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厅井式民居.doc_第1页
江南厅井式民居.doc_第2页
江南厅井式民居.doc_第3页
江南厅井式民居.doc_第4页
江南厅井式民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厅井式民居唐代的江南道范围很广,包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面积地区,但它的经济文化核心还是在江南东道,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浙江治所在苏州,所以后来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实际上泛指这些地区。江南民居多为厅井式民居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是院落小而高,类似于井口,所以叫做天井。天井占全宅用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远小于四合院中的庭院比例。反映出天井在这里最重要的功能是采光通风而不是户外活动。另外部分房屋做成敞厅 以通风纳凉,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不受雨季影响。江南民居天井它跟北方单栋房屋相对独立不同,厅井式的各幢房屋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屋面搭接联署,空间相互连通,产生了较为丰富的建筑屋面和内部空间。而且住房多为两层,楼上作为卧室,避开第一层的潮湿,获得干爽的居住条件。苏州民居苏州民居可以作为江南厅井式民居的典型代表,苏州地区雨量充沛,水网交错。明清以来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城区内形成了很高的建筑密度。苏州城区典型的大宅院仍然是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布置多进天井院落。但它的面阔只有北京四合院的一半左右。进深相似,而且有四到六进天井,所以整体布局显得比北京四合院狭长、幽深。正落,也就是家宅的主体,从大门起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等。建筑之间有很小的天井相隔。大门对面建造影壁,围合成一个宅前的空间。大门进来第一进天井是过渡空间,有轿厅、账房、家塾等。第二进通常是主天井,正对大厅,是日常待客、聚会的主要场所。大厅的外观造型考究,内部的陈设雅致精美,它的整体造型和装饰效果是富丽雄伟,居全宅之首。退思园二楼走廊及院内大厅与轿厅间相隔处常有装饰性很强的砖雕门楼来炫耀主人的财富和风雅。因为主天井比较横长,所以常用漏花墙隔成三个小院,既使小院的尺度亲切,又增加了空间层次。第三进天井正对着两层楼高的上房,也叫做女厅,是日常起居室和多间卧室。楼梯在堂屋后的屏门内,这样的上房可以设一进、两进或着多进,这要看家庭财力和人口情况而定。围绕着上房建有高大的封火墙,使它独立的形成一个比较私密的禁区。在上房前面的公共活动区域里面,各厅堂的前后门窗都是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夏季可以长开不闭,使厅井中有凉爽的穿堂风流动。遇到节庆活动需要,还可以卸掉长窗,使厅井联成一片,大大的拓展了活动空间。这也是厅井式民居适用于江南潮热地区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大型宅院的正落两侧还可以有平行的边落轴线,边落轴线上排列花厅、书房、园林以及戏台等,为居住休闲创造了一方舒适优雅的环境。针对苏州的特殊环境,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一是布局紧凑、楼高两层,密度大、占地少、沿街面宽小,适应了明清以来苏州地少人多、地价昂贵的社会需求。天井高深,减少了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良好,夏季凉爽宜人。纵长的民居序列间,通常会留出很窄的夹道,称为避弄。具有交通、巡逻、通风和防火的作用。建筑密集会带来火灾的隐患,木构房屋容易延烧成片,所以大部分民居砌出高耸的马头墙以阻隔火势蔓延,围墙高耸,使得天井更加的高深。这样更能避开夏日阳光直射,阻挡湿热的季风。在夏天非常明显,天井里阴凉蔽日,非常舒适。虽然冬天有些冷,但江南的冬季不长,多穿些衣服,用点暖手炉之类的保暖措施也还过得去。建筑密集,四周又围墙高耸,很难向外排水,所以住宅的屋面排水都处理成内排水。雨水最后由天井暗沟汇集排出去,这种“四水归堂”式的建筑屋顶处理也是江南民居的通行原则。苏州民居很重视生活空间的园林化,即使在非园林的宅内也常用园林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相通的空间景致,不仅调节了小气候,也美化了景观和心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江南人对自然环境喜爱和亲近的表现。马头墙产生出各种轻巧秀丽的形式,脊饰简洁而线条流畅。正脊相应分为三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上灰瓦白墙,门窗纤细空透,木构不施彩绘,再配之以自然鲜丽的植物,江南民居的素雅秀丽尽显其中。苏州是河网密布的水乡。水巷也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渠道,大户住宅往往前街后河,前街进人,水巷进货。民居常在后门水巷边设私用码头,可以停船、取水。有些小户民居临河建宅,有靠水、跨水、面水等灵活布置。这种小宅的平面大多不规则,顺应街道水巷而建。主体建筑或也有天井院,靠水一面建码头或挑出近水的磴道,可以淘米、洗菜甚至登船。这种小宅也可以建成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可向河浜自由的出挑,形式灵活多样。有句古诗描写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与苏州民居相比,其他一些江南民居也有厅井式民居的基本形制特征。但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建筑构成和细节上又有较多的创造。徽州民居徽州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地少人多。民居也常建两层楼,井窄楼高,遮蔽炎炎夏日。平面规整经济,节约用地。还有四水归堂。住宅四周都有高大的封火墙。但是它与苏州不同。首先,徽州人的宗族观念强,常常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因为山间盆地比较狭窄,村落里面建筑密集,一般徽州民居的规模都不大。按当地的习俗,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应当努力到外面去经商做官寻求发展,自立门户。所以民居的小户型居多,大型住宅比较少。徽州地区三面环山,仅西南留有缺口,依风水之说,住宅应当面向这个气口。而且由于冬季太阳高度角的缘故,房屋偏西南才能使冬季阳光深照到房间之内,所以,虽然受到山水道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但是只要有条件的民居都会朝南偏西一点建造正房。布局上徽州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房较长,两厢开间窄、进深浅,正房下层明间为敞厅,是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正房上层的明间为祖堂,供奉祖先牌位。左右为卧室。楼梯设在堂屋屏门后。楼上有廊道串通。在结构上,徽州民居的穿斗式构架中,混合有抬梁式屋架。所以用料比一般南方建筑粗大,而且梁架略有雕饰,仅刷清油露出本色。这与苏州民居的纤秀、素简、栗褐色的梁架是很不相同。在外观上,徽州民居白墙灰瓦,不作彩绘,用色淡雅清新。墙门上方常贴有垂花门式的砖门罩,封火墙做成马头墙、弓形墙、云形墙等多种样式。内部的木装修玲珑精致,尤其是入清之后的门窗阑干雕刻得繁杂富贵,透露出较浓的商人气质。空间上,徽州民居十分重视庭院绿化和小空间的处理。在入口、天井、侧院、后院、二层挑廊的地方,还有挑窗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巧妙的空间设计,这些都是徽州民居中常见的特点。浙江民居浙江地区夏季湿热,民居也以厅井式为多,其中著名的东阳民居出檐深、进深大,采用敞厅、小天井。不同于苏州和徽州的设计特点:一是标准平面的运用,东阳民居的平面通常以正房三间,两厢各五间的三合院为基本单元,当地人称为十三间头或三间两插式。扩展方式可以是上下重叠,楼下会客、楼上起居休息。也可以前后串联数进院落,前院会客宴友,后院生活起居。还可以并联供族中多户人家居住。二是东阳民居正房厢房的山墙都做成封火山墙,彼此隔绝 纵横交错的山墙的组合,形成了动感很强的特色造型。黄岩、温岭一带的三合院也采用十三间头平面,但它的正房、厢房屋顶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厢房用歇山顶,做成了另一种五凤楼的形式。三是因为东阳民居的正房与两厢拉开了距离,围墙又比较矮,所以天井院比苏州徽州的民居都要显得舒展通畅。四是东阳民居的木雕运用非常醒目,主要用在迎面视觉要点上。浙江东阳庐宅肃庸堂比如柱梁之间的撑木、格扇门窗、套叠的棂格以及裙板、前廊轩顶的各种花饰,表现出十分精湛的雕刻技艺。但是整体效果却显得有点过于繁琐,视觉美感上倒不如苏州和徽州民居的清新淡雅。此外,东阳的宗族观念也很强,同族的住宅经常连在一起,联房通脊的大宅院很多,而且与祠堂、牌坊等组合修建在一起,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和聚落。总的看来,江南地区的厅井式民居与北方的合院式民居在空间构成上十分接近。都采取三合、 四合院的形式,上房三到五间。明间为堂屋,用来祭祖、待客等。生活习惯、空间组织方式与北方汉族的相去不远,但是不同的是,江南民居的天井高耸而窄小、出檐大,遮阴纳凉,适合江南夏季炎热潮湿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