们从当时的社会情势出发 把关注社会现实的报国激情倾注于笔端 以期通 过研究历史来解决社会危机 维持社会和谐与安定 2 家学渊源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社会的关联性 而从生活环境中产生 1 孔氏三兄弟的 年少力学及成名是与其文化素养浓厚的家庭环境及其父的谆谆教诲分不开的 清人王文诰 曾言文仲 其父延之授以家学 2 三孔乃先圣孔子四十七代孙 其家学当很浓厚 孔氏兄弟之父孔延之起于陇亩 幼 孤 自感励 昼耕 读书陇上 夜燃松明继之 学艺大成 3 成为一代名儒 庆历二年 登进士第 官至尚书司封郎中 素与曾巩 周敦颐相厚 隆庆 临江府志 卷一二称 初 考建昌军试 得曾巩 宰新建 与周茂叔为僚友 诸子由庭训并以文章显也 可见 延 之与曾巩有师生之谊 与周敦颐亦为好友 自己也 至老读书未尝日废也 工于为文 诸子皆自教以学 子多而贤 天下以为盛云 4 显名一时 孔延之不仅有深厚的素养 且 工于为文 自编 会稽掇英总集 成为北宋最具代 表性的地域性文学选本 5 延之曾有文集二十卷 可惜已佚 苏轼曾说道 少年才气冠当 时 晚节孤凤益自奇 6 父亲的才华 且 自教以学 对孔氏兄弟产生很大的影响 无 怪乎后人赞曰 三子 文仲 武仲 平仲 同读书于郡斋 俱好学 成名后 人榜其斋 1 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 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6 799 1 韦勤克 华伦合 文学论 m 台北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0 168 2 王文诰 苏文忠公诗编年集成 卷三三 巴蜀书社 1985 年版 3 曾巩 元丰类稿 卷四二 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4 曾巩 元丰类稿 卷四二 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 文渊阁四库全书 5 张智华 南宋所编诗文选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j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5 64 6 苏轼 苏东坡集 上 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8 37 9 曰 桂堂 7 3 传统史学思想的继承 中国史学历史悠久 孔子所作 春秋 揭开了中国史学第一幕 春秋 以后 中国史 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等历史著作 直到西汉时期的 司马迁 才使中国史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史记 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熟 中国史 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思想精华 为继承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 代史学思想的优良传统 1 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 中国史学历来有重视社会功能的传统 早在 诗经 中便有 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8 的记载 尚书 中说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 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9 易 称 多识 前言往行 以畜 音 蓄 其德 彰往而知来 10 这些是古代人们对史学鉴诫功能的最 初认识 孔子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而著 春秋 故 孔子成 春秋 而乱臣贼子 惧 11 西汉初年的贾谊更加明确地阐明了历史对于国家治理的鉴诫作用 他说 鄙谚曰 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 观之上古 验之当世 参之人 事 察盛衰之理 审权势之宜 去就有序 变化因时 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2 西汉以前 人们还认识到史学的另一主要的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 周公制订 周礼 以教化民众 春秋 左传 惩恶扬善 不断向人民灌输 礼 的内容 左传 成公十 四年载 君子曰 春秋 之称 微而显 志而晦 婉而成章 尽而不汗 惩恶而劝善 非圣 人 谁能修之 1 孔子作 春秋 教育民众 褒善贬恶 其社会功能显而易见 三孔认识到了史书巨大 的社会作用 他们直接继承并发扬了 春秋 的这一优良传统 文仲说 伏惟陛下法成 汤高宗文王 公听广取以为法 鉴文宗舍本忧末以为戒 2 武仲曾说 夫圣人之定书 将以垂法于后世 3 而其 书纪传后 则是一组读史笔记 对于历史人物每每有些十分精 当的评价 这些评价是发人深思的 平仲所作的 孔氏谈苑 珩璜新论 续世说 中 的一些内容 足以供后人鉴戒 2 言而有征的求实态度 史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 来不得半点虚假 只有实事求是 根据真实史料揭示历史事 实及其因果关系 史学的社会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历史记录要客观 史学论著也要客观 从事史学的人都应具有求实的态度 史著要根据真实材料 能言则言 有疑则阙 早在春秋时期 史学家孔子已经认识到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提出了 言而有 征 的撰史原则 他的历史著作 春秋 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孔子之后 孟子进一步发展 7 陆心源 宋史翼 m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0 64 8 阮元 毛诗注疏 卷二十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 9 库勒纳 日讲书经解义 卷十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 10 王弼 周易注 卷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 11 缪天绶选注 孟子 卷六 滕文公下 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 年版 12 贾谊 新书 卷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 1 沈玉成 春秋译文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33 2 孙永选 清江三孔集 m 济南 齐鲁出版社 2002 19 3 黄伦 尚书精义 卷五十 文渊阁四库全书 10 了这一史学思想 孟子看到 撰写历史不仅需要 言而有征 而且所依据的史料必须是 真实可靠的 为此 要求对史料进行鉴别和考证 三孔继承发扬了孔孟的史学思想 坚持治史的求实态度 对于史料皆认真考证 在撰 著中 做到言而有征 有疑则存 这些都反映在其史学著作中 不仅如此 他还对孔孟的 这一思想有所发展 文仲对于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事 武仲对古文字的训诂 孔平仲对文字 校勘 史事考证也是非常认真的 后边有较为详细论述 此处不再赘述 3 评判历史的传统 史学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是人们对历史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即对历史在某种程度 上有所研究 有所评判 孔子的 春秋 之所以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读书分享活动简讯范文
- 湖南民营经济创新能力
- 2025年调车长(官方)-高级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血液净化治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成绩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后勤仓库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真题(附答案)
- 2005年初级《初级会计实务》试题及参考答案
- 教研员面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信用管理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高强度车钩材料研发-洞察及研究
- 国防法规的课件
-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概述
- 梅毒防治知识宣传课件
- 大班健康:赶走病毒小怪兽
- 学校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
- 商贸消防安全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竞聘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超纯水处理系统市场前景展望与企业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