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书法风流.doc_第1页
魏晋书法风流.doc_第2页
魏晋书法风流.doc_第3页
魏晋书法风流.doc_第4页
魏晋书法风流.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书法风流与现代书法-上海翰墨书画院付春林 魏晋是书体演变、技法变革的突飞猛进时代,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成就之高、名家名作之多,令人叹为观止。魏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觉醒和自觉的时代,伴随着文字的“隶化”与“楷化”的定型,笔法的日益丰富与人们对汉字视觉形象的不懈追求,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全面成熟,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诞生了。魏晋是孕育契机,造就英雄,造就天才的时代。历史上的所有的艺术经典,是一座座无法再造和复制的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能仰止,这是因为世移时变,后人已缺乏了当时创作者的文化生态,而这些文化生态是无可再造的。 仅从魏晋时代本身去寻找书法飞跃基础和原因,其答案不仅缺乏深度,也是片面的。因此,从历史的视角看,必须把观察点落实到魏晋以前的秦汉时代。西周至秦汉华夏诸国的民族意识、哲学思想、社会道德、文化艺术等,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秦汉时代正是构建大国家、大政权和大文化的时期,后世的诸多优秀传统在此时已初具规模,为魏晋书法走向艺术高峰奠定了基础,书法艺术也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发展。 文字是艺术的载体,线条是创作的素材,线条的变化、律动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是书法家用来表达艺术情趣的灵魂。高超的线条驾驭技巧,是书法家的毕生追求。秦汉以来的“篆变隶”(简称“变隶”)和“隶变楷、草、行”(简称“隶变”)的两个过程,在完成书体演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笔法、笔势,演绎了新的书写技法、规则,为书法增加了新的艺术内涵。秦汉以来书体的演变和规范,书风的革新和流行,集中体现在“变隶”和“隶变”两个过程中。这“二变”的实质,可谓是最终完成了书写到书法艺术的“基因突变”,为魏晋书法艺术走向高峰奠定了艺术内涵基础。 “变隶”的三大解放,引发了第二阶段的“隶变”。汉字书体的创制、演变高潮由此出现,可谓是书法艺术的“基因突变”。隶书之后的汉字,进一步开始了新的开创性工作向楷、行、草发展,这也正说明了汉字书法的无限创造性。 那么,汉字变体的真正动力是什么?笔者以为,仅仅以实用性来解释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应从文字演变的内在动力方面加以考察为什么在汉字变体中会是这样的一种逻辑轨迹:篆以后隶,隶以后是楷、行、草,而不是别的书体呢?汉字变体的目标是实用和简捷,表面看是字形结构上的形式变化,其实,汉字变体的真正内容是在笔法和笔势上的,这也是汉字变体的实质。笔法、笔势是艺术性、习惯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的产物,由笔法、笔势的变化,产生了构成汉字的新部件,这些文字的新部件在约定成俗并流行之后,便成了构成新书体的基本笔画,新笔画依据汉字的造字原则,构建起新的书体。认识到汉字变体的实质,我们才能明白魏晋书法艺术取得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它以两汉时期“变隶”、“隶变”为基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的“基因突变”。没有这“二变”过程,魏晋书法艺术便难以取得高的成就。“正是魏晋时期,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为真、行、草、楷。中下层不知名、没地位的行当变而为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笔意、体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 李煜是亡国之君,但确是中国历史上的词赋和书画高手,其见解非同一般,在他看来,对王羲之书法继承最好的是王献之,为什么,我认为只有王献之的文化生态和王羲之最为接近,但即便如此,王献之也无法替代和超越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独特的性格经历和学书之路别人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王献之可以继承王羲之的家传笔法,但王羲之的独特风度和胸襟,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是无人能替代的。今人书法学二王一路的很多,但就书法成就而言,能达到清代王文治水平的已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因为当今的文化生态和魏晋时期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就是和清末民初比也已经相差甚远。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活的物态化凝固物,它首先是中国哲学思想陶冶的产物,其次才是技巧上的训练。而现在学习书法的路子刚好相反,因为毛笔实用功能的废止,代之以硬笔的传统,近来甚之是键盘的传统。而接受传统文化的传统,自从上世纪初科举废止以来,随着西式学堂的兴起,私塾的消失,阅读经典的传统已丧失将尽,因此随着中国书法最后的几位大师的离去,如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中国书法水平的总体衰落是必然的事,在不久之后,传统的书法艺术也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魏晋时期,随着制笔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对制笔进行总结的著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笔经及“韦诞制笔法”。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 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 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基本属于无心散卓笔的形制,属于软毫系列,而汉魏晋人的笔属于硬毫系列,而且属于有心笔,笔头不长,而有心笔的“心”如何,据我推测,早期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杆的外周,早期是竹杆,后来笔头纳入竹管的端部腔中,这时可能是丝麻等填充物,再后来是其它的硬毛 ,然后形成宋代的无心散卓笔的形制。 我们现在观察魏晋时期的一些书法作品,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笔画分叉现象及贼毫的出现,这是由当时的硬毫有心笔的特性产生的。如:兰亭序中的“岁”的竖笔、“群”的“羊”的竖笔,“毕”的横折的竖笔,“觞”的左“角”横折的竖笔,“同”的第一竖,“死”的横钩,均出现分叉的空心之笔,究其原因,是因为魏晋的有心笔聚锋能力较差,经常出现叉锋现象。贼毫的出现,如“惠风和畅”的“畅”的左“申”中的分叉,“年”的第二横的收笔的分叉,“殊”的右“朱”第二横回收的出锋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