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995-2012 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1页
DB21∕T 1995-2012 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2页
DB21∕T 1995-2012 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3页
DB21∕T 1995-2012 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4页
DB21∕T 1995-2012 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1995-2012 超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ltra-thin Friction Course2012-06-18发布 2012-07-18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1辽宁省地方标准超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21/T 1995-2012编 写 单 位: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技术审查部门:辽宁省交通厅标准审批发布部门: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 施 日 期:2012年月日人 民 交 通 出 版 社2012北京1前 言为了规范超薄磨耗层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积极稳妥地推动这项技术在辽宁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特编制超薄磨耗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本规范是在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辽宁省交通厅重点科研项目“超薄磨耗层技术与应用研究”和“辽宁省高速公路路面综合养护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辽宁省大量工程应用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及部分国内外技术资料编写而成。本规范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材料要求、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等。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将对本规范的意见和建议函告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萃路81号,邮编:110015),以便修订时研用。编写单位: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主要起草人:南雪峰 刘云全 曹晓旭 刘守军 吴耀东 范兴华 高玉光 杨彦海 李程 朱建平 高明 高爽 王波 33目 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代号22.1 术语22.2 符号及代号43 适用条件64 材料要求74.1 一般规定74.2 粗集料74.3 细集料84.4 填料94.5 改性沥青94.6 粘层油105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25.1 设计原则125.2 设计标准125.3 目标配合比设计135.4 目标配合比检验175.5 生产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176 施工工艺186.1 原路面的处理186.2 施工温度186.3 混合料的拌和196.4 混合料的运输206.5 混合料的摊铺206.6 混合料的压实216.7 接缝、开放交通237 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247.1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247.2 试验路段的铺筑247.3 施工质量管理257.4 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26本规范用词说明27条文说明281 总则292 术语、符号及代号303 适用条件304 材料要求314.2 粗集料314.5 沥青结合料314.6 粘层油315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325.1 设计原则325.2 设计标准326 施工工艺326.1 对原路面的处理32 1 总则1.0.1 为规范超薄磨耗层的设计、施工、质量评定,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超薄磨耗层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一级公路及其它等级公路可参照使用。1.0.3 超薄磨耗层路面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定。 1.0.4 超薄磨耗层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并不得在低于气温15,雨天及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1.0.5 超薄磨耗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 1.0.6 铺筑超薄磨耗层路面时,除本规范已有规定外,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执行。2 术语、符号、代号2.1 术语2.1.1 超薄磨耗层 Ultra-thin friction course采用专用机械将间断级配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直接铺筑在喷洒的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上,厚度一般为15mm25mm,可快速开放交通的薄层沥青路面结构。2.1.2 机制砂 Crushed sand由碎石及砾石经制砂机反复破碎加工至粒径小于2.36mm的人工砂,亦称破碎砂。2.1.3 矿粉 Mineral filler由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加工得到的,在沥青混合料中起填料作用的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粉末。2.1.4 沥青结合料 Asphalt binder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2.1.5 改性沥青 Modified asphalt cement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2.1.6 乳化沥青Emulsified asphalt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2.1.7 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2.1.8 粘层 Tack coat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2.1.9 沥青混合料Asphalt mixture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按制造工艺分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2.1.10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Dense-graded asphalt mixture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对不同交通及气候情况、层位可作适当调整)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以AC表示)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以ATB表示)。按关键性筛孔通过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型、粗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等。粗集料嵌挤作用较好的也称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2.1.11 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Half-open-graded asphalt mixtures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少量填料(不加填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经马歇尔标准击实成型试件的剩余空隙率在6%12%的半开式沥青碎石混合料(以AM表示)。2.2 符号及代号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详见表2.2 。表2.2 符号及代号 编 号符号或代号意 义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132.2.142.2.152.2.162.2.172.2.182.2.192.2.202.2.212.2.222.2.232.2.242.2.252.2.262.2.272.2.282.2.292.2.302.2.31APCPAAL(R)AL(M)AL(S)HMAACOACMSFLsesbsaPaPbPbeCbtDPVVVMAVFADSEVTCOCTOCPSVFB(BPN)TFOT道路石油沥青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喷洒型阴离子乳化沥青快凝液体石油沥青中凝液体石油沥青慢凝液体石油沥青热拌沥青混合料,Hot Mix Asphalt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类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ptimum Asphalt Content之略语马歇尔稳定度马歇尔试验的流值沥青混合料中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用量集料的沥青吸收系数沥青的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的粉胶比(0.075mm通过率与有效沥青含量的比值)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即矿料及沥青以外的空隙(不包括矿料自身内部的孔隙)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lume of air Voids之略语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即试件全部矿料部分以外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ids in mineral aggregate之略语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即试件矿料间隙中扣除被集料吸收的沥青以外的有效沥青结合料部分的体积在VMA中所占的百分率,Voids filled with Asphalt之略语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Dynamic Stability之略语等粘度温度,Equi-viscous Temperature之略语沥青的克利夫兰杯开式闪点,Cleaveland Open-Cup Method之略语沥青的泰格杯开式闪点,Tag Open -Cup Method之略语石料磨光值,Polished Stone Valve之略语用摆式仪测定的路面磨擦系数摆值,其单位BPN是 British endulum(Tester)Number之略语沥青的薄膜加热试验Thin Film Oven Test之略语 续上表编 号符号或代号意 义2.2.322.2.332.2.342.2.352.2.36RTFOTPIPMB(或PMA)SBSSuperpave沥青的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Rolling thin Film Oven Test之略语沥青的针入度指数,Penetration Index之略语聚合物改性沥青,Polymer Modified Bitumen(或Asphalt)的略语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 之略语。美国SHRP(Stratebic Highway Reseach Progra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体系的注册名称,Superior Performing Asphalt Pavements之略语。3 适用条件3.0.1 原沥青路面必须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当原路面整体结构强度不足时,即PSSI2%,不应采用超薄磨耗层罩面。3.0.3 原沥青路面应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当原路面平整度较差时,即IRI3.5m/km,不建议采用超薄磨耗层罩面。3.0.4 原沥青路面不能有较深车辙。当原路面车辙较深时,即RD15mm,应先对路面进行车辙填充,然后再进行超薄磨耗层罩面。3.0.5 原沥青路面裂缝密度不能过大,当原路面裂缝率较大时,即CR1%,应先对路面裂缝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超薄磨耗层罩面。4 材料要求4.1 一般规定4.1.1 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4.1.2 沥青路面集料的选择必须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确定料源应尽可能就地取材。质量符合使用要求。 4.1.3 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4.2 粗集料4.2.1 超薄磨耗层所用粗集料最好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等质地坚硬的岩石,尽量避免采用花岗岩和石灰岩。4.2.2 超薄磨耗层的厚度决定其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不宜过大,一般为9.5mm或13.2mm。4.2.3 用于超薄磨耗层的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有良好嵌挤能力的破碎石料。4.2.4 在生产粗集料进行细破作业时,严禁采用颚式破碎机。4.2.5 超薄磨耗层对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见表4.2.5-1,规格要求见表4.2.5-2。表4.2.5-1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60T0304吸水率,不大于%2T0304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T0317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 续上表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磨光值,不小于PSV45T0321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2T0312其中粒径大于9.5mm, 不大于%10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水洗法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1 25T0349续上表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s30T03454.4 填料4.4.1 超薄磨耗层所用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4.4.2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严禁使用回收粉尘。4.4.3 超薄磨耗层矿粉质量应符合表4.4.3的质量技术要求。表4.4.3 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粒度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8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 1T0353塑性指数 4T 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 03554.5 改性沥青4.5.1 超薄磨耗层用沥青结合料宜采用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4.5.2的技术要求。4.5.2 沥青在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中。表4.5.2 改性沥青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 ,不小于 0.1mm5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0.2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 cm35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 75T0606135运动粘度,不大于 Pas3T0620闪点,不小于 230T0611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 %99T0607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 2.5T0661弹性恢复(25),不小于 %90T0662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 %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 %60T0604残留延度(5) ,不小于 cm25T06054.6 粘层油4.6.1 超薄磨耗层用粘层油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4.6.2的技术要求。表4.6.2 粘层油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筛) ,不大于 %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50)320T0622赛波特粘度(50)s1070T0623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 %62T0651针入度(25,100g,5s)0.1mm60150T0604软化点,不小于 55T0606延度(5) ,不小于 cm30T0605续上表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蒸发残留物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97.5T0607弹性恢复(25) ,不小于 %70T066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 %1T06555d,不大于 %5T06555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1 设计原则5.1.1 超薄磨耗层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超薄磨耗层类型,确定施工方案。5.1.2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的设计,应遵循现行规范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以及试拌试铺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5.1.3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混合料设计方法,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采用Superpave设计方法进行设计。5.1.4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必须具有互相嵌挤紧密的粗集料骨架。5.2 设计标准5.2.1 超薄磨耗层矿料级配采用间断级配,必须具有相互嵌挤的粗集料骨架,形成石-石嵌挤结构。5.2.2 超薄磨耗层级配范围应符合表5.2.2的要求。表5.2.2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3.211.49.58.05.64.752.361.180.60.30.150.075100901008595708535502636223215251020715511475.2.3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表5.2.3的技术要求。表5.2.3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标准击实次数(双面)次50试件尺寸mm101.6mm63.5mm 续上表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标准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 ,不大于%VCADRC空隙率VV%812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8沥青饱和度VFA%4555稳定度,不小于kN5注:超薄磨耗层测试其沥青混合料试件毛体积密度时,应采用蜡封法。5.2.4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配合比检验,应符合表5.2.4各项指标要求。表5.2.4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设计检验指标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标准试验方法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T073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20),不大于%15T0733低温弯曲破坏应变,不小于me2500T0715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T07295.3 目标配合比设计5.3.1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按图5.3.1流程图的步骤进行。5.3.2 设计初试级配(1) 宜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计算13组粗细不同的配比,绘制设计级配曲线,分别位于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上方、中值及下方。设计合成级配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mm0.6mm范围内不出现“驼峰”。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换材料设计。(2) 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沥青用量,分别制作几组级配的马歇尔试件,测定VMA,初选一组满足或接近设计要求的级配作为设计级配。图5.3.1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不合格不合格或合格合格对选择的设计级配,初选5组沥青用量,分别制作旋转压实试件测定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计算VV、VMA、VFA等体积指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1组设计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完成配合比设计,提交材料品种、矿料级配、标准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等配合比设计检验(Nmax,析漏试验,水敏感性试验)确定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真空法计算法材料选择、取样材料试验外加剂粗集料、细集料、矿粉改性沥青胶结料确定试验温度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设计供优选用的13组不同的矿料级配选择沥青混合料类型测定粗集料的VCADRC估算粘层油洒布量原路面状况检测与评价厚度设计 确定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3) 矿料合成级配的毛体积相对密度sb按公式(5.3.2-1)计算:(5.3.2-1) 式中:P1、P2、Pn为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1、2、n为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粗集料按T 0304方法测定,机制砂及石屑可按T 0330方法测定,也可以用筛出的2.36mm4.75mm部分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代替,矿粉(含消石灰、水泥)以表观相对密度代替。(4) 矿料合成级配的表观相对密度按照式(5.3.2-2)计算(5.3.2-2)式中:P1、P2、Pn为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 1、2、n为各种矿料按试验规程方法测定的表观相对密度。(5) 按照公式(5.3.2-3)计算矿料的合成有效相对密度:(5.3.2-3)式中: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C合成矿料的沥青吸收系数; wx合成矿料的吸水率,%; sb材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sa 材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6) 当不具备用真空法测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时,可采用公式(5.3.2-4)计算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5.3.2-4)式中: ti相对于计算沥青用量Pbi时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无量纲;Pai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油石比,%; se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无量纲;b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无量纲。(7) 按照公式(5.3.2-5)计算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有效沥青饱和度等体积指标,取1位小数,进行体积组成分析。 (5.3.2-5) 式中:VV试件的空隙率,%; VMA试件的矿料间隙率,%; VFA试件的有效沥青饱和度(有效沥青含量占VMA的体积比例),%;f毛体积相对密度,无量纲;t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无量纲; Ps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即Ps =100-Pb,%;sb矿料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8) 进行马歇尔试验,测定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材料加热及试件成型温度参照表5.3.2。表5.3.2 材料加热及试件成型温度范围检测项目温度范围()矿料加热温度180190沥青加热温度160170击实成型温度1551655.4 目标配合比检验5.4.1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完成后,应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肯塔堡飞散、高温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以及冻融劈裂等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5.2.4的规定。5.4.2 经检验合格的配合比可作为目标配合比指导下一步生产配合比设计。5.5 生产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5.5.1 超薄磨耗层混合料应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的方法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检验。5.5.2 生产配合比应以二次筛分后的热料仓材料级配为基础进行,其中小于0.075mm的细粉含量也应当采用水洗法测定,配合比设计步骤与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相同,矿料级配与沥青用量应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相近,以减少试验工作量。5.5.3 经生产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油石比必须经过配合比设计检验及试验路铺筑认定。5.5.4 生产过程中对确定的生产配合比不得随意变更。当进场材料发生变化或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以及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超薄磨耗层混合料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5.5.5 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超薄磨耗层矿料级配、油石比、体积指标以及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指标的检验频率,确保配合比的准确性。6 施工工艺6.1 原路面的处理6.1.1 原沥青路面存在宽度大于3mm的裂缝,应进行灌缝处理。6.1.2 原沥青路面存在破损(如坑槽、松散等)情况,应彻底修补。6.1.3 原沥青路面存在拥包等隆起型病害,应事先进行处理。6.1.4 原沥青路面的车辙深度小于15mm时,无需进行车辙处理;若车辙深度大于15mm时,必须进行车辙填充。6.1.5 在进行超薄磨耗层施工前,必须对原路面进行清理(包括:清除浮尘、泥土、碎屑及可见水分等)。6.2 施工温度6.2.1 超薄磨耗层路面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施工,当气温或下卧层表面温度低于15时不得铺筑超薄磨耗层路面。超薄磨耗层的施工温度参照表6.2.1。当摊铺层较薄或外界气温较低时取高限,反之可取低值。表6.2.1 施工温度要求工 序施工温度()测量部位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165170沥青加热罐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不高于175沥青加热罐集料加热温度190200热料提升斗混合料出场温度170180运料车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195运料车混合料储存温度拌合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运料车及储料罐摊铺温度不低于160摊铺机初压温度不低于140摊铺层内部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90摊铺层内部6.2.2 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在运料车上测量温度时,宜在车厢板侧板下方打一个小孔插入不少于150mm量取。碾压温度可借助金属螺丝刀在路面辅助温度计测针插入摊铺层内部测量得到。6.3 混合料的拌和6.3.1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1) 拌和厂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2) 拌和厂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3) 拌和厂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应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6.3.2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要求。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6.3.3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必须定期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冷料供料装置需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6.3.4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应符合6.2.1的要求。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每天开始几盘集料应提高加热温度,干拌前几锅集料温度不满足表6.2.1中要求须废弃,待达到要求后再正式加沥青拌和混合料。 6.3.5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和外掺剂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0s (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s)。 6.3.6 间歇式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置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6.3.7 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超薄磨耗层混合料只限当天使用。6.3.8 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温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6.4 混合料的运输6.4.1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辅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4辆后开始摊铺。6.4.2 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6.4.3 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6.4.4 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辅机前l00mm300mm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辅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辅机。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6.5 混合料的摊铺6.5.1 超薄磨耗层采用专用摊铺机进行施工,设备能够一次性完成粘层油喷洒、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及熨平,可在粘层油喷洒后5s内进行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在热沥青混合料摊铺之前,设备履带或其它部位不能接触喷洒在路面上的乳化沥青。6.5.2 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h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6.5.3 摊铺机必须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0m/min12m/min范围内,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6.5.4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6.5.5 沥青路面施工的最低气温应符合总则1.0.4的要求。每天施工开始阶段宜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6.5.6 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由试铺试压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6.5.7 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在摊铺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6.5.8 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当不得不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需仔细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整层铲除。6.5.9 在雨季铺筑沥青路面时,应加强与气象台(站)的联系合理安排施工,雨天严禁施工,已摊铺的沥青层因遇雨未行压实的应予铲除。6.6 混合料的压实6.6.1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无需终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施工气温低、风大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6.6.2 由于超薄磨耗层摊铺厚度薄,降温速度快,因此,压路机必须保证紧跟、匀速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表6.7.2的规定。表6.6.2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钢筒式压路机2343666.6.3 超薄磨耗层路面采用9t12t的双钢轮压路机静压23遍(总遍数),横向接缝处采取振动碾压,压路机的振动频率宜为35Hz50Hz,振幅宜为0.3mm0.5mm。6.6.4 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6.6.5 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表6.2.1的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作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6.6.6 沥青混合料的初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初压应在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2) 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3) 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6.6.7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且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控制在60m80m范围内。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作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2) 对路面边缘、加宽及港湾式停车带等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振动夯板作补充碾压。6.6.8 碾压轮在碾压过程中应保持清洁,有混合料沾轮应立即清除。对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并先到高温区碾压使轮胎尽快升温,之后停止洒水。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6.6.9 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6.7 接缝、开放交通6.7.1 超薄磨耗层路面纵向接缝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混合料碾压对温度的要求,纵接缝施工要求混合料温度取允许范围上限为宜,熨平板加热温度满足本规范要求,应控制在混合料温度降至120前完成接缝处碾压施工。6.7.2 超薄磨耗层应在铺筑路面温度降为50C以下时方可开放交通。6.7.3 超薄磨耗层路面施工的接缝、开放交通的其它相关要求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7 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7.1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7.1.1 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报告。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7.1.2 各种材料都必须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本规范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对各种矿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对沥青是指从同一来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的沥青为一“批”。材料试样的取样数量与频度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7.1.3 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本规范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及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7.1.4 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7.1.5 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7.2 试验路段的铺筑7.2.1 超薄磨耗层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7.2.2 试验段的长度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通常不小于400m,宜选在正线上铺筑。7.2.3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路面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应包括下列试验内容:(1) 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2) 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操作工艺。(3) 通过试铺确定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等。(4) 验证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提出标准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量。(5) 检测试验段的构造深度、摩擦系数及渗水系数。7.2.4 试验段铺筑应由有关各方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明确试验结论。铺筑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完整的试验路施工、检测报告,取得业主或监理的批复。7.3 施工质量管理7.3.1 对于超薄磨耗层应特别重视材料质量、施工温度和压实工序的管理,使混合料形成充分嵌挤并达到稳定的状态,切忌片面追求平整度而降低压实温度。7.3.2 超薄磨耗层施工过程中应设专人察看粘层油喷洒情况,如出现多洒、少洒或漏洒情况应立即与操作人员沟通停止摊铺,对设备进行调试,严重的应将铺筑的混合料予以铲除。 7.3.3 随机取样检测工地混合料的级配和油石比。抽检混合料的级配和油石比满足表7.3.3的要求时,可不对拌和站各生产参数调整。反之,应查找原因,调整生产,使混合料的级配和油石比满足表7.3.3的要求。表7.3.3 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允许偏差检查项目允许偏差(%)矿料级配9.5mm34.75mm22.36mm20.075mm2油石比0.37.3.4 每日应从拌和站取样23次,制作试件,进行马歇尔试验,测定密度和空隙率、VMA、VCA、VFA等体积指标,指标异常时,应及时查找原因。 7.3.5 其它本节未提及的检查项目,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11.4规定进行检测。7.4 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7.4.1 工程完工后12个月时,将施工全线以1km3km作为一个评价路段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检查项目、频率、要求及方法如表7.4.1所示。表7.4.1 超薄磨耗层交工验收检验要求检查项目质量要求检测频率测试方法表观质量外观表面平整、均匀、无松散、无花白料、无轮迹、无划痕全线连续目测横向接缝紧密平整、顺直、无跳车每条目测纵向接缝宽度80mm不平整6mm全线连续目测或用尺量3m直尺边线任一30m长度范围内的水平波动不得超过50mm全线连续目测或用尺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