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蛋白质的翻译特异性― 遗传密码翻译装置对信使RNA的选择性1).pdf_第1页
核糖体蛋白质的翻译特异性― 遗传密码翻译装置对信使RNA的选择性1).pdf_第2页
核糖体蛋白质的翻译特异性― 遗传密码翻译装置对信使RNA的选择性1).pdf_第3页
核糖体蛋白质的翻译特异性― 遗传密码翻译装置对信使RNA的选择性1).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 传 H ER ED I T AS B e i j i n g 1 1 2 4 0 4 4 1 9 8 9 核糖体蛋白质的翻译特异性 遗传密码翻译装置对信使 R N A 的选择性 童 克 忠 陈 玲 爱翁 曼 丽 王 玮 白 应 林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气且写孟5扩 叭少不卜卜 叨 叻奋 戈叻 护 尽冬冬 摘要 分子遗传学泰斗 J D Wa t s o n于 1 9 5 7 年首先对核糖体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后0 许 多 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核糖体的结构已经基本研究清楚 然而对核糖体蛋白质的确切 功能 却仍然一无所知 1 9 7 9 年 以来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分离核糖体蛋 白质 突变体 研 究核糖体蛋白质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现在 S 1 2突变体中 碱性蛋白酶活性下降 而中性蛋白酶活性正常 到目前为止 我们分离鉴定了的枯草杆菌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 总数居世界首位 我们研究了核糖体蛋白 质突变对噬菌体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发现在 S 1 2的依赖链霉素突变体中 噬菌体 娜0 5裂解量下降 蛋白质合成受Pf 而 R N A和 D N A合成正常 测定了噬菌体 价2 9在2 7 种共 4 4 株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中的成斑 率 在多 数突变体中 成斑率下降 最低达1 0 6 少数升高 最高达三倍 还百一些升降都 不明显 大汤杆菌 C 6 0 0的 S 1 2发生依赖链霉素突变 x 噬菌体的成5 k 率和相对产量 大大降低 而 T 4和 T 7的成斑率正常 大肠杆菌1 1 4 8 叹X c 1 8 5 7 的 S 1 2发生依赖 链霉素突变 肠1 8 5 7的诱导释放量大大降低 而T 4的成斑率反有所增加 在大肠杆菌 A 1 9野生型菌株中 I 噬菌体的N基因 表达正常 核糖体蛋白 质 S 1 0 S 1 6 S 1 9 S 2 0 和 L 3友生突变 能抑制N基 因表 达 L 2 1 L 2 5 L 2 4突变 N基 因不能表 达 L 2 7突 变 促进N基因表达 S 8 L 6 L 7 Z L 1 2 L 1 4禾 L 2 3突变 对N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把 N基囚克隆在质拉上 用功能互补的方法 测定N基 因表达的程度 结果清楚表明 S 1 2发生依赖链霉素突变 N基因不能表达 发生杭链霉素突变 却表达正常 综合以上 实验结果 可 见不 同的核糖体蛋 白质 突变时同一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 同一核糖体蛋 白 质突变对不同基因表达的影响也不同 还有一些核糖体蛋白质突变 对其他基因表达没 有明显的影响 核糖体作为一切细胞共有成分这一客观实在 充分说明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核 糖体 既然如此重要 其蛋 白质的功能将是 多方面的 复杂的 本实验室己取得的研究 成泉 可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核糖体蛋白质的功能 而且目前只是观察到一些现象 分于机理还不清楚 值得进一步研 究 一 核糖体的结构 一切生物的遗传信息 都编码 贮存于核酸的核昔 掀 顺序之中 核酸是惰性的 必须经过转录 翻译 其 蕴藏的遗传信息 才 能由蛋白质表达为丰彩多姿 生意 盎然的生物界 T o n g K e z h o n g e t a t Tr a n s l a t i o n a l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R i b o s o ma l P r o t e i n s T h e S e l e c t i v i t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p p a r a t u s T o w a r d s m R N A S 1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本文于 1 9 8 7 年 1 0月7日收到 一切生物的蛋白质 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J D W a t so n 首先对核糖体进行系 统的研究r 1 1 3 其后 经过 许多科学家的 共同努力 对核糖体的结构大体上已经 研究清楚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由大小不等的两个亚 基构成 大亚基包含两种 R N A 和三十几种蛋白质 小 亚基包含 一种 R N A 和二十几种蛋白 质 真核生物 核塘体的结构与此相似 但比较大 对大肠杆菌的核 糖休研究得最为详尽 它的各种 r R N A 和各种蛋白质 的基因位置 一级结构 基本上都巳经研究清楚 各种 i R N A和各种核糖体 蛋白 质在核糖体上所处的位置 以及彼此相互联结的关系 都经过仔细的研究 目前 人们能够提取核糖体 在离体条件下将 各种 m R N A 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 然而 对核糖体上各种组份 包括三种 r R N A 和五十几种核糖体蛋白 质的确切功 能 却 仍 然 n 乎 一无 所 知 二 枯草杆菌核糖体蛋白质 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六十年代初期 本实验室首先由 枯草杆菌 A T C C 6 6 3 3菌 株分离到依赖链霉素突变体 S tr 0 A t S tr A 菌落白 色 与野生型或抗链霉素突变体 S C r k A 的棕 色菌落 不同 2 其后经过进一步研究 证明这种白 色 S t r A都不形成抱子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产量 降低 碱性蛋白 酶活性降低 在 S tr R A中 上述各项指 标都和野生型无异t 3 4 3 当时已经证明细菌 S t r A 突 变是核糖体蛋白质 S 1 2结构基因 r p s L的突变 所以 上述实验结呆可以解释为突变 S 1 2影响碱性蛋白酶 抗生素和抱子形成等基因的表达 由于细菌基因组较大 而且碱性蛋白酶缺陷菌株 失去感受态 不易迸行深入分析 作者改用噬菌体进行 实 验 0 1 0 5是枯草杆菌的温和噬 菌体 以 丝裂霉素 C 1 EA g tn l 处理 1 0 5的溶源菌株 6 1 4 6 9帅1 0 5 1 0 5进 人裂解生长 每个细胞释放出 0 1 0 5 颗粒 以 A T C C 6 6 3 3 S t r D A作给休 对6 1 4 6 9 P 1 0 5 进行转化 得 6 1 4 6 9 帅1 0 5 S t r D A转化 体 将 6 1 4 6 9 9 5 1 0 5 S t r D A 涂布在无链霉素的完全培养基上 可分离到不依赖于 链霉素的回复突变休S t r tt 0 3 将6 1 4 6 9 P 帅1 0 5 涂布在 含有 2 5 0 5 0 0 pr g链霉素 M l 的完全培养基上 可分 离到抗链霉素的6 1 4 6 9 P 1 0 5 S t r R A t 1 3 用丝裂霉素 C 1 tt g m l 诱导0 1 0 5 结果 在 S tr D A S tr R A S tr 三 种突变体和野生型 6 1 4 6 9 帅1 0 5 中 1 0 5的 裂解量 分别为4 1 2 0 1 0 8 和 1 1 2 0 3 o S tr D A中 q5 1 0 5裂解量 的下降 显然不是由链霉素的生理作用引起的 因为 在 S t r R A的培养基中 也加了等量的链霉素 S t r A回 复突变为 S t r t 后 裂解量恢复正常 也证明 S t l A中 0 1 0 5裂解量的 下降是由 S t r A突变引起的 用 3 H 胸 腺 咤 咤 核有 H I 尿 嚓 咤 核 昔 和 1 C 1 混合氨基酸标记 D N A R N A 和蛋白质合成 结果 S t r R A不影响大分子合成 在 S tr T A r l D N A和 R N A 合成正常 蛋白 质合 成受到严重抑制二 S tr D A回复突变 为 S t r i p 蛋白质合成也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 1 3 0 上 述实验所用 6 1 4 6 9 0 1 0 5 s t r D A 其 t D A是由 A T C C 6 6 3 3 s rr D A转化来的 所以在 6 1 4 6 9 帅1 0 5 S tr D A 中 除 r D A外 其遗传背景 和野生型几乎 完全相同 因此在 6 1 4 6 9 0 1 0 5 S tr D A中 0 1 0 5裂解量的下降和 蛋白 质合成受阻是 r p s L突变的结果 由 于 D N A和 R N A合成都正常 所以可以认为裂解量下降是蛋白质 合成受阻的结 果 是某些重要 riR N A 翻译受阴 的结 果 本实验室由 枯草杆菌1 6 8 菌株经 E M S诱变得 到 一些核糖体蛋白质突变体 表 1 6 3 和一株依赖链霉素 的 S D 1 0 3 o用 N T G 处理 S D 1 0 3 从中分离得到一 系列核糖体蛋白 质突变体 表2 t6 用表 1 2 中 所列 2 7 种共 4 4 株突变体为宿主 测定了噬菌体 0 2 9的成 斑率 结果列于表 1 和表 2 o 从表 1 和表 2的数据可 以看到 除在回 复体 6 2 7 1 1 5 0 和 3 2 上的成斑率高 于 1 6 8 的 以外 在其他回复 突变体和突变体上的成斑 率都降低 尤以 r p s D r p s E和 r p s H 最为显著 上述各种突变体 都是通过 E M S或 N T G诱 变得 来的 不能排除其他基因也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所以一 方面通过转导 选择和 十 s p c 连锁的转导体 将 r p s E r p s I 连同 r p s L转人 Q B 9 4 4 提取这些转导体 的核塘体蛋白质 通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 证明这 些转导体都带有突变的 S 5或 S 9 另 一方面 又将 r p s L 和自 发抗链霉素突变 S tr R A 即 r p s L R 通过转 化 选择 c y s r p s L R或 c y s r p s L 转化体 转给 Q B 9 4 4 0用这些转导体或转化体为宿主 就可以在遗传背 景相同的条件下 比较r p s L 0 r p s L R r p s L o r p s E r p sL r p s I 对 0 2 9噬菌体成斑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表 3 0 o 以 r p s L R 基因型为宿 主 无论培养基中 有无链霉素 0 的成斑率都与以野生型为宿主无明显差异 用 r p s L R基因 型为宿主 成斑率低到 0 8 r p s E突变 或 s 1 突变提高 r p s L 0的成斑率 但 不能回升到野 生型核糖休的水平 三 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质 突变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0 1 0 5 和 0 2 9的基因组虽然比较小 但都没有经 过详细的遗传学研究 因此不是最合适的研究材料 L a m b d a 幻 噬菌体则不然0 其 D N A顺序已 全部 分析清楚 它经过详尽的遗传学研究 有丰富的突变 体可资利用 在大肠杆菌 C 6 0 0 t h r l e u th e l a c t o s A s u p E S 1 2发生依赖 链霉素突变的 r p s L R中 A N a m 不能成斑 L c I 8 5 7成斑率降低 T 4 和 T 7的成斑率 保持正常 在液体培养基中 A a 和 i1LC I 8 5 i都不 衰 1 曦菌体 功 2 9在不两核抽体 班白质突空体中的成斑率 以在 1 6 8 1 r p C 2中的成斑率为 1 画画 习 鸯 艇 踌 娜 翻 娜 翻 恤 居 州 表2 曦菌 体 0 2 9 在 B s u b t i l i fi S D 1 0 3 r p s L 0 的 不同 回 翅 突 变 体 中 的 成 斑 率 以在 1 6 8 s r p C 2中的成斑 率为 1 测得在 S D 1 0 3 r p S I 0 中的成斑率为0 4 0 基因型 蛋白质b 回复体编号基因型 蛋白质 f P S C S 3 0 1 0 4 4 r p s a S 1 9 r p s D S 斗8 5 火1 0 3 2 3 r p l AB C L1 L 3 r p s D S 4 0 0 4 I I I r p l B L 2 r p s D S 4 1 1 只1 0 3 6 3 r p l D L 4 r p s D S 4 0 0 6 1 0 6 r p l F L 6 r p s D S 4 0 9 火1 0 3 8 0 r p l F L 6 r p s E S 5 0 2 8 1 1 4 r p 1 F I 6 r p s E S 5 5 5 火1 0 3 4 8 r p l H L 8 r p s E S 5 5 0 又1 0 3 9 9 r p l N L1 4 r p s E S 5 0 0 3 6 9 r p l l L1 6 r p s E S 5 0 1 0 1 5 9 r p l P L 1 6 r p s E S 5 1 4 丫1 0 一 7 1 r p i Q L1 7 r p s E S 5 0 2 0 1 2 7 r p l R L 1 8 r p s H S 8 1 0 又1 0 9 1 5 1 r p I R L1 8 r p s l S 9 3 0 2 1 5 7 r p l T L 2 0 r p s l S 9 0 0 1 5 5 r p l V L 2 2 r p s M S 1 3 0 5 7 4 r p l V L 2 2 r p s O S 1 5 0 3 1 1 5 0 r p l W L 2 3 r p s R S 1 8 0 4 5 3 2 7 0 多一斑点 r p s R S 1 8 0 2 5 a 因为全 部回复突变体由 S D 1 0 3 k r p s L D 发生基因间抑制突变而来 所以 全部回复体都携带另 一突变基 因 r p s L D b 基于和 同样的理由 都含有另一突变蛋白质 S 1 2 D 0 电泳图谱上多出一个蛋白质斑点 其基因未经鉴定 能增殖 大肠杆菌A 溶源菌株I 1 4 8 5 L 1 8 5 7 突变成 r p s L D后 A c 1 8 5 7的诱导释放大大降低 而 T 4的成 斑率反 有所增加E 8 3 由 于 A N a m 7 和 A N a m 7 N a m 5 3 也含有 1 8 7突 变 所以 A c 1 8 5 7和 I N a m只有一个 N 基因 不同 A c 1 8 5 7在 C 6 0 0 r p i L D上成斑率降低 在液体培养基中 不能增殖 就是 由于N基因的表达受 到抑制之故 大肠杆菌T 8 3菌 株 m 0 1 1 8 l a c Z U 1 1 8 t h i 无 s ii p E LN a m 7的N基因 有 a m b e r 无义突变 所以在 T 8 3 中 A N 7不能生长 在质粒 p E M B L I 的 S m a l 位点 插 人含 有N 基因的 4 4 6 b p H a e l l l 片段 得 p N 1 0 1 0 p N 1 0 1 的N基因可由 一未知的启动子启动表达 4 2 产生足量的N 蛋白质 供 LN a m 7 生长之用 N a o m i R F r a m k l in 私人通讯 质粒 p K C 1 0 1携有 c l 和N基 因 们 只要诱导N基因表达 就可支持 A N a m 7生长 按常规方法 I z 提取 p N 1 0 1 p K C 1 0 1质粒 D N A 转化 T 8 3及其 s L突变体 得表7 中 所列各种携有 质粒的菌株 按前已报 道的方法L 分别测定 L N a m 7 的成斑率和每个细胞中 L N a m 7颗粒的平均产量 结 果证明 S 1 2的依赖链霉素突变抑制 p N 1 0 1和 P K C 1 9 1上N基因的表达 1 0 0 T 8 3 p N 1 0 1 和 T 8 3 p K C 1 0 1 只能提供N 蛋白 质 所以不能支持 l o或 A Q的生产 以 A O a m 2 9和 劝a m 1 1 7进行实验 证明两 者都不能生长 农3 体 价 2 9在央空 S 1 2 S 5 S 1 2 S 9 S 1 2宿主中 的成斑率 菌株基 因 型突变蛋白质成 斑 率 Q B 9 4 4 Xc y 一 QB 9 4 4 c y s s s r Q B 9 4 c y s r p s L D S m QB 9 4 4 c y s r p j L R S m QB 9 4 4 c y s r p s L R 叼B 9 4 4 火2 7 6 QB 9 4 4 火7 0 QB 9 4 4 火5 1 QB 9 4 4 X 8 3 QB 9 4 4 火9 1 QB 9 4 4 X9 4 Q B 9 4 4 X 1 4 3 QB 9 4 4 X6 2 QB 9 4 4 又3 5 野生型核塘体 野生型核艳体 r p s L 0 r p s L R r p s L R r p s E r p r L I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r p s I r p s L 0 同上 野生型 野生型 S 1 2 D S 1 2 R S 1 2 R S 5 S 1 2 0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S 9 S 1 2 D 同上 1 1 0 0 8 1 0 3 1 0 9 0 5 5 0 7 1 0 4 6 0 61 0 8 8 0 2 7 0 8 3 0 6 7 0 6 9 a 培养基中含2 0 0 p g 了 m l链母素 b 表中回复突变体编号 见表 2 余类推 农4 X c 1 8 5 7在 A1 9及盆突变体中的成斑率和单细胞曦 体产f 细菌菌株改变的核塘体蛋白质 成 斑 率单细胞噬菌休产量 A1 9 VT VT2 0 6 VT2 6 5 VT4 2 0 VT44 2 VT49 3 VT5 1 7 VT54 9 VT5 6 7 VT5 9 3 VT5 9 4 VT5 9 7 VT60 0 VT61 1 V r6 0 l VTG1 6 VT61 4 VT61 7 VT71 1 VT71 5 V T71 6 V T97 8 VT91 4 V T9 9 0 VT9 8 2 VT97 7 VT61 3 野生型 w i l d t y p e S8 t 6 I L6 L7十L1 2 S 2 0 S21 十U S L3 3 L1 4 L2 4 L2 7 L3 S1 9 S1 6 S1 0 S 5 S 5 L2 4 S4 S 4 L 2 4 S 4 L2 4 S4 L6 L2 4 S4 L6 L2 4 S4 L6 L2 4 无 L 1 n o L I 无 S 3 n o S 3 S3 L2 2 S 3 S1 8 L1 9 L2 4 S3 S1 8 L6 L2 4 L2 7 弥 S 1 8 1 2 4 1 0 0 8 9 0 6 4 0 74 0 7 4 1 0 1 0 7 2 0 6 3 1 0 4 3 5 6 0 4 3 0 2 7 0 2 8 0 7 4 0 8 4 0 4 0 0 9 5 0 3 9 0 4 2 6 0 火1 0 2 0 又1 0 7 1 0 6 1 0 1 1 0 3 因此各种核搪体蛋白质基本上保持等分子合 成 在细胞质中 不会有很多多 涂的 游离的核糖体蛋 H质 上述实验结果虽然涉及两种细菌共 3 2种核塘 体蛋白质的基因突变 但突变了的蛋白质仍然是作为 核搪体的组成部分而起作用的 不是作为游离的蛋白 质而起作用的 核 塘体蛋白 质衫响某些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 至 今仍不明白 枯草杆菌S 1 2 的依赖链霉 素突变不影响 D N A和 R N A合成 而蛋白 质合成 大大降低 所以作 用可能发 生在翻译水平 但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够 精细 仍需用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证 综合上述已有的实验结果 可见不同的核 L id 体蛋 白质突变对同一基因表达 a l 影响不同 有的降低 最低 达 到 l u 1 1 0 1 有的升i 最高可达 6 倍 与此相 仿 同一核糖体蛋白质突变对不同基因表达的影响 也 不相同 Y il 如E c o l i 1 1 4 8 5 Ac1 8 5 7 S l 2依赖链霉素 突变 使 又 的基因表达降低 而 T 4的基因表达上升 还 有一 4 核V i 体蛋白 质发生突变以后 对基因表达 没 有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童克忠等 1 9 6 3 科学通报 1 0 月号 5 3 0 童克忠等 1 9 6 5 微生物学报 1 1 5 4 4 5 S 3 童克忠 1 9 7 7 遗传学报 4 4 3 1 6 3 1 9 翁曼丽等 1 9 8 0 遗传学报 7 4 3 1 2 3 i 3 童克忠等 1 9 8 6 科学通报 3 1 3 0 1 3 0 4 白应林等 1 9 8 5 遗传学报 1 2 2 1 0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